令狐微第十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龍門子凝道記》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1423
颗粒名称: 令狐微第十二
分类号: I206
页数: 3
页码: 三十五-四十
摘要: 这篇文字描述了龙门子的人生哲学和著书经历,强调了君子不应因贫贱而改变操守和行为,应该追求内心修养和名声显扬。他观察自然,悠闲自得,认为经典不应该只存在于竹简中,而应存在于人们心中。他著书立说,认为立言立人之难,希望通过圣人遗经来笺记自己的著作。
关键词: 龙门子 人生哲学 操守

内容

或告龍門子友人令狐鮑曰予觀龍門子顏色甚若
  戚戚者私竊視其所以其冠服敝甚正冠則纓絕捉
  襟則肘見納履則踵決其食飲惡甚羹則藜藿耳飯
  則脫粟耳其居室陋甚茨以生蒿蓬戶甕牖揉桑以
  爲樞若不能朝夕居者宜其不豫也予聞君子不以
  貧賤而改操易行又竊疑之幸爲我問焉令狐鮑入
  謂龍門子曰人之生也服食之美居室之華而巳苟
  不能遂君子亦有憂乎龍門子曰君子所憂者有六
  服食屋不與焉夫事天不誠內外未一是當憂也蒞
  官行法或失中制是當憂也事親從兄未致其極是
  當憂也九族不睦朋友不信是當憂也身有未修名
  有未顯是當憂也若夫深宇邃筵所安不過容膝繡
  裳錦衣所服不過蔽身食前方丈所食不過充腹雖
  美惡有異一爾君子何憂哉令狐鮑出以告或人曰
  龍門子顏色之戚不爲貧賤也
  龍門子年近五十絕不事方策日惟熙熙仰觀俯察
  若有所自樂者其徒疑之私謂沈大夫曰君子之於
  經沒身而已矣夫子年未耄而遽絕之不識何也幸
  問之沈大夫進曰夫子何棄經不學也曰否吾正學
  易耳夫子旣學易何不日寘之左右乎龍門子笑曰
  子以爲易在竹簡中耶陰陽之降升易也寒暑之往
  來易也日月之代明易也風霆之流行易也人事之
  變遷易也吾日玩之而曰不足葢將沒齒焉子以爲
  易在竹簡中耶求易竹簡中末矣陋矣大夫退其徒
  復私相謂曰夫子之言至矣非惟易獨然而諸經亦
  皆然也
  或問龍門子曰子之志大矣動以學聖人爲事所著
  之書蠙珠魚目雜然而陳之明者一覽如見其肺肝
  然且將尤子矣奈何龍門子曰予所著書隨所見筆
  之而感慨係之矣初何恤人之尤己哉亞聖如孟軻
  而王充馮休司馬光李太伯晁以道黃次伋之流或
  刺或刪或疑或非或詆或評絕不少恕使孟軻尚在
  羣起操戈而逐之不舂其喉弗止也予何人哉予所
  著書隨所見筆之而感慨係之矣初何恤人之尤己
  龍門子道不行於時乃退隱小龍門山中謂其二子
  瓚璲曰唯我宋氏其先殷人葢子姓也與孔氏同所
  自出孔氏自弗父何以宋國讓其弟厲公何之後遂
  世爲宋卿至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爲公族始以孔爲
  战宋自微子啓受封則然後世子孫乃以國爲氏代
  有名人而遷京兆者爲最盛唐有諱憲君官大理丞
  嘗爲易講師有聲三輔間弟子至數千人晚遷吳內
  更十四世至周有諱榮君是爲文通先生通尚書春
  秋豪儁而才慨然有濟蒼生之志世不及用來隱烏
  傷覆釜山中更一世至宋有諱甫君能繼文通學志
  節卓邁亦以不遇一假詩以吐其情徙修里艮川上
  又更六世至宋季有諱柏君來遷金華之潛溪柏君
  以上世爲畯儒亦皆韜德弗曜溥德君至王父諱守
  富君皆隱約田間以終我父蓉峰處士名朝君温恭
  易直粹然有鄒魯君子之至行州里稱之曰一邑善
  士也大夫士亦稱之曰一邑善士也人人無異言處
  士君嘗謂予曰吾幸逢六合眞元之會而弗克仕不
  仕無義古之訓也爾濂尚體予之訓以行其志哉志
  行道亦行也予竊謹識之於是盡棄解詁文辭之習
  而學爲大人之事以周公孔子爲師以顏淵孟軻爲
  友以易詩書春秋爲學以經綸天下之務以繼千載
  之絕學爲志子貢宰我而下葢不論也學之積年而
  莫有用之者其命也夫其命也夫今之入山著書夫
  豈得已哉臯夔稷契不聞假書以自見爲得行其志
  也予志之不行矣爾其識之哉當求爲用世之學理
  乎內而勿騖於外志於仁義而絕乎功利雖然文通
  君嘗有遺訓矣富貴外物也不可求也天爵之貴道
  德之富當以之終身可也爾其識之哉予言止是而
  已
  濂於至正十六年丙申冬十月四日庚戌入小龍
  門山著書十七年丁酉春正月一日丙子書成夏
  四月五日已酉俾仲子璲重錄成編釐爲上中下
  三卷閒嘗取而閱之皆一時念慮所及之言而潛
  思精索之功葢蔑如也故其辭蕪以費其理晦而
  不章自度決不能行遠况自秦漢以來著子書者
  不一姓其果能流布於今者幾家似亦易知也嗚
  呼濂何人斯而敢犯是不韙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非惟人笑而亦自笑之立言之難也葢如此幸犬
  馬之齒未衰自時厥後當求聖人之遺經益精研
  而箋記之以贖前者不知妄作之罪或者其庶幾
  云秋八月十有六日戊午濂題

知识出处

龍門子凝道記

《龍門子凝道記》

本书阐述了“四符”、“八樞”、“十二微符”,总共有二十四篇,以对应一年的气运,并称之为《凝道记》,强调了士君子应该随遇而安,并表示如果作者早些获得高官厚禄,与龙门山色一样,有着永恒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濂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