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胥符第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龍門子凝道記》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11400
颗粒名称: 終胥符第三
分类号: I206
页数: 3
页码: 十-十四
摘要: 这篇文字讲述了晋人终胥氏的故事,他因为贫困而感到困扰,与妻子商量后决定贩卖物品以谋生计,但三年来的经营并不顺利。他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最终领悟到自己不能随波逐流、追逐利益,而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文章关键词包括“贫困”、“经营”、“人生”、“本色”等。
关键词: 贫困 经营 人生

内容

晉人有終胥氏阨於貧窶盎無斗儲椸上無完衣與
  婦謀曰雍樂成行賈以饒張氏賣漿而致千萬郅氏
  灑削列鼎而食翁伯販脂家累千金亦在人自力耳
  古語有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予安得獨死貧乎頗聞山西饒材竹穀纑旄玉石山
  東多魚鹽漆絲聲色予將貨百金而學賈焉其婦悅
  而聽之終胥氏去三年所向輒不利其憔悴益甚楚
  人有芊熊氏好使氣淩賤同類衆譁然不從共起而
  折辱之芊熊氏恚曰彼非能辱我也辱我之無勢耳
  淮陰起於亡虜絳侯出於織薄樊將軍興於屠狗古
  今若是者何可勝數予顏面支體人爾冠裳佩劍人
  爾飯菽飲水人爾何以異彼哉彼能而吾不能愧也
  於是瀝觴自誓曰所不能取金印如斗大者有如是
  酒言已拂衣徑去徧詣五侯之家高門懸薄無見禮
  者如是者亦三年流離困頓愈有所不堪一旦會終
  胥氏於逆旅各言其故相與流涕不止逆旅主人怪
  而問之二人皆以實對逆旅主人反覆譬曉終不悟
  乃謂之曰南山之陰有白鹿先生者能於物理推見
  至隱盍往質之乎二人者收涕而往且歷陳艱苦之
  狀白鹿先生歎曰嘻何子愚之甚也子不見大駔之
  家乎塊視金寶布視綺繡穹房邃館淒竹和絲自謂
  可以傳無窮身死肉未寒子孫巳有操瓢而乞者矣
  又不見權貴之門乎金章焜煌紫綬赫赩喑啞叱咤
  可使山岳震盪海水起立曾未幾何一跌而赤其族
  矣嘻何子愚之甚也且子身有至寶乃反不自知乎
  二人相顧駭曰何謂也曰範圍至道妙契天符初無
  聲臭不分遠近非至寶與函天包地載陰負陽日月
  同明鬼神同妙非至寶與不爲堯存不爲桀亡終古
  特立不遷不變非至寶與二人欣然歎曰吾二人寐
  方覺矣於是如獲萬金之資上公之爵而歸
  龍門子閒居而有憂色二三子相與謀曰先生憂矣
  吾等當思有以樂之乃推一人進而言曰弟子事先
  生有年矣先生志之所存非小子所敢知雖然竊與
  聞焉天下有道出輔明君以興一王之治使三代禮
  樂復見當今先生志也復不輕於自進必待上之人
  致敬而後翩然以起安車弗臨而風沙襲人先生之
  髮將向皓矣今四海湯湯未知所厎定先生之轍迹
  將安之乎曷若盤旋邱壑以道先王之道哉浦陽江
  上有仙華山焉其拔起如旌旗人迹之所罕至其上
  多名藥綠紛絳疊可采靈泉有儵魚時出沒於中可
  釣沃壤數十畝白雲冉冉恆覆其上可耕山多巨石
  面正平可坐可弈可列觴豆而飲先生幸從所言親
  枉玉趾而辱臨之我二三子藉先生之寵靈日求先
  生之所謂之道德不亦幸乎謹俯首再拜以請龍門
  子憮然曰我豈遂忘斯世哉天下之溺猶禹之溺天
  下之飢猶稷之飢我所願學禹稷者也我豈遂忘斯
  世哉雖然予聞之道之興廢係諸天學之進退存諸
  己存諸己者吾不敢不勉也係諸天者予安能必之
  哉予豈若小丈夫乎長往山林而不返乎未有用我
  者爾苟用我我豈不能平治天下乎雖然荊山之玉
  非不美也卞氏獻之而雙足見刖予不佞竊受敎於
  君子矣其不能爲卞氏決矣二三子其治爾穢荒締
  爾室廬予與爾居之二三子其挾爾琴書操爾翰觚
  載爾餱糧吾將與爾終身焉
  龍門子生龍門大山長谷間質素渾朴若豈人然機
  括智譎之事皆不能知年十八猶挾書環堵中連數
  月不出或謂其父母曰爾子木偶人耳漸長必僨事
  何不使入通都大邑乎乃衣冠所集聞見必充也父
  母曰然於是遣讀書城南旣至無不讙笑之龍門子
  意其以誠遇己也安之笑者以爲得計益餌之狎侮
  欺紿無所不至謂上曰下謂假曰眞謂紅靑曰元白
  龍門子遇以其誠也亦安之如是者二年人吿之曰
  彼孩視汝耳彼兒戲汝耳子其察之龍門子自念曰
  彼方誦詩讀書學聖賢也乃若是不信吿者又曰汝
  不徵予言第深察之當知是詐也龍門子察之至再
  始疑之曰世之學者妄謂師聖賢耳率假也如是者
  又二年相習旣久朴亦漸散矣於是自悔治任將歸
  別昔之吿者曰向以子之紿我今信然矣予之來也
  將充於見聞以畜其德也德則不畜而僞日滋可乎
  不如東還吿者高蹈撫膺曰子得之矣子得之矣乃
  歌而送龍門子於河水之麋抗手而別其辭曰皎皎
  白衣更而爲緇有全者璧勿玷而虧汝守汝樸而何
  以入城府爲君子曰三代之民當以大山長谷中求
  之誠哉是言也

知识出处

龍門子凝道記

《龍門子凝道記》

本书阐述了“四符”、“八樞”、“十二微符”,总共有二十四篇,以对应一年的气运,并称之为《凝道记》,强调了士君子应该随遇而安,并表示如果作者早些获得高官厚禄,与龙门山色一样,有着永恒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濂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