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读四书丛说八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4618
颗粒名称: 梁惠王上
分类号: B222
页数: 6
页码: 十二
摘要: 許謙為孟子中的梁惠王上作註解。
关键词: 儒学 孟子

内容

首章
  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公子防立其子元年則烈王六
  年也通鑒周顯王三十五年當防之三十七年防
  與齊威王防於徐州以相王考異謂為後元年大
  事記顯王十六年當防之十八年魏拔趙邯鄲服
  十二諸侯遂稱王后齊敗魏而齊亦稱王于顯王
  三十五年又書曰齊宣王魏惠王與諸侯防于徐
  州以相王今接顯王三十三年當魏惠王三十五
  年孟子至梁若從通鑒則孟子至梁時魏尚為侯
  此章稱之為王乃他日論集著書之時追書爾當
  從大事記為正蓋始各王于其國至會徐州之嵗則
  王之號通於天下矣
  仁專言則包四徳孟子與義對言則仁體而義用孟
  子是專主于義而言蓋無仁之本則不能行義然
  仁義又各有體用朱子訓詁皆兼體用説心之徳
  心之制是體愛之理事之宜是用然仁有專言偏
  言心之徳是專言之仁固全説體愛之理是偏言
  之仁其中又含體用愛為用其理則體也或問又
  推以隂陽言則義體而仁用蓋天地間物靜體而
  動用隂靜陽動而仁陽也義隂也故其體用如此
  王曰何以利吾國至不奪不饜固是發明王何必曰
  利一語而語意自分兩節王曰何以利吾國至其
  國危矣言王好利於上則大夫士庶效之而好利
  於下凡言好利者皆是欲得其分外若惟取什
  之賦則非好利矣故君欲分外取於下下亦欲分
  外取於上如此不已必至攘奪壊亂而國隨於亡
  則是君始好利終於自亡其國此理勢所必至然
  亦告君之語也萬乘之國至不饜又言好利之弊
  成弑奪之禍皆下取乎上文侯斯與韓趙分晉即
  惠王之祖也此其明驗為君而好利禍害之烈可
  畏如此一言君好利必亡其國二言好利必下簒
  其上
  萬乘之國則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則百乘之家此以
  君十卿祿大夫概言之也王畿方千里固可出車萬
  乘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則方百里方百里不能出
  車千乘也千乘之國當方三百十六裡有畸百乘
  之家則當方百里矣諸侯卿之埰地未必如是之
  大也讀者不可以辭害意
  君子利己之心不可有利物之心不可無孟子不言
  利是專攻人利己之心絶利己之心然後可行利
  物之事然利物乃所以利己也至於不遺親後君
  則已亦無不利矣但不可假仁義以求利耳
  沼上章
  聖賢告人非法語之言則巽與之言故孟子與時君
  言皆是這機軸前章法語之言此章巽與之言也
  後多仿此
  此章闗鍵全在偕樂獨樂上文王與民同樂夏桀結
  怨奉己興亡乃其效也
  靈台之作文王所以候日景占星象望雲物也其下
  有囿囿中有沼並以逰觀爾蓋非所謂七十裡之
  囿也七十裡之囿所以供四時之田講武事於其
  中且與民之芻蕘雉者共之不容不廣此在郊
  之外者也靈台之囿必近城郭地不可容且無所
  用其大也文王繼體即位本都於岐在位四十六
  年而遷都于程又三年而遷都于豐於是作靈台
  其時年九十有六明年即薨矣田獵之囿非作
  靈台之意也七十裡之囿在岐山之舊都歟故有與
  民同芻蕘雉之常制也
  麀鹿魚鳥各得其所鹹遂其性可見文王之徳被萬
  物都在春風和氣中觀兩在字而下文魚鹿云云
  尤見文王仁及物而物感動處物且如是于人可
  知
  鶴與鶴鳴之鶴不同音音涸者禽名在鐸韻音學者
  潔白貌在覺韻此字當音學
  移民章
  加少加多金先生曰不見其愈少不見其愈多
  棄甲曳兵戰而負者
  魚鼈之類天地自生之物長防皆得食之雞豚狗彘
  人力畜之故以養老則七十者始食
  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周禮地官遂人掌邦之野辨其
  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裡上地夫一廛田
  百畮萊五十畮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畮
  萊五百畮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畮萊二
  百畮餘夫亦如之注謂戶計一夫一婦而賦之田
  其一戶有數口者餘夫亦受此田也廛城邑之居
  孟子所雲五畝之宅樹之以桑者也萊謂休不耕
  者也疏謂餘夫皆有田廛是備後離居之法
  王制雲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與
  此不同或殷周之制異或孟子一時之言偶異大
  扺年髙者衣帛食肉也
  庠序之教教以人倫也于其常教之中又于孝弟二
  者重明之而督之尤力也
  後罪嵗應前兩凶字塗有餓殍不知發應前移粟由
  此而知所移乃民間之粟未足以濟河內之民而
  先已病河東之民矣況有餓莩不發猶是吝己之
  財狗彘食人食則必征斂無義而傷民之財矣中
  兩節教之以王政則民自足食樂義古者九年耕
  必有三年之食雖有凶荒不待移粟移民而民自
  無饑寒近者悅而逺者來矣何患不加多哉下
  章率獸食人亦此意而極言之也
  集注兵以鼔進以金退亦大約言之如左傳陳書曰
  吾聞鼔而已不聞金矣是鼓進金退也按周禮大
  司馬辨鼓鐸鐲之用中冬教大閱帥其民而致
  乃陣車徒如戰之陳皆坐鼔人三鼔司馬振鐸羣
  吏作旗軍徒皆作鼔行鳴鐲車徒皆行三鼓摝鐸
  羣吏弊旗車徒皆坐又三鼔振鐸作旗車徒皆作
  鼓進鳴鐲車驟徒趨坐作如初鼔戒三闋車三發
  徒三刺乃鼔退鳴鐃且卻夫鐸大鈴也振鐸者搖
  鐸也摝鐸者以手掩其上而執以振之其聲鹿鹿
  然也是鐸兼主進退但其聲有不同耳鐲鉦也形
  如小鐘以為鼔節鳴之而車徒行則鐲亦主進也
  鐃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故鳴鐃而
  軍卻退也大扺鐲則進也鐃則退也鐸兼進退也
  後世戰陳蓋專以金聲退鐲直角反鐃女交反
  畜訓義當作許六切今敇六反誤
  安承教章
  孔子惡作俑者無後亦因見後世殺人從葬故為此
  言史記秦武公卒初以人從死死者六十六人蓋
  其弟徳公立而用以徇之當周厘王四年魯莊公
  之十六年也其後穆公遂用徇者百七十七人
  三良與焉孔子據己見之禍而深惡其死始謂為不
  仁者事始雖小末流必大不可不謹孟子因取以
  戒惠王不可輕視其民
  晉國天下莫強章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答晉國天下莫強一語王如施
  仁政節是方百里可王之實功彼奪其民時正指
  齊秦楚徃而征之一節是灑死之事
  易猶淺也此金先生之説蓋耕深則土疏通而苖易發
  達耘淺則但去草而不傷穀根
  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此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語
  意正同不是等待大段閒暇了然後去修
  梁襄王章
  一之謂統天下為一家正如秦漢之制非謂如三代
  之王天下而封建也此孟子見天下之勢而知其
  必至於此非以術數防緯而知之也蓋自太古立
  為君長則封建之法行黃帝置大監監于萬國夏
  會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亦萬國迨湯受命其能
  存者三千余國時雲千八百國至孟子時相雄長
  者止七國爾余小國蓋不足道也自萬國以至於
  七國吞併之積豈一朝一夕之故今世既合不可
  複分終必又並而為一舉天下而郡縣之而後已
  至於秦漢孟子之言即驗但秦猶嗜殺人故雖一
  而不能定至漢然後定也
  襄王才質下不足以語王政故孟子不告之而但曰
  不嗜殺人者
  齊桓晉文章
  文武之道幽厲傷之東遷之後下陵上替五霸迭興
  不惟道之不行學士大夫亦且不講自是惟知
  霸業可尚而桓文又霸之盛者宣王心悅其事而
  誠服之以孟子當時賢者深知其説故舉以為問
  其曰可得聞乎見其不易得聞惟孟子知之而又
  恐不易以告也
  仲尼之徒則見孔子不言霸事可知至其門人以及
  後之徒黨不曽有言桓文為霸之謀畫經營者此
  與孔子言管仲器小之意同且先截斷宣王功利
  之心下乃開其行王者之道
  桓文之事金先生曰謂其所以為霸之謀畫經營也
  若糾合一匡之事孔門固嘗言之矣
  徳何如則可王宣王知有徳則王可謂天資優而知
  所本矣及問寡人可以保民及何由知吾可皆能
  自反而善問者與梁惠王逈別
  王天下事至大易牛事至小孟子卻道只此心便可
  王故雖指出不忍二字而王猶不知所以
  上言臣固知王之不忍下言彼惡知之蓋宣王見牛
  不忍之心雖發而不自知其為仁之端故以知與
  惡知相對説以為常人雖為利欲所昏而本然之
  善終未嘗冺但時或發毎不自覺而不能充之爾
  故孟子以為惟君子為能知之眾人不能知也是
  啟王之心使凢遇善心發時便須識得既就此推
  充自小以及大自近以及逺即其一端推之至其
  極又推其類而充之至於大則仁不可勝用矣
  孟子與王問答三反欲王自知不忍見牛即是惻隠
  而終不悟前徳何如以下雖有三善言至此竟昬
  罔推拓不去但重疊解説不是愛財孟子不得已
  自與言這是正行巧處主意在見牛未見羊一
  句此非獨王良心之發處之又得其當矣但自不
  識為善端而又不推於他事爾及王聞孟子之言
  而説既已得前日之心然又不知處此小事如何
  便合于王道只是平日無君子啓迪其學故也
  術字要看既見牛而不忍此心欲行則便不可殺此
  牛而釁鐘之禮又不可廢或殺牛或廢禮皆是仁
  心行不徹故用未見其形未聞其聲之羊以代之
  此正用術之圓機也此即是權行仁者當放此意
  而行故謂之術
  此章見齊王之良心凡兩發孟子教之推而不能推
  是以終於戰國之君而已見牛時一發孟子言之
  而心戚戚時又一發也
  此章之要全在推字姑使因愛牛之善端而推之充
  擴其良心以知仁民之為大於其良心既啟則當
  先親親而推及於仁民而又及於愛物謂仁之施
  愛物難而仁民易今既能其難而又得行之之術
  何于其易者而不能也仁民之所以易於愛物者
  人既與我同類其好惡不殊所施者不過以己之
  所好惡者及之而已況我親其親人感之亦各親
  其親其應之速又不盡待我之推也其終告以王
  道之大亦不過盡不忍之心而已
  權度度物而心為甚不是言此心以權度去度物正
  是欲以義理來度此心使於發處審其輕重也
  抑王興甲兵至快於心與若與權度之言不相接此
  蓋從齊王本意問霸處説來而使齊王度民心之
  所不願而推愛心以及之也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行仁政也齊欲服天下如鄒敵
  楚不行仁政也
  以齊一分而敵天下之八者勢也發政施仁者徳也
  以徳則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里不論勢矣
  集注名辟疆古人名辟疆者非一作開闢封疆説則
  上音辟下音疆作辟除強暴説則上必益反下巨
  良反
  推廣仁術則仁民易而愛物難老吾老防吾防以及
  人之老防老防彼此皆同以我及於親親者措之
  於彼固不甚異是易也上老老恤孤而民即興孝不
  倍則民視上之老防與己之老防皆同故即效之
  是又易也至於物則無知識不能達人之意故仁
  及於物難則此物得所不能自充廣也
  本然權度即是人心本有之天理

知识出处

读四书丛说八卷

《读四书丛说八卷》

元许谦撰。谦有《诗集传名物钞》,已著录。案《元史》本传:“谦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於朱子。顾辞约意广,读者安可易心求之乎?’”黄溍作谦《墓志》,亦称是书敦绎义理,惟务平实。所载卷数与本传相同。明钱溥《秘阁书目》尚有《四书丛说》四册。至朱彝尊《经义考》则但据《一斋书目》编入其名,而注云“未见”。盖久在若存若亡间矣。此本凡《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中庸》阙其半,《论语》则已全阙,亦非完书。然约计所存,犹有十之五六。即益以所阙之帙,亦不能足原目二十卷之数,殆后来已有所合并欤?书中发挥义理,皆言简义该。或有难晓,则为图以明之,务使无所凝滞而后已。其於训诂名物,亦颇考证,有足补《章句》所未备。於朱子一家之学,可谓有所发明矣。

阅读

相关人物

許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