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叢說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读四书丛说八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3886
颗粒名称: 讀論語叢說上
分类号: B222
页数: 35
页码: 一至七十
摘要: 許謙為論語中的學而章作註解。
关键词: 儒学 论语

内容

讀論語叢說上
  元許謙撰
  學而第一
  學而舉
  人之受命於天以生有於心則有仁義禮智信五常
  之性接於身則有父子君臣長幼夫婦朋友之倫
  五常者五倫之則也此皆人之所同然者雖事之
  萬變不齊終不出乎此然人不能生知安行所以
  必效先覺之所為於理之未知者必學而後知事
  之未能者必學而後能已知者時時習之使愈明
  已能者時時習之使愈熟有得於心自然喜悅
  朋來之樂有二意善固人所同有我旣得之而朋友
  相從亦皆知之能之道合志同人我無間自是可
  樂又我之樂雖自以爲得而尚未知邪正淺深今
  朋友之來自近及逺如是之衆則是我之斈果同
  於人心而可信眞有以合乎君子之道乃可樂上
  是及人之樂下是爲已之樂
  愠只是悶猶言不樂如南風詩中愠字只是熱之悶人
  集注先覺之所爲此先覺字當專以古之聖賢言之
  盖聖賢制行立言無非天理之至凡威儀之節六
  藝之文經之所載者皆足爲萬丗之準的學者當
  於此求知其理學行其事故有成而無弊然皆日
  用之常未有出於人倫之外者至於今之先覺不
  過資之使指引以求聖賢之心耳盖其學未到此
  地位不可便把做準的也當把先覺之所爲五字
  作一串看乃得其意
  學須隨事隨理求其知求其能逐一習令明習令熟
  必明一理又求知一理熟一事又求能一事故集
  注於本文外有其進自不能巳一句然亦只在孔
  子語意内
  程子兩條只是言習前一條知上習後一條能上習
  謝氏主時習說就能裏提出二事作標凖餘事皆
  當求其至而習之
  坐如尸坐時習立如齊立時習此是就人所爲上提
  此二事以爲例謂一日之間當坐之時則習之必
  如尸坐如尸則身正而安頭容必直手容必恭不
  妄動移或當立之時則習之必如齊齊謂𥙊祀對
  越時也立如齊則整齊嚴肅敬主於中而㳟見乎
  外以二者推之則凡動容周旋事親敬長接人應
  物各隨其則而習之是無事無時而不習也又進
  歩言之坐如尸則於坐之始終時時習之如尸立
  如齊則於立之始終時時習之如齊是一事上無
  時而不習却推就凡所爲上皆如此習兼此二義
  看方備
  程子曰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恱之字從心故曰在
  心此字爲 盖古字通用樂本借音樂之樂喜在
  外象樂聲在外故曰主發散在外
  順易逆難學旣有得於己便推此善及人於理爲順信
  從者衆則樂於事爲易旣有學人當知今却不知
  於理爲逆旣不知我則當愠今却要不愠於事爲
  難
  故惟成德者能之只接不知不愠一句
  本經三節以文𫝑言之學習與朋來不愠是一截說
  樂君子是一截然君子是成德之名德之成非獨
  不愠之所能致若但不愠即是成德則孤陋寡聞
  而人無可知異端邪 而人不是我乃悍然不顧
  囂囂自得其罪不亦大乎故文公曰故惟成德者
  能之下又曰德之所以成云云而程子亦曰非樂
  不足以語君子言須有上兩節工夫方可成德
  孝弟章
  上節以質言下節以學言有子之意專主於爲仁而
  先引丗人自有資質淳厚而心和順能行孝悌者
  然不止於孝弟亦無犯上作亂之事能孝弟便能
  順其心至於此次泛言兩句承上生下言凡物皆
  如木之有本末本盛則末榮末非末節細務之謂是
  與本對言者 木但有本而無末則不成木君子
  之學當用力於根本則道可進如培植其根則幹
  枝梢葉漸長而成木自孝弟推而仁民愛物方全
  得仁君子所學爲仁而巳如上文所爲孝弟乃是
  爲仁之本不是如上好資可爲仁正是勸學
  者當先行孝悌以爲質而漸求仁之全体親親而
  仁民愛物皆自此始非但如不作亂而巳
  此章君子只如言學者兩字論語中所言君子不同
  有以成德言者如首章及君子不器君子周而不
  比之𩔖有以位言者如君子篤於親君子之德風
  之𩔖有以學者言者如此章及君子不重則不威
  君子食無求飽之𩔖可以𩔖推又有指孔子言者
  如君子有三変是也小人亦有不同
  有以位言者有以行言者皆
  與君子相對
  仁者專言之則包四者謂之心之德偏言則與礼義
  智爲對謂之愛之理此章自孝弟而言仁所以解
  愛之理在上
  仁字之訓須兼㸔或問通釋方盡其義切在子細體
  認
  巧言章
  此章大意似聖人人然未常不警省學者其辭
  甚嚴盖警省學者之意爲多
  集注以專言之仁當之若緫而言致飾恱人全是私
  意故天理冺分而言巧言是無信令色非莊是無
  礼不能守正而求恱於人是不知義外飾欲欺人
  而終爲識者所知是不知一舉而心德皆亡
  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只就此句飜轉㸔則知直言正
  色之爲仁然此只就言色上論盖仁是心之德延
  平先生所謂當理而無私心者也凡欲動於中則
  心私矣其接於事不當於理者皆非仁也夫致飾
  於外不當理也務以說人皆私心也推此𩔖而言
  之則非禮之視聽言動心私違理處皆非仁本注
  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雖就言色上言而所包者
  甚廣又恐學者止於言色上致察故著程子之
  於圈外使人隨事致察而立心以公也
  三省章
  忠信是處心應事之主而曽子惟於爲人謀交朋友
  上省似於忠信之用處未備而人之行大於此者
  甚多盖曽子篤厚於他事無有不善獨此三者或
  有未至而亦人情之所忽者故自道其所未慊者
  日以省之固非謂學者只有此三者當省也學未
  至於曽子則已之未及者皆當日省
  集注三者之序又以忠信爲傳習之本非謂爲人謀
  交朋友爲傳習之本謂心之誠實爲傳習之本也
  此語是接上自治誠切而推出去此忠信字是
  大綱心誠實處盖有誠實之心則可傳習無此
  則非爲巳之學矣然此是夲注故只就章内讀
  者又當推出凡事皆以忠信爲本也
  千乘章
  千乗之國其地可出兵車千乗古註有兩
  馬氏曰六尺爲歩歩百爲畒畒百爲夫夫三爲屋屋
  三爲井井十爲通通十爲成成出車一乗然則千
  乗之賦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惟
  公矦之封乃能容之
  周礼井田之法方里而井井九百畒百畒爲夫九夫
  爲井中爲公田一井止有八家四井爲邑則方二
  里四邑爲丘則方四里四丘爲甸甸即/乗字則方八里
  旁加一里則方十里爲成甸中六十四井出田賦
  旁加三十六井治溝洫不使出賦六十四井除公
  田外止有五百一十二家共出車一乗毎乗則有
  兩車一曰兵車又名馳車馬四匹甲士三人在車
  上一執御一執弓矢一執戈矛歩卒七十二人在
  車前與左右共七十五人一曰大車又名革車牛
  十二頭炊家子十人同守衣装五人廐飬五人樵
  汲五人共二十五人兵車以𢧐大車以載輜重兩
  車緫百人謂之一乗也車千乗則當有地千成
  所謂方三百十六里有畸者先直排三十成作一
  行便是直三百里横闊十里却以如此之行横排
  三十行便是方三百里共計九百成尚有一百成
  却分爲萬井於每行上添十六里則東南兩面共
  添六百箇十六井共計九千六百井要取方又於
  東南上有𨵗却又用將方十六井去 教方該二
  百五十六井十/六今十六計二/百五十六以一萬井除去九千
  八百五十六井外尚餘一百四十四井難以分爲
  方故曰有畸分開計一千二百/九十六夫亦分不去
  所謂惟公矦之封能容之者按周礼大司徒建邦
  國諸公之地方五百里諸矦之地方四百里故有
  是言
  包氏曰古者井田方里爲井十井爲乗百里之國適
  千乗也此是不除公田又只九十家出車一乗包
  氏據王制與孟子公矦皆方百里故如此
  三代之礼不能詳考所以集注只混全 諸侯之
  國其地可出兵車千乗盖夫子當時亦是大槩言
  之耳若馬氏謂公矦之封能容者凡公方五百里
  其食者半則爲十二萬五千井北上数 爲多侯方
  四百里其食者參之一則爲五萬三千三百三十
  三井有竒比上数爲少皆未能盡合包氏以九十
  家賦一乗其賦爲重又無公田亦不計國都邑治
  民居殊未可曉盖古之建國雖曰計方然山林川
  澤都邑塗巷必三分去一然後爲田之数如馬氏
  謂地方三百十六里者言亦未俻也
  然又有一 王畿百里之内爲六郷一郷一萬二
  千五百家出軍則家一人每乗𢧐士七十五人合
  六郷僅得千乗所謂天子六軍也二百里之遂亦
  然若是則孔子之言亦可該天子之國但不能盡
  舉畿内尓
  今此章未須究竟度数底藴且只就用處看
  集注五者反覆相因下因乎上謂如此然後能如此
  上因乎下謂如此又不可不如此
  弟子孝弟章
  此章非言學者之大全只說爲人弟子事餘力是不
  與上事接空𨻶之時大意欲盡弟子之所當爲才
  有餘睱便當讀書兩事皆不可廢
  謹信守身之事上下四者接人之事以孝弟爲行之
  大故言於先其實以謹信二事貫于四者之間盖
  謹信則孝弟愛衆親仁皆得其道巳不謹信則四
  者皆無實至於學文亦謹信者能之
  君子不重章
  此章是學者最先用工處心主忠信貌存重厚内外
  相應方可爲學不忠信則心虚妄不重厚則貌輕
  躁虚妄輕躁如何學得道人資質稍聦俊者最要
  戒輕輕則百事皆不成道在天地間只是實理至
  重至大如何輕躁人檐當得去
  貌重厚是用功于外心忠信是用功于内乃内外相
  養工夫雖然欲貌重厚亦忠信者能之虚妄者不
  能也故忠信上用主字謂應一事始終以忠信爲
  主緫脩身而言亦始終以忠信爲主是出言制行
  待人接物皆主於誠實而每事又首尾主於誠實
  也聖人言忠信處不一如言忠信是主於言忠信
  所以進德是主於行此章是緫言行而言之
  孟子操則存舎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郷者人心也
  盖操而存即是入舎而亡即是出此章忠信即是
  操心之道故只引兩句
  游氏學以成之之 有古註學則不蔽固之意與集
  註稍有不同文公以論一章大㫖條暢明白故取
  在圏外
  愼終追逺章
  常人之情於親之終悲痛之情切而戒愼之心或不
  及親逺而𥙊恭敬之心勝而思慕之情或踈君子
  存心則加於此送終旣盡
  擗踊哭泣之情又愼䘮
  死之礼如礼記殯而附於身者必誠必信葬而附
  於棺者必誠必信勿之有悔之𩔖𥙊逺者旣盡孝
  敬之意又致追慕之情如礼記所謂𥙊死者如不
  欲生霜露旣降有悽愴之心雨露旣濡有 惕之
  心之𩔖如此則過於常人其德爲厚上之人旣如
  此下民化之其德亦歸于厚
  慎終存哀中之敬追逺動敬中之哀
  子禽章
  集註謂子禽子貢皆孔子弟子或曰亢子貢弟子未
  知孰是愚按子禽見於論語者三其問於伯魚如
  朋友私相請益者疑其爲孔子弟子其謂子貢過
  恭於仲尼惟自尊其師者而称子貢爲子称夫
  子爲仲尼他無此例以此推之出於子貢之門審
  矣
  聖人所經過人即化有所存主便神妙此等處未易
  窺測而觀聖人者只就德容上看文公此句有不
  滿子貢之意盖此亦是子貢早年之言至後篇
  子禽之言方形容聖人端的又足以見子貢之學
  日進而子禽終於卑下眞學者之戒
  過化存神正是得聞 政之原 聖人如此故人
  自與之言政也未易窺測不獨是 子貢之言未
  足盡聖人之德亦兼見子禽所造者淺未能深知
  聖人故子貢止就他可及處 五者尓不願乎外
  却是求字得字意言之凢圈内本注皆是体貼
  經文說無一字閑慢無來歴讀者須仔細把注字
  一一体貼經文㸔休要作剰字放過此是讀朱子
  書之法
  此五者只是礼恭而徳盛乃礼恭之本
  父在章
  此章主於 人但上兩句 志行之大分三年無改
  又是觀行中之一節
  禮之用章
  金先生曰程子礼樂之 所該爲大樂記天髙地下
  萬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
  興焉此章所謂礼盖髙下散殊之分也其所謂和
  即合同交通之意也先王制礼其尊卑貴賤上下
  之体截然甚嚴然其用則常有合同交通之意行
  其間如宗廟之礼至嚴也而旅酬逮下献享之礼
  多儀也而燕示慈惠卑尊上下至辨也而粲然有
  文之中毎有 然相愛之意此皆礼之用有和而
  小大事皆由之又如飲食合歡也而籩豆有数延
  𥙊有儀臣侍君宴不過三爵夫婦和好也而内外
  有辨衣服異藏湢浴異處此𩔖非一或但知和合
  之意而畧上下名分尊卑降殺男女内外之節此
  所以流而生禍而亦不可行也集注但見行礼不
  拘迫之意似不見交際和洽之意但 君子行礼
  之意不推先王制礼之意然於其首取程子之說
  未有嚴泰和節之 則該之矣
  愚按此章有子是 用礼前節是正意後節是防敝
  礼之体雖嚴非和不足以行或一於和而失嚴敬
  之本則流而不可行一也此未是言礼之全体只
  是言用礼就逐事上看以下節礼字則知上節礼
  字不要重看程子借樂記二語提掇起 此章全
  體范氏因程子之言而言就礼中自有樂然敬是
  礼之本体故曰礼之所以立和是用礼處故曰樂
  之所由生立字生字有輕重細玩可見朱子又進
  一進說禮之全体中自有敬與和所以又不曽說
  樂字必合金先生合同交通之意看合同交通雖
  是就制礼處言然所行即所制之礼也
  信近章
  約言必合於事之宜防其過也致恭必中於礼之節
  無過不及也因不失親擇交之道也上兩節欲明
  礼下一節要知人則皆無失
  上兩節言行是脩己之事因親是知人之事三者皆
  明理者能之三事各開㸔非相因之辭
  集注謹之於始慮其所終始者信也㳟也因也終者
  復言也逺恥辱也可宗主也慮者欲近義礼而得
  其親也謹者必近義礼而得其親也
  無求飽安章
  敏於事是敏速於行事無惰之氣無游之心見
  義勇即爲如恐不及又不但主於行事而巳至於學
  文明理之事亦欲敏速所 謂爲學務時敏是也
  就有道而正謂心有憤悱而辭之未脩行之未果因
  問辨而逹之者固正也高山景行聽其言其行
  黙識而興起得以逹其辭善其事者亦正也
  有道而正本注只 正其是非盖上靣言君子則是
  有志於爲學而非常人矣故其所敏慎者皆是向
  善上事但未知必當於理否爾此夫子之正意也
  圈外乃取尹氏之恐流於異端則是併欲正其
  學之邪正矣此是兼後丗爲學者言之以防弊夫子
  子時未有此等學問也果欲戒此則聖人之言
  必别
  貧富章
  此章貧富二者相對㸔盖貧者見富者則卑屈富者
  見貧者則矜肆卑屈是容氣言辭卑下屈伏矜肆
  是容氣言辭矜誇放肆卑與肆反屈與矜反此二
  者曲盡貧富之態盖不期而然也往年目擊一事
  眞有𩔖此郷間有親兄弟異居者兄貧而弟富弟
  每以錢財周其兄實無閲墻之事但一日二人相
  遇於途兄揖其弟甚㳟而弟揖其兄甚倨竟若易
  置兄弟然稠人之中彼此皆 安之而無媿色以禮
  律之則弟當坐不弟之誅而其兄亦有不能安分
  之罪固無足道者弟足以見常人貧富之態所必
  至兄弟尚然况他人乎非君子不能自守也
  貧富固當對㸔人情必如此但此態爲之旣熟則貧
  者無所不用謟富者無所不用驕亦不擇貧富而
  施矣
  引詩固是子貢因孔子言而知學問之道無窮不可
  少得而遽止在荅樂好礼之後然𨵿上節 則無
  謟驕切琢之事也樂好礼
  磋磨之事也但不可謂
  專言此爾
  始可與言詩始字不可輕故過謂如此觸𩔖而長方
  才可以讀詩非謂足以盡詩之用亦是引而不發
  集註無謟無驕知自守者能之樂則心廣躰胖好礼
  則安處善樂循理學者須体認何以能自守又何
  以進於心廣体胖安處善樂循理之地必有所見
  然後可盖非窮理者不能然二者雖淺深不同皆
  知命者能之知氣数之命者則能無謟無驕知天
  理之命者然後能樂與好礼知天理之命非深造
  者不能知也細体認兩節意可見
  無謟驕只就貧富裏做工夫貧者常守定不要去謟
  人富者亦常守定不敢去驕人是把貧富做要緊
  事而著力持守不肯放慢至於樂則知命樂天安
  於道義外來者不足以改其樂豈知所謂貧禮非
  富足者不能行旣富則足遂其好礼之心唯恐行
  之不逮何暇顧其富是謂超貧富之外者
  樂與好礼皆是心上言故上靣 心廣下靣樂循
  理心旣廣大寛平則體自然舒泰此由内以逹外
  行事安於處善盖其心樂於循理也此由外以原
  内也樂一字全是心故先言内禮有節文於事上
  見其好之則在心也故先言外然體旣安舒烏得
  有卑屈心旣樂循理烏得有矜肆却暗𨵿上兩句
  見得未若兩字意
  往者所巳言指樂與好礼來者所未言指切磋琢磨
  言義理無窮圈外註淺深以學力言髙下以見識
  言然不切以下是 凡學問之道如此而處貧富
  亦在其中
  看此章者知處貧富之道是一事知義理無窮是一
  事讀書須能推充而用之不可止泥文求意是一
  事
  人不己知章
  此兩句平 只是不必欲人知我我却要知人但兩
  知字不同上知只欲知己之善下知却欲知人之
  善惡專就學者言則上句不患人不已知便自可
  包後章患其不能之意在其中便當明理脩身自
  加精進使有可知之實則雖不求人知而人必知
  之矣下句則凡尊師取友與人交際往來須知其
  善惡而趨避之然後無損而有益然此專以學者
  言聖人則未甞指定也 推而言之上下皆可通
  上句論其極則雖居高位其處已應事唯循天理
  上不欺其君下不病其民内無愧於心何必欲人
  盡知吾心也否則有違道干譽之失矣下句論其
  極則仕而擇可宗之人有位而舉賢才爲用爲宰
  輔而進退百官非知人之明其可乎否則賢愚渾
  淆分朋傾軋而亂亡至矣
  集注是非以事爲言邪正以心術言
  爲政第二
  爲政章
  此章爲政只如言爲治不必把政字重㸔著箇法制
  禁令來都 不行不然則此政字先見朱子何不
  於此立訓而於後章見之此旣云正人之不正只
  如言治人之未治者治人者不以德則不足感人
  若一出於德則心 誠服興起向化自然歸仰不
  逾矣
  北辰非徒喻爲君意多在德上爲政以德則能如北
  辰居其所不動而衆星自共向如黄帝堯舜垂衣
  裳而天下治如舜恭巳正南面如篤恭而天下平
  皆此意集註三無爲字皆就居其所上發政即法
  制禁令自不可無但有德者有政即是德政紀綱
  旣具以德居之則民 感而化無違於政者固不
  必用智作爲也無德而任智尚才則有爲而民
  不化矣
  極是四方合湊至中恰好處天之体雖大至中恰好
  處即是北辰天全体皆運行惟此處爲之樞紐其
  位不動北極雖有一星而此星亦動北辰却在極
  星運圍之中星属陽辰属隂辰是無星處凡天無
  星處皆謂之辰此辰是居北之辰南極卑而隱於
  地故不言
  詩三百章
  集註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謂人心思無少邪僻又
  無間斷乃是誠也藎誠是實理在人則為寶心而
  君子不可不盡者也程子指出此誠字以明思無
  邪之實學者必使心之所思一於無邪方能全乎
  人心之實理既示人以此一言之義又勉人以用
  功之標的故朱子極稱之
  道之以政章
  夫子言為政當以德禮若但用政刑而無本不足焉
  善治然但謂不可獨狂刑政而非謂但用德意而
  不必政刑也藎德禮固能化民而非政則德意不
  能遍流於下所以平天下必用潔矩絜之道有法制
  禁令則德澤方可下流雖堯舜之世而有四凶刑
  亦不可廢也文公恐讀書者謂聖人之意前一節
  不如後一節只就德禮上看而輕政刑故於圈外
  明此意聖人本具此意非文公強合為一所謂有
  関雎麟趾之意然後可以行周官法度本末之謂
  也
  集注淺深言進德厚薄言應事
  志于學章
  此六節皆是知行兼進不可分作兩節 所以朱子
  於志于學下便釋曰學即大學之道又曰念念在
  此而爲之不厭正兼知行言之
  竊謂立是能處常不惑是能應変知命是極其本原
  統㑹耳順則化矣
  集注程子前條謂聖人進德未必果有如此等級但
  立言勉人使及時修德第二條謂聖人所以言有
  等級之詳使學者當循序漸進不可徒慕髙虚此
  爲後學者甚切胡氏第二條兩說前即程子後
  條意後說即程子前條意以其言尤直捷故文公
  取之文公之言是 程子意方見聖人至誠氣象
  之全盖聖人之言無非實理豈有心實自聖而鑿
  空撰出許多節次以欺學者金先生謂聖人固自
  有聖人之資然聖人自有聖人之學又自有聖人
  之進但非常情所可窺測尓此言極得聖人之意
  然十年一進所謂因其近似以自名者
  懿子問孝章
  魯桓公四子長莊公次慶父次公子牙次公子友礼
  適長稱伯庻長稱孟莊公旣爲君而大夫不敢宗
  諸侯故以庻長爲孟而諸弟宗之慶父爲孟孫氏
  牙爲叔孫氏友爲季孫氏慶父視莊公則巳爲仲
  也故又曰仲孫氏
  夫子曰生事葬𥙊皆以禮集注亦曰人之事親始終
  一於禮而不苟此是就禮之中正處 過於此不
  可不及於此亦不可夫子雖戒孟孫之僣然當時
  於所當爲者豈皆盡善則不及之意亦在其中故
  又曰語意渾然又 不專爲三家發者謂推廣之
  無不包也
  三家僣禮因魯僣天子故三家僣諸侯有併及天子
  之禮僣之者如三家視桓楹䘮而設撥葬禮之僣
  也八佾舞於庭 雍以徹俎𥙊禮之僣也其他如
  朝服之以縞自季康子始又如䑓門而旅樹反坫
  繡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僣禮則三家凡居處服御
  無非僣也處巳如此則處其親者可以𩔖推
  葬禮諸侯用桓楹謂於椁之前後立二碑如大
  柱穿其中而爲鹿盧以繂貫其中以下棺𩀱植
  謂之桓盖碑立如𩀱柱然諸侯用四繂貫二碑
  大夫則二繂二碑而柱形小視桓楹是用四繂
  貫大楹也繂音律撥者引丧車之紼也禮諸
  侯輴而設撥輴殯車也三家亦以撥引輴僣諸
  侯也輴勑龍反八佾雍徹皆僣天子禮朝
  服以縞亦僣宋王者之後旅道也屏謂之樹繡讀爲綃繒也
  繡黼丹朱以爲中衣領縁皆諸
  侯禮縁越絹反其餘當時大夫多不得禮之
  中如曰管仲簋朱紘山節藻梲君子以爲濫
  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君子以爲隘濫
  者僣於己奉親可知隘者𥙊不及於禮他亦或
  可見矣
  武伯問孝章
  以集註前說言之則爲人子者須當謹疾愼起居節
  飲食皆謹疾之事而朱子又以一凡字該守身之
  大法以後說言之則疾病或爲六氣所冠自外而
  來非人所可謹事爲乃自我作人所當制兩皆
  是從唯字上起義但前正 唯字後反 唯字前
  說則爲凡學者切後說則於武伯身上切盖武伯
  非善人故也
  子游問孝章
  非謂以犬馬比親夫子以貴賤之絶相逺者言之以
  曉人然至於兩字所包多謂自父母以下兄弟
  妻子奴婢以至犬馬尓金先生謂有養之養作上
  聲讀意自明
  子夏問孝章
  聖人各因四子材之髙下與其所失而告之程子之
  言盡矣然學者緫是四人之失者反之於身事親
  必盡礼母過於節而䧟親於惡母不及於節而不
  能恱親之心脩其身而不至於不義謹其身而不
  至於有疾以貽親憂飬而能敬服勞奉飬而能愛
  進退於是豈非孝之全者勿徒究四子之失也
  如愚章
  如愚承教時也其私臨事時也師友難疑荅問之際
  須是見識開明事理通逹直下承當是之謂發顔
  子旣無疑於夫子之言心領神㑹却不曽見於言
  但實踐於行故聖人着箇亦字謂雖不言而其行
  亦足以發吾意也要看得言字重便見意言與私對愚與發對置亦字在中間此亦字不是閑慢語
  助辭
  視其所以章
  第一句分君子小人下兩句尺 君子大凡爲君子
  難爲小人易人只是善惡二端此章是就人所習
  上說所習者旣不善便是小人更無可議論只是
  爲善却有淺深不同須是自源頭用意便善而又
  能安然不勉強方是君子 未盡後兩節事爲難
  君子其心只小人
  温故章
  古注温㝷也㝷繹故者又知新者左傳曰盟可㝷也
  亦可寒也注云㝷温也鄭注中庸温故曰温讀如
  燖温之温則㝷是温㝷舊熟食也温字但當正訓
  㝷字今集注曰㝷繹也是兼取古注下句
  時習舊聞而毎有新得故非一也必時時温之或温
  此或温彼也
  温則必有所得温此有得温彼亦有
  得一温有得又温亦有得時兼衆故毎兼累温時
  毎二字注中活眼
  故學矣不温則將失之而非我有能温則守之固而
  在我矣雖温而不知新則徒誦数其 而無融㑹
  貫通之妙亦將一索而尽毎有新得則義理源源
  而來應人無窮矣記問之學是誦讀記憶及問於
  師友而得之者不知温故則無所玩索故無得於
  心而所知有不在我者矣不能知新則無所充擴
  而所知有限應亦有窮矣
  不器章
  體無不具謂明盡事物之理以全吾心之所具用無
  不周則事物之來皆有以應之而無纎毫之差失
  用之周如爲趙魏老 薛大夫無不可大之則乗
  田委吏以至立道綏動所存皆神體之具也用之
  不周如黄霸長於治民爲相則功名損於治郡時
  龐綂長於治中别駕而不能爲令體不具也
  先行其言章
  聖人以言行對舉教人多矣大率皆欲敏行慎言也
  此章因子貢問何謂君子是合言之言君子之人
  其所言皆是平日所行者欲成君子則須是務於
  行旣行得徹然後言之是言即所行事也
  學思章
  學以事言思以理言凡一事必有一理有此理必有
  此事但習其事而不思其理則昏罔而無得但思
  其理而不習其事至於臨事其心又必危疑不安
  欲學者知行兼進
  異端章
  集注佛氏之言尤近理者謂其言欲窮極髙明蕩滌
  查滓不見可欲而自無累㪯丗之物不足以凂之
  說心說性性直欲超六合之外故髙明者毎樂簡便
  而喜超越多趍之者至於大而天地萬物内而身
  心皆作虚妄而理則謂之障故雖實得其所謂道
  者其於應事顚倒錯乱而無分别兼無父無君之
  禍矣
  誨由章
  章内六知字稍有不同上下兩知字揔言心之知中
  間四知字指一事之知而言
  知者知事理也第一知字是緫指子路心知無所不
  知者也次四知字是知與不知之實末知字是指
  巳知之者與第一字雖相𩔖而該不尽上知字意
  集注不能尽知是不知者不害其爲知是說知
  之者又有可知之理雖是 意却是從不知上來
  須要㸔上面子路好勇盖有強其所不知以爲知
  一句爲主則下靣知字自有著落
  通釋意與集注不同把是知也一句通結知之不知
  兩句謂分别得知與不知分明這便是知所以
  引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是則是知之知在知之
  不知之外矣聖人意 果如此其辭必異不把六
  箇知字衮子路言子之迂何必讀書然後爲學
  無臣而爲有臣皆是以不知爲知者夫子告之事
  君曰勿欺亦是戒此故集注著強所不知一句在
  上方說得子路切而章意皆明
  干禄章
  子張學求禄之道於孔子孔子荅之曰於古今之言
  多有所聞有疑而未信者闕之不言其餘不疑者
  又當謹愼而言之如此則言必當理人少有尤怨
  於古今之事多有所見有殆而未安者闕之不行
  其餘不殆者又當謹愼而行之如此則行皆當理
  少有悔心能謹言行至於寡尤悔是將成君子之
  德者上之人必㪯而用之豈舎之乎故曰禄在其
  中子張之言病在干字夫子但教其謹言行
  殆危也危字與疑字意思相近只是於事危疑處决
  未破若行必未穩所以闕之不敢行
  集註罪自外至謂言輕則招灾禍也
  經中言在其中謂如此必如此順辭也圈外注言在
  其中謂如此却不如此反辭也二者字雖同而意
  不相𩔖盖謹言行者必得禄故曰禄在其中耕本
  欲得飽而值水旱之灾則飢矣故曰餒在其中
  謹言行而命不偶則亦老死而已須應接如此亦
  有不得禄一句看此與後篇夫子所言正文句意
  不同此是借來反用
  民服章
  居敬窮理爲舉直錯枉之本窮理則燭枉直明居敬
  則舉錯當居敬又窮理之本也
  使民章
  上莊孝而民敬忠是感化慈與舉善教不能而民忠
  勸是感應
  康子問何以使民敬忠 夫子告之以三者意謂民
  固不可使之如此然在上如此則民自有此應聖
  人則字專對他使字 是止就敬忠勸三者說張
  宣公謂在上者但爲所當爲則下民自應此舉凡
  例說在上所當爲不止三者而巳其 稍寛故置
  在圈外不然則其 首尾皆備何不收在本注耶
  可見集注精擇如此
  人無信章
  輗軏是車與牛馬接處信是己與人接處此喻至切
  損益章
  四可知字不同二與三指巳往而言謂損益者可知
  一與四指未來而言四則又緫言因革者可知
  聖人之意是就禮中有損益不可將損益與禮字對
  㸔故集注謂禮之大體因之而不能變其所損益
  小過不及之間中間兩可知字雖曰損益者可知
  乃是就禮中損益其小節尓故中二可知亦包禮
  字意在其中胡氏言損益制度文爲亦是上靣天
  叙天秩之制度文爲尔
  集註五常謂仁義礼智信大地流行一氣而巳其來
  則生物爲息 爲陽其去則物壞爲消爲隂故曰隂
  陽二氣錯綜分而爲五曰水火木金土謂之五行
  五行雖分爲五隂陽又各在五行之中然五行以
  氣言氣之中莫不有理人禀五行之全氣而生故
  皆得其理之全所謂木神爲仁金神爲義火神爲
  礼水神爲智土神爲信以五行之形言水時發生
  金剛断制火有文彩水善流動土重不迁俱各有
  意此是五常之原此五者亘宇宙窮古今不可変
  而又只是日用常行之理故曰常
  文質謂夏尚忠殷尚質周尚文忠實也夏代凡事忠
  實無文華質雖亦是實然質與文相對言質則已
  有許多朴素在此但未十分加文飾是忠與質不
  同之意周又於上加以文華三代之礼只是一節
  文似一節
  十二辰横布地之四維天運於外晝夜不息一伏時
  一周北極天之樞紐居其所不動圜北極之外爲
  紫微垣垣之側有北斗六星在垣内杓在垣外所以運隂陽
  定辰次行四時者也每 昏時杓所指之方則謂
  之建所以建之方即定爲月之辰然晝夜之建有
  三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旦建者魁
  自有天地至於窮盡謂之一元其間以㑹運丗歳
  月時紀数少言之則爲歳月日辰大言之則爲元
  㑹運丗皆以十二三十起數一㑹一萬八百年大
  約子㑹生天丑㑹生地寅㑹生物戍㑹閉物而消
  地亥㑹消地而消天至子則又生天以歳比之春
  月在寅爲生物之時秋月在戍爲閉物之時以元
  與歳相𩔖故有天下者以斗杓所建之月取以爲
  歳首建寅爲首取生物也丑爲歳首取生地也子
  爲歳首取生天也尭舜禹皆用人統尭舜皆禅譲
  故舜禹不改正殷周以征伐得天下所以改正朔
  易服色以新視聽殷以人依地而生遂用地正周
  又以地𠋣天而成則天爲原故用天正所謂統者
  以律而言盖黄鐘應子大吕應丑大蔟應寅律管
  黄鐘九寸三分損一下生林鐘六寸又三分盖一
  上生大蔟八寸以其得全寸無分毫厘忽之数所
  以統餘律者也故謂之統而林鐘之位在未故以
  對衝之大吕爲統東萊先生曰三正迭用尚矣盖
  自上古以來更用之也然春爲歳首生物之初民事之始冬不可以先春故孔子曰行夏之時言
  萬
  世不可易之道
  䟽家謂尭用丑正舜用子正愚恐不然以理度之禅
  譲如父子相継奚必改易以事實言之古者雖改
  正而不改月人君即位必在正朝大甲即位及復
  位皆書十有二月而舜居尭丗廵狩四岳用二五
  八十一月皆合方與時可見皆不改月數然則凡
  言正月者寅月也舜受終文祖則曰正月上日格
  於文祖則曰月正元日此一事関係唐虞三代而
  其文如此可見非以建子丑爲正明矣
  臯陶謨言天叙有典天秩有禮天叙者天理自然之
  倫叙其興即五者人倫之常也天秩者天理自然
  之品節其礼即五禮也
  八佾第三
  八佾章
  季氏以大夫而僣用天子之礼樂於廟庭此事尚可
  敢忍爲之何事不可敢忍爲之此忍字就季氏上
  說季氏以大夫而僣用天子之礼樂於廟庭其罪
  不可勝誅此事 可容忍而不誅則何事不可容
  忍此字就孔子上 如此說則得两可字意
  出
  古注季氏謂桓子盖與孔子同時
  𥙊綂曰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
  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康周公故以
  賜魯注管象吹管而舞武象之樂朱干玉戚武象
  之舞所執也大夏禹樂文舞也執籥所謂左手執
  籥右手秉翟之舞也
  左傳𨼆公五年考仲子之宫將萬焉問羽數於衆仲
  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杜預注天
  子六十四人諸侯三十六人大夫十六人士四人
  䟽引服䖍云用六爲四十八人用四爲三十二人
  用二爲十六人集注取此䟽又謂舞𫝑冝方行列
  旣减即毎行人數亦宜减或問取此
  三家章
  奔走無辟公之相祝號非天子之稱故曰奚取此章
  聖人有惡之之意焉有憫之之意焉至於譏之之
  意則併及魯也
  魯桓公取齊女生子曰同又生友謚成曰成季又曰
  季友又有庶子二人長曰慶父謚共故曰共仲次
  曰牙謚僖故曰僖叔又曰叔牙二人同母桓公卒
  子同立是爲莊公莊公亦取齊女是爲哀姜哀姜
  無嫡子其娣叔姜生子開莊公妾成風生子申又嬖
  〓黨氏之女孟任生子般愛而欲立之公疾問於
  叔牙叔牙欲立慶父公又問季友友對曰以死奉
  般季友殺叔牙而爲之置後立叔孫氏莊公三十
  二年八月卒成季立子般十月慶父弑子般而立
  開是爲閔公成季出奔閔公立召季友歸二年哀
  姜與慶父謀欲殺公立慶父故慶父又弑閔公成
  季奉公子申出奔魯人欲誅慶父慶父出奔成季
  奉申歸立是爲僖公遂召慶父而殺之亦爲之置
  後立仲孫氏古者次子称仲庶長称孟而慶父之
  長則莊公也其子孫不敢上与君叙故以慶父本
  庶子之長故曰孟孫氏僖公賜季友田以之為相
  其後為為季孫氏遂世執魯政
  禮樂章
  此章重在仁上游氏註是正意故為本註凡禮樂有
  衣服升降進退之類皆是樂則五聲八音歌辭舞
  節音是人能全心德自然敬而和以敬行禮則禮
  皆合其度以和用樂則樂皆得其宜是禮樂皆為
  我用若此心不敬不和卻去用禮樂之器則意不
  相浹洽只是具文而已禮樂之極欲勸天地感鬼
  神若此心無敵與和只依本做去如何會感動得
  游氏正收爲夲注程子是就凡事上 禮樂夲意
  是不仁則不仁則不能用禮樂程子是不仁則事事
  無礼樂不仁是主於心言
  李氏是主人言故程李 在圈外然程子謂失正理却接得上人心
  亡之 緊無序不和亦是禮樂之本故在李氏前
  林放章
  本字昔日作本始㸔來不作本原言本原則
  始意在其中本字旣可與文字對而末流之弊亦
  可對言之與集注礼之全體亦無礙
  
  
  
  
  
  
  易節文習熟也䘮礼言易是於送死之礼如飯含歛
  殯之節擗踊之數皆習熟而無差如此固是好然
  但一心只是要行礼節於哀戚未必盡情盖但知
  有繁文而不知其本䘮親者人子與親一旦永訣
  自是哀痛入骨髄皇皇如醉如夣只理㑹得哭泣
  哀慕雖知有許多礼節亦未暇盡行故古者䘮必
  有相凡礼儀皆相者掌之 丧親者只如他事行
  礼一般行一畨過於骨肉之恩似不相関
  䘮礼節文自属纊沐浴飯含殮殯葬𥙊之節擗踊之
  数衰麻冠厞之等飲食居處之常凡爲䘮事從終
  修以至祥禫皆是厞父沸反
  集注哀痛見於貌者慘怛發於心者
  禮貴得中而下四句爲此章之主夫子以儉戚荅其
  本而礼之中乃在奢儉易戚之間須㸔與其寕三
  字是聖人正意
  范氏𥙊䘮兩節檀弓全文子路聞夫子之言也抑楊
  之意正與此章相𩔖故取以爲 彼言䘮礼在上
  此順經文而𥙊則礼之首也故易置先後
  揚氏取禮運汙尊抔飲之言說得儉字出汙尊謂鑿
  地汙下以爲尊抔飲謂以手掬而飲也
  夷狄章
  有君亡君主於位而言有之無之也故集注曰不如
  諸夏僣乱無上下之分此全責於臣是夫子正意
  尹氏之言是責其君推也
  泰山章
  周禮大宗伯國有大故則旅上帝及四望鄭注故謂
  凶烖旅陳也陳其𥙊事以祈焉礼不如祀之備此
  說旅字亦恐未爲的當禹 貢兩言旅皆𥙊山也豈
  亦故耶
  大夫行諸侯之禮固是僭但當時巳四分魯國季氏
  取二孟叔各一魯君無民亦無賦雖欲𥙊不可得
  季氏旣專魯則凡魯當行典禮皆自爲之旅泰山
  若代魯行士耳亦不自知其僣冄有誠不能救也
  欲正之則必使季氏復其大夫之舊魯之政一歸
  於公然後可此豈冄有之力可能故以實告孔子
  孔子亦不再責冄有而自嘆也倘冄有必欲不染
  季氏之惡則如閔子辭其仕可也
  集注不輕絶人句絶盡已之心一句是言聖人
  君子無爭章
  射有三大射賔射燕射天子諸矦卿大夫皆有之士
  則無大射而有賔射燕射也大射爲𥙊祀射王將
  有郊廟之士以射擇諸矦羣臣與 國所貢之士
  諸矦則擇其臣大夫擇邑宰家臣凡射中者得與
  於𥙊不中者不得與於𥙊與𥙊多者則有慶慶以
  地不與𥙊多者則有譲削其地故君子必習於射
  也射必有耦天子六畿内諸矦四畿外諸矦六大
  夫三凡耦各服其所宜服 决遂而立堂下阼階
  之東南隅西面射時隅同出次西面揖旋轉當阼
  階北面揖行至階下北面揖然後升堂南面當序
  而立於物以射樂作射者容体欲比於礼其節欲
  比於樂各發四矢以較勝 一揖而復位俟衆耦
  升射皆如上儀畢司射命設豐于西楹之西勝者
  之子弟洗觯酌酒奠于豐上勝者乃揖不勝者升
  堂勝者袒決遂執張弓不勝者襲决拾卻左手
  右加弛弓於其上如前三揖至階媵者先升堂
  右不勝者至豐北面坐取觯立飲卒觯坐奠於豐
  興揖不勝者先降凡飲酒賔主 酬必拜以送爵
  今不勝者自飲而無送爵 飲之意以是爲罰
  音脫
  巧𥬇章
  子夏只是疑素以爲絢 一句作以素爲絢意故問
  按字書采成文曰絢㑹五采以畫曰繪本意是
  用素以爲絢謂先有素却絢之故夫子答之以繪
  畫之事在素功之後詩意上二句賦體下一句比
  體謂女人有倩盼好質然後加服飾之盛方成其
  美素比倩盼之質絢比加服飾之意只在第三句
  内不是集注𣷹此一層
  禮噐曰甘受和云云苟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虗道楊
  氏引其文略改作苟無其質禮不虗行行即道也
  杞宋章
  樂記曰武王克殷及商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
  投殷之後於宋皇王大紀曰封夏后氏之後東婁
  公於杞封紂子武庚於殷此事實也與尚書史記
  合樂記之言記者之失也武王崩成王㓜周公居
  冢宰攝政武庚乃與三叔比流言以撼周公周公
  居東監邊兵及天動威彰周公德成王悟迎周公
  以歸於是武庚三叔叛周公乃奉成王誅武庚然
  後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宋爲故亳商之舊都也
  封微子乃在克商十年之後此其實也
  禘自章
  王者立始祖之廟百丗不迁宗廟之最尊者也然諸
  矦亦有始礼廟而君子報本之意無窮故王者又
  推始礼之所自出之帝以祀之盖帝者又得姓受
  命之始也然丗數既逺不可以立廟則𥙊於始祖
  之廟而以始祖配之凡廟各有主皆居室中東面
  之位而獨尊禘則於始祖廟中特設所自出之主
  於東面而始祖之主退居南向而配之也礼家言
  五年一祫盖以三年一祫比例爲說春秋纂例謂
  其年數或毎年或數年未可知也
  武王崩成王㓜三監與殷叛周公以叔父之親冢宰
  之任誅之而天下定制礼作樂以教化百丗周公
  薨成王思其勲勞命魯公祀周公以天子之礼樂
  說見明堂位故魯推周公所自出之帝而𥙊文王
  於太廟以周公配之通鑑外紀謂魯惠公使宰譲
  請郊廟之礼於天子王使史角往魯公止之路史
  謂惠公之止之是周不與之矣不與而魯用郊自
  用之也然則魯之郊廟皆後丗之僣而附㑹爲明
  堂位之說欤不然孔子何以曰魯之郊禘非礼也
  周公其衰矣
  灌用秬藜醸酒以金草十葉爲貫百二十貫爲築
  以煑之臼以椈杵以梧以檮之而和酒中其香暢
  逹故謂之鬱鬯用圭瓉盛之於始𥙊之時灌之於
  地使香氣逹九泉以求其神然後迎牲
  䰟魄者人身之靈也孔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
  者鬼之盛也合更與神教之至也鄭氏注氣謂嘘
  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聦明為魄合鬼神而祭之聖
  人之教致之也藎凡人身之精明皆魄也聰明特
  舉起類而如心之能記口之能言手足之能運動
  皆魄之所書所以便之施如是者則魂所爲卽
  氣〓也故魂與魄合則蛊用而爲人魂魄離則氣
  升魄降而死矣者必合已散之魂魄而來享故
  燔燎〓〓〓蕭光以報氣也薦黍稷羞肺肝〓
  以俠倾加以鬱暨出報魄也馨香上達故以求魂
  鬱下建故以求魄各從其類也肌音諫俠音夾
  禮運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而不足徵也吾
  得夏時焉我欲觀般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
  得坤乾焉又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
  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禰奔禮也周公共衰宪祀之
  郊也禹也宋鬲也舁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
  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諦之說章
  集註報本追遠祭宗廟者惟禰爲最深仁孝誠
  敬祭宗廟者皆宜盡惟祈諦爲當至深字與至字相
  應皆說諦祭處切不可輕讓過
  祭而鬼享則誠爲不虚始祖之所自出而欲感格之
  故非仁孝誠敬不足以與如知禘之意而誠意仁
  心足以格此神則以此而應天下之事何有故曰
  知其說者如示諸掌
  仁誠是体孝敬是用合此二者然後可禘仁誠所該
  者廣孝敬獨主禘言自仁誠中發出孝敬一節旣
  足以感禘𥙊之祖則仁誠之發以應他事何所不
  當
  仁孝誠敬四字極精深孝敬主於禘仁誠關之於天
  下禘者孝敬自仁誠之本發出則禘固全四者治
  天下而以心之至誠而盡夫仁則何士不極其當
  乎有此四字方見禘與天下是一貫夫子所謂知此而盡天下者正在此仔細體認
  𥙊如在章
  𥙊如在當爲在存之在有士死如士生之意
  媚奥章
  自堂從户八室户内東南隅爲窔東北爲宧西北爲
  屋漏西南爲奥八户目之所視先見宧次轉屋漏
  以及西南隅爲最深之地故曰奥㝔音杳
  集注五祀春户夏竈季夏中霤秋門冬行
  
  
  月令春祀户夏祀竈季夏祀中霤秋祀門冬祀行注
  春陽氣出祀之於户内陽也夏陽氣盛熱於外祀
  於竈從熱𩔖也中霤猶中室也土主中央而神在
  室古者穴故名室爲霤秋隂氣出祀之於門外
  隂也冬隂盛寒於水祀於行從辟除之𩔖也注又
  引逸禮中霤禮曰凡𥙊五祀於廟用特牲有主有
  尸皆先設席于奥祀户之禮設主于户内之西乃
  制脾及腎爲俎奠于主北又設盛于俎西𥙊稷
  𥙊肉祭醴皆三 𥙊徹之更陳鼎俎設饌于筵前
  迎尸畧如𥙊宗廟之儀竈在廟門外之東祀竈之
  禮先席於門之奥設主于竈陘乃制肺及心肝爲
  俎奠于主西設盛于俎南𥙊 肉醴餘如祀户之
  禮祀中霤之禮設主于牖下乃制心及肺肝爲俎
  𥙊肉他皆如户禮祀門之禮設主于門左樞乃制
  肝及肺心爲俎奠于主南設盛于俎東他如竈礼
  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厚二寸廣五尺輪四尺
  設主于軷上乃制䁂及脾爲俎奠于主南設盛于
  俎東𥙊肉他如門礼以上皆中/霤礼文䟽曰𥙊户𥙊中霤
  在廟室之中先設席於廟堂之奥 祀竈門行皆
  在廟門外先設席於廟門之奥特牲者特牛也諸
  侯或亦當然大夫或特羊也旣三𥙊移主於初設
  奠之筵上乃出户迎尸入即筵而坐也門之奥謂
  廟門外西室之奥也竈陘竈邊承噐之物以土爲
  之鼎當陳於廟門室之前稍東西向以俎就鼎載
  肉入設於筵前盛則設于俎南中霤之主設于廟
  室牗内之下按五祀之主户主中霤主北向
  門主行主南向竈主西向䟽又曰月令五祀
  盖殷礼也周天子則七祀加司命與厲此見𥙊法
  篇諸侯五祀曰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公厲大夫三
  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二祀曰門行庻士庻人
  立一祀或戸或竈周禮宫正注𥙊七祀於宫中
  則又與上廟𥙊之說不同
  射不主皮章
  凡射必有的其緫名曰矦天子中之能服諸矦諸矦
  士大夫士中之得爲諸矦故曰矦天子三矦虎矦熊
  矦豹矦諸矦二矦熊矦豹矦大夫麋矦士豻矦凡
  射有三大射賔射燕射凡矦皆以布爲之其形必
  方毎三分之以爲飾大射之矦其外一分以其名
  之皮飾之虎矦用虎皮熊矦用熊皮其中三分之
  一又用其皮綴 於中爲射之的故曰棲皮爲鵠賔
  射之矦外亦用皮飾其中三分之一則用彩色畫
  謂之正天子五正内朱次白蒼黄𤣥諸矦三正朱
  白蒼大夫士二正朱緑燕射之矦外亦用皮飾其
  中三分之一天子則白質而畫其獸頭諸矦丹質
  而畫其獸頭謂先就布上上顔色了却畫其獸大
  夫士則止就布上畫之故曰畫布爲正今集註中
  凡言畫布爲正是以賔射燕射之矦言棲皮爲鵠
  是以大射之矦言也然古礼中又自有主皮之射
  庶人爲之於冬田獵分禽時用之與此章註内意
  不同又有貫革之射軍旅用之
  樂記武王散軍而郊社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
  之射息也禆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說劒也散軍謂
  起而伐紂者皆散而歸民郊射謂爲射宫於郊左
  東學也右西學也貍首騶虞以歌爲節此言行礼
  射而息武射所以虎賁之士皆說劒而服禆冕搢
  笏也說音脫
  告朔章
  古者以竹簡爲書盖十二月作十二簡故毎月至朔
  日告廟請本月之簡而行之朝廷及國中簡上想
  只是書朔之日辰及節氣
  朔之爲言蘇也謂月之魄巳滿明皆盡至晦日而死
  矣月之一日明乃復生是死而復蘇也
  兩其字指告朔而言謂尓愛其告朔之羊以爲無實
  而妄費我則愛其告朔之礼恐因此名而後可復
  其實
  玉藻天子𤣥冕聽朔於南門之外諸侯皮弁聽朔於
  大廟鄭氏注南門謂國門也天子明堂在國之陽
  毎月就其時之堂而聽朔焉凡聽朔必以特牲告
  其帝及神配以文王武王諸侯皮弁下天子也周
  礼大史頒告朔于國䟽謂朔者以十二月暦及
  政令月令之書諸侯受之縣之於中門帀日歛
  之藏於祖廟月月用羊告而受行之春秋文公六
  年公羊傳注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于大
  祖廟毎月朔朝廟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
  而受之左傳䟽特羊告廟謂之告朔人君即以此
  日視此朔之政謂之視朔視朔者聽治此月之政
  亦謂之聽朔杜預釋例曰聖人因月朔朝廟迁坐
  正位乃㑹群吏而聽大政考其所行非徒議將然
  也乃所以考巳然也此章是魯事故集注止言諸
  侯之禮
  𨵿雎章
  𨵿雎詩是文王宫中人知后妃之德欲求以爲王配
  旣得之而作此詩求之未得則有寤寐反側之思
  求之旣得則有琴瑟鐘鼓之樂哀樂皆是宫中人
  不是就文王身上 所以不淫不傷樂主第三章
  言哀主第二章言
  𨵿雎第三章是追言文王娶大姒巳有成但未至
  宫中之時思之也寤寐而思皆主大姒非泛然思
  得内主也
  問社章
  周禮禮記之文及諸儒之大抵社所以𥙊五土之
  示而以勾龍配勾龍者古諸侯共工氏之子也有
  平水土之功王爲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爲立社
  曰王社諸侯爲百姓立社曰國社自爲立社曰侯
  社士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王之大社則土
  五色而冐以黃諸侯之國社則受其方色之土於
  天子而苴以茅其位則中門之右其壝則北面其
  飾則不屋其表則樹其土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
  其壇方五丈諸侯之唐以來其主則石爲之其
  𥙊天子用大牢諸侯用少牢其日用甲
  管仲章
  三歸臺名三歸筭法也言作臺度其基廣袤若干尺
  髙若干尺而其頂廣袤 干尺取上下之数中折
  之則其半廣袤若干尺以爲作臺之数
  攝官者大夫采地少禄八不多故家臣一人兼管数
  事若不兼攝而一人管一事則官多俸禄亦多大
  夫所得公家之禄不足供之
  此二事皆言仲之奢以荅或人之儉
  天子諸矦大夫士之庭皆有物以蔽内外天子諸矦
  謂之屏以木爲之大夫以薕士以帷天子設於門
  外諸矦大夫士皆設於門内庭中管仲位爲大夫
  當用簾亦用諸矦之屏
  外國之君有相朝之礼有㑹盟之礼凡有好㑹主國
  之君先設坫於堂两楹間延賔升堂以爵酌酒
  獻酢畢覆爵于坫上管仲大夫本無此礼今亦設
  之
  金先生謂當時齊霸而管仲當國諸矦來朝齊者必
  私覿於管仲家故設此以延之
  此二事皆言管仲之僣以荅或人之知礼
  當時之人但見管仲匡天下之功髙仰慕他不暇忽
  聞夫子言他器小不知所謂乃疑爲儉及夫子言
  仲奢又疑爲知礼夫子雖不明言器小只就奢僣
  兩端便見得器小處奢僣不能盡器小之意乃器
  小中之一事能盡大學之道自然器大
  夫子屡称管仲之仁及民受其賜是以事業言此章
  以學言
  集註器小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故局量淺規
  模卑狹不能正身脩德致主於王道大學之道八
  事先以脩身爲本而後及家國天下盖見礼旣明
  行事自然件件中節不敢踰礼犯分今管仲如此
  只是格物致知工夫未到見理不明故爲所不當
  爲踰礼犯分凡事都要向上不知反成小器所謂
  致主於王道不是要管仲輔齊桓公爲王只是要
  教他行王者之道人之大倫有五行之各欲當於
  理先王之道不過如此人倫之中君臣爲大桓公
  雖曰尊周亦多是自強其國諸國貢賦多入於齊
  未爲盡臣節如周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正
  是王道湯未伐桀武王未伐紂以前皆是王道非
  謂湯武伐桀紂取天下爲王了方才是王道伐桀
  紂自是不得巳爲之所遇時不同耳
  䟽郷飲酒是郷大夫之禮尊於房户間燕禮是燕己
  之臣子尊於東楹之西 兩君相敵則尊於兩楹
  之間故坫在兩楹間也主君獻賔賔筵前受爵飲
  畢反虚爵於坫上西階上拜主人阼階上答拜拜寶
  於坫取爵洗爵酌以酢主人主人受爵飲畢反虚
  爵坫上主人阼階上拜賔答拜
  語樂章
  孔子自衛反魯正樂時告大師之言大要樂聲翕合
  須要純和不可背戾八音之中金聲最髙竹革之
  聲次之匏音次之絲音又次之石音最低作樂八
  音皆和聲聲俱見不可使聲髙掩聲下者故曰皦
  如旣各自要分曉又恐聲音不相合意思不相聮
  属故又曰繹如
  本注止具訓詁不言旨意謝氏之說章意皆具而置
  圈外朱子必有意也今玩經文盖始從成爲作樂
  三節翕及純皦及繹乃三節中之節奏樂之作八
  音並起其聲急促翕然以合此樂之始也及入調
  旣深則於令悠緩却要八音和合如出於一所謂
  八音克諧雖是合一却又要每器之聲各各明皦
  俱見不可高掩下濁亂清所謂無相奪倫此樂之
  中也及曲將畢則收拾歸有紬繹相續不絶之
  意此樂之終也大抵翕之後継之以純皦又継之
  以繹從則非翕繹則不從此盖經之本旨而朱子
  之意也謝氏五音六律爲主以翕純皦繹皆指此
  言而見於一時樂之始終皆然盖又一義則於始
  從成三字稍緩者在圈外其爲是歟
  八音金鐘也石磬也絲琴瑟也竹 管簫箎之𩔖匏
  蒲也笙竽也笙竽之下用匏上却用竹土塤也革
  鼓也木柷敔也
  儀封人章
  魯定公十四年孔子行攝相事與聞國政而齊人歸
  女樂孔子乃去魯適衛過儀其此時歟
  論語中當時𨼆君子見孔子者七人儀封人晨門長
  沮桀溺荷蓧丈人荷蕢楚狂椄輿獨儀封人見得
  聖人意趣其餘惟知以隱爲髙與孔子意不相合
  韶武章
  古者帝王得天下必作樂𥙊天地 神以告成功韶
  紹也舜受尭禅故作樂見継紹之意其樂詞與樂
  聲舞態必皆有紹意武王伐紂得天下故作樂亦
  見征伐之意韶樂今不能知樂記言武樂有發揚
  蹈厲之容夾振駟伐之事是於樂中見用武𢧐闘
  之意舜武皆聖人不是征伐便不及尭舜然禅譲氣象自是好征伐
  氣象自是不及故曰武未盡善發揚蹈厲是武態奮
  發揚起歩蹈而有猛奮之容夾振駟伐駟即四字
  夾振謂夾舞者振鐸以爲節
  武舞凡六奏毎四伐一擊一刺爲一伐
  居上不寛章
  居人上當寛行礼當敬臨䘮當哀能寛敬哀了却於
  寛敬哀中觀其得失不是寛敬哀之外 其他事
  里仁第四
  約樂章
  聖賢言不仁字不同如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是
  未能盡全体之仁者此不仁字至輕曰不使不仁
  者加乎其身是未尽善之事不使及身此不仁字亦輕如曰不仁哉
  梁惠王不仁者可與言哉皆是言失其心徳者此不仁字至重此
  章所謂不仁者雖是言不能全心德之人然聖人吾意亦是言曾
  知學而未深造者故乍處約樂亦能自守但不能乆長處之耳此
  不仁字雖未如前兩不仁字而比後兩不仁則有間矣
  困是貧窘聖人約樂是互舉盖乆約者必憂富貴然後樂集注乆
  約必濫乆樂必淫二字皆以水喻濫是泛濫如水散漫收殺不得底
  意淫是水過蒲而流出之意盖不仁者久約則憂患而謟䛕卑屈之
  態生苟且邪僻之行作乆富貴則佚樂而驕矜縱誕之氣長踰節陵
  分之事興約者日流於卑下樂者日過於僣躐是濫與淫意象上蔡
  一二之說形容安仁利仁精深在乎體認
  好惡章
  㸔兩人字盖人之善惡有大小幽𩔰然後
  好惡之而其好惡則輕重進退如大學中言
  可見大綱集注無私心盡二者然後謂之能
  故機說仁人便是有知者知人善惡
  富貴章
  後富非有才德勲勞者不得位才德稱其位雖如舜禹舉一即爲
  百揆司空亦處之不疑後丗富
  貴自是兩途如國家設科取士而巳可應
  科且或仕者品格已及而遷除合宜及貨財義所當得者皆是以道而
  得富貴不以道得富貴若誦屈巧圖貪冐掊歛君子自無此或問謂一時
  不期得之如孔子主我衛卿可得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
  之𩔖是也貧賤以道得之如不
  能立身不守法度博奕好飲酒闘狼奢縱之𩔖是得貧賤之道君子自無
  此士不以其道得之謂水火盗賊及無辜為人所累之類我旣不爲得貧
  賤之道而命不妄求去此求去貧賤却是不以道得富貴逆天違命何
  足爲君子仁者天下之正理君子惟遵正理而行則不以道得之富
  貴貧賤自然不處不去此上是取舍大分下面終食造次顛沛三節一節
  宻似一節只是隨
  言安貧賤耳不處富貴是擇義不
  去貧賤是安命進則由義退則樂天
  其行仁之君子
  違去仁即下文違仁也俗作上声
  讀者非上聲讀者是除去之義仁是
  心德如何除得了
  要守命固
  子先要取舎分明 取舎不明决則此身所處全在非義之中雖有存
  養工夫何益如屠者禮佛倡家講禮耳故曰然後若平日存養纎悉必當
  理至遇當取處自然明决故曰則其前密字亦緊要謂身之所居旣正則
  存養
  我未見章
  仁成德故同称未見次是一日用力行仁者未見三是昏弱欲用力而
  力不足者亦未見
  之人但其資質氣象自有不同尓好仁者如顔子惡不仁者如孟子
  明言惡不仁者其爲仁矣則是日以行仁爲事但於行事常常照顧不
  使一毫不仁之士見之於身其與好仁而務於行者亦何以異但好仁
  者斍自在尓故孔子總曰未見而朱子亦曰皆成德之事也不可將惡
  不仁者輕看又要看其爲仁矣字重庶見得惡不仁者與好仁者相去
  辭是引下文之辭故朱子作者字
  一般
  及章末未之見皆言無此人中未見謂無是事此節未見其人之意
  却在有能乎三字上
  觀過章
  人行仁也上言過各有黨是善惡對言見
  過字失是錯誤過是太過具此兩字方盡經中過字之義吳祐言掾以親故受汙辱
  之名所謂過斯知仁者本文如此受汙辱之
  名是指持衣自首請罪之時過言私賦民錢言
  市衣進父盖嗇夫賦民錢時未知得汙辱之名也
  及父責之而促伏罪祐旣聞之始有汙辱之名尓
  祐見其以實首罪又能具 父言故從而赦之汙
  辱之名則不可泯矣然終是爲父之故故曰過
  知仁二句所指不同讀者亦當詳之汙辱本傳作
  汙穢
  聞道章
  聞道非謂耳聽得直是此心與道契合盖於天下事
  物之理逐一窮究積累之多至於天理流行融㑹
  十通處如曽子聞一貫而
  唯顔子聞克已復礼之
  說而請事斯語之時方是聞道
  道是事物當然之理旣得聞之則凡應事皆合乎礼
  甚而至於死亦無不可聖人言死可㪯其極重者
  言之而應士皆在其中非專爲死也故集註以生
  順二字明其意
  程子二條言死恐有兩意上條正命而死下條死之
  之死本注生順死安四字混融兼包二意
  恥惡衣章
  前章苟志於仁則無惡此章志於道而有惡衣惡食
  之恥可見前章是苟字緊要道即仁也士 苟志
  於道必不爲外物所動矣此見聖人言語一字之
  嚴而學者不可以不誠也
  無適章
  集注專主是適字正訓謝氏適可也是對莫不可
  心無所住佛氏之學正欲如此與無適莫全不同他
  無所住只是要不著物㪯天下萬物皆是累故必
  此心常是湛然無纎毫㸃
  染無適莫者有義爲之
  主無可無不可者義在可則可義在不可則不可
  爾心無住者應事則可亦可不可亦可也何獨應
  変不同於聖人其應常亦未甞有同也盖聖人用
  物釋氏忘身冰炭自不可相入
  無可無不可之間謂可之間與不可之間㸔義在何
  處非二者之間是義也
  懷德章
  德者人得於天之善理即大學所謂明德君子常切
  思懷念念不忘欲至於至善之地小人不知有此
  徇其欲心惟思自逸不能迁善以成德君子常念
  刑法之可畏而自守其身不至於犯之小人但思
  惠利之所在不能擇義惟務苟得雖有刑法在前
  亦不顧
  集注此章之間字與上章之間不同却是公與私二
  者之間幾徴分别行向公則懷德懷刑向私便懷
  土懷惠學者正要就此之間上用功使心路不可
  流向私邊去
  禮譲章
  此章與人而不仁如礼何語意相𩔖上兩礼字揔天
  理節文人事儀則言下礼字獨言節文制度言人
  能用敬譲之實心行礼以治國何難之有不用敬
  譲之實心行礼以治國雖有制度節文尚奈不
  他何如何治得國
  一貫章
  孔子言吾道曾子言夫子之道讀者要見夫子是以
  身教而在門者皆就聖人之身而學非是論義
  理而巳
  一貫譬如以索貫錢雖千萬錢之多只一索可以盡
  貫天下事物雖無窮却只是一箇道理貫串在裏
  面理之原出於天在天地雖渾然至大而事事物物各自
  不同其理亦流行寓其中毎事
  物中理雖不同然只是天理一箇大原頭分析來所以謂之
  一理貫萬事但礼雖同須是就一事一物上看得
  透行得徹及萬事萬物上皆如此然後可見緫㑹
  處聖人固是生知如曽子亦是先逐事物上窮究
  力行義理純熟積累得多夫子只把一言融㑹他
  零碎底成一片叚 於事物上不曽見得道理便
  一貫只是虚談窮事物之理旣多不知一貫之
  義却又窒塞
  一理貫萬事固是 事物雖衆只是一箇道理此言
  吾道一以貫之是就聖人應事處 須要体認得
  聖人之心全是理行出處全是道如此方是吾道之
  一以貫之若只說萬理一原却只是論造化云小與
  此章意不相似
  曽子平日於夫子所爲隨事精察力行但見一事是
  一理猶覺費力故夫子言我所行之道是一礼以
  貫萬事是使曽子逹此礼而見之行事以身先者
  告之也曽子旣聞夫子之言一時融繹通徹洞見
  天地萬物原委渾然之大而纎悉粲然條葉之繁
  而本根有在自是行事之間便可入此境尚何疑
  之有旣以一唯當之隨即融化忠恕以告門人夫
  子謂之一貫而曽子謂之忠恕只是此一語便見
  得真契此㫖矣是亦以身所先得者教門人見之
  行事也大率此章不可專作知㸔正是 行處意
  多
  忠恕二字上承夫子下接門人曽子平日用功於忠
  怒今旣造一貫之礼矣則門人勉夫忠恕豈不足
  以踐此地乎
  而已矣三字要㸔得有力要見得學者以忠怒体一
  貫真可以見其實行忠恕造一貫真可以逹其境
  集注推已二字是恕之正訓忠恕本是學者之事曽
  子爲門人未能逹一貫之㫖故借平日講明忠恕
  二字以釋一貫之義大凡恕與仁只分生熟生者
  是恕熟者是仁恕須推已以巳推度它人仁只安
  行一貫是聖人事仁道也以恕行之推得熟亦
  至於安行故忠恕解一貫最切近
  上言至誠無息是以天地之至誠無息喻夫子之一
  礼渾然萬物各得其所是以天地之生萬物各得
  其所喻夫子之泛應曲當下言至誠無息者道之
  体是言夫子之心至誠無息乃道之体萬物各得
  其所是言夫子之應萬事各得其所爲道之用各
  有所指當細玩
  忠恕一貫以下天道人道大夲逹道皆是借用非中
  庸本義中庸謂誠者天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
  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人道擇善而固執賢者之
  事也此借以形容曽子所言忠恕皆就聖人上
  盖忠以心之体統言即上文至誠無息之意故曰
  天道恕以及物處言然合事物上盡其義即前泛
  應曲當之意故曰人道如中庸天道則自然及物
  人道則隨事精察而力行聖人之恕雖不
  待擇不待執終是就毎事上文之勉齋謂聖人之忠是天
  之天聖人之恕是天之人意可見矣中庸之大
  本謂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此忠是心之全体眞實
  非獨未發者也然乃恕之本故亦可以大夲言大
  抵因曽子借忠恕形容一貫恐學者疑之所以多
  是借以明義理固可借用非獨忠恕而巳如下
  文言天道亦有忠恕之意同
  圈外第一條作四節看以已及物仁也是一節言聖
  人之事推巳至不逺是也是一節爲恕之正義忠
  恕一以貫之至大本逹道也是一節發明聖人之
  忠恕此與違道以下是一節繳上三節此字指忠
  恕一貫以下言違道不逺繳第二節動以天又繳
  以己及物一句上
  圈外一條言聖人之忠恕二條言天道之忠恕三條
  總言一貫忠恕而以學者忠恕結之藎聖人止言
  可達聖人之一貫
  事君數章
  事君交友之道所當爲者固非一端此章以君友同言又同一數
  字所以專主諌爭
  讀論語叢 卷上

知识出处

读四书丛说八卷

《读四书丛说八卷》

元许谦撰。谦有《诗集传名物钞》,已著录。案《元史》本传:“谦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於朱子。顾辞约意广,读者安可易心求之乎?’”黄溍作谦《墓志》,亦称是书敦绎义理,惟务平实。所载卷数与本传相同。明钱溥《秘阁书目》尚有《四书丛说》四册。至朱彝尊《经义考》则但据《一斋书目》编入其名,而注云“未见”。盖久在若存若亡间矣。此本凡《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中庸》阙其半,《论语》则已全阙,亦非完书。然约计所存,犹有十之五六。即益以所阙之帙,亦不能足原目二十卷之数,殆后来已有所合并欤?书中发挥义理,皆言简义该。或有难晓,则为图以明之,务使无所凝滞而后已。其於训诂名物,亦颇考证,有足补《章句》所未备。於朱子一家之学,可谓有所发明矣。

阅读

相关人物

許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