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读四书丛说八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3588
颗粒名称: 首章
分类号: B222
页数: 5
页码: 七至十六
摘要: 許謙為中庸中的首章作註解。
关键词: 儒学 中庸

内容

首三句言性道教之名義總人物言之而主於人率
  性之謂道一句該上句而貫下句故篇中皆是說
  道而性教在其中葢氣化流行不息者天之道也
  是理也人得天道之流行者爲性當順此而行者
  人之道也所謂率性也亦是理也然率性惟聖人
  爲能之聖人之治己則盡己之性接人用物則盡
  人物之性以眾人當率之而不能以失其生之本
  故以己之安行者品節之以爲教使各知治己接
  人用物之道處之既各得其宜則人與物莫不各
  得遂其性矣則雖開說名義而未嘗不貫穿
  爲一也自道也者至篇終皆是明人當行之道而
  教其進之之方也
  首三句是總說人物第三句修道固是人上意思多
  然聖人修處亦和物都修了物雖不可教是教人
  處物之道如春田不圍澤不殺胎不妖夭草木黃
  落斧斤入山林魚不滿尺不粥之類皆是順物之
  性而成就之不逆生意之意如馬絡頭牛穿鼻亦
  是也妖於老反夭烏老反
  性即理也在天地事物間爲理天賦於人物爲命人
  物得之以生爲性只是一物所爲地頭不同故其
  名不同
  理存於心故不可須臾離不可者有贊其不能離之
  之意有戒其勿離之之意
  不睹不聞己之不睹不聞也獨者人之不睹不聞也
  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與莫見乎隱莫顯乎防
  對說此言其定體如此戒慎恐懼與慎獨對說此
  言修之之方前一節是操存即致中之事後一節
  是省察即致和之事
  戒懼不睹不聞謂但於不接物不當思慮時常敬以
  存其心究其極則至於無所睹聞之際亦當戒懼
  工夫至此而極密非謂至於不睹不聞時用工夫尋
  常只恁悠悠過故章句謂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
  不敢忽玩常字雖字亦字可見葢戒懼慎獨兩事
  包括定心之動靜故凡非有所主之思慮及接物
  時皆在戒懼界限裡如此看然後與不可須臾離
  一句意脈相接續
  經中於不睹上用戒慎字不聞上用恐懼字雖是分
  說其實合說葢不睹不聞只是無聲色無可見聞
  處非有兩端故章句總用敬畏字以敬字體戒慎
  畏字體恐懼下又總言雖不見聞亦不敢忽只是
  兼舉互見今且先當分戒懼與慎獨兩項界限葢
  慎獨是就裡面說出戒懼是就外面說入但起念
  頭處便是慎獨境界無所思而有所睹聞自外來
  者皆屬戒懼境界獨是心欲應事見聞是事來動
  心界限亦甚分曉不睹不聞是就極處說章句
  常存字雖字亦字皆是補貼起此意葢心意不動
  之時自有睹聞至於無所睹聞皆當敬畏然至於
  不睹不聞之地則敬畏之工夫尤難但用意則屬
  已發矣愚嘗妄爲之說曰當此之時此心當無物
  而有主然又要看得真會得活若著個物字主字
  而欲無之有之則又大不可矣以此體於心而實防
  之久當自見言愈多則愈爲病矣
  或問戒慎恐懼工夫如此與不思善惡及致虛靜篤
  之說何以異曰氷炭不相入也彼學專務於靜吾
  道動靜不違彼以靜定爲功惟恐物來動心故一
  切截斷然後有覺聖人之學事來即應事去則靜
  應事時既無不敬至無所睹聞時亦敬以存之自
  然虛靜惟虛靜故愈靈明而發以應事無不當雖
  無睹聞若有當思固思之無害但所思者正爾非
  以靜爲功而置心如牆壁也
  諸書不曾言戒懼工夫惟中庸言之葢子思自性上
  說來學者欲體道以全性若無此工夫則心未發
  時可在道之外邪
  天者理之所出心者理之所存心知即理動理動即天知故有萌於心則著見明顯莫大乎此豈必待
  人知之乎
  中庸慎獨兼大學兩慎獨意大學慎獨是誠意地頭
  故先專主於心而後乃兼於身中庸前既言戒懼
  工夫故慎獨兼外說章句謂隱是暗處又曰幽暗
  之中此兼內外言之細事非是小事是事之未著
  者二者皆是人所未見聞者亦即是毋自欺之意
  致中和是戒懼慎獨推行積累至乎極處則有天地
  位萬物育效驗
  致中是逼向裡極底致和是推向外盡頭
  位育以有位者言之固易曉若以無位者言之則
  一身一家皆各有天地萬物以一身言若心正氣順
  則自然睟面盎背動容周旋中禮是位育也以一
  家言以孝感而父母安以慈化而子孫順以弟友
  接而兄弟和以敬處而夫婦正以寛禦而奴僕盡
  其職及一家之事莫不當理皆位育也但不如有
  位者所感大而全爾
  此章首言性道教之義次又言性情之則而兩節工
  夫止是戒懼慎獨兩端致則極乎此二者也致中
  是戒懼而守其未之大本所以養天命之性致
  和是慎獨而精其中節之達道所以全率性之道
  前後只是性道兩句工夫而教在其中其用功處
  只有戒慎恐懼慎致六字而已
  此書以中庸名篇而第一章乃無中庸字未發之中
  非中庸之謂也葢率性之謂道一句即中庸也此
  句總言人物是說自然能如此者在人則惟聖人
  能之是中庸也若眾人則教之使率其性期至於
  中庸也
  章句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
  焉葢人物之生雖皆出於天理而氣有通塞之不
  同則隨所遇有生人物之異氣通者爲人而得人
  之理氣塞者爲物亦得物之理雖曰有理然後有
  氣然生物之時其氣至而後理有所寓氣是載理
  之具也故章句先言氣以成形後言理亦賦焉
  天生人物是氣也而理即在其中理主乎氣氣載乎
  理二者未嘗可離故本文天命之性雖專言理而
  章句必須兼氣說若不言氣以成形一句則理著
  在何處安有所謂人物葢言氣則有善有惡言理
  則全善無惡故子思專舉理以曉人謂此理具於
  心者謂之性即道心也率者循此而已修者品節
  此而已學者學此而已自可欲之善進而至於大
  而化之全此而已章句雲天以隂陽五行化生萬
  物是總說卻分言氣以成形理亦賦焉兩句下猶
  命令也一句獨接理亦賦焉說於是人物之生以
  下卻是專說理以釋性字葢若不兼氣來說則教
  字說不去既全是理則人無不善又何須教
  動靜開闢徃來屈伸只是兩端而已故古之聖人定
  隂陽之名然消必不能遽長暑必不能遽寒皆有
  其漸故又定五行之名五行之名既立則見得造
  化或相生以迴圈或相制以成物錯綜交互其用
  無窮矣然而隂陽生五行而五行又各具隂陽亦
  不可指其先後也
  人物之生各得所賦之理爲健順五常之德葢健
  是陽之德順是隂之德五常是五行之德七者亦
  皆因氣而有此德人物雖皆有只是人全具而物
  得其偏如馬健而不順牛順而不健虎狼父子有
  仁蜂蟻君臣有義而無他德之類
  健者陽之德順者隂之德五常者五行之德然此健
  順不是言幹健坤順就造化上說此是就人物上
  言其性自具此七者
  性中只有五常而此加健順是本上文隂陽而言也
  五常固已具健順之理分而言之仁禮爲陽爲健
  義智爲隂爲順信則沖和而兼健順也錯而言之
  則五常各有健順義斷智明非健乎仁不忍而用
  主於愛禮分定而節不可逾非順乎
  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謂順理之自然者行之即是
  道率字不是工夫只是順說葢中庸首三句且只
  說性道教三者之名義及聖人品節爲教之後下
  面方說學者工夫
  品節是品量節約
  氣稟或異應上氣以成形說此其所以聖人立教也
  人物所當行者固人物各率性之道然唯聖人能盡
  己之性而盡人物之性故可品節之以己之所能
  者使人能之以物之所當然者使人用之
  人之所以爲人一句代天命之謂性一句葢言性則
  人物之所共者此段言人只就人性上說中庸是
  教人全性之書故也人全其性亦只是盡爲人之
  道而已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章句前面皆言理言性到此乃
  言體字葢理性無形恐難體認此則就實處言之
  包下心氣二字父母之于子同體而分形天地乃
  吾之大父母吾之身本大父母之遺體惟其一
  體也故吾心可感天地之心吾氣可感天地之氣
  而其效驗如此但致和主於行事中節而言不但
  在我身之氣順萬物便能育也與上心正即能感
  天心之意頗不盡同此言當細體認葢萬物育不
  專在黙然感應須要所以處物之道施於政事者
  得其宜則是事雖在外乃我在內之氣得以達之
  須著如此一轉看
  兩個一體字意不同

知识出处

读四书丛说八卷

《读四书丛说八卷》

元许谦撰。谦有《诗集传名物钞》,已著录。案《元史》本传:“谦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於朱子。顾辞约意广,读者安可易心求之乎?’”黄溍作谦《墓志》,亦称是书敦绎义理,惟务平实。所载卷数与本传相同。明钱溥《秘阁书目》尚有《四书丛说》四册。至朱彝尊《经义考》则但据《一斋书目》编入其名,而注云“未见”。盖久在若存若亡间矣。此本凡《大学》一卷、《中庸》一卷、《孟子》二卷。《中庸》阙其半,《论语》则已全阙,亦非完书。然约计所存,犹有十之五六。即益以所阙之帙,亦不能足原目二十卷之数,殆后来已有所合并欤?书中发挥义理,皆言简义该。或有难晓,则为图以明之,务使无所凝滞而后已。其於训诂名物,亦颇考证,有足补《章句》所未备。於朱子一家之学,可谓有所发明矣。

阅读

相关人物

許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