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傳之六章釋誠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学疏义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3391
颗粒名称: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
分类号: B222.1
页数: 2
页码: 三十三至三十六
摘要: 宋金履祥為《大學章句》中“右傳之六章釋誠意”一句做的註疏。
关键词: 大学 儒家

内容

誠意一章大要自欺是誠意之反說自慊是誠意
  之正義而謹獨是誠意之工夫則所以無自欺而
  常自慊者也一章之中分為四段合而觀之首段
  之言最為切密其餘三段皆首段之反證耳何者
  首段之義以毋自欺解誠意之本文復以自慊數
  語說毋自欺之意態而以謹獨結之己為切密故
  二三段申明自欺敗漏之可畏此首段之反也第
  四段終言自慊功效之著形此首段之證也此皆
  聖賢喫為人所以即首段之意而反覆丁寧之
  也又以四段分而觀之前兩節一正一反而皆以
  謹獨為結語則後兩段一反一正皆所以言謹獨
  之形著耳何者首段正說君子誠意之工夫固當
  在於謹獨第二段反說小人自欺之極弊則不可
  不先於謹獨第三段則申言幽獨之形見可畏第
  四段則接言謹獨之形著可樂而其間語意相續
  終始相生前後相應無一語不切者於諸章工夫
  最為痛切朱子嘗以是為善惡之關矣學者將學
  為君子而此關未渡則聰明才智祇為小人飾情
  矯行之資行皆大盗而何以為君子也哉然不先
  於致其知則必不能誠其意而致知誠意如車兩
  輪廢一不可故朱子於此章之後復申明之謂心
  體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發必有不能實用其力
  而苟焉以自欺者葢其知之也糊塗則其行之也
  必苟且其見之不真切則其為之也必不痛快然
  世固有知之而未嘗行之者借曰其知之有未真
  然亦其意之不能實故朱氏又曰然或己明而不
  謹乎此則其所明又非己有而無以為進徳之基
  葢致知不過知之而已誠意則是果然行之乃為
  君子之實地故曰進徳之基基者實地之謂也不
  誠其意則無以行之而其所知者亦徒知之而已
  矣又况知之明而心不實則下者耀明智以為誇
  髙者玩道理以為易而其甚者明知故犯吾末如
  之何矣故朱子嘗曰未過此關猶有七分小人在
  以為知之雖明而未能保其不為小人也是以於
  此章之下附注之又復扣關而言之以為其序不
  可亂其功不可闕序之不可亂者葢欲誠其意必
  致其知非謂知未至而意可實也功之不可闕者
  葢致知而又誠其意非謂知既至則意不待誠而
  自誠也間嘗載考大學諸章之傳其首辭結語皆
  承上接下言之而其中間亦發明一節生一節之
  意是以序言也獨誠意一章上不接致知為言曰
  所謂誠意在致其知下不接正心為言曰所謂正
  心在誠其意而乃单言之至於致知補傳誠意正
  傳亦只各發本章之意是截斷而不以序言也然
  則自正心以下皆以序言自正心以上獨不以序
  言何也葢心身家國天下各是一節之事而致知
  誠意二者同為心上之事心統知意者也知者心
  之知意者心之發也上而致知誠意乃正心之材
  料下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正心之推拓故
  於下諸節以序推此獨不以序推也若自致知而
  推其序以至誠意自誠意而推其序以至正心則
  是一心之中又自截作三節而心上工夫却自分
  成三次豈其理耶聖賢於此皆以序言於經而獨
  不以序言於傳葢經言工夫節次之大綱而傳明
  工夫端緒之一致經傳固互相發也所謂聖賢言
  語直看横看無非道理是意也聞之先師魯齋王
  文憲北山何文定言為然

知识出处

大学疏义一卷

《大学疏义一卷》

宋金履祥撰。履祥为南宋末年理学家,其生平事迹,详见《尚书表注》。履祥籍贯为兰溪,与王柏为同乡,故受业于王柏。王柏之学出自朱子,亦以义理为宗,但在治经的态度上,却以疑经、改经、删经为旨,敢于怀疑经典的精神虽好,但其结论却往往流于武断,所以后人指斥王氏“抵毁圣经。乖方殊甚”。履祥则不然,为学谨严笃实,犹有朱子遗风。先是,朱子定《大学章句》,又作《大学或问》,用以申明《章句》去取之意。以后,《章句》屡经修改,而《或问》却无暇顾及,不复改易。故其说前后抵牾,致使后世学者多有所疑。履祥遂因随朱子《大学章句》之章第,作《疏义》以畅释其旨,并作《大学指义》一篇,以括其要。柳贯曾为之作序。但朱彝尊《经义考》于二书皆著录未见,仅据《一斋书目》给予著录。今传本为履祥裔孙于明代所刊,盖出于朱彝尊《经义考》之后。然仅存《疏义》一卷,其《指义》一篇及柳贯之序则已一并佚失。书中依文诠解,对朱子原旨多所阐发,反映了仁宗延以前尚未恢复科举之制,儒者多为明经计,不为程式计,故其言皆切于实际,与后来时文讲义迥异的特点,为研究南宋末年儒学发展情况提供了许多参考材料。有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四库全书》本及《金华丛书》本。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履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