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学疏义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3366
颗粒名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分类号: B222.1
页数: 3
页码: 一至五
摘要: 宋金履祥為《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句做的註疏。
关键词: 大学 儒家

内容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或問曰對小子之學言之也
  古者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之子弟年八嵗則皆入
  小學及其十有五年則皆入大學八嵗者小子也
  以其為小子之學故謂之小學十五則大人也以
  其為大人之學故謂之大學小學者養其良心而
  謹其學業也大學者充其知識而措諸事業也所
  謂大學之道者謂大人所以為學之理也在明明
  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以三在字訂之則所以為
  學者在是三者外是三者非所當學學焉而不足
  於斯三者亦非所以為學也序之所謂俗儒記誦
  辭章之學異端虚無寂滅之教其他權謀術數一
  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衆技之流是其為學
  皆不知所在者也或問所謂有不務明其明徳而
  徒以政教法度為足以新民者又有愛身獨善自
  謂足以明其明徳而不屑於新民者又有畧知二
  者之當務顧乃安於小成狃於近利而不求止於
  至善者皆不足於所在者也是三在者固俱為大
  學綱領而又自相為綱領在明明徳所以起下兩
  在在止於至善又所以總上兩在明明之也明之
  也者拂拭開啟之謂也明徳者人之所得於天而
  虚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虚靈不昧以
  具衆理而應萬事者心也而心之所以能虚靈不
  昧具衆理而應萬事者明徳也人之所得乎天而
  虚靈不昧所謂合性與知覺而言之也夫所謂人
  之所得乎天者何也謂其全具天地之氣以為形
  而全得天地之理以為性也夫所謂氣者何也即
  隂陽五行之氣也所謂禮者何也即健順仁義禮
  智之理也理即氣之所生氣即理之所秉夫自其
  始而言則有理而後有是氣葢以太極之妙生隂
  陽五行之化也自其中而言則有是氣而理即在
  焉如陽則健隂則順木則仁火則禮金則義水則
  智土則信也故健順五常之在隂陽五行譬猶醎
  之在鹽酸之在醯也然理之流行無物不有無時
  不然固無多寡彼此之殊而氣之運行揉雜往來
  交感萬化則不能無正偏通塞之異故氣正則理
  之在是者正氣偏則理之在是者偏氣通則理明
  氣塞則理蔽故其體質淳全義理充暢方寸之内
  虚無不包靈無不覺存主融通而未嘗昧焉是所
  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具衆理者體也應萬事
  者用也衆理即萬事之理萬事即衆理之事藹然
  在中隨感而𤼵者也就正偏之内而或有美惡之
  殊就通塞之中而或有清濁之異此其所以又有
  智愚賢不肖之别焉惟上智乃能全其清美而無
  少不明耳下此則或清而不美或美而不清或惡
  或濁各有等分而通蔽厚薄隨之此所謂氣稟所
  拘就其有生之初言之也人欲所蔽就其有生之
  後言之也有生之初已有美惡清濁之殊而有生
  之後又有血氣耳目口體無窮之欲故明之在我
  者拘之於其先而蔽之於其後拘者束而不得開
  之謂蔽者葢而不得見之謂然而本體之明則有
  未嘗息者葢其中虚靈昭徹溶漾盈溢終有不可
  得而昧者而亦無時不發見於日用之間故學者
  當因其一時之感一念之覺窺見其本明之機初
  未嘗息而加拂拭開啟之功格物致知以擴其端
  而誠意正心修身以㑹其實則拘者開蔽者徹而
  自復其本然之初矣新民者推己之明徳以覺人
  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有以明其明徳又
  當推以及人而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汚也夫
  明德之得於天者我與人本同也而拘於氣稟蔽
  於物欲者亦人己之通病幸而我之能覺己有以
  充其本然靈明之體則視夫彼之未覺顧方且痼
  於昏迷汚濁之中豈不惻然思所以救之况天理
  流行渾同無間在我者非可挾之以自私而在人
  者初非強人以其所未有則夫推我已明之徳而
  覺其舊染之迷以理覺理是固天心之所存而是
  理之當然也至於論其所以新之者則有二道焉
  曰表倡觀感之也日教化開導之也禮樂法度刑政
  整齊之也如下文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此固觀感表倡之也然而齊家
  治國平天下又逐節用功隨事推拓則是必有開
  導整齊之事焉此聖賢之所以新民也在止於至
  善者言明明徳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也止者必至
  於是而不遷之意必至於是以未止之前言之也
  不遷以既止之後言之也未至於此不可謂之止
  既至而遷亦不可謂之止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
  明明徳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是必有
  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者葢天
  理散在事物則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則在焉是
  其極好處也吾之所以明於己者不可有一之不
  造其極所以新乎人者不可有一之不用其極到
  得十分極好處便是盡得天理之極而稍有未至
  及差處即是苟且私意妄為之人欲矣此三者大
  學之綱領也者謂此三言者大學之大綱要領也
  而綱之目領之體則下八事是也格致誠意正心
  修身者明明徳也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新民也而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者止
  於至善也

知识出处

大学疏义一卷

《大学疏义一卷》

宋金履祥撰。履祥为南宋末年理学家,其生平事迹,详见《尚书表注》。履祥籍贯为兰溪,与王柏为同乡,故受业于王柏。王柏之学出自朱子,亦以义理为宗,但在治经的态度上,却以疑经、改经、删经为旨,敢于怀疑经典的精神虽好,但其结论却往往流于武断,所以后人指斥王氏“抵毁圣经。乖方殊甚”。履祥则不然,为学谨严笃实,犹有朱子遗风。先是,朱子定《大学章句》,又作《大学或问》,用以申明《章句》去取之意。以后,《章句》屡经修改,而《或问》却无暇顾及,不复改易。故其说前后抵牾,致使后世学者多有所疑。履祥遂因随朱子《大学章句》之章第,作《疏义》以畅释其旨,并作《大学指义》一篇,以括其要。柳贯曾为之作序。但朱彝尊《经义考》于二书皆著录未见,仅据《一斋书目》给予著录。今传本为履祥裔孙于明代所刊,盖出于朱彝尊《经义考》之后。然仅存《疏义》一卷,其《指义》一篇及柳贯之序则已一并佚失。书中依文诠解,对朱子原旨多所阐发,反映了仁宗延以前尚未恢复科举之制,儒者多为明经计,不为程式计,故其言皆切于实际,与后来时文讲义迥异的特点,为研究南宋末年儒学发展情况提供了许多参考材料。有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四库全书》本及《金华丛书》本。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履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