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叛楚卽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萊博議》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3278
颗粒名称: 宋叛楚卽晉
其他题名: 僖公二十六年
分类号: K225.12
页数: 2
页码: 一-四
摘要: 本文讲述了楚子将围宋,止文之教也。僖公二十七年,晋侯将伐曹,止会诸侯于许,僖公二十八年。文章探讨了晋文公助宋抵抗楚国围攻的决策和策略。指出晋文公应该辅助宋国,既挫败楚的攻势,又展示了晋国的实力和诸侯间的团结。晋文公对待曹伯和卫侯的态度也受到了批评,认为其谋略是狡诈的。虽然最终晋国退兵,但该决策并不明智,无法得到他国的欣赏和尊重。此外,文公在反复退舍和与楚交战的过程中也显露出其谋略的深度。最后,文章总结了晋文公的不仁和谲诈之处,以及他所蒙受的诽谤和嘲笑。
关键词: 谲诈 战略 决策

内容

楚子將圍宋止文之敎
  也僖公二十七年 晉侯將伐曹止會諸侯於許僖公
  二十八年
  戸有樞言亦有樞射有的言亦有的屠有會言亦有
  會一得其樞萬戸皆開一破其的萬矢皆廢一中其
  會萬理皆解千世之所不能决百家之所不能定羣
  說之所不能該聖人折之以一字而包羅交結舉無
  所遺是果何術耶蓋所運者樞所貫者的所據者尊
  也晉文公之伯諸侯其謀畫其政刑其征伐其盟會
  使後世學者定其是非必條陳縷數之曰此臧也彼
  否也此優也彼劣也此工也彼拙也雖累牘聯簡猶
  未能盡其是非而吾夫子斷之一字曰誦而已味誦
  之一字而觀晉文之平生千源萬派滔滔汨汨皆赴
  於一字之內動容周旋橫斜曲直無往非誦如拔其
  尤者論之楚與宋皆有德於文公者也兼受二國之
  施則當兼報二國之德豈當有所偏助哉文公之心
  則以宋弱國也因前日之德而親我者也楚强國也
  挾前日之德而陵我者也今楚伐宋爲吾計者固當
  助宋以厚其親我之心挫楚以奪其陵我之氣不寕
  惟是吾方圖霸業坐視楚橫行而不敢較則霸權在
  楚不在晉矣然遽加兵於楚則天下必以我爲背惠
  食言其誰與我於是不攻楚而攻楚之所必救伐曹
  伐衞皆楚親暱外無背楚之名而內有怨楚之實使
  兵端發於楚而不發於我待楚之先動而後徐起而
  應之則雖破楚而無背惠之名其爲謀可謂譎矣此
  猶非其譎之尤者也文公名雖救宋而意實在於勝
  楚時天下之强國惟晉與楚必先摧楚之鋒然後晉
  所以專霸於天下楚子固倦於兵其很戾而好戰者
  獨一子玉耳倘不深激楚之怒則楚將知難而退晉
  楚之雌雄不決矣於是因執曹伯分曹衞之田賜宋
  所以深激楚之怒而趣之戰也苟文公意止於救宋
  則當宛春之使必欣然而從矣何者始伐曹衞本所
  以救宋也今楚果以愛曹衞之故將釋宋圍是適投
  吾欲也我復曹衞彼釋宋圍兩得其欲何爲不許之
  乎文公非惟不許乃執宛春以辱之又私許復曹衞
  以挑之惟恐激而不怒怒而不戰是其心果在於勝
  楚而不在於救宋也人知文公救宋而止耳孰知其
  譎之尤一至於此乎至於退舍之事則其譎又深矣
  楚本無與晉競之心文公多方以怒之迫而使戰雖
  子玉不勝一朝之忿然上則楚子下則士卒皆不欲
  也自常情論之雖車馳卒奔猶懼失楚師况退舍避
  之使子玉得假以爲班師之名乎蓋文公固已料子
  玉於度內明知子玉內懷蔿賈之謗急於立功以刷
  其恥見吾之退避必謂幸遇脆敵功業易取無若此
  時雖吾退十舍猶將來追况三舍乎文公之所以肯
  退者先有以必楚之不退也心欲戰而形若不欲戰
  用以報德用以驕敵用以感諸侯之心用以作三軍
  之憤一世爲其所眩惑而不自知雖明智如左氏者
  猶信其我退楚還我將何求之語載之於書信矣文
  公之善譎也文公之譎夫豈一端而已哉三日而去
  原若欲自附於王者之師然毀邱墓以脅曹果王者
  之師耶利小則用信利大則用暴吾是以知文公之
  譎也三罪而民服若欲自附於王者之刑矣然舍魏
  犨而屈法果王者之刑耶疎者則用法愛者則用私
  吾是以知文公之譎也統而論之大則如託狩以召
  王小則如曳柴以誤敵殆未易徧舉要皆不能出夫
  子一字之外聖人之言可畏也嗚呼文公之譎所就
  者區區之霸業耳其師一動而子叢死於魯子玉死
  於楚武叔歂大士榮元咺子適子儀死於衞鄕若晉
  師不出則是皆無罪之人也至於若偏若裨若輿若
  臺膏潤原野名不登於〓冊者抑不知其百耶千耶
  萬耶忍哉文公之不仁也雖然文公始欲譎人而終
  不免爲人所譎曹伯之當執當復衞侯之當殺當釋
  出於文公可也顧乃爲巫所譎而還曹伯爲醫所譎
  而生衞侯至於反衞侯於國則爲魯所餌而使恩歸
  於魯魯諸侯也受其譎猶不足深愧孰謂巫醫下流
  其譎又有在文公之上者耶吾所以深爲文公愧而
  益知譎之果不足恃也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東萊博議》

本书详注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浙江巡抚採进本臣等谨按东莱左氏博议宋吕祖谦譔相传祖谦新娶于一月之内成是书今考自序称屛处东阳之武川居半岁里中稍稍披蓬雚从予游谈馀语隙波及课试之文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浸就篇帙又考祖谦年谱其初娶韩元吉女乃绍兴二十七年在信州不在东阳后乾道三年五月持母丧居明招山学子有来讲习者四年已成左氏博议五年二月除母服五月乃继娶韩氏女弟则是书之成实在丧制之中安有新娶之事流俗所传误也书凡一百六十八篇通考载作二十卷与此本不同盖此本每题之下附载左氏传文中间徵引典故亦略爲注释故析爲二十五卷其注不知何人作观其标题版式盖麻沙所刊考宋史艺文志有祖谦门人张成招标注左氏博议继目一卷疑当时书肆以成招标注散入各篇也杨士奇称别有一本十五卷题曰精选黄虞稷称明正德中有二十卷刊本今皆未见坊间所鬻之本仅十二卷非惟篇目不完併字句亦多妄削世久不见全书此本有董其昌名字二印又有朱彞尊收藏印亦旧帙之可寳者矣乾隆五十年六月恭校上。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
廉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