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萊博議》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3184
颗粒名称: 卷三
分类号: K225.04
页数: 8
页码: 一-十五
摘要: 本卷记录了一系列与滕国和薛国的争斗有关的事件,包括颖考叔争夺车辆的故事、齐国、鲁国和郑国进入许国的情况、息侯对郑国的进攻、羽父谋杀隐公的事件、臧哀伯劝阻纳郜鼎的建议、晋穆侯对两个子弟取名并封授曲沃领地、曲沃庄伯进攻翼国的事情、王国进攻曲沃、曲沃武公再度进攻翼国、曲沃伯杀害侯公子、王国决定让曲沃伯成为晋国君主。
关键词: 滕国 薛国 争斗事件

内容

同郡後學胡鳳丹月樵校梓
  滕薛爭長隱公十一年
  以辭服人主於直世之通論也吾以謂辭之直固可
  使人之服然亦可以起人之爭天下之理至於直而
  止今反曰起人之爭何耶蓋聞過而喜者君子也聞
  過而怒者眾人也君子心口爲一故其與人辨心旣
  屈則口亦屈眾人心口爲二故其與人辨心雖屈而
  口不屈辭之直者固可以服君子矣苟與眾人辨則
  在我雖直在彼雖曲苟恃吾之直而與之較曲直彼
  安肯內訟其曲而甘處於不勝之地乎其勢必與吾
  辨辨而不勝必爭爭而不勝必忿忿心一生其禍有
  不可勝言者矣君子常少眾人常多則辭之直者利
  天下少而害天下多信如是則辭不可以直乎曰非
  直之罪也有其直之罪也使吾不有其直亦何自而
  起人之爭哉昔滕侯薛侯朝于魯滕同姓也所當先
  也薛異姓也所當後也方其爭長舉魯國之人孰不
  知滕之直而薛之曲乎爲隱公者若主滕之直責薛
  之曲則滕將自矜其直而益驕薛將自恥其曲而益
  忿使隱公之辭果出於此非徒不能解二國之鬬乃
  合二國之鬬也惟隱公不有其直而婉其辭未嘗明
  言薛侯之曲乃退託於卑下寡弱之域以已而喻人
  其辭曰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
  人則願以滕君爲請其言巽順和易紆餘閒暇不躁
  不迫不矜不揚想薛侯聞之必自思曰爲主者謙抑
  如此爲賓者當如何耶爲大國者謙抑如此爲小國
  者當如何耶雖有忿戾之心游泳此言如隨春風如
  醉醇醪見魯之恭而不見滕之傲也見魯之遜而不
  見滕之爭也向之虛氣驕色固已雲散霧除而無復
  存矣吾以是知魯之善爲辭令也嗚呼屈已服人近
  於弱屈人服已近於强凡人之情未有不恥弱而喜
  强者然我欲服人人亦欲服我兩强不相下其爭何
  時而已乎隱公降大國之尊而屈於小國之卑其始
  雖若弱然以片言而平二國之爭强孰大焉故致强
  之道始於弱致弱之道始於强非忘强弱者孰能眞
  知强弱之辨哉
  潁考叔爭車隱公十一年
  理之在天下猶元氣之在萬物也一氣之春播於品
  物其根其莖其枝其葉其華其色其芬其臭雖有萬
  而不同然曷嘗有二氣哉理之在天下遇親則爲孝
  遇君則爲忠遇兄弟則爲友遇朋友則爲義遇宗廟
  則爲敬遇軍旅則爲肅隨一事而得一名名雖至於
  千萬而理未嘗不一也氣無二氣理無二理然物得
  氣之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氣之全故其理亦全惟物
  得其偏故猶之不能爲薰荼之不能爲齊松之不能
  爲柏李之不能爲桃各守其一而不能相通者非物
  之罪也氣之偏也至於人則全受天地之氣全得天
  地之理今反守一善而不能相推豈非人之罪哉潁
  考叔以孝聞於鄭一言而囘莊公念母之心其孝固
  可嘉矣使考叔能推是孝而極之則塞乎天地橫乎
  四海凡天下之理未有出於孝之外也奈何考叔有
  是孝而不能推之伐許之役反爭一車而殺其身可
  勝惜哉其與莊公問答之際温良樂易何其和也其
  與子都鬬爭之際忿戾攘奪何其暴也一人之身前
  後相反如此當賜食之時則思其親至授兵之際獨
  不思其親乎當舍肉之時則思其親至挾輈之際獨
  不思其親乎前則思之後則忘之是見親于羹而不
  見親于車也苟考叔推事親之敬爲宗廟之敬必不
  敢爭車於大宮矣推事親之肅爲軍旅之肅必不敢
  挾輈於大逵矣惟其不能推故始得純孝之名終不
  免犯鬬狠危父母之戒也或曰考叔之伐許輕身以
  先登豈亦不能推其孝乎吾應之曰爭車者私也所
  以爲不孝也先登者公也所以爲孝也愛其身者事
  親之孝忘其身者事君之忠忠孝豈有二道乎曾子
  以戰陳無勇爲非孝則考叔之勇正曾子所謂孝也
  然考叔不死於先登之傷而死於子都之射死於私
  不死於公君子安得不責之乎此吾所以深惜其不
  能推也昔左氏嘗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之詩以美
  考叔自今觀之能舍肉而不能舍車則其孝有時而
  匱矣能化莊公而不能化子都則其類有時而不能
  錫矣考叔三復是詩能無愧乎左氏以此詩而美考
  叔之孝吾請移此詩以責考叔之非
  齊魯鄭入許隱公十一年
  共患易共利難患者人之所同畏也利者人之所同
  欲也同有畏心其勢必合同有欲心其勢必爭自古
  及今變親爲疏變恩爲怨變黨爲讎鮮不以共利者
  吁亦難矣吾觀三國之克許何其善處於功利之間
  也當伐許之際先登者鄭之大夫而齊魯之大夫無
  與焉畢登者鄭之師而齊魯之師無與焉是則克許
  之功獨出於鄭以許歸鄭固其所也然常人之情戰
  則避患而居後勝則爭利而居前不慙已之無功反
  不容人之有功昔鄧艾鍾會同將兵而伐蜀矣人皆
  知平蜀者鄧艾之功也而鍾會反攘其功而殺之王
  渾王濬同將兵而伐吳矣人皆知平吳者王濬之功
  也而王渾反攘其功而劾之使齊魯之君亦如鍾會
  王渾之用心則三國之禍吾知其始於克許之日矣
  許地雖褊然亦古之建國也一兔在野百人逐之一
  金在地百人競之况一國之利乎今舉以與齊齊不
  敢受舉以與魯魯不敢受計其義推其功而卒歸之
  於鄭焉嗚呼孰謂春秋爭奪之世而復見羣后德遜
  之風乎許國之破鄭師克之齊魯推之爲鄭伯者固
  可安受而無愧也且不絕許之祀不縣許之疆將何
  所待耶鄭伯之意豈不曰克許者雖我師之功然齊
  魯之師亦與有暴露之勞也三國同其勞一國專其
  利彼雖不校吾獨不愧於心乎此所以啓許叔之封
  也齊魯無功而不敢奪人之功鄭雖有功而不敢恃
  已之功是善處無功者莫如齊魯善處有功者莫如
  鄭也是心也豈特可用之戰陣之間哉凡與人共利
  者大而共政小而共財推是心而居之將無入而不
  自得矣雖然伐許之役所以全其美者由彼此之善
  處也苟與人共利我雖推之彼益競之則將奈何吾
  以謂使齊魯推其功而鄭專其功在齊魯者不害其
  爲美使我推其利而人專其利在我者不害其爲廉
  盡其在我聽其在人可也吾又發之以吿與人共利
  者
  息侯伐鄭隱公十一年
  居賤惡勞居貧惡困居難惡辱皆禍患之招也天下
  之理賤不與勞期而勞自至貧不與困期而困自至
  難不與辱期而辱自至是猶形影之相隨聲響之相
  應也豈有形能離影聲能離響者乎不知其不可離
  而欲離之此所以連臂而自投於禍患之網也君子
  以謂勞者賤之常困者貧之常辱者難之常彼其所
  以冒於禍患者特不能處其常而已自處於勞則在
  賤而安矣自處於困則在貧而安矣自處於辱則在
  難而安矣處小國之道亦猶是也處小國者當卑當
  遜當忍恥當屈身豈不以弱者小國之常耶息之爲
  息在春秋之時至微也介乎大國之間雖祇慄危懼
  猶恐不能自保况敢與人爭乎當其與鄭違言之際
  息侯盍自咎曰小大之不敵天也小國之見陵於大
  國亦天也天實爲之吾其敢逆天乎今乃不勝一朝
  之忿忘其小而犯大宜其自取覆敗而五不韙之責
  皆萃其身也然鄭息俱有違言鄭之大不先加兵於
  息息之小反先加兵於鄭何耶蓋小國之心常疑人
  之陵我故忿心易生此息師所以先動也是心也非
  特息侯爲然凡人之處於困阨窮弱之地其最不平
  者莫甚於人之陵我吾將有以曉之當貴盛之時人
  之奉我者非奉我也奉貴者也當貧賤之時人之陵
  我者非陵我也陵賤者也奚以知其然耶使吾先貴
  而後賤我之爲我自若也而奉我者遽變而見陵則
  囘視前日之奉我者豈眞奉我乎使吾先賤而後貴
  我之爲我亦自若也而陵我者遽變而見奉則囘視
  前日之陵我者豈眞陵我乎彼自奉貴者耳我何爲
  而喜彼自陵賤者耳我何爲而怒心者我之心固將
  治我之事也何暇助貴者之喜助賤者之怒哉
  羽父弑隱公隱公十一年
  嗚呼敗天下爲義之心者隱公之弑也利者人之所
  趨義者人之所憚使爲義而無禍人猶且不肯爲况
  重之以禍乎隱公輕千乘之國而推之桓公桓公反
  不諒其心而弑之有甚高之節而罹甚酷之禍世將
  指隱公爲戒而諱言義矣是隱公之弑非隱公之不
  幸乃道義之不幸也君子所恃以勝小人者惟有福
  善禍淫之戒僅可以動愚俗旣有隱公之變則平日
  所恃以勝小人之具索然矣此有志之士所以憤天
  道之無知撫遺編而浩歎也吾之所聞則異於是焉
  人皆以爲隱公之弑敗天下爲義之心吾獨以爲隱
  公之弑可以勉天下爲義之心是何耶隱公之禍非
  坐爲義也乃坐爲義不盡耳隱公遜國之節心甚明
  迹甚顯當桓公幼弱之時隱公苟有他志微見風采
  立可齏粉桓公在隱公之掌握十有一年不惟無纖
  芥之隙又且長育而輔翼之上有天下有地其心迹
  不可誣也所可恨者特爲義不盡貪數年之權而去
  位不亟耳惟其去位不亟故貪慕顧惜之形見於外
  羽父因得入殺桓公之謀焉使隱公勇退高蹈之風
  凛然在人則不仁者不敢至其牆不義者不敢至其
  廬况敢以戕殺之謀狗彘之行凂我乎今羽父敢對
  隱公明發戕殺之言而不忌是隱公貪慕顧惜之形
  有以召之也隱公尚不自警方且吿羽父曰爲其少
  故也吾將授之矣使營菟裘吾將老焉將之一字是
  隱公貪慕顧惜之心形於言者也當授卽授何謂將
  授當營卽營何謂將營投機之會閒不容髮豈容有
  所謂將者耶此所以招羽父之侮起桓公之疑而迄
  至於殺其身也噫隱公遜國之義心如此之明迹如
  此之顯秋毫不盡遽受大禍况心迹未如隱公之所
  見者其敢不自勉乎以是知大恩與大怨爲鄰大名
  與大辱爲朋隱公之於桓公恩可謂大矣少有不盡
  遂變而爲大怨隱公之遜魯國名可謂大矣少有不
  盡遂變而爲大辱然則君子之爲義夜以繼日不敢
  不用其極者非特就義亦所以避禍也向無隱公之
  禍迫之則爲義者立一善修一行沾沾自足怠而不
  復前矣抑又嘗反覆觀之隱公之禍實生於自恕焉
  隱公之心以謂吾遜國之志左右知之卿士亦知之
  國人知之諸侯亦知之吾終不有魯國決矣幸桓公
  之少尚可偷安居位少假歲月然後脫屣而去之人
  未必見責也彼桓公無故而得一國寧不能忍歲月
  之淹乎然隱公雖自恕而不知桓公之不我恕也人
  之欲自恕者其可不鑒隱公之覆轍乎隱公之禍旣
  可以激自怠之志又可以破自恕之私凡人之所以
  不能爲義者自怠耳自恕耳一經此變二病俱瘳蕩
  蕩平平之義路可以長驅而橫騖矣故曰勉天下爲
  義之心者隱公之弑也
  臧哀伯諫納郜鼎桓公二年
  鄰國之賢敵國之讎也權門之良公門之蠧也蕭何
  韓信之徒高祖視之則爲忠項羽視之則爲賊杜欽
  谷永之徒王鳳視之則爲忠漢室視之則爲賊然則
  篡君之忠臣庸非治世之賊臣耶臧哀伯之諫郜鼎
  其言則是其所與言者則非也臣弑君凡在官者殺
  無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殺無赦桓公以弟弑兄以臣
  弑君凡在魯國者雖牧圉厮養之賤皆可剸刃以戮
  之况哀伯魯之世卿有祿於國有賦於軍有職於祭
  寧忍坐〓而不救乎力能討則誅之可也力不能討
  則去之可也今乃低首下心日趨於朝又發忠言以
  裨其闕其於桓公信無負矣獨不負於隱公耶斬關
  之盜人不責其穿窬殺人之囚人不責其鬭毆以斬
  關而槪穿窬餘事也以殺人而槪鬬毆微罪也彼桓
  公親爲篡逆而不忌况可責其取亂人之一鼎乎宜
  其說之不納也由前言之則不忠由後言之則不智
  一進說而二失具焉人謂哀伯爲賢吾不信也嗚呼
  嚴尤匈奴之策奇策也然君子不謂之奇以其所吿
  者王莽耳陳子昂明堂之議正議也然君子不謂之
  正以其所吿者武后耳臧哀伯郜鼎之諫忠諫也然
  君子不謂之忠以其所吿者桓公耳觀人之言當先
  考其所處之地然後聽其所發之言苟失身於篡逆
  之區雖有忠言嘉謀未免爲助亂也以亂助亂其罪
  小以治助亂其罪大濟之以淫侈佐之以暴虐凶德
  參會神怒人怨適所以趣其誅而速其死此以亂助
  亂之罪小也導之以典型規之以箴諫使亂人之身
  安固而不可拔忠臣孝子之憤亦無自而雪此以治
  助亂之罪大也向若桓公用哀伯之言動遵法義自
  附於逆取順守之說則終無彭生之禍而隱公之目
  永不瞑於地下矣哀伯之罪顧不大耶吾嘗謂羽父
  之請爲桓公畫篡國之謀哀伯之諫爲桓公建保國
  之策始亂者羽父也成亂者哀伯也正名定罪不當
  置哀伯於羽父之下
  晉穆侯命二子名及晉封曲沃桓公二年 曲沃莊
  伯伐翼隱公五年 王伐曲沃隱公五年 曲沃武公
  伐翼桓公三年 曲沃伯殺小子侯桓公七年 王命
  曲沃伯爲晉侯莊公十六年
  千萬世之爭端非人力之所能塞也凡有血氣之屬
  利小則爭亦小利大則爭亦大國者其千萬世之大
  爭端乎集人之所同欲聽而不可得者以奉吾之耳
  集人之所同欲視而不可得者以奉吾之目集人之
  所同欲嗜而不可得者以奉吾之口集人之所同欲
  享而不可得者以奉吾之身聚天下之大利而萃之
  於此有國者雖欲絕爭奪之禍然傳諸後世其子孫
  以謂均襲先君之業均出先君之胄年相若也貌相
  若也材氣相若也智力相若也彼何爲而獨尊我何
  爲而獨卑彼何爲而獨强我何爲而獨弱爭心一起
  是豈人力之所能禦乎昔之聖人知人力之不能禦
  也於是反求諸天而得塞之之術曰嫡庶長幼之分
  是分旣立而爭奪之門始閉矣嫡與長天之所生而
  非人之所能使爲嫡爲長也庶與幼亦天之所生而
  非人之所能使爲庶爲幼也嫡者天實嫡之庶者天
  實庶之長者天實長之幼者天實幼之今聖人制爲
  定分傳於長嫡爲支子者咸知其出於天而不出於
  人命當爲庶初非人之賤我也命當爲幼初非人之
  後我也仰視嫡長之貴如垤之於嶽如瀆之於海如
  石之於玉如魚之於龍如鳥之於鳳如獸之於麟邈
  然超軼非吾流輩其自然之尊蓋判於有生之初天
  旣命之豈人之所敢干哉由開闢以來所以共守是
  分而不敢變者非專畏聖人也畏天也是故微子不
  敢代紂目夷不敢代襄公子西不敢代昭王季札不
  敢代諸樊以數子之賢苟承祀繼統可以大前人之
  業可以啓無窮之基然終逡巡欲避者豈非不忍以
  一國之私欲利害而啓千萬世爭奪之禍乎嫡庶長
  幼之定分厯聖厯賢厯古厯今不敢輕變晉穆侯何
  人也乃敢首亂之溺於私愛命名之際妄有輕重馴
  致曲沃之禍卒覆宗國爲周王者又從而寵秩之自
  古聖人所恃以塞千萬世之爭端者至是皆壞世始
  知人可勝天庶可奪嫡幼可凌長篡奪之禍史冊相
  望納中國於戎狄蠻貊之域者未必非晉與周啓之
  也噫至貴之無敵至富之無倫染指垂涎者至眾也
  使勇者守之遇勇之倍者則奪之矣使智者守之遇
  智之尤者則奪之矣守以盟誓則有時而渝守以法
  度則有時而廢守以城郭則有時而隳守以甲兵則
  有時而衂惟守之以天然後人莫敢與之較是則嫡
  庶長幼定分之出於天乃有國者之所恃也民恃吏
  吏恃國國恃天爲國而無故亂天之定分是自伐其
  恃也嗚呼殆哉
  男宗亷彥覆校

知识出处

東萊博議

《東萊博議》

本书详注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浙江巡抚採进本臣等谨按东莱左氏博议宋吕祖谦譔相传祖谦新娶于一月之内成是书今考自序称屛处东阳之武川居半岁里中稍稍披蓬雚从予游谈馀语隙波及课试之文乃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旬储月积浸就篇帙又考祖谦年谱其初娶韩元吉女乃绍兴二十七年在信州不在东阳后乾道三年五月持母丧居明招山学子有来讲习者四年已成左氏博议五年二月除母服五月乃继娶韩氏女弟则是书之成实在丧制之中安有新娶之事流俗所传误也书凡一百六十八篇通考载作二十卷与此本不同盖此本每题之下附载左氏传文中间徵引典故亦略爲注释故析爲二十五卷其注不知何人作观其标题版式盖麻沙所刊考宋史艺文志有祖谦门人张成招标注左氏博议继目一卷疑当时书肆以成招标注散入各篇也杨士奇称别有一本十五卷题曰精选黄虞稷称明正德中有二十卷刊本今皆未见坊间所鬻之本仅十二卷非惟篇目不完併字句亦多妄削世久不见全书此本有董其昌名字二印又有朱彞尊收藏印亦旧帙之可寳者矣乾隆五十年六月恭校上。

阅读

相关人物

胡鳳丹
责任者
廉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