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傳說卷第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左氏传说二十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3071
颗粒名称: 左氏傳說卷第十
分类号: K225.04
页数: 5
页码: 一至九
摘要: 吕祖謙撰左氏傳說卷第十,評論春秋魯昭公時期的歷史。
关键词: 春秋 左传 历史

内容

昭公
  楚靈王使椒舉如晉求諸侯四年
  楚靈王使椒舉求諸侯於晉當時晉平公怠惰溺於
  宴安無諸侯之志其臣亦無奮然有志為宏逺規模
  楚靈王初欲求諸侯問於子産子産固已料之於先
  矣言晉君少安不在諸侯則楚強晉弱宜晉之必從
  楚也然初間靈王使椒舉之来晉侯欲不許司馬侯
  曰不可晉楚惟天所相不可與爭君其許之而修德
  以待其歸吾猶將事之晉侯又未肯乃言晉有三不
  殆其何敵之有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必待司馬侯
  反覆調護然後許之何晉侯初閒未肯許它必待至
  於再至於三而後許也當時楚方强晉方弱晉自是
  不能與楚爭何故初閒尚欲不許蓋天下之事人不
  自量者最多使人而皆知自量則弱自安於弱如此
  則諸侯何戰奪之有正縁衰世之君不知自量故内
  有削弱之實而外欲避削弱之名不肯屈意下心以
  為人役尚欲爭虚氣晉君之病正在此向使平公不
  得司馬侯委曲調䕶亦未必從晉旣不能主諸侯諸
  侯勢必從楚則以楚之威熖亦必自㑹諸侯矣當是
  時晉傷威損重多矣而頼一司馬侯調護許楚之請
  今諸侯之從楚必竟是因晉侯許之後從之則傷威
  損重猶未至扵極也然司馬侯當時地位不在六卿
  之列所以其力止如此但就事上面能使晉侯不至
  於傷威損重若在六卿之列須能輔晉侯忍強楚侵
  陵之恥掃雪奮迅治楚之罪可也
  六月丙午楚子合諸侯于申四年
  當時靈王旣殺其君却要得諸侯為申之㑹當時諸
  夏之君莫不咸在楚子見得如此盛其心已滿所以
  欲示諸侯侈然自滿子産已知其不過十年學者到
  這裏最要識得他器量淺深之别處大抵人之分量
  滿溢又各自有先後如齊桓公圖霸業以前三十年
  都不曽滿到得葵丘之㑹方滿晉悼公圖霸業以前
  七八年都不曽滿到得蕭魚之㑹方滿然未有如楚
  靈王纔得諸侯便滿以此見人之分量不同方葵邱
  未㑹之前三十年間固嘗有安王室之功有服強楚
  之功有㑹諸侯之功初不見其自滿也方蕭魚未㑹
  之前七八年間固嘗合諸侯和戎狄亦未嘗自滿齊
  桓公必至三十年之乆方始自滿桓公到此分量去
  不得故滿唯其滿得遲所以為五霸之盛其不能不
  滿是以止於五霸悼公和戎以正諸華三駕而楚不
  能與争都未嘗滿到蕭魚之㑹分量亦去不得故滿
  以桓公三十年校悼公之七八年其滿溢之遲速分
  量之淺深霸業之久近已大段不同至於楚靈王則
  大異其所以不悠久終為天下笑今楚靈王方一㑹
  諸侯便侈然自滿度量之淺深不言可知晉悼公之
  分量逺不及齊桓公楚靈之分量又逺不如晉悼公
  之甚也雖然自楚靈王志意未滿之前有識之君子
  己自逆料他必至於此何故初間他一出来做事所
  為無不如意東西南北無不服從一求諸侯於晉晉
  便許一伐呉呉便克一伐頼頼便滅一伐朱方朱方
  便克承篡弑之餘而以無道行之自以謂天下事皆
  可等閑做反所以速其禍敗使當時晉尚強尚有齟
  齬於其間楚之禍敗亦未必如此之速奈何晉日以
  柔懦不能與楚爭楚王之心到此故侈然志盈而意
  滿唯其滿得速所以禍敗也亦速
  鄭子産作丘賦國人謗之四年
  子産作丘賦國人謗之是改三代井田之法如魯作
  丘甲一般子寛告之子産拒子寛之言甚峻推原子
  産為政此一段事蓋自有說鄭小國也中立乎晉楚
  強國之間前後數年從晉不從楚從楚則不從晉不
  過但供一邉貢賦而已則小國尚可支持到楚靈王
  方無道晉平公衰弱又不能與之校鄭以蕞爾之小
  國事兩霸主朝廷貢賦與平時所貢之物已添了一
  倍所以子産不得已作丘賦當時其他諸侯亦莫不
  供兩霸主貢賦何故其他諸侯皆能供而不至作丘
  賦何獨鄭不能供而作丘賦須是推原子産所以作
  丘賦之意蓋子産為政常欲使鄭國整齊有餘不使
  到闕乏地位所以不恤人之謗已而作之大率子産
  為人必欲要就窄狹中却示其寛裕衰弱中却示其
  強大子産之規模多是如此是以有得力處有不得
  力處其他諸國則是到闕乏時逐旋為之子産不肯
  教國中有困乏之患於是寜甘心受謗而不顧所以
  多取於民其弊至於如此故子寛曰作法於涼其弊
  猶貪作法於貪弊將若之何寛之言天下之至言也
  大抵士君子要識微慮逺有髙見逺識而能推原存
  亡之所以然方謂之通逹國體若不能如此只隨事
  上看必學有所未至也子寛見子産不從遂知國氏
  先亡又知蔡及曹滕無禮而先亡又知鄭無法而先
  衛亡可謂能推原得數百年存亡興衰之迹者其識
  甚逺其見甚明惜乎子産不能聽也
  公如晉自郊勞至於贈賄無失禮五年/
  魯昭公如晉自郊勞至贈賄無失禮者女叔齊謂魯
  侯焉知禮夫自郊勞至贈賄皆無違何故謂之不知
  禮觀女叔齊之言謂是儀也非禮也禮與儀本非二
  事凡周旋上下俯仰揖遜之際無非至理之所在到
  得後世析而觀之儀自儀禮自禮至有以儀為非禮
  女叔齊不特辨魯侯儀禮之分乃所以深警晉平公
  不知禮之本平公之時六卿方强何異魯三家有女
  叔齊叔向不能用何異有子家覊不能用是魯晉當
  時皆不知禮之本矣方從事虚文而不能於實事上
  理㑹此女叔齊所以深警動他蓋周之衰大抵皆徇
  末忘本從事於末而不知本實寓於此也故林放問
  禮之本夫子曰大哉問是當時皆不知其本惟林放
  獨知而能問然夫子又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
  云樂云鐘鼓云乎哉當時皆從事於鐘鼓王帛之末
  而不知鐘鼓玉帛者固有本末存焉今須看得禮樂
  固不在於玉帛鐘鼓而亦不在於玉帛鐘鼓之外使
  聖人有作雖不徒徇乎末而所以為本者又豈在於
  鐘鼓玉帛之外哉學者不可縁女叔齊之言遂分儀
  與禮為兩事使昭公果知郊勞贈賄之為禮而能立
  禮之本則三家決不至於盛而魯亦未至遽弱也
  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産書六年/
  子産鑄刑書叔向詒子産書曰昔先王議事以制不
  為刑辟又曰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錐刀之
  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貨賂並行子産不從大抵古
  者象以典刑示五刑之大法而已其條目輕重淺深
  生殺一切付之以人未嘗立為定法民之有罪者隨
  其事而權其輕重故不得乗吾隙以投其姦後世立
  法纎悉曲折盡著於此便起人爭心姦人得以執其
  法以取必於上所以叔向言民知爭端將棄禮而徴
  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蓋三代之治略示大綱才
  略示大綱刑便無定所以人心常警動敬戒而不敢
  犯當子産未鑄刑書民但知有五刑而不知有五刑
  條目故民猶有敬戒之心及刑書既鑄民皆可以便
  已自營執上之法而取必於上開人偽心堯舜立法
  之意都失了蓋子産只要目前整齊不為後計正縁
  他規模如此但要無一法之可議一事之可指而不
  知流弊於後世亦是不曽講學之過然以作田賦鑄
  刑書二者觀之方其作田賦渾罕諫之曰作法於涼
  其弊猶貪作法於貪弊將若何則不可以無法其鑄
  刑書也叔向諫之則以為不為刑辟大扺賦之與刑
  二者之用正相反賦不可使之無定刑不可使之有
  定蓋賦自有中制不可多取一分多則大桀小桀不
  可少一分少則大貉小貉豈可不定若刑則不可有
  定蓋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臨事制刑人當謹戒
  及纎悉既著為法則小人執法為姦子産於二事正
  相反賦不可不守法却變法刑不可定法却作刑書
  以此知天下事治亂相去正如弈棊當去東處着却
  去西處着了當去西處着却去東處着了以東為西
  以西為東則勝負可知當時子産能以作田賦之心
  用之於鑄刑書必不使之有定法以鑄刑書之心作
  田賦必不使之無定法
  穿封戍為陳公曰城麇不諂八年
  穿封戍囚鄭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襄二十六年
  楚靈王在當時最號強暴無道然當時得以威行於
  中國雖終於滅亡然飛揚強大尚至於十四年蓋靈
  王雖是無道其間亦有一二件好處且如使穿封戍
  為陳公曰城麇之役不諂當靈王為王子時與穿封
  戍爭囚鄭鄭皇頡戍操戈欲逐王子圍是仇讎之人
  今既即位不惟不報其讎旣滅陳又封之為陳公如
  此等事正如齊桓公忘射鈎之讎而用管仲晉文公
  忘斬袪之讎而用寺人披異世一揆此皆與桓文暗
  合處若是他全是無道時雖凶威惡焰足以憑陵諸
  侯如何過得十四年惟其間有一二件與賢君暗合
  處故當時雖以無道行之猶可支持十餘年大抵天
  下之道最不可須臾離如穿封戍事故可取至於申
  無宇執人於王宫在靈王之虐冝若必誅而無赦今
  乃寛假慰遣之蓋十事中有一二事暗合所以過得
  十四年故當時雖以凶威虐焰加於天下而不至於
  亡者由此故也若專凶焰暴虐以無道行之只如州
  吁數月便亡大抵暴不可恃若專以無道必不能久
  厯考篡弑之人粗能支持皆出於此後世之君却謂
  天道難知而不知天道本不難知也

知识出处

左氏传说二十卷首一卷

《左氏传说二十卷首一卷》

二十卷。宋吕祖谦撰。吕氏一生研究《左传》,共着三书,一是《左氏类篇》(已佚),二是《左氏博议》,三即此书。吕氏为宋代着名散文家,其治《左传》亦重其文史,四库提要》为之辨云:“朱子所谓巧者,乃指其笔锋颖利,凡所指摘,皆刻露不留余地耳。非谓巧于驰辨,或至颠倒是非也。”吕氏论《左传》,要在明其如何申经之大义,与诸儒之治经传者无异。然吕氏之“巧”,则在其重视《左传》文字表达之技巧,此又与诸儒截然相别。吕氏不但重文,也重史。如卷二论毕万卜筮事云:“看《左氏》所载敬仲、毕万之言,盖左氏之世,适当战国之初,田魏始兴,故夸诬其祖,以神下民。当时民无有知者,故皆信之。左氏亦惑于流俗之见、不能于流俗之外着一只眼,故于敬仲、毕万之事亦从而书之。”又云:“以此知战国时已自有符命惑人了。虽左氏好说符怪,然战国之时,已自相传,如此便到得陈涉以符命惑乱一世,遂盛于王莽。”即是从历史之角度论《左氏》之失,远胜于诸儒之空谈。此书文体类似宋代散文家之史论,随事立论,随文解义。或一事一议,或总若干事而一论,均有感而发。现存清《通志堂经解》本、《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阅读

相关人物

吕祖謙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