増修東萊書說卷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首一卷》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0370
颗粒名称: 増修東萊書說卷二
其他题名: 舜典第二虞書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12
页码: 一至二十二
摘要: 宋時瀾修定宋吕祖谦《東萊書說》的第二卷。
关键词: 史料 尚书

内容

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厯試諸難作舜典
  舜典
  聰明舜生知之徳也舜居草野可謂側防矣堯居
  朝廷何以聞之堯舜二聖人防遇于一世精神之
  相通氣類之相感不可以言述以堯典考之舜之
  聞本于師錫耳而此言堯聞者人君以天下為耳
  目四嶽之薦即堯之聞君臣一體也聖人序書蓋
  有深意自歴試諸難至陟方乃死皆舜之事而序
  止言歴試諸難攝位事何以不紀蓋此乃開端造
  始任諸難事即位以後事皆不外此說者謂堯巳
  知舜又觀刑於二女矣複歴試諸難者使舜出臨
  事欲天下共知之亦以安排之心量聖人也堯之
  知舜豈待於試然循天理之正行人事之冝次序
  自當如此經歴如谷在田刈之舂之炊之一節不
  可少況以天下授之人其事至重堯之詳於試舜
  亦此心之欽也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於帝濬哲文明溫恭允塞
  玄徳升聞乃命以位
  華光華也重華者堯舜並出盛徳輝光前後相映
  重光合照如日月逓明常有光輝正幹之二五大
  人交相見之時也雖然此特舜之華與堯協耳有
  華必有實當知其所以光華與堯實相合者本聰
  明之徳昭然無間而濬哲文明溫防允塞與欽明
  文思允防克遜亦無少異是以見諸光華自然而
  與帝協濬者宏深與濬川之濬相近有防通不滯
  之意工夫之深也哲與明若相近而似有體用之
  意哲者心之覺明者其發見也溫良防敬允信塞
  實觀此八字舜徳可見聖人之徳隨人所見而名
  之堯曰欽明文思非與此異如文王之徳人見其
  徽柔懿防孔子之徳人見其溫良防儉遜也元徳
  者幽潛之徳即濬哲文明溫防允塞之實舜抱幽
  潛之徳於側陋之間其居之陋其徳之潛若無升
  聞之理徳盛而發越光輝乃自有不可掩者此舜
  之徳所以不可及也舜之徳聞於上堯之聞逮於
  下二聖人之徳交感其中自不容間則知命以位
  無私於其間也位者爵位之位蓋將試以諸難之
  事故授以爵位也乃者深見聖人公平之象
  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敘賔於四門
  四門穆穆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慎徽兩字最宜詳玩慎如敬敷之意徽如在寛之
  意若以禮樂體之禮近慎樂近徽非謂禮樂可以
  比慎徽特借氣象以觀之耳徽固訓羙然言羙則
  無精神所謂徽者非法制束縛之謂也舜察於人
  倫五典之任舉而措之耳聖人無所不敬況於五
  典不可以容一毫之人偽堯之試舜莫先於此克
  從言相感之速也百揆者繁劇之任四門者接四
  方諸侯之來朝納百揆內治也賔四門外治也慎
  徽五典五典則克從納於百揆百揆則時敘賔於
  四門四門則穆穆如夫子之綏斯來動斯和也春
  風和氣何物不生大麓之說不同曰太山之麓者
  頗近但非如太史公所謂送之於太山之中也意
  堯使舜攝行祭事於太山之麓孟子雲使之主祭
  而百神享之言主祭而風雨不迷隂陽和調也此
  非有意以此為難而試舜一時因事任之耳後世
  以此分三卿之職亦近于鑿聖人分位何施不可
  五典從百揆敘四門穆人事之和也和氣既形繆
  戾之氣不作隂陽協應而無迷錯之災天人之和
  會也
  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
  四嶽之舉如此堯之試又如此知舜審矣方且詢
  其事考其言誠可厎績至三載之久方命以位者
  蓋位非堯之位乃天位也堯雖知舜節次經歴皆
  不可少時到理到以及於用堯順之而已舜歴試
  氣象如春氣所至隨其枝葉脈絡自然生意發越
  也
  舜讓於徳弗嗣
  舜遜非文具之遜亦非自揆其徳不足以當天下
  而遜當是時也足以受堯之天下者無以易舜讓
  徳弗嗣蓋一旦將任天下萬物之責聖人之心自
  有惕然如不勝之意此尭之兢兢舜之業業文王
  之純亦不已也下文若不相接意必有舜再遜之
  辭史官闕焉即言受終之意何也當有如大禹謨
  所載舜命禹之辭曰惟汝諧者蓋舜典不載即大
  禹謨可以互見史官省文之體讀書者當知之
  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
  言受終則舜正始之意可知必于文祖之廟者以
  見堯不敢私以天下與人蓋天下者文祖之天下
  示不敢専也受終二字尤冝深味堯平時治民兢
  兢業業不敢有一毫怠忽之心想其在文祖之廟
  欲脫釋天下惕然免於天地萬物之責舜在文祖
  之廟受堯之付託惕然受責如有所不能書曰受
  終辭意至重想像在廟之時堯舜之心則萬世為
  君之道著矣堯為天下得人其責方塞正如易雲
  視履考祥其旋元吉曽子所謂而今而後吾知免
  夫小子者也堯與舜受終於文祖之廟此時此意
  不可不深體
  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
  堯既歴象日月星辰矣舜複何所在何所齊哉蓋
  觀天象運行足以蔔一身之得失舜攝位之後未
  有以驗此身之當天意與否故求之厯象之間以
  見天心之逆順茍天象有一之不順則是巳之不
  足當帝位也雖然舜之事天亦有自矣如納麓之
  時風雨弗迷天巳享舜矣而又何疑耶蓋昔者乃
  堯之試舜今也舜亦欲自試以驗其身之何如也
  故察璣衡以齊七政
  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於羣神輯五瑞
  既月乃日覲四岳羣牧班瑞於羣後
  人君之於天下曰神曰民而已舜既受天下類上
  帝以至徧羣神所以致神主之職也六宗三昭三
  穆也類禋望徧非徒祭之名舜之心蓋歴歴而對
  越也輯五瑞以下即位之初政治不可不一而與
  之更始也以是知諸侯不敢自有其土乃天子之
  土也受終文祖類禋望徧知天子亦不敢自有其
  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諸侯之行賞罰當以奉天
  為心蓋賞罰天之權也既月乃日者盡此一月次
  月然後日日覲見四嶽羣牧以觀人之賢否以審
  天下之治民情休戚風俗利病政事得失也班瑞
  於羣後者欲命令之出於一也想當時羣後亦不
  敢以班瑞而取必於舜必視其田野辟人民育然
  後班之亦以見古者諸侯不敢認土地以為巳有
  也輯五瑞以下皆有實跡徧羣神以上似無跡可
  見要之學者湏知皆聖人之實政蓋人君之職事
  神治民在璿璣以下事神也輯瑞以下治民也
  歳二月東廵守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
  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
  死贄如五器卒乃複
  東廵守以下至遏宻八音以前皆史官雜載舜攝
  位二十八年中之事大抵即位之初政令不可不
  一與之更始此乃聖人鼓舞天下常新之道也五
  器即五玉也三帛二生微物也故受之五玉乃羣
  臣所執之物不可廢者故複之時日月易於遷移
  法度易於弛玩必時時協之同之則常新而無弊
  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冝之此其
  義也觀卒乃複之意見諸侯不敢私有爵土又觀
  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之意見舜亦不敢私有
  其天下蓋唐虞君臣皆不認天下為巳有故無一
  不出於至公岱宗柴至卒乃複皆即位初規模想
  堯時亦然舜則因之
  五月南廵守至於南嶽如岱禮八月西廵守至於西
  嶽如初十有一月朔廵守至於北嶽如西禮
  史官省文之辭
  歸格于藝祖用特
  深味此語可以見聖人之用心夫舜負天地萬物
  之責持業業危懼之心徧廵天下諸侯既無不順
  然後舜歸見於祖廟而無愧使廵守之時有一民
  之未遂一物之未冝其歸格藝祖為如何舜之心
  慊然而有愧藝祖之靈歉然而不滿隱顯之間無
  以稱愜則此身將若無所容想舜歸格藝祖之時
  此心無愧肅肅在廟洋洋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純於敬而已
  五載一廵守羣後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
  庸
  五年複廵守四方諸侯各朝于方嶽是五年一整
  肅也所至之方則一方諸侯來朝故謂之四朝於
  是奏進其言而試其可以成功與否可則以車服
  而庸之聖人操大權緫大綱治天下之妙用如此
  大抵人情久則玩多怠廢而不振五年一致提警
  之功使制度井然複如其初以時而新不至有廢
  置更改之患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史官總記舜經綸天下之大綱也經略土地表其
  州之鎮濬治其川使無壅塞氾濫之患可以見唐
  虞廣大氣象與三代不同矣禹治水之後始分九
  州為十二州故謂之肇也每州擇其山之大者為
  祭之主故謂之封也夫堯命禹治水川嘗濬矣複
  言濬何耶居安不防危工夫承續而舜之心純亦
  不已也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
  眚災肆赦怙終賊刑
  象非畫象之象乃象示之象蓋布象其法以示民
  使曉然可見也賊刑者戕賊之刑古之所謂肉刑
  也夫肉刑之制自後世觀之疑古人立法之不仁
  矣胡不考舜制刑之本心象以示之複開流宥之
  門施鞭撲之寛又繼之以眚災肆赦可謂待之以
  君子長者之厚矣有怙終之人然後不得巳而有
  賊刑焉以此見唐虞雖有五刑本未嘗用至於長
  惡不悛而後用也然則舜有肉刑之制乃所以深
  愛天下後世也
  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
  史官敘舜制刑之法歎曰欽哉欽哉深羙舜用心
  之欽而曰惟者見恤刑之至無以加也
  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兠於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
  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
  四罪必于恤刑之後言之見史官深識唐虞用刑
  之意以舜象刑條目觀之必至於是事勢窮極然
  後加之以賊刑既欽且恤則知舜於四罪之誅亦
  可謂大不得巳也肉刑尚爾況於流放竄殛又重
  於肉刑者乎四罪而天下鹹服舜自即位以來止
  於四罪之誅故史官特敘于舜典之篇抑以見用
  刑之簡也雖然四凶之惡非一日矣堯不能去而
  留以遺舜何也聖人于天下之善惡行此心之至
  公而順是理之所到堯之時四凶之惡未成堯何
  忿嫉之心至舜之時四凶之惡已著舜不得而已
  也舜之誅凶與堯之用舜其道一也
  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防考妣三載四海遏
  宻八音
  舜歴位二十八年當時號令舜之號令也當時徳
  澤舜之徳澤也堯與百姓相防二十八年矣何帝
  乃殂落而百姓如考妣之防天下乃不忘堯如此
  見堯徳在民之深也大抵人情初則思中則厭乆
  則忘二十八年之久冝其厭而忘矣堯之徳澤淪
  浹漸漬在人之深歴年之久百姓雖不見堯而常
  見堯之徳澤是以堯之殂而百姓思之不能巳也
  大抵刑政非不可以治天下但一時之間整肅而
  有條理久則必弛若徳澤之柔撫久而愈新百姓
  思尭之義也雖然又足以見舜攝堯位二十八年之久凡一政事一號令皆遵堯之法而不變是以
  天下聞舜之號令如親聞堯之號令樂舜之徳澤
  如親承堯之徳澤舜承堯之心可體而見矣自此
  以前舜之治甚詳事皆自為自此以後舜之治甚
  略任九官十二牧之外事若有所不親者蓋堯在
  上舜雖受位猶臣道也堯崩之後舜始即位行君
  道故命官而不親於前可以觀坤作成物之義於
  後可以觀幹知太始之義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舜既即位告于文祖之廟亦示不敢専也
  詢於四嶽辟四門明四目逹四聰
  舜之繼堯法度彰禮樂著野無遺賢嘉言罔攸伏
  明目逹聰之事堯巳盡之矣舜複詢辟明逹何哉
  如日之升何日不然積隂之後卒然出日光明精
  彩若以陽繼陽所謂光明精彩者不減於前亦不
  以其光之不減而廢升中之常度也舜之通下情
  出治之首也然亦有序四嶽累朝之元老當代之
  蓍龜故先詢之辟四門所以來天下之賢也明目
  逹聰以天下之耳目為耳目也上下逺近俱無壅
  蔽聖人作而萬物覩矣繼亂者急於下情之通舜
  受於堯而先此四事理之流通而不可壅雖治世
  不可忽也
  諮十有二牧曰食哉維時柔逺能邇惇徳允元而難
  任人蠻夷率服
  食者民之重也不傷農時則食自足教十二牧以
  為治之大綱也十二牧知此則諸侯莫不然矣此
  數語如桑麻谷粟初無驚人可喜之論大略不過
  使民不失時逺者柔之邇者能之尊徳信善皆於
  根本求之耳十二牧領此而歸守其土疆豈有為
  國生事如後世求邉功者哉此蓋為治之當然後
  之興王雖不能盡亦有暗合而黙契者由是言之
  百世可知也而難任人難之一字甚嚴曰難者非
  持去之而巳常有戒謹恐懼之意當時既無任人
  何難之有蓋此心不可以不常存也少不戒謹恐
  懼則任人或得乘其間矣如人之身元氣雖固不
  廢保護則外邪客氣無自而入茍不于難任人留
  意則雖為治品目如前亦防成而敗將盛複衰前
  功俱廢矣惟常難任人然後可以成功何者無人
  間壞隳廢之也如此則天下常治蠻夷雖介在一
  隅豈不犂然有當於心其有不率服者乎
  舜曰諮四嶽有能奮庸熈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恵
  疇
  舜曰者史官記事之法於舜即位之初言舜曰則
  自此以下凡稱帝者皆帝舜也百揆重任也故必
  諮于四嶽奮庸二字不可不深求有能奮起事功
  以熈我之事者則使之宅百揆之職夫奮勵激昂
  之人興廢補弊之時用之可也舜之時天下巳治
  矣複奮其用不防於生事乎天下之理不進則退
  中間無可立之理常存奮起之心所以為生生不
  窮日新之道一止則退雖極治之時此意常不可
  少推之學者亦然亮采疇為相之道也亮采者
  謂明天下之事謀王體斷國論必明於事而後可
  恵疇者謂順天下人才而任之人各有所長順而
  任之而已百揆者宰相之職求相于四岳也
  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諮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僉曰司空伯禹可以當百揆之任矣帝曰俞深領
  四嶽之言亦知禹可以宅百揆也所謂謀及乃心
  謀及卿士矣遂諮禹平水土之事使之複加勤勉
  以治百揆惟時懋哉者禹有平水土之功至於為
  相治天下亦勉此功而巳則知百揆之任不可以
  茍得或謂禹不可矜水土之功而忽天下之務必
  加懋勉之功然後稱百揆之任則知百揆之任不
  可以茍居其意一也
  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臯陶帝曰俞汝徃哉
  禹之遜所謂九官濟濟相遜和之至也帝灼知稷
  契臯陶可以宅揆禹之遜也出於誠實既深領禹
  之言矣而徃哉之命終不可易以是知舜禹君臣
  之間誠實相遇禹不虛辭舜不虛受唐虞之象可
  知觀舜之命禹見舜有天下而不與焉夫殺其父
  而用其子都俞一堂舜無自疑之心禹亦安受其
  位而不歉不加一毫人偽純於天也
  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後稷播時百穀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寛帝曰臯陶蠻
  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
  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舜命此三人而三人皆不辭各自知其才果足以
  當此也舜之時烝民乃粒矣未嘗阻饑五典克從
  矣未嘗不親不遜蠻夷率服矣未嘗猾夏聖人為
  治常存不治之心也命棄之言至於播百穀民已
  足食則無阻饑之患民不阻饑百穀其可已於播
  乎使棄常體阻饑之心見乃粒之民若見阻饑之
  民則於百穀不期播而自播而棄之事盡矣於阻
  饑之言見聖人乃粒烝民有無窮之心於播之一
  言見棄精神運用生生日新之意契與臯陶之事
  由此而可推矣五典天下之逹道也安可不敬在
  寛者見聖人度量涵容如天地之大令契大其規
  摹天下之眾盡置之五教之中包含不遺此在寛
  之意況敬之中恢廓廣大無有窮巳也惟明克允
  允當也明則當其情矣敬敷五教在寛即慎徽之
  意也詳略不同者聖賢之分也聖人安而行之故
  止言慎徽而巳賢者則既言敬敷又言在寛大抵
  五典人心皆有而教自我出豈可不敬然敬非拘
  廹之謂寛者漸漬涵飬使自發也古者合兵刑為
  一官兵即刑之大者三就輕重與輕重之間三居
  逺近與逺近之間也惟明克允者蓋於三就三居
  之間恐有差舛差舛則非允之謂也
  帝曰疇若予工僉曰垂哉帝曰俞諮垂汝共工垂拜
  稽首讓於殳斨暨伯與帝曰俞徃哉汝諧
  聖人事事物物無不全備工者金工土工石工木
  工獸工草工之類與後世技巧工匠咸精其能者
  事同而意異也學者又當於若字求之諧之一字
  生於若之一字也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諮益
  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帝曰俞徃哉汝
  諧
  君為萬物之主凡天地之間一物失所舜見之皆
  已之責故上下草木鳥獸莫不有職以主之上下
  者髙下之謂非曰上天下地也後世之君富國疆
  兵乃其職耳豈識代天理物之意哉民與物理一
  而分殊民且不恤況於物乎觀此足以見唐虞天
  涵地育廣大之象舜嘗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
  之禽獸逃匿地平天成之後複使掌山澤之事蓋
  因其昔所經歴而用之若之為言反乎前之謂也
  雖然舜若鳥獸草木任之止益一人而已其它命
  官皆治人之事詳略不同者仁民而愛物之意也
  人各有倫分量等差不可逾躐禹之所遜人品之
  上者不可移而列于殳斨伯與朱虎熊羆也垂益
  之所遜人品之次者不可進而儕于臯陶稷契也
  則知分量大小非勉彊之所能及也
  帝曰諮四嶽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曰俞諮伯
  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讓于夔龍
  帝曰俞徃欽哉
  禮重事也故諮于四嶽三禮者天神地祗人鬼之
  禮也典禮之官將以對越天地感格鬼神非至敬
  有道之士不可故曰夙夜惟寅寅者敬也自旦至
  暮無時而不敬也直哉惟清直者敬以直內之直
  而無私志邪慮也既無私邪之累則清明在躬無
  一毫足以汨其心矣敬之功於此可見典禮之事
  至重故再三命之帝曰俞徃欽哉欽之用於禮為
  尤切也舜命九官惟禹與伯夷諮四嶽緩急大小
  之不同也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寛而栗剛而無虐
  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
  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典樂教胄子夔之職兼二事也樂與教相闗不可
  以不兼樂者廣大易直感人也深故掌樂必兼教
  之任動盪感發使人之良心油然而生敎人之道
  無大於此周之大司樂掌成均之法漢之太常猶
  領太學其意久而猶不廢也以此知教人不在規
  矩誦説之間矣直而溫至簡而無傲皆敎者之事
  也不直則道不見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不
  為拙工改廢繩墨又必溫而後可親如即之也溫
  之溫詩載色載笑匪怒伊教是也直而溫則不至
  於徑情矣寛者規模廣大也栗者工夫縝宻也規
  模既大又必其中工夫縝宻不縝宻則有汗漫鹵
  莽之患矣剛者師嚴道尊之意無虐者又必使人
  不至於不安之地不彊其所不能也簡者簡黙自
  居如舉一隅引而不發之意無傲者不可以天下
  之才為不可教而不屑也詩言志志者詩之所出
  詩者樂之所本歌此詩而長言之於歌詠長言之
  中自有髙下抑揚五聲成焉十二律以和之是以
  成八音八音能諧和而不相奪倫神人是以和蓋
  樂從人心出聲音之道與政通此理未嘗間斷政
  事有差舛人心有沾滯見於音者不得其諧在顯
  則人失其和在幽則神失其和矣
  夔曰于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或者以為脫簡亦未可知不然夔若自言其功蓋
  聞舜之言心領神受曰於予擊拊之際百獸尚將
  率舞則神人以和可知
  帝曰龍朕堲讒説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
  出納朕命惟允
  讒説點白成黒殄行自絶其行詭異之人也聞見
  之間易於驚怖故命納言之官以通上下之情龍
  之命在九官之後者蓋太平無事之世深恐邪言
  足以亂政如人之身平居無事脈絡流通則外邪
  無自而入天下已治通逹上下之情不可無人委
  之専職則責重而察之也時納言之司通上下之
  樞紐舜時雖無此事通塞之系治道之大無時而
  可忽也
  帝曰諮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功三載考績
  三考黜陟幽明庶績鹹熈
  此段與命九官之文通看意味深至欽哉惟時亮
  天功二十有二人治職之統要也惟其欽故不失
  時如介於石不終日貞吉敬心不存則當為之事
  或至懶弛惟敬心無間斷則事不先時不後時矣
  凡九官所治之事皆天工也逐官所命無非欽哉
  惟時亮天功之意三載三考待之以久也於此見
  堯舜寛大又與王者氣量不同
  分北三苖
  三苗左洞庭右彭蠡本在南方至于此迁之北如遷商頑民變薄俗之道也前此竄三苖但竄其君
  耳惡黨未化故遷之于此史官獨載分北三苖與
  堯典獨書共鯀之事同見萬國皆順軌也
  舜生三十徴庸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
  舜自初即位至陟方乃死凡五十載今舜典一篇
  載舜即位一年之事若不能盡五十年之治蓋舜
  之治天下自始立規模後之號令紀綱非無變易
  而皆自此出也史官載其一年而略其餘規模一
  定四十九年之事皆枝葉流派也此最作史之妙
  又見人君為治之要

知识出处

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首一卷

《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首一卷》

三十五卷。宋吕祖谦撰。该书库书题为《增修东莱书说》,与《天禄琳琅书目》续编着录宋刊巾箱本同。《总目》题作《书说》,与库书不相应,与宋刊本亦不符。《东莱书说》原仅十卷,说解《尚书》,始《洛诰》终《秦誓》。祖谦受业于林之奇,之奇说解《尚书》至《洛诰》而止;祖谦作《书说》自《洛诰》始,意在续成师说。祖谦门人时澜又取祖谦杂记语录,增自《尧典》至《召诰》,删润其文成二十二卷,又编定祖谦原书为十三卷,合为三十五卷,以续成祖谦之说。该书版本有宋刻本,存十六卷,藏北京图书馆;清严元照抄残宋本,存九卷(此本为门人巩丰抄录,未经时澜修润),藏南京图书馆;《通志堂经解》本。

阅读

相关人物

時瀾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