嶓冢導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禹貢集解》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0265
颗粒名称: 嶓冢導漾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3
页码: 三十-三十四
摘要: 本文描述了江河流向及其所经之地的地理方位。文中提到了嶓冢山、漾江、岷山、淮河、渭河、洛河等地名,并解释了它们的关系和重要性。同时还提到了沧浪之水、三澨水、彭蠡泽等水域,以及它们与江河的交汇和合流关系。
关键词: 嶓冢山 漾江 岷山

内容

嶓冢導漾發源氐道養山東逕嶓冢山
  葉氏曰漢源出嶓江源出岷故言嶓冢導漾岷山
  導江淮出胎簪山至桐柏而大渭出南谷山至
  鳥鼠而大洛出冢嶺山至熊耳而大因其流之
  大可以爲人害者治之而非其源故言導淮自
  桐柏導渭自鳥鼠同穴導洛自熊耳
  漾江之來甚遠地且高而源微未能爲害禹
  正不必極其源也故止於岷嶓導之淮渭洛
  之源近而爲雍豫等州害者非特下流而已
  故禹治之必極其源葉氏之說反之矣不然
  則禹究心於甚遠而略於近顧與導弱導黑
  導河異其功用何邪
  東流爲漢至今階州將利縣界東流
  班氏曰養水至武都爲漢案通典武川治將利縣漢武帝置武都郡又案
  唐志景福元年更名階州則今階州將利蓋武都縣地也通典云漢中郡金牛縣有嶓冢山禹
  導漾至此爲漢此 亦後世因漢上流所經之山名曰嶓冢 亦轉有此名耳非秦州嶓冢也
  漾水旣東卽曰漢水非必至金牛而後爲漢水也此祖安國至漢中東行爲漢之說耳唐志興
  元府西縣注云武德三年析利州之緜谷置金牛寶歷元年省金牛入西縣今西縣復隸興元
  府在府西一百里
  又東爲滄浪之水在今均州武當縣
  孔氏曰別流在荊州
  唐孔氏曰傳言別流似分爲異水案經首尾相連
  不是分別當以名稱別流也
  劉氏曰南都賦注云漢水至荊山東別流爲滄浪
  之水
  酈氏曰武當今隸均州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
  滄浪洲庾仲雍漢記謂之千齡洲非也是世俗
  語訛音與字變矣地說曰水出荊山東南爲滄
  浪之水是近楚都故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淸可
  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可以濯我足余案禹貢
  言導漾水東流爲漢又東爲滄浪之水不言過
  而言爲者明非他水決入也蓋漢沔水自有滄
  浪通稱耳纒絡鄢都地連紀郢咸楚都矣漁父
  歌之不違水地考案洲傳宜以尚書爲正耳
  林氏曰張平子南都賦云流滄浪而爲隍廓方城
  而爲墉李善注引左氏傳屈完所謂楚國方城
  以爲城漢水以爲池則是滄浪卽漢水也蓋漢
  水至于楚地則其名爲滄浪之水也
  過三澨在郢州長壽縣界
  孔氏曰三澨水名入漢
  桑氏曰荊州沲水在南郡枝江縣三澨池之南在
  邔縣之北邔音其已反此縣晉猶存後不知廢於何時其地在枝江南枝冮今爲江
  陵府松滋縣之鎭松滋在府西南八十里
  酈氏曰尚書曰導漢水過三澨地說曰沔水東行
  過三澨合流觸大別山陁故馬融鄭玄王肅孔
  安國等咸以爲三澨水名也許愼言澨者埤增
  水邊土人所止也案春秋左傳曰文公十有六
  年楚軍次于勾澨以伐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
  子越師于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馬戍敗吳師于
  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馬遂越論於薳澨服虔
  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璠曰杜預亦云水濟
  及邊地也今南陽今隸澄州淯陽南陽有漢淯陽縣故城在淯水之陽
  二縣之閒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矣而諸家之
  論水陸相半又無山源出處之所津途關路唯
  鄭玄及劉澄之言在竟陵縣界漢竟陵故城在郢州長壽縣南
  五代晉改竟陵爲景陵今隸安州 經云邔縣北池然池流多矣
  而論者疑焉亦不能辨其所在
  顏氏曰三澨水在江夏景陵
  林氏曰三澨水名也水經則以爲在江陵邔縣之
  北顏師古則以爲在江夏竟陵未知孰是
  枝江之地非漢所經三澨不當在其境鄭氏
  等謂在竟陵是矣
  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江漢合於鄂州之西
  孔氏曰觸山迴南入江
  林氏曰漢水旣東流爲滄浪之水矣於是過三澨
  水所入之處又於是觸大別山以與江合也
  東匯澤爲彭蠡東爲北江入于海
  孔氏曰匯迴也水東迴爲彭蠡大澤
  程氏曰江漢蠡相會處爲彭蠡澤
  三江相會而南不能以敵中北西來之勢故中
  北遏南而南相與迴旋而爲一大澤者其來久
  矣今禹本其所由有澤之因故歸之於漾而爲
  之言曰東匯澤爲彭蠡而於江亦曰會于匯耳
  其實彭蠡一澤三江之水爲之也說者未有發
  明此義余故輒及之

知识出处

禹貢集解

《禹貢集解》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而“集解”意为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寅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