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禹貢集解》 古籍
唯一号: 110720020220000264
颗粒名称: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
分类号: K221.04
页数: 7
页码: 十七-三十
摘要: 积石山位于今化外鄯州龙支县界,而龙门山位于今同州韩城县。孔子和唐孔氏都提到了河流通过这些山脉的地理位置,并解释了如何通过山脉、穿地以通流。河流的长度可能超过3000里。水经、汉书西域传等文献也提到了河流的源头和流向,但关于崐崘、虚山等地的具体位置描述不太确定。禹本纪、山海经等资料也提到了河流的相关信息。另外,杜氏在水经的基础上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但其真实性存在争议。总的来说,积石山可能位于葱岭山的北部,入塞过炖煌、酒泉、张掖等地。然而,在这些描述中并没有提及导河积石和龙门的具体功能或重要性。
关键词: 导河 积石 龙门

内容

導河積石在今化外鄯州龍支縣界至于龍門在今同州韓城縣
  孔氏曰施功發于積石至于龍門或鑿山或穿地
  以通流
  唐孔氏曰釋水云河水千里一曲一直則河從積
  石北行又東乃南行至于龍門計應三千餘里
  釋水云河出崐崘虛色白李巡曰崐崘山名虛
  山下地也郭璞云發源髙處激湊故水色白潛
  流地中受渠服多渾濁故水色黄漢書西域傳
  云河有兩源一出葱嶺一出于闘于閒在南山
  下其河北流與葱嶺河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
  一名鹽澤者去玉門陽關三百餘里廣袤三四
  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増減皆以爲潛行地下
  南出于積石爲中國河郭璞云其崐崘里數
  遠近未詳
  司馬氏曰禹本紀言河出崐崘崐崘其高二千五
  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爲光明也其上有醴泉
  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
  紀所謂崐崘者乎故言九州之山川尚書近之
  矣
  班氏曰積石山在今城河關縣西南羌中龍門山
  在馮翊夏陽縣北今同州韓地縣隋開皇十八年置卽漢夏陽也
  杜氏曰水經云崐崘墟在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
  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
  其東南流入于渤海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
  有石門又南入葱嶺山又從葱嶺出而東北流
  其一源出于闐國南山北流與葱嶺所出河合
  又東注蒲昌海又東入塞過燉煌酒泉張掖郡
  南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詳水經所作殊爲詭
  誕全無憑據所云河出崐崘山者宜出於禹本
  紀山海經所云南入葱嶺及出于闐南山者出
  于漢書西域傳又云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
  石門然後南流入葱嶺據此則積石山當在葱
  嶺之北又云入塞過燉煌酒泉張掖郡南並今
  郡地也夫山水地形固有定體自葱嶺于闐之
  東燉煌酒泉張掖之閒華人往來非少大磧石
  數千里未有桑田碧海之變陵遷谷移之談此
  處豈有河流纂集者不詳斯甚又案禹導河積
  石者堯時洪水下民昏墊禹所開決本救人患
  積石之西砂鹵之地河流旣小地勢復高不爲
  人患不待疏鑿以此施功發跡自積石山而東
  則今西平郡龍支縣界山是也西平郡今化外鄯州也水經所
  謂葱嶺北積石佑所謂大磧石是也自酈道元已疑其非禹貢積石禹貢積石宜在蒲昌海下
  今考班杜所說一云在河關一云在龍支龍支漢允吾縣地屬金城河關亦屬金城班杜所言
  二縣雖不同積石當跨二縣界有之矣二縣在蒲昌海東正與麗道元之說相合 固無
  禹理水之功自葱嶺之北其本紀灼然荒唐撰
  經者取爲準的班氏西域傳所言宜唯憑張騫
  使大夏見兩道水從葱嶺于闐合流入蒲昌海
  所以騫傳遂云窮河源也案古圖書名河所出
  曰崐崘山宜所謂古圖書卽禹本紀以于闐山
  出玉乃謂之崐崘卽所出水便云是河也窮究
  諸說悉皆謬誤孟堅又以禹貢云導河自積石
  遂疑河潛流從此方出且漢時羣羌種雖眾多
  不相統一未爲强國漢家或未嘗遣使詣西南
  羌中或未知自有河也寧有今吐蕃中河從西
  南數千里向東北流見與積石山下河相連騁
  使涉歷無不言之吐蕃自云崐崘山在國中西
  南則河之所出也又案書云織皮崐崘析支渠
  搜西戎卽敘又范曄後漢書云西羌在漢金城
  郡之西南濱于賜支續漢書曰河關西可千餘
  里有西羌謂之賜支蓋析支也然則析支在積
  石之西是河之上流明矣崐崘在吐蕃中當亦
  非謬而不謂河之本源乃引葱嶺于闐之河謂
  從蒲昌伏流數千里至積石方出斯又班生所
  詳也同州韓城絳州龍門二縣有龍門山龍門縣今
  隸河中府卽禹所鑿三秦記云魚鼈上之卽爲龍否
  則㸃額而還又慈州文城縣有孟門山與龍門
  相對慈州今廢其吉鄉縣以隸隰州文城省爲鎭入吉鄉河至今隰州吉鄉孟門山是爲
  入龍門至河中府龍門縣汾水合河之上爲出龍門口然則吉鄉龍門二縣所謂龍門山者是
  在河之東者也韓城所謂龍門山者是在河之西者也兩岸俱有其山則西所謂龍門與東孟
  門相對之處是在韓城以北
  程氏曰導河自積石以下未至龍門以上經但一
  書積石不言方嚮知荒遠在所當略也
  案雍州崐崘之戎浮積石則謂河出崐崘山
  宜亦不妄杜言其山在吐蕃中亦不爲無所
  據矣然禹不言河源惟記積石耳今吾第論
  其所記不必求其所不言也若夫自積石至
  於龍門計應三千餘里禹記河之所逕所以
  疏闊若此者以龍門而上積石而下地高而
  水不爲患禹功所不加故不言也程氏荒遠
  之說非
  南至于華陰
  孔氏曰河自龍門南流至華山北而東行
  程氏曰河自北狄入中國皆南行至此而極始折
  而東從
  東至于底柱
  孔氏曰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
  程氏曰河至華陰則已改爲東流不待至底柱乃
  始折東今其曰東至底柱者自改東以後惟底
  柱爲可記也
  河自南行至華陰自華陰東行至底柱則東
  字連華陰而言不必曰自改東以後惟底柱
  爲可記也
  又東至于孟津南西京洛陽北孟州河陽
  孔氏曰孟津地名在洛北都道所湊古今以爲津
  唐孔氏曰孟是地名津是渡處在孟地致津謂之
  孟津傳云地名謂孟爲地名耳杜預云河内河
  陽縣南孟津也在洛陽城北都道所湊古今常
  以爲津武王渡之近世以來呼爲武濟
  林氏曰河流自華陰至于底柱夾兩山之閒其流
  皆湍悍至於孟津然後其勢稍緩故可以橫舟
  而渡也
  東過洛汭在今西京鞏縣東
  孔氏曰洛汭洛入河處
  唐孔氏曰洛入河處河南鞏縣東也鞏在西京東一百一十里
  程氏曰洛旣北入河河之南洛之北其兩閒爲汭
  也汭之爲言在洛水之内也渭水入河之閒亦
  名渭汭正其義也河自洛汭以上行地中他水
  反來注河故山水名稱迹道古今如一無所譌
  誤以其山川皆相附着故也自大伾以下不論
  水道難考雖名山舊嘗憑河者亦便不可究
  非山有徙移也河旣遷變年世又遠人知新
  河之爲河而不知舊山之不附新河也惟輒並
  河求之安從而得舊山之眞歟山靜物也且因
  河徙而譌錯如此則降水大陸其方嚮益難究
  定矣此其並河凡地所爲無的之因也
  至于大伾今衛州黎陽縣黎山是
  孔氏曰山再成曰伾至于大伾而北行
  唐孔氏曰釋山云再成英一成岯李巡曰山再重
  曰英一重曰岯傳云再成曰伾與爾雅不同蓋
  所見異也鄭玄云大伾在修武武德之界修武今懷
  州武陟縣修武鎭是其地熙寕六年省入武德今懷州河内縣武德鎭是其地熙寕六年省入
  張揖云成臯縣山也今孟州汜水縣漢謂之成臯縣漢書音義
  有臣瓚者以爲修武武德無此山也成臯縣山
  又不一成今黎陽縣山臨河豈不是大岯乎瓚
  言當然黎陽今隸衛州
  杜氏曰衛州黎陽縣有大岯山今名黎陽東山又
  名靑檀山在縣南七里其張揖云成臯山是大
  伾山謬也
  程氏曰黎陽山在大河垂欲趨北之地禹故記之
  正與河將東流而先記華陰之在極
  遠以爲汲郡修郡修武縣吳澤也卽修武也然
  此二澤相去甚遠所以得爲大陸者以爾雅廣
  平曰陸但廣而平者則名大陸故異所而同名
  焉然此二澤地形卑下得以廣平爲陸者澤雖
  卑下旁帶廣平之地故統名焉故大陸澤名廣
  河以旁近大陸故也
  程氏曰大陸之說雜出不一其始地理志謂在鉅
  鹿縣未問其去古河絕遠且其〓理次序遠在
  古絳上流不與經應故歷代言地理者皆疑非
  是爲此之故益傍東北展轉求之故隋氏以趙
  之昭慶縣爲大陸唐氏先天中割鹿城置陸澤
  縣皆意大陸之在其地而爲此之名而杜李輩
  因而實之曰邢趙深此三州者皆大陸也亦孔
  穎達所謂廣平爲陸故綿延千里而皆可稱謂
  有是也今古絕遠隋唐之名二縣以爲大陸者
  或其有據不可得詳矣姑雜信疑而兩傳之且
  以深之陸澤爲大陸則古河之行乎貝冀者旣
  可用枯絳以應北過降水之文其逕深而入滄
  者可以謂之至于大陸也雖不能寸寸銖銖較
  其首末比之漢河所經全無降水大陸二名可
  以傳會其通多矣
  余考地理次第降水在冀之東北入河而深
  在冀之正西指深之大陸爲經之所指亦與
  過降之文未合夫旣謂之大陸則不必專以
  爲澤凡廣河澤以東其地平廣緜延千里皆
  謂之大陸也此所指當是瀛州以東之地而
  經之恒衛旣從大陸旣作則瀛以西至深趙
  相之閒皆是
  又北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于海逆河在今滄州之東北其地已淪於海
  孔氏曰北分爲九河以殺其溢同合爲一大河名
  逆河而入於渤海皆禹所加功故敘之
  唐孔氏曰鄭玄云下尾合名爲逆河言相向迎受
  酈氏曰河之入海舊在碣石今川流非禹瀆也周
  定王五年河徙故瀆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
  以漢武帝元光三年河又徙東郡更注渤海是
  以漢司空掾王橫言曰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
  海水溢西南出浸
  水 沒王橫之言信
  而 入海非無理也
  程氏曰王橫之言以當時所親見而破萬世傳聞
  之 世之言禹貢者失 焉臣於是用其說
  求諸古知其精確可信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
  瀆漢元光三年河水徙從頓〓東南流入渤海
  頓〓地名 東郡今其地 州 豐縣熙寕六年省入也渤海 之濱因以爲名
  則今滄濱之海 濱河自樂陵縣入海樂陵今 州在州南一百二十五里
  是河漢已前河入海故道不在漢 所指
  之地矣遷固親着周漢河徙見之 其記
  禹貢道河語輒自忘之乃曰九河 入于渤
  海蒒瓚從而證之曰禹貢河 海乃在碣石
  元光河徙始注渤海禹時不注也然則欲知漢
  河禹河入海之實從碣石求之則可見矣九河
  歷世滋久借曰通塞徙移不可主執而碣石者
  通一山冢趾皆石無有徙移摧折之理也漢河
  旣不並碣石入海而平地亦無碣石則九河逆
  河其與碣石俱淪於海王橫之言其已信矣
  禹於導山以碣石入海爲記所以著其爲海
  畔山也於冀州貢道以夾右碣石入河爲記
  所以見河口入海正附碣石旁也一時之紀
  述萬世得藉以知河道之的其諸以爲聖人
  記事之法歟

知识出处

禹貢集解

《禹貢集解》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而“集解”意为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寅
责任者
胡鳳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