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唯一号: 110635020220001083
作品名称: 杭州灵隐寺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142.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东晋咸和元年(326)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杭州灵隐寺初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古刹之一,比唐玄奘西天取经还早300多年。杭州人信佛始于东晋,兴于五代而盛于南宋(按《梦粱录》载,南宋时全城有佛寺486所)。所以,灵隐寺应是杭州佛寺之山祖。 据传,东晋时有位名慧理的印度和尚、,云游来到杭州。一天,他走进武林山中,眼见此峰峦突兀、怪石嶙峋的山峰,惊呼:“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小岭,不知为何飞来!”后人就称这座小山为“飞来峰”或“鹫岭”。因周围峰高林密、山川毓秀,慧理认为“佛在世界,多为仙灵所隐”,就决定在此建庙修行,并以“灵隐”寺为名。山门所悬“绝胜觉场”匾额,传说为东晋葛洪(又说为唐朝宋之问)所书。又据传,在此附近的灵山、灵峰、永福及(下)天竺寺,也是慧理建造,连同灵隐共称“南山五寺”。 吴越时钱弘俶将寺院扩而大之,其时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之称,僧房达千余间,僧众超过三千人。苏东坡有诗赞之:“高堂会食罗千夫,横钟击鼓喧朝哺”,因而号称“东南第一山”。在《西湖梦寻》中记载:“(灵隐寺)香积厨(即伙房)中,初铸三大铜锅,锅煮米三石可食千人……”足见当时灵隐寺僧众之多。至于规模,灵隐寺山门曾与(下)天竺寺合一,遗址应在今景区入口处附近。 北宋景德四年(1007),寺额改悬“景德灵隐禅寺”。南宋时,高宗赵构常临幸灵隐进香,与余杭径山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杭州净慈寺合称为浙江“禅院五大名山”。理宗赵昀御赐“妙庄严城”与“觉皇宝殿”匾额。元朝间寺宇被毁,明代重建时,直名“灵隐禅寺”,此名一直相沿至今。 现在山门上悬的“云林禅寺”匾额,传说是清康熙帝玄烨在寺内朝佛时宸翰。至于康熙酒后题匾,把“靈”字结构书写超格的故事,最早载于《清朝野史大观·高士奇之随銮》章节。民国初,有人当作笑话收入《庄谐选录》,解放后,又扩大内容编写了《康熙题匾》民间故事,发表在《西湖》杂志上,最后被旅游部门写进导游员教材。其实,只要稍有点常识,就不难看出故事的破绽:首先,既是皇帝墨宝,怎么会不落“御笔”款和钤“宸翰之宝”;第二,康熙在杭州的留墨不少,“西湖十景”都是由这位皇帝题碑,“云林禅寺”四字却无一笔与他的手迹相像;第三,此故事竟在雍正间李卫主纂的《西湖志》和乾隆时的《西湖志篡》中均不见载;第四,在高士奇所著陪同康熙下江南的《扈从西巡目录》及《随辇集》上,也找不到皇帝御题“云林禅寺”的史实。不过,康熙赐题“云林禅寺”的故事,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据志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皇帝驻跸灵隐寺。第二天,他登上了北高峰,见山林云层蒸腾,金黄色的佛寺隐约其中,自我感觉超世脱俗,便见景生情,信口背颂杜甫的“江汉终我老,云林得尔曹;哀弦绕白雪,未与俗人操”诗句。下山后,乘兴应住持谛晖和尚的请求,挥笔写了“云林”条幅。和尚即据此改寺名为“云林禅寺”,并在天王殿东山门立“云林寺宪禁碑”。后来不知在什么时候,又挂上这块运笔拙劣的“云林禅寺”匾。由于已成事实,且与皇帝御书有关,因此,在《西湖志》上,也只好写上“亲洒宸翰‘云林’二字,赐名云林寺”了。但是,杭州老百姓,一直称之为“灵隐寺”。故事中提醒康熙把“靈”字改写为“云”字的高士奇,是清初杭州大名士,很得皇帝宠信。康熙说:“(朕)得士奇,始知学问门经。”足见对他的评价之高。 灵隐寺在全国寺院中极有地位。立在大雄宝殿前两侧仿木架构八角九层铁塔和天王殿前的左右经幢,分别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和开宝二年(969)。天王殿内手执降魔杵的护法天尊韦驮像,据说是南宋遗物,至今已八百年上下。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佛像,是解放后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邓白、史岩等专家,按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改释迦、药师、弥勒三佛像为单塑释迦一像,并将原来双目紧闭、双手合十的佛像,改为双目微睁、右手向上、左手伏膝的“趺坐式说法相”设计,全高19.6公尺(加座共高25公尺),用24块香樟木合榫雕成,在国内数属一二。与释迦牟尼佛像相背的“五十三参”群体彩塑,表现善财童子在南海参拜五十三位佛佗始成正果的故事,这是国内诸多寺庙中最大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时,面对“五十三参”彩塑说:我到过许多国家,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精致伟大的雕塑。又传,大雄宝殿上的四支红漆大柱,系出自美洲,原是准备作为修颐和园的材料,后由盛宣怀运来杭州供重修灵隐寺之用。寺内藏品有唐代贝叶真经、东魏镏金佛像、宋代缅甸玉佛、清雍正朝木刻龙藏雕版等,在佛教界都占有重要地位。 灵隐罗汉堂规模很大,在国内位列一二。此系南宋绍兴年间仿净慈寺罗汉像塑造,后几次毁后重塑,最后一次为清宣统二年(1910)由邮电部尚书盛宣怀独资重建,惜在1936年11月23日火毁。至于灵隐罗汉堂的起火原因,据说是因守护罗汉堂的和尚偷刮菩萨身上的饰金出卖,最后无法交代“监守自盗”的行为而纵火。由于抗战开始无法继续查下去,最后就不了了之。1999年重新建成的“五百罗汉堂”,共计有用铜铸成高1.7米以上的罗汉像504尊(原有525尊,与苏州戒幢寺同),每尊重1吨,连同高12.62米、周长7.77米的“四大名山”铜殿均为全国少有。共耗资人民币5000多万元,并改“田”形殿廊为“卍”字形。按,罗汉是梵文Arhat的音译,也称阿罗汉,原是小乘教中修行成正果的最高段位,民间流传为法力无边的菩萨。但是,其来历和总数在各种书上说法不一。 解放后,灵隐寺受到政府的保护。1953年,周恩来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偶然问起杭州寺庙的情况。当得知灵隐寺已年久失修,大殿有倒坍危险时,指示要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古刹。时任省委书记兼浙江省政府主席谭震林,邀请徐森玉、赵朴初等专家共商修理方案,把高达336米的大雄宝殿,全部改建成钢骨水泥的永久性建筑(1957年、1961年政府都拨款重修)。周总理还特批黄金96两供涂饰佛像全身之用。1975年11月,又作全面整修,政府又批拨黄金100多两为佛像贴金箔及重描彩绘。特别是在“文革”年代,所幸有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作“不许破坏,要全面保护”的指示,灵隐寺主体建筑才能完好保存至今(详见《杭州佛教》总13期,《周恩来总理与灵隐寺事件》),但可惜已有约三分之二的屋宇被毁。现在所见的药师殿、藏经楼、道济禅师殿、罗汉殿和钟鼓楼等,都是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重建的。其中有2006年重建的灵隐寺鼓楼,内置直径3.39米的大鼓,比号称“中华第一大”的上海静安寺鼓,还大0.14米,计重两吨,用钉2560枚,称得上是“中华之最”了。 弥勒殿和弥勒佛像是江南佛宇特有的寺庙组成。传说五代时有个每天携布袋沿街募缘的胖和尚,法名契此,浙江奉化人。圆寂前留下“弥勒其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偈语。从此人称弥勒佛,其像成天镇坐山门携大布袋向香客化缘。

知识出处

西湖楹聯與景典

《西湖楹聯與景典》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本书由“西湖楹联”和“西湖景典”两部分组成,辑录湖上共计287处景点的掌故简介及古今楹联近2800余副、匾额(题字)约1200幅(处),其中包括了孤山线、北山线、西山线、南山线、湖滨线、凤凰山及之江路、吴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