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坊雀舌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守望》
唯一号: 110634020220000529
专题名称: 梓坊雀舌茶制作技艺(市级非遗项目)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364.pdf
专题类型:

专题描述

安吉的梓坊雀舌,是南宋时期钦定的御用贡茶,其历史已有1700多年。据安吉县志记载,梁代陶弘景隐居安吉昆铜数十年,因长期饮用梓坊茶,年逾八十面壮容。而唐代品茶大师陆龟蒙“不喜与流俗交、以高士召不至”,却能慕名前来,长期隐居于昆铜品茶著书。这无疑得力于昆铜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梓坊雀舌茶品质的魅力。 梓坊茶植生于天目山安吉境内海拔700多米的苍蒲山上,地理位置东经119。47′,北纬30。43′。山上翠竹悠悠,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这些先天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中国名茶——梓坊雀舌。 名茶之所以成为名茶,除了有先天的品质优势,还必须有独特的采摘加工要求,有成熟的能代代相传的加工工艺和技巧。梓坊雀舌也正是如此。梓坊雀舌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绽,而整个手工制作工艺流程为: (采摘)—摊青—杀青—摊凉—整形—初烘(小火低温)—焙干(提香)。 看似简单的手工加工制作工艺,掌握的好坏,却直接影响着成品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因子,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传承的经验。换句话说,时间的掌握、火候的把控,最最关键。 近些年来,随着名茶机制化的发展,很多茶农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已不愿再进行名茶的手工炒制。因此,梓坊雀舌和许多地方名茶一样,掌握手工炒制加工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该现状使这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名茶,濒临了失传的危机。 本项目的整理申报,正是基于梓坊雀舌的历史和现状,为了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让梓坊雀舌继续服务于当地百姓,满足众多茶叶消费者的偏爱和需求。因而必要调动一切有效措施,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