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叶球灯(市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守望》
唯一号:
110634020220000494
专题名称:
叶球灯(市级非遗项目)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131.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叶球灯,源于三桥黎明村的“叶球灯”,又名叶团灯,相传为明朝姚太守仿制京城狮子滚绣球而来。据《武康县志》记载,每逢元宵乡民“结采张灯”“造鱼、龙、狮、马、荷花、台阁等灯,游行街市”,“自十三上夜起,至十八日落夜止”。1949年后,结合蚕桑生产,发展为湖羊抢叶球。1962年,叶球灯参加省里组队的巡回演出,先后到嘉兴、嘉善、海宁、硖石等地,深受人们欢迎。“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演,70年代恢复调灯。传统叶球灯的道具包括狮子一对,篾扎纸糊、彩绘,头尾各设一柄,狮身可伸缩活动,表演时两人各持一狮,右手持狮头柄,左手持狮尾柄,在锣鼓节奏中起舞。另有8只五彩灯球,分装在两轮小木车上,犹如团团桑叶,该舞取吉祥之意,表演双狮抢食桑叶,象征来年蚕桑丰收,蚕儿饱食有余。其扎制技艺较为复杂,制作每个球,需要72个篾箍组成,共要做500多个箍。调灯时需要参与者密切配合,调灯者本身也是民间艺人,因此对挖掘民间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调灯既是自娱自乐的形式,又表现为一定时空下的民俗活动,成为凝聚社会力量,增进人与人的关系,营造和谐气氛的重要方法,具有社会学意义和现实意义。2001年由县文化馆重新创作改编,参加浙江省第二届广场灯彩舞蹈大赛获金奖,此外还参加了湖州市湖笔艺术节、中国第五届民间艺术暨西湖博览会狂欢艺术节、中国民间艺术游开幕式表演及踩街活动。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