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球灯(市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守望》
唯一号: 110634020220000494
专题名称: 叶球灯(市级非遗项目)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131.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叶球灯,源于三桥黎明村的“叶球灯”,又名叶团灯,相传为明朝姚太守仿制京城狮子滚绣球而来。据《武康县志》记载,每逢元宵乡民“结采张灯”“造鱼、龙、狮、马、荷花、台阁等灯,游行街市”,“自十三上夜起,至十八日落夜止”。1949年后,结合蚕桑生产,发展为湖羊抢叶球。1962年,叶球灯参加省里组队的巡回演出,先后到嘉兴、嘉善、海宁、硖石等地,深受人们欢迎。“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演,70年代恢复调灯。传统叶球灯的道具包括狮子一对,篾扎纸糊、彩绘,头尾各设一柄,狮身可伸缩活动,表演时两人各持一狮,右手持狮头柄,左手持狮尾柄,在锣鼓节奏中起舞。另有8只五彩灯球,分装在两轮小木车上,犹如团团桑叶,该舞取吉祥之意,表演双狮抢食桑叶,象征来年蚕桑丰收,蚕儿饱食有余。其扎制技艺较为复杂,制作每个球,需要72个篾箍组成,共要做500多个箍。调灯时需要参与者密切配合,调灯者本身也是民间艺人,因此对挖掘民间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调灯既是自娱自乐的形式,又表现为一定时空下的民俗活动,成为凝聚社会力量,增进人与人的关系,营造和谐气氛的重要方法,具有社会学意义和现实意义。2001年由县文化馆重新创作改编,参加浙江省第二届广场灯彩舞蹈大赛获金奖,此外还参加了湖州市湖笔艺术节、中国第五届民间艺术暨西湖博览会狂欢艺术节、中国民间艺术游开幕式表演及踩街活动。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