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上舍化龙灯(省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守望》
唯一号:
110634020220000483
专题名称:
上舍化龙灯(省级非遗项目)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079.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化龙灯”(又名“花龙灯”)起源于民间闹春灯舞,发源于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原属昆铜乡),是用灯舞变成龙舞的形式向村民贺春祈福的民间表演艺术,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化龙灯”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四变”,即:聚宝盆变龙头,寿桃灯变龙珠,蝙蝠灯变为龙尾,九盏花灯变为龙身;象征“福禄和合,益寿延年”之意。化龙灯的“四变”在当时的浙江舞龙家族为独一无二,堪称一绝。时至今日,上舍化龙灯在民间仍保持着闹春“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的民俗特色,对研究浙江北部的春节民俗文化、龙舞文化有着重要价值。随着“化龙灯”影响日益扩大,它已成为安吉地方标志性文化,是安吉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之一。 上舍村在安吉县东北,地处安吉、长兴、吴兴、德清四地交界处。村有朱、章、杨三大姓氏。朱氏家族最早用竹、纸扎成各种花灯和马灯,在庙会、灯会上表演。清嘉庆年间,杨氏祖先在朱氏灯形的基础上,把花灯串成龙形,扎龙头、龙尾。龙头当时为花篮形,龙尾为鹬形,龙珠是一只蚌灯。初为童戏,后渐定形,称“花龙灯”。传至光绪年间,以杨九龄代表的一代人为适应拜门贺春的需要,使龙灯演变出“四变”。同时配扎十二盏花瓶灯,分插十二月不同花卉。每盏花瓶灯一分为二,反面画上云彩为接龙时做掩饰遮挡之用。另扎两只头牌灯,前部用纸糊成栅格状,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去为三种不同花卉。 表演时由两个年长者执头牌灯领路,聚宝盆、寿桃、蝙蝠、九盏花灯由男性表演,十二个村姑手拿花瓶灯,锣鼓伴奏,挨家拜门。进门后在正堂绕廊柱走四角阵、剪刀阵等阵型。最后到“退堂”接龙,没有退堂的则在花瓶反转的“云彩”遮挡下“变”龙,至正堂再拜主人。因此被称为“化龙灯”,并有“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之说。每年农历三月还赴晓墅白云庙参加庙会演出。 因上舍村与毗邻的长兴县天平村有“老亲”关系,在清代末年曾赠送天平村化龙灯一条,对“长兴百叶龙”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