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十番锣鼓(市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守望》
唯一号:
110634020220000480
专题名称:
十番锣鼓(市级非遗项目)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9/001
起始页:
0053.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十番锣鼓”源于长兴北部山区与江苏宜兴交界的白岘乡。是古代傩文化中的民间演奏音乐。传说夏朝大禹治水时,有一随身干将是天上下凡的猪神,后因治水有功,被人尊称为“祠山菩萨”,供奉于白岘村的“祠山庙”里。传说吴岕口村襄阳岭的“禹王庙”内供奉的“禹王菩萨”是祠山菩萨的娘舅,因而每年正月十四,祠山菩萨要到襄阳岭上去朝拜禹王菩萨,以求阴阳平衡,驱邪保平安。 为此,白岘乡民间每年从正月十一至十四都要进行一次隆重的出庙会活动。在这四天中,前三天,各村人就陆续开始挨村巡游。正月十四是出庙会的正日。参加庙会者均戴造型各异,象征鬼神人兽的傩面具,其中有代表黑、白、红、黄、青五种颜色的“五福菩萨”木刻面具头像,带面具者还得穿上各色袍服,手执三角旗,脚蹬靴子。出庙会的人们,簇拥着由十六名精壮汉子从“祠山庙”里抬出的祠山菩萨,行进在去襄阳岭“禹王庙”的山路上。此时,民间打击乐表演“十番锣鼓”伴随出庙会队伍徐徐而上,成为出庙会的音乐主旋律。表演“十番锣鼓”的人员一般12—14人,多时有20—30人,表演者个个戴面具,穿袍服。表演“十番锣鼓”时主要有大鼓、大锣、大镲;小鼓、小锣、小镲,有时还加入了木鱼、梆子、板鼓、京鼓、长尖等民间打击乐器。“十番锣鼓”表演时,分两组执乐器轮番击奏,共轮番击奏十遍,每番击奏的节拍不同,击奏的乐器搭配不同,表演时火铳鞭炮齐鸣,煞是热闹、威武。“十番锣鼓”表演既可在固定场地进行,也可在游行中进行。“十番锣鼓”曾在“文革”时期禁演,改革开放后,“十番锣鼓”作为地方独特的民间音乐得于重放异彩。2009年,“十番锣鼓”被列为湖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