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桥中学铸钢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唯一号: 110631020220000282
机构名称: 三桥中学铸钢厂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245.pdf
起始时间: 1968年

机构描述

三桥中学创办于1968年。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校之初就办有小农场、林场、茶园,供师生课余参加生产劳动。1972年办起制刷厂,年产2万余只缫丝厂用的小刷子,为本县及邻县多数丝厂提供了方便。同年办起小煤窑,师生分批进驻矿区开采石煤。五年中采煤28000余吨,纯收入6.8万元。采煤不仅使师生经受艰苦劳动的锻炼,也为缓和本县能源紧张作出了贡献。 1976年,在浙江大学电机系帮助下,和当地公社联办铸钢厂。1980年,铸钢厂划归公社独办。学校另辟生产门路,和水泥厂挂钩办起水泥袋厂,并开展电机修理、电瓶修理等业务。1981年10月,铸钢厂复归学校单独经营。至1983年底,已拥有铸钢、电焊、车工、金工、修配等7个车间,自力更生扩建厂房900平方米,职工达70余人。仅两年时间,就渡过了由于重工业调整造成生产任务不足的难关,扭转了公社独办时的亏损局面,年产值达到30余万元,积累了资金24万元。1983年纯收入比1982年增长80%;1985年又比1984年增长282.6%,达11.86万元,居全县校办企业第三位。1981年10月至1987年底,铸钢厂已获得纯利44万多元,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由10万元增加到38万元。每年向上海、北京、南京、杭州、绍兴等地提供电梯、汽车、叉车、矿山机械、纺织机械、轧钢机械、工业泵等部件200余吨,当好机械工业配角。 学校始终把握勤工俭学的正确方向,坚持既能“聚财”又要“育人”。以校办厂为基础,经常组织师生参加工厂中的辅助性劳动。从1972年起,坚持劳动,从不间断。学校领导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办厂,以厂养校。十余年来,利用办厂收益,为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福利办了不少实事。从1975年起,先后为食堂打井,装自来水,建教工食堂,为有家属的教师建厨房,学校投资2.4万元。建造教学楼两幢(其中1幢系为小学建造),资金来源是县里拿小头,学校自力更生出大头,学校负担8.2万元。添置教室课桌100套,学生床铺25副,花费3500元。从1984年起,每年补充图书体育经费1000元,补充修缮费、公务费、教师奖金费约2万元。1975年,建教师宿舍600平方米,学校投资4.5万元。1983年,为中心小学教师建宿舍156平方米,学校投资1.1万元,并计划建两幢四层楼房,面积1400平方米。前后总共为学校提供了50余万元资金。从此基本解决了教师住房难的问题,使教师都能安心于农村学校工作。 三桥中学铸钢厂艰苦创业十余年,由于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主管部门表彰。1986年被评为“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7年被市教委授予“市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称号,同年又被县经委评为“技术进步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