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萝蕤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代新市名人》
唯一号: 110630020220001788
人物姓名: 赵萝蕤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099.pdf
出生年: 1912年
卒年: 1998年
籍贯: 新市镇东栅赵宅
亲属: 赵紫宸;童定珍;陈梦家

传略

赵萝蕤女士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和翻译家,对英美文学造诣尤深,她著述丰富,1964年与杨周翰、吴达元共同主编《欧州文学史》,获得学术界之好评。 赵萝蕤(1912—1998)女士于民国元年5月9日生于新市镇东栅赵宅,父亲赵紫宸,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神学家。母亲童定珍,亦居新市东栅童宅。丈夫陈梦家(1911—1966)中国著名古史学、文字学家,亦是青铜器鉴赏和明代家具鉴赏家。赵萝蕤幼年随父亲至苏州圣约翰堂附近的幼稚园就读,7岁进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一年级,并在同年学英语,又开始学弹钢琴。其时父亲赵紫宸还亲授《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在其父的言传身教下,六年级时的语文成绩评为全校第一,甚止超过了高中三年级的同学。 1926年,赵萝蕤随父迁居北京,14岁时考上高中三年级,1928年升入燕京大学一年级中文系,当时的名教授有郭绍虞、马鉴、周作人、顾随、谢冰心等。后来在教授英国文学的美国老师包贵思的劝说下,赵萝蕤女士改学英国文学。选读了狄更斯、萨克雷、哈代等小说。 1932年,20岁的赵萝蕤大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获每年360元的奖学金,当时每月生活费只需6元。她在清华大学三年中,获得了很大收获,至第三年,开始翻译生涯。赵萝蕤喜欢写诗,她将作品寄诗人戴望舒先生,在他编辑的《新诗》杂志上发表。同时戴望舒先生还约赵女士翻译艾略特的名诗《荒原》,发表后获得很高评价。叶公超先生为之作序,1939年的《西洋文学》杂志上发表了邢祖光先生的评论,称“艾略特这首长诗是近代诗的‘荒原’中的灵芝,而赵女士的这册译本是我国翻译界的‘荒原’上的奇葩。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赵萝蕤与母亲、二弟赵景德,三弟赵景伦,丈夫陈梦家一起回到家乡新市镇。关于那时在新市的生活,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新市镇是水乡,物价低廉,生活极丰富,天天吃的不是鱼就是虾。又因无书可读,空闲太多,因此或在桥头看赶鸭子过河,或看着一担担蚕丝茧子从门口挑过。”当时赵女士丈夫陈梦家与著名学者闻一多联系工作,于是经介绍随丈夫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1944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给陈梦家先生联系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古文字学工作,于是赵女士随丈夫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赵萝蕤攻读英语语言文学。当时芝加哥大学英语系在美国属一流,世界知名的克莱思教授正在开设理论与实践一课,他从新的角度研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由于刻苦用功,赵萝蕤于1946年获文学硕士学会,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会,先后到过美国的城市有纽约、费城、波士顿等,1948年冬回国。 归国后,历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83年北京大学英语系成立,赵女士担任博士生导师。1992年,赵女士与大弟赵景心及子女来新市故居,看望亲戚。1998年逝世北京。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美国惠特曼出生地协会会员,中国艾略特——庞德研究会顾问、燕京学院英语系名誉主任。 赵萝蕤教授一生精研英美文学,尤以翻译研究艾略特、亨利·詹姆斯以及沃尔特·惠特曼作品而著名。早在1935年,赵女士翻译的艾略特名诗《荒原》,开创了将英美现代派文学介绍到中国的先河,她的博士论文亦以研究詹姆斯为题,由此成为国际上最早开始研究这位小说家的学者之一。她的译著有詹姆斯的《黛茜·密勒》,1991年出版了历时12年译就的全译本《草译集》,1996年出版了《我的读书生涯》。1991年荣获美国芝加哥大学颁发的“专业成就奖”。1994年又获“中美文学交流奖”与“彩虹翻译奖”。 引用书目:《我的读书生涯》及采访稿。

知识出处

历代新市名人

《历代新市名人》

本书所收集记录是仅存于史书记载的历代新市名人和他们的故事,虽不能包罗全部,但已经令我们窥见了新市古镇历史文化的幽深厚重,借于寄托我们对先祖英杰的怀念和瞻仰。

阅读

相关专题

教授
职位
教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