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潜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代新市名人》
唯一号: 110630020220001738
人物姓名: 吴潜
人物异名: 字:毅夫;一:作毅父;号:履斋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034.pdf
出生年: 1196年
籍贯: 湖州府德清县的古镇新市

传略

吴潜,乃是南宋著名爱国丞相和文学家,封许国公。字毅夫,一作毅父,号履斋,南宋宁宗赵扩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生于湖州府德清县的古镇新市。先祖吴全,乃宋太宗赵匡义之驸马。父亲吴柔胜字胜之,宣州宁国(今安微宁国)人,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2年)进士,曾任嘉兴府学教授、河北判官,鄂州知州,直文华阁,工部中秘阁修撰,谥正肃。公配享孔子庙,倡崇朱晦庵(朱熹)集注,文行表率,伊洛之学晦而复明。赠少师、学士、丞相、尚书、金陵侯、庆国公。吴柔胜在任两浙转运使时侨居新市镇,先居新市西安街的东岳行寺,其后,居朱家弄,后居新市北栅吴家园。吴潜有四位兄长,长兄吴溥,字泉父,号博庵。二兄吴深,字造父,号得庵。三兄吴渊,字道父,号退庵。四兄吴沈,字静父,号默斋。 吴潜少时聪慧过人才华超众,其诗文书法闻名乡里,有神童之称。他在10岁时曾书“仙潭”(新市别称仙潭)匾额,榜于东栅仙潭湾街,可惜此匾额毁于清季。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时年23岁的吴潜考中头名状元,镇人即在北栅吴家园建造石刻牌坊状元坊以示庆贺,可惜毁于元末明初。理宗皇帝绍定年间,吴潜官至太府卿兼权沿江制置、建康知府、江东安抚留守,他对蒙古主张和、守、战三者结合。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京城临安(今杭州)火灾,吴潜上疏论致灾原因,劝理宗皇帝赵昀严于律己亲贤远奸。又书呈丞相史弥远提出“格君心,节奏给,赈■都民,用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革吏弊以新治道”六条建议。其后历任庆元(今宁波)知府兼沿海制置使,浙西制置使。南宋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吴潜主持重修鄞江古水利工程它山堰,并在鄞江镇东置三坝,此为浙东著名古代水利工程,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近千年,仍基本保存完好。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祐四年,沿海制置大使吴潜在宁波望京门外后塘河上重建高桥,为宁波十大名桥之一,后来此地被名为高桥镇。其后吴潜历任兵部、工部、吏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等职。嘉熙二年(1238年)吴潜任镇江知府,蒙古军察罕率兵攻入长江流域,吴潜组织民兵夜渡长江,攻击蒙古营寨。理宗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时年53岁的吴潜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开始参与朝中最高机密。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理宗皇帝视吴潜为其股肱,入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左丞相为谢方叔。淳祐十二年罢相。七年后的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蒙古军攻武汉,京师震动,而右丞相兼枢密使镇江丁大全(?—1263)是个不顾朝庭大事,专于弄权的小人,宋理宗无奈遂起用主战的吴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以制约丁大全。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官厅公事文天祥得知吴潜出任丞相十分高兴,对吴潜寄以很大希望,这不仅仅吴潜是文天祥的忘年之交。在宝祐四年(1256年)五月二十六日,当文天祥之父文仪四十二岁客死京城临安,(亦即文天祥中状元四天后),文仪的墓志铭题盖(墓志铭文前写职衔、谥号、或名字,一般用篆书,称题盖)乃吴潜所写,吴潜的正直、爱国在京城很有威望。故文天祥给吴潜写了一封《贺吴丞相》信表示祝贺,信中言:“再登铉路,首冠钧庭……公卿大夫,交笏相庆;儿童走卒,举手欢呼。顾中外不谋同辞,在古今未始多见……今言路之不通,最为天下之大弊,缙绅以开口为讳事,城阙以游谈为危机,如人一家,情睽离而众侮起;如人四体,气壅塞而百病生。”他对吴潜提出切弊之言。 由于理宗皇帝颟顸无能,又有奸臣董宋臣从中作梗,吴潜无法舒展抗元抱负,而只是在京城临安组织义勇,招募新兵,同时增筑平江(今苏州)、绍兴、庆元(鄞县)城堡。吴潜上任后对蒙古攻城掠地,主张加强战备,并上书乞罢丁大全,在朝中大臣支持下,丁大全被削官,后逐止海岛被押送官推入水中溺死,得到应得下场。 其时蒙古兵分三路进犯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面对蒙古铁骑朝中一片惊慌失措,而投降派贾似道,宦官董宋臣之流向皇帝赵昀奏本,竟荒唐地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此事首先激怒了宁海军节度判官文天祥(1236—1283),他除反对迁都还上书乞斩董宋臣,讥讽贾似道,被皇帝驳回。在此紧急关头,吴潜面见理宗皇帝,极力谏阻曰:一跑民心将失国家亦无望,臣恐生灵将遭涂炭。宋理宗赵昀权衡利弊,总算听从吴潜谏言,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元始祖忽必烈(1215—1294)率大军突破长江天险拟攻鄂州(今武汉),中外大震,皇帝命右丞相贾似道(1213—1275)领军援鄂州,兵驻汉阳,忽有诏命移黄州。数日后鄂州、潭州失守,贾似道手足无措,即遣心腹宋京赴敌营求和,情愿称臣纳币议和,密议每岁银绢各20万给蒙古,由此解了鄂州之围。时宋将夏贵捕杀蒙兵殿卒百人,贾似道以此谎报各路大捷,把称臣纳币的和议隐匿不报。贾似道入朝以再造功臣自居,皇帝进封贾为少师、爵卫国公。然遭左丞相吴潜等一些爱国大臣反对。当时皇子赵禥基(1240—1274)尊贾似道为师,因赵禥基生母黄氏与贾似道生母胡氏同为德清县人,由此,贾亦有意立赵禥基为太子,可使其终身操政柄。于是向理宗密请立赵禥基为太子。理宗亦有此意而询问吴潜,吴潜答曰:“臣无弥远之才,忠王无陛下之福,还请慎重为宜”,婉言表示反对。右相贾似道见左丞相吴潜数次与其作对,便令侍御史弹劾吴潜,谓群臣都请册立忠王(即赵禥基),惟吴潜反对,居心不可问了,贾似道仗同父异母姐姐贾妃受宠于理宗,并假托民间谣谚,大蜈蚣(隐吴潜)与小蜈蚣,尽是人间恶孽虫,寅缘攀附近百尺,若使飞天能食龙,构陷吴潜反对理宗立赵禥之旨,还要谋皇,由此皇帝起疑。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吴潜弹劾去职黜徙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在途中吴潜见南宋半壁江山支离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而感慨万千,遂作南行诗二首,其一:“股肱十载竭丹心,谏草虽多祸亦深,补衮每思期仲甫,杀人未必是曾参。毡裘浩荡红尘满,风雨凄凉紫陌阴,遥望诸陵荒草隔,不堪老泪洒衣襟。”其二:“胡马南来动北风,累陈长策罄孤忠,群豺暴横嘉谋遏,仪凤高飞事业空。愁恨暗销榕树绿,寸心谩议荔枝红,欲知千载英雄气,尽在风雷一夜中。”吴潜之诗激昂凄劲,有岳岳不挠之感。明朝梅鼎诈辑有《履斋遗集》,其他著作有《五书撮要》、《诗余》、《许国公奏议》等。 吴潜被贬谪到循州后,曾居佗城镇西南一公里之古寺中,吴潜死后,县人为纪念他,将此寺名为“正相寺”,今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潜被贬,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翌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并遣命杀死吴潜。刘宗申到任后,以接受地方官管束为由,百般折磨吴潜,据说在吴潜住所井中放毒,吴潜的随行吏仆陆续病亡。吴潜预知不久于人世,遂作《谢世颂》其一:“夫子曳杖逍遥,曾子易簧兢战,圣贤乐天畏天,吴子中通一线。”其三:“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贡院中。一场杂剧真好笑,来时无物去时空。”他对人说:我快死了,那时一定有大风雨,以表我忠心。”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做生日,吴潜不知是计,喝了刘宗申毒酒而亡,时年67岁,吴潜有三子,长子吴定,次子吴寔三子吴璞。内三子吴璞中南宋淳祐四年甲辰科进士,该支定居新市。吴潜次子吴寔,字寔之,以国多难,弃文习武,仕进义校尉,水军上将。元兵南下,吴寔力战死,赠濠州团练使。吴寔长子吴泽,字伯常。仕承信郎,因官居汴梁(今开封),继与杨宣慰同职,后与吕文德守襄阳有功,同故将李曾伯移家嘉兴思贤乡,号雪樵居士。宋亡不仕元,从事航海业,卒葬澉浦,有名吴家山。吴泽子吴禾,字君嘉,号正心。性至孝,随父航海,寄籍山阴、萧山二县。居澉浦,家巨富,史称大船吴。吴禾次子吴镇(1280—1354),字仲圭,至正辛卯(公元1351年),举朵列图榜进士,因家世为宋代勋戚,遂隐居不仕,以诗酒自误。善泼墨画,贵介求之不与,惟赠贫士,使取值,海内珍之。其诗书画名三绝,推元代四大家,自称梅花道人,生前定居嘉善魏塘镇,手书墓碑“梅花和尚之塔”,又预推死期于碣曰:“生于至元十七年庚辰七月十六日子时,卒于至正十四年甲辰九月十五日子时”,后果到时坐化。吴镇为元代著名书画大家,数百年来,其书画作品,为皇家及海内外多家博物馆所收藏。其墓地今僻为“吴镇纪念馆”,规模宏大,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宋度宗赵禥驾崩,其子恭帝赵显即位,贾似道出兵芜湖被元军大败鲁港,遭参知政事陈宜中弹劾贾似道误国之罪,被宋理宗后谢道清削掉官职贬循州,监送者郑虎臣为报父母遭贾似道陷害而亡之仇,将贾杀死在福建漳州木棉庵,而后自尽。由此吴潜十五载沉冤昭雪追复原官,翌年赠太师,回葬德清县城礼辰门(北门)外之张家山(今墓已无遗迹)。为了纪念吴潜为国为民的贡献,新市百姓将吴潜与兄长吴渊故居吴家园北的元武桥更名为“状元桥”,并在桥牌上刻了二句诗:“遗泽三潭启后贤,巍耕百世留陈迹。” 到了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16年),德清县令冯焕为了纪念宋朝新市三位先贤左丞相吴潜、右丞相游似、显莫阁学士刘光祖,发起在新市假山头建造三贤祠,由明朝弘治进士刑部主事诗人新市人陈霆撰书《三贤祠碑记》,他在碑文中介绍吴潜曰:“履斋(吴潜号履斋)家世宁国,迨生长是乡,荐登龙首。既其栖国,止徙都以安人心,逐奸党以杜国贼,至遭贬濒没,动天验于风雷,委顺形之诗颂,是其行已合天而达生知命者矣。”吴潜还入明代德清乡贤祠,祠在文庙外,今德清县粮食局内。 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吴潜十二世孙、抗严道吴伯与拜祭三贤祠,作《祭三贤祠文》,他对先祖吴潜评价道:“惟我履斋显祖,以父正肃,寓居斯乡,发家鼎元,历陡平章。时维孔棘,遇非明良,虏江我围,谋筑道榜。凡公启窗,瑟敝更张,屯戌收籴,孔明子房。济之囚冤,解衣剖肠,身家不问,拒立忠王。移止迁都,以定仓皇,国贼虽杜,身罹其殃。风雷一夕,天地悲伤。口占封事,尸谏同芳,在今明神,降涉常旁。”但不幸三贤祠毁于清季。 同年吴伯与还作了《吴履斋祠堂记》:“吾吴氏世居宣城,自正肃公游学德清,生履斋公于新市镇,及第以至拜相,侨居在焉。其开府宣城,则理宗庚戌年拜右丞相。时公也,出而群守制使,入而领枢机,又出而与兵、中外兼属。公不爱其身与其财,力以应之于四出,而浙最著。浙之杭嘉、庆元、临安、宁波、志载犁犁具也。公荐登龙首,兄弟柄国,人以为顺扬,历几五十年,于夷狄兵戎,君心国本,虽当险阻而芒量不析,人以为易,然时势所居,顺而实逆,易而实难,盖宋以柔治国,夷狄屡更其变,靖康之后,尤裂矣。理宗、柔主也,外逼迈警,内蔽丁大全等六贼,离肢壤臂,以窃太阿,而酿兵衅,君相两难焉。乃外若专任,内质荧惑,君未必虚己以听,而我且毫发不自持,必无幸矣,难尤在相焉。当虏骑闯逼,特议迁都四明,公孑然抗言,卒感晤君心。为守死策,论金鞑兴亡、和战诸状,如指掌上。鄂渚告急之秋,请自驻信州,扼要路。都人拳拳于吴,相之远去矣。曰:吾将安依也。理宗闻之,会鄂渚捷至,迢还洪芹,筹奏其却虏有功王室,盖诚语也。夫宋、夷狄之变,寇莱公当契丹于景德,范文正公、韩献忠当元昊于康定,季陇西当金虏于靖康,数公处敌犹易,公处敌更难。揆席摇而弗获安,尤数公所未有矣。忠王之立奏,称臣无弥远之才,忠王无陛下之福,则茅焦之解衣,王陵之正对也。抗疏收召善类,曰:无使宗社倾危,后书亡国自潜始,丁大全、沈炎之驱逐,又不惜身婴其弊矣。则许邵之鉴,张全、王隐之疾恶如仇也。使公谋尽用,王业岂知偏安、谗溲岂得敝明?贾似道岂得风言官以建储,顾望而计毒于循州之编置也。嗟乎!宋小人之患,几与夷狄交胜,岂非天哉!死而天以风雷警也,天固巧为用,以暴其忠诚也。且古之遭谗被谪,如贾长沙,楚屈平,伍子胥浮鸱夷,君子未尝不嘉其志,惜其量,曳杖易箦之歌死生一贯。圣贤达天知命,非邪?夫人臣,居人国,会逢时势则难。才胥足以决机,而忠贞不副;介节足以殉身,而学力不透,则两难。公难独谓理宗享国长久,天所以生公,岂偶然哉?迄今闻公名而发立,圣贤之天常定矣。予以使事拜三贤祠,见其寓园石半入樵苏,不觉颜汗。德清令独扶清议,面偕门生冯司理循旧,重饰之以享,亲可久,功可大,兼之乎?皆可纪也。” 《宋史》、《浙江通志》、万历《湖州府志》、嘉靖《德清县志》、康熙《德清县志》、正德《仙潭志》(清嘉庆重印更名《新市镇志》)、顺治《仙潭后志》、康熙《仙潭文献》、嘉庆《新市镇续志》及新编《湖州市志》、《德清县志》等书均有吴潜传。

知识出处

历代新市名人

《历代新市名人》

本书所收集记录是仅存于史书记载的历代新市名人和他们的故事,虽不能包罗全部,但已经令我们窥见了新市古镇历史文化的幽深厚重,借于寄托我们对先祖英杰的怀念和瞻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