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苓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民国德清人物志》
唯一号: 110630020220001691
人物姓名: 沈西苓
人物异名: 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15/001
起始页: 0139.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04年
卒年: 1940年
籍贯: 德清县
亲属: 沈铨;胡玲达

传略

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沉,德清城区人。清光绪三十年生于城内丁家弄6号。幼年在县东街遗爱学堂读书,酷爱文学。1913年,因父亲在杭州纬成公司工作,全家迁居杭州下池塘巷33号,就此在杭州求学。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日本,进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后因对话剧很有兴趣,认识了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等人,从1924年起,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实习美工,1928年回国。 在日本,他已接受了进步思想。回国后,用叶沉的名字参加了创造社,同时执教于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11月,他在党的领导下,和沈端先(夏衍)、冯乃超、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喊出了无产阶级戏剧运动的口号,演出《炭坑夫》等剧。同时还参加流动剧队,经常饿着肚子到学校和工人区去为学生工人排戏和演出。1930年2月,他和许幸之、王一榴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同年3月,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他是五十多个发起人之一。 1931年秋,由于白色恐怖的追踪,他隐入大东书局担任橱窗布置工作。在那里住了几个月,看到天一影片公司在报上公开招考导演、演员和美工人员,就燃起了开辟新路打入电影界的希望和热情。这样,他才改名沈西苓,进天一担任了布景师。不久,他就开始了电影编导艺术的探索。天一的老板,后来虽曾给他导演的名义,但并没有真正给他发挥才能的机会。那年,艺术剧社被封,改组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沈西苓是盟员。 1932年“一二八”后,他计划写作一个以上海女工生活为题材的剧本,夏衍就把他过去从事工人运动时调查所得的有关包身工的材料供给了他,他便写出了电影剧本《女性的呐喊》,但这个剧本没有得到天一公司的重视。1933年,夏衍参加明星公司后,他也由天一转入明星。在夏衍的协助下,重新搜集了一些有关包身工的材料,对剧本进行了修改补充,完成了这部影片。这是他担任电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艺术上虽还不够成熟,却显示了他的导演才华。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他当选为执行委员,并担任了宣传部的具体领导工作。同年,他参与了轰动一时的《怒吼罢,中国!》的联合演出工作。这时候,他又导演了《上海二十四小时》,这是他创造性地运用电影艺术手段的一部作品。夏衍编剧,主题是通过上海二十四小时内各方面的现实生活,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合理。影片拍摄期间,就遭到殖民主义者的租界当局的干涉,12月摄制完成,经过国民党电影检查委员会的审查、删剪,1934年6月暂准在南京上映,不久又被禁映,再检查删剪,到12月中旬才通过,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 1935年初,他编导了以抗日为题材的《乡愁》。《乡愁》公映后五个月的11月,他又根据他十年前学生时代所见闻的船家生活,编导完成了影片《船家女》。由于反动派的迫害,他一度离开了电影界。这年冬天,他到广西南宁任教去了。 1936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公演舞台剧《醉生梦死》,轰动一时。这个剧本脱胎于爱尔兰剧作家西恩·奥凯西的《求诺和孔雀》,舞台剧是沈西苓在夏衍的协助下改编和导演的,人物全都中国化。这年7月,明星公司进行了革新和改组,建立了一厂和二厂,提出了“为时代服务”的制片方针表示要“立即从事国防电影的摄制”。于是他又回到了电影岗位,参加二厂工作。1937年4月,他编导完成了《十字街头》。《十字街头》标志了他创作的日益成熟和发展,如果说在这以前他创作的《乡愁》和《船家女》中主要是以低沉的调子反映了他自己在民族危机和反动派迫害下看不清出路的苦闷情绪那末,十字街头》就表明他已经看到了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从而使得他不但写出了老赵这个从彷徨而终于变得坚定的人物,而且也写出了刘大哥这个为作者所称颂的理想的形象。《十字街头》在拍摄前以及完成后,被国民党检查官和上海租界工部局一再窜改、删削他在《怎样制作〈十字街头》一文中说:“我们握不到创作的自由,在租界上我们不能说一句收复失地,我们不能打一张东北地图…。”尽管如此《十字街头》公演后,仍然获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积极地从事国防戏剧运动,和夏衍、尤兢、(于伶)、凌鹤等集体创作了《撤退赵家庄》,参加进步话剧团体光明剧社和业余实验剧团,导演了《武则天》等舞台剧。 1937年春末,因蔡楚生等的邀聘,他离开明星公司,参加了联华影业公司。为了纪念鲁迅,他曾经计划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但没有实现。接着,他又把曹禺的《日出》改编为电影,于7月19日开拍,因“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而停顿。7月30日,他参加了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当选为常务委员。8月7日至13日,《保卫芦沟桥》在蓬莱大戏院上演,轰动了整个上海,他是该剧导演委员会成员之一。这期间,他又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夜战》等独幕剧。“八一三”后,他走上前线,拍摄新闻片。1938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这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他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当上海成为孤岛时,他和他姊姊沈兹九一道离沪赴汉。随着战争西移,他又到了四川,先后在重庆、成都导演了舞台剧《民族万岁》、《塞上风云》和《一年间》。1938年夏,他加入中央电影场,担任编导委员便着手拍摄《中华儿女》,1939年9月完成公映。接着,他又编写了电影剧本《神鹰》、《大时代的小人物》,但都来不及开拍。1940年12月17日晚,他因伤寒病逝世在重庆弹子石医院,年仅三十六岁。 子沈铨,女胡玲达。

知识出处

民国德清人物志

《民国德清人物志》

本书收录了民国德清200个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潘申甫、潘鉴清、潘春林、蔡宝善、金有恒、慕陶、吕梦飞、俞箴墀、嵇炳元、许孙儒、高沚蘋、俞同奎等。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