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西苓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唯一号: 110630020220001022
人物姓名: 沈西苓
人物异名: 原名:学诚;笔名:叶沉
文件路径: 1106/01/object/PDF/110610020220000002/001
起始页: 0503.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04年
卒年: 1940年12月17日
籍贯: 德清
非亲属: 许幸之;鲁迅;夏衍;冯乃超;郑伯奇;于伶;凌鹤

传略

沈西苓(1904—1940),原名学诚,笔名叶沉,德清人。民国二年(1913)随家迁居杭。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时结识戏剧家秋田雨雀等人,引起他在艺术上的兴趣,一方面学习美术,一方面参加进步戏剧活动。十七年(1928)回国。二十年(1931)进入电影界,先后在天一、明星等影业公司任职,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等影片。二十六年(1937)转入联华电影公司。为纪念鲁迅,曾计划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但未能如愿。接着又将曹禺的《日出》改编成电影。于7月中旬开拍,因“八一三”抗战爆发而停顿。次年夏,加入中央电影场,任编导委员,拍摄以抗战为题材的《中华儿女》。编写电影剧本《神鹰》、《大时代的小人物》。 其间,于民国十九年(1930)2月和许幸之等人发起组织我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团体——时代美术社。3月,与鲁迅等人联名发起并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二十二年(1933)2月当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并担任宣传部领导工作。二十六年(1937)7月当选为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常务理事。次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同时,他又是进步戏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从日本回国后,与夏衍、冯乃超、郑伯奇等人组织艺术剧组,演出《炭坑夫》、《西线无战事》等剧。二十二年(1933)参与轰动一时的《怒吼罢,中国!》的联合演出工作。二十五年(1936),在夏衍的协助下,将爱尔兰剧作家西恩·奥凯西的《求诺和孔雀》改编为《醉生梦死》,并亲自执导。他还积极从事国防戏剧运动,与夏衍、于伶、凌鹤等集体创作《撤退赵家庄》等。抗战爆发后,又集体执导《保卫芦沟桥》,在上海蓬莱大戏院演出,轰动全市。其间,还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夜战》等独幕剧。当上海成为“孤岛”时,他和姐姐沈兹九一道离沪赴汉,后迁居四川,在重庆、成都导演舞台剧《民族万岁》、《塞上风云》和《一年间》。 民国二十九年(1940)12月17日病逝于重庆。

知识出处

德清县教育志

《德清县教育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教育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包括 古代教育、民国时期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人物等四篇。

阅读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