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神话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2021
颗粒名称: 卷四 神话传说
分类号: I277.5
页数: 22
页码: 67-86
摘要: 大禹找防风,华胥从来没有见过防风这样大的脚印。就在防风的脚印里跑了一圈。料定会出能人来治水,伏羲高兴煞了,南方的洪水大得没天没地,大禹在烂泥里走来走去,走得脚都走坏了还勿晓得从哪里治起,听说防风蛮会治水:大禹把要伏羲帮忙治水的请求一五一十地讲了,晓得量量洪水的宽狭深浅了,浙江武康一带乡亲都称防风为防风王?为何夏禹杀了防风又封他为王,邀集各路治水有功诸侯齐集茅山,还有一位同他父辈一起治水的老功臣防风没有前来听封,这次防风不来参加庆功会。
关键词: 神话 德清 当代

内容

大禹找防风
  远古时候,封山上住着一个防风,防风有九九八十一个弟兄。那辰光天崩地裂,洪水泛滥,防风就挖来青泥,在一片低地上堆成一座座大山。接着用脚踏出一大块低地,防风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脚印大得野豁豁,深得吓煞人!
  低地旁边有个华胥女,华胥从来没有见过防风这样大的脚印,稀奇煞了,就在防风的脚印里跑了一圈。这一跑,生下了个伏羲。伏羲人头蛇身,聪明透顶。他看看天下世界全是白茫茫的洪水,料定会出能人来治水。他听听四时八节的风,看看阴阴阳阳的月亮和太阳,静静思、冥冥想,就在肚皮上画来画去。画呀画的,画出了一张对治水有用的八卦图;天一卦,地一卦,云一卦,风一卦,水一卦,火一卦,山一卦,泽一卦,合起来八卦,演变起来八八六十四卦。伏羲高兴煞了,整整笑了八天八夜。
  再说防风又看看地形,再用脚踏出一条条深沟,把洪水统统氽到低地里去。这块低地就是现在的太湖,治好了一方的洪水,防风名气也大了。
  不出伏羲所料。后来果真出了个治水的禹。大禹治水治到南方。南方的洪水大得没天没地,弄得大禹分勿清东南西北。大禹在烂泥里走来走去,走得脚都走坏了还勿晓得从哪里治起。他急煞了,听说防风蛮会治水,就来寻防风,防风说:“禹呀,你先去找伏羲,他是华胥踏了我的脚印出生来的,聪明绝顶,准定有办法!我呢,还要寻点东西给八十一位弟兄去吃呢。”
  大禹一听,一跷一拐地走了。他想早点找到伏羲,拼命快跑。这样一来,歪歪斜斜的,苦相摆出来啦。防风看不过去,三脚两步把伏
  羲捧了过来,放在大禹的面前。
  大禹把要伏羲帮忙治水的请求一五一十地讲了,伏羲点点头,朝天困倒了。他用手指在自己肚脐眼四周画了一幅八卦图;接着侧过身来,身子一曲,摆出了曲尺的样子。
  大禹一看八卦,辨不清东南西北啦,弄勿清天地阴阳啦;大禹一看曲尺,晓得量量洪水的宽狭深浅了,就跑到会稽山,从那里开始治水了。
  防风呢,也带了八十一个弟兄跟大禹治水去了。(钟铭钟伟今搜集整理)
  防风为何封王
  浙江武康一带乡亲都称防风为防风王。为何称他为防风王,传说是夏禹王封的。为何夏禹杀了防风又封他为王?
  夏禹王登位后,为庆祝天下治理洪水成功,邀集各路治水有功诸侯齐集茅山,一方面论功行赏,一方面也树立自己威信。
  这天,茅山上旌旗飞舞,鼓声隆隆,夏禹王身穿龙袍高坐帅台。各路诸侯站立台下,一一听封,好不威风。可是,还有一位同他父辈一起治水的老功臣防风没有前来听封,夏禹王心中大为不满。他认为,平时防风对自己施政就十分不满,这次防风不来参加庆功会,也是有意使自己难堪。
  这时,天色将晚。茅山松枝通明,火光照天,忽然,一阵狂风过去,只见一个长人,气急喘喘,汗水淋淋地站在夏禹面前。夏禹王知是防风,不等他开口,立即把脸一沉,厉声喝道:
  “防风,今日本王召开庆功大会,各路诸侯早已到来听封请赏,你为何妄自尊大,姗姗来迟?”
  防风气急呼呼地解释道:
  “大王有所不知,我们山里暴发洪水,我带领臣民疏导了洪水后就急急赶来了。”
  夏禹王冷笑道:
  “哼!我们这里连日晴天明朗,为何你们山里会暴发洪水?”
  防风见夏禹不讲道理,便忍着气说道:“夏雨隔牛背,何况风雨无常。你这里天晴,我那边下雨,也是常有的事啊!”
  夏禹王被防风驳得面红耳赤,怒斥道:
  “不管天晴落雨,今天是大会诸侯,论功行赏之日,你姗姗来
  迟,分明是有意为难本王。”
  防风再三辩解,夏禹王越听越怒,喝令手下将防风绑了,亲自提起开山大斧,一斧挥去,将防风的头砍了下来。
  可是,怪啦。防风头颈里喷出来的不是红红的鲜血,而是一股哗哗的洪水,这水直向夏禹头上冲去。防风的身躯仍然像山石一样矗立着。夏禹王吓得张口结舌,惊异万分。前来参加庆功的各路诸侯也纷纷议论:
  “防风一向心直口快,不会骗人!”
  “防风死得冤枉啊!”
  夏禹王见各诸侯为防风叫屈喊冤,心知理亏,只好安慰大家说:“这事我会派人去调查,如果冤枉了防风,本王另有安排。”
  后来,夏禹王派去调查的人回来禀报:防风掌管的封禺山区真的暴发了山洪,防风是为防洪才迟到的。
  夏禹王为了平息众怒,昭雪冤案,只好封防风为防风王,并立庙祭祀。这座防风庙,经历代修建,解放后还保存完好。武康民间为怀念防风这一位治水功臣,每年八月二十五日起一连三天都要赶来焚香礼拜,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莫高搜集整理)
  赵孟交友
  赵孟在真州任司户参军的时候,结识了大学生郑所南。所南能诗善画,还写得一手好字。他的没骨兰花,更是幽美多姿,博得时人的赞赏。赵孟由于爱好诗画,把所南引为知心朋友。所南也爱孟,对他也十分敬重。两人书札往来,成了莫逆之交。
  德佑元年,蒙古铁骑大举南侵,皇帝被俘。赵孟怀着悲痛的心情离开了官场,在德清东衡里的龙洞山隐居下来。所南家在闽中,旅途遥远,就迁到姑苏承天寺里住了下来,每日靠卖画谋生。
  这年秋天,赵孟专程到姑苏探望好友。两人相见,分外亲热。饭后,郑所南领着孟来到后院书斋,赵孟抬头一看,只见门框上端端正正写着“本穴世界”四个大字。孟笑着问:“这本穴两字,不知有何典故?”所南笑着说是杜撰的。孟端详了一会,从字形上看不出奥妙。所南说:这本字拆开来,不就成了大十两个字,把十字按到穴字中去,不就成了一字‘宋’字?这里是‘大宋世界’,凡忠于大宋世界的人都可以进来。”走进书斋,赵孟欣赏起书画来,见一幅书法屏条上署着“郑思肖”三个字,赵孟笑问:“弟台什么时候又改了大名?”郑所南淡然一笑,说:“这更名之日,便是亡国之时。思肖者,思赵也。”说着,眼圈儿便有点发红,孟知他爱国心诚,怕勾起他的不快,便用话支岔开去。过了半个月,两人才分手。
  过了几年,赵孟经人推荐,做了元朝的兵部郎中。他怀念昔日好友郑思肖,便写了一封信给他,内容无非是时过境迁,良禽择木而栖一类的话,希望郑思肖抛弃成见,出山效力。谁知郑思肖一见此信,便气得七窍生烟,当下,便拿出赵孟过去送给他的字画
  连同书札一并扔入火炉,烧得干干净净。
  谁知赵孟毫不介意。他常常想,至诚之心金石可开。以后十多年中,始终不忘给好友带信,规劝思肖出来施展才能。但一切书信,都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后来赵孟被拜为翰林学士。这时候赵孟已年逾花甲。想起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与自己反目不和的事,心中常常觉得不是滋味,便又写了一封长信给郑思肖,信中除备述自己的苦衷与思慕之情外,又备述了元仁宗的宽怀大度,再次希望郑思肖出山施展抱负。
  说也怪,时隔不久,赵孟竟意外地收到了回信,他兴冲冲地启了封口,原来里面是一首诗:
  “纵使圣明过尧舜,毕竟不是真父母,千语万言只一语,还我大宋旧疆土。”除了这二十八个字以外,既无称呼,又无署名,赵孟看了心中不由得一阵惭愧,两只手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突然,他觉得眼前一黑,一个头眩便跌倒在地上。
  从此,他心烦意乱,办理不得朝事,隔了一年,便告老回乡。(陈景超搜集整理)
  石颐寺虎跑泉
  在秀丽的西子湖边,有一眼“虎跑泉”,据说因虎跑(音刨,扒的意思)地而泉涌,地因泉著,远近闻名。
  无独有偶,莫干山的石颐寺,也有一眼虎跑泉,早先颇有名气,据《莫干山志》记载:唐朝咸通五年,有一位叫侃的禅师,云游至此,见这里“云物清幽,林峦碧瘦”,是块风水宝地,在此建造了一座“石颐寺”。
  石颐寺建成后,却苦于没有水源,侃禅师一箪食、一瓢饮,自己倒可将就,但香客没有水喝怎么办?一个大热天,又有许多人来烧香,侃禅师只得挑了水桶,翻山去挑溪水,满满的一担水,便左肩换右肩地往回走。才过山岗,他蓦地发现前面蹲着一只斑斓大物,“啊,虎!”侃禅师大吃一惊,谁知,这虎并不伤害他,只望着他呜呜的哀叫。定睛一看,这虎旁还有一只小虎,倒在地上,显然是中暑的样子,出家人的慈悲心,使他忘了危险,连忙给小虎灌了儿口水,终于给救活了过来。侃禅师挑起水桶,两只老虎却紧跟不走,他回头道:“你们好回山上去了。”老虎摇摇头。“那么,要跟我走?”老虎点点头。“善哉,收留你们,可不许伤人。”侃禅师带了老虎回寺,大的给取名“大空”,小的给取名“小空”。这大空、小空被驯顺得有如家猫,常常在香客面前撒娇打滚,惹得大家乐不可支,石颐寺因此更加有名,香火也更加旺盛了。
  一次,侃禅师又为缺水发愁,信步走出大士阁后门散心,手捏佛珠,口中却念“水水……”,这时两只老虎跟随左右,他颓然坐于石上,轻抚虎背,长叹一声道:“畜牲焉解主人意?为我寻将活水来。”大空、小空仰望着他,若有所悟,双双昂首长啸,冲到西边的一
  块石塔之下,奋爪扒地。扒呀扒,扒出了一个深坑。忽然,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汨汨冒出,顷刻漫出了坑沿,侃禅师见状大喜。为了纪念大空、小空的功绩,就取名为虎跑泉。两只老虎因扒地伤了元气,相继死去,侃禅师十分伤心,在泉旁为它们造了虎冢。事后他枯坐参禅,方才入定,忽闻耳边有声道:“大空小空,谢师收留。扒地出泉,聊作回酬。从此拜别,青山优游。”至此,他才知道是两只神虎帮了他。
  石颐寺虎跑泉的传说很久很久了,宋朝大诗人毛滂有一首题《虎跑泉》的七绝,可为明证:
  碧瓦朱甍紫岭东,昂霄松桂响寒风。
  灵泉清澈银床在,不见当年大小空。
  (卢前搜集整理)
  上柏报恩寺
  康熙小时候很懂礼节,洗手勿露手指。一次,顺治问他:“为何不将袖子卷起?”康熙说:“君龙不露指,露指要登基。”顺治皇帝自感年迈,便有意让位给已懂事的康熙,自己准备到上柏宝华禅寺削发为僧。寺里当家师是天台人。他晓得顺治性格刚直,就对皇上说:“削发为僧得敲更三年,贫僧怕皇上吃不消。”顺治说:“只要大师愿意收我,苦点我也乐意。”当家师无奈,就答应了顺治。按规矩,先让顺治敲更。
  康熙得知父皇已削发为僧,就亲自带了大臣四处寻找,找了将近三年,才打听到父皇在武康县上柏金车山麓宝华禅寺。这天,当家师感到坐立不安,屈指一算,得知当朝皇帝要寻父来寺,就急忙将此事告诉顺治。顺治便要当家师设法隐身不见。当家师只好派人将顺治送到天台国清寺。
  顺治一走,康熙驾到。当家师只好将顺治皇帝削发为僧,敲更三年,一一告诉康熙。后来,康熙得知父皇已去天台国清寺,便急急赶往天台。但等康熙赶到,父皇已得道升天了。
  为报答父皇的恩德,康熙就将宝华禅寺按京城皇宫式样重建,前有月亮池,里有午朝门,共建了九百九十九间,同时改宝华寺为报恩寺。(黄妙林搜集整理)
  引宝珠
  武康狮子山下。古时候有个小小的寺院,叫德正寺,寺里有个烧饭的小和尚。一天,烧饭小和尚刚盛好饭,忽然回头看见一条蛇从门口游进来,张着嘴在那里张望,看样子是向小和尚讨饭吃。那小和尚看它可怜,就捏了个饭团丢过去,那条蛇游过来把饭团吃了,还向小和尚点了三下头,象是感谢的意思。从此,每当小和尚盛饭,这条蛇就游进来向他讨饭吃。一来二往,小和尚和这条蛇结成了好朋友。时间一天天,一年年的过去,小蛇渐渐变成了大蛇,每天要吃几个饭团。这件事被别的和尚知道了,他们就告诉当家和尚。当家和尚把小和尚叫去骂了一顿,小和尚闷闷不乐的回到了厨房,看见那条蛇又在那里等他,就对蛇说:“蛇啊蛇!今天再给你一次饭团,以后不要再来了。”说完泪水滚了下来,那蛇似乎懂得人言,吃完饭团后向他点了三个头,象是磕头告别,依依不舍地游去了。从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过。
  几天后,小和尚非常记挂它,就出门去寻。寻呀找,找呀寻,终于在后山坳寻到了那条蛇,可是已经饿死了。小和尚非常悲伤,回庙去拿了一把锄头,挖了个坑把蛇埋了。他刚收拾好背起锄头要走了,回头一望忽见蛇头探出在外面,小和尚认为蛇活了,非常高兴,立即把那条蛇挖出来。可是挖出来一看,蛇还是死的。小和尚想,大概坑挖得浅了些,就挖深了一点,再把蛇重新埋下去。可是,当小和尚刚把蛇埋好,那条蛇又从泥土里抬起头来,看着小和尚。小和尚认为这次蛇真的活了,赶紧把蛇挖出来。可是一看还是一条死蛇。小和尚又把坑再挖深一点,又把蛇好好埋下去。看看烧饭时间快到了,为了防止蛇头再探出土来,小和尚把埋蛇头地方的土用锄
  头敲紧些。不料这一敲刚好把探出来的蛇头敲破,从破口处爆出一颗晶光闪亮的蛇珠来,那破蛇头再出探不起来了。小和尚拣起蛇珠,再在蛇坟上盖上些土,看看过了烧饭时间,赶紧回来,把蛇珠放进厨房的门角落草鞋里,就连忙烧饭了。第二天清晨,小和尚起来烧早饭,刚进厨房,只见满地的草鞋,觉得很奇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当家和尚。当家和尚也不相信。晚上,他又把这颗蛇珠和一枚铜钿放在一只匣子里,第二天早上打开匣子一看,老和尚惊呆了,原来满满一匣子铜钿,那颗珠子在铜钿中间闪闪发光。老和尚想:“这颗蛇珠莫非就是传说的引宝珠?”抱着再试试看的心情,又把一个铜钿和珠子同放在一只抽斗里。第二天又是满满一抽斗铜钿。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和尚这才相信:“这确实是颗引宝珠”。他用这颗宝珠引金子、引银子,没有多少日子,当家和尚引来不少金银财宝。用来建造寺院,一共造成三百六十房。房子有了,没有和尚来往,当家和尚就把小和尚关在房子里,旁边放上引宝珠,结果引来许多小和尚,分配在三百六十房中。
  有一天,当家和尚竟然想起了用宝珠引来当今皇上的奇异想法。他请画师画了正德皇帝的画像和写了生辰八字,和“引宝珠”一起装在一只大柜内。这时远在京城的正德皇帝,这几天坐在龙庭上心情不安,晚上睡觉不酣,象有一股力要把他向外面拉去。有天晚上,他带着一个贴心太监出了皇城,悄悄下了船,不知不觉地从运河直接来了德正寺。寺里当家和尚一看果然引来了万岁爷,就忙得不得了,领着皇帝轮流在三百六十房里天天作客,真是“日日清明酒,夜夜年夜饭”。况且这儿住的、吃的、玩的另有一种风味,并不比宫中差一些,更没有上朝下朝的麻烦礼仪,真是心情愉快,皇帝玩得连京城也忘记回去了。正德皇帝的娘娘派人四处寻,终于在德正寺里找到了万岁爷,回奏了娘娘,她亲自带入来请万岁回去。皇帝没法子,依依不舍地上了船。当皇帝的龙船刚开到新丰桥外的河港时,回头忽见德正寺上空火光冲天,满天通红。原来娘娘怕万岁再
  回来,临走时吩咐手下“等皇帝下船后,就烧掉德正寺”。这时气得万岁把金酒壶甩到了河中心。所以,至今这里还时常冒起一串串水泡呢!有人说:“这串串水泡是正德皇帝的金酒壶里冒上来的。”(钮智芳施国梁搜集整理)
  沈约尊师
  有一次,沈约趁返故里度春节的时间,特地去碧荫山(莫干山)拜望他的启蒙老师万贯经。但没找到,听说万老师已去东渡村。于是,他一不骑马,二不坐轿,步行去东渡。但找了两天还未着落。
  第三天,沈约决定在东岳庙转转。他信步走到了庙后的小屋边,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沈约被小屋门上的一副对联吸引住了。这付对联的上联是:“家有千子仍孤独”,下联是“身藏万金却清贫。”沈约默读对联之后,顿时喜上眉梢,断定老师就在这屋里。二话没说,他轻轻地推开了小屋门,进屋见一位银发霜须的老人,在专心诵读经文。这位老人就是他所要找的万贯经老师。为啥沈约看到了对联,就能断定老师在屋内呢?原来,古时候,师生关系亲如父子。家有“千子”是指他的学生。身藏“万金”实指“万贯经书”,又暗指名字。
  沈约定要老师认他为子。后来沈约把他接到了东沈,还用自己的积畜给万贯经造了一座“太公堂”。从此,老人在太公堂安度晚年。不少学生得知自己的老师住在东沈,不断前往拜访。老人享了“千子福”。
  两年以后,沈约又返故里探亲,重去太公堂拜望老师时,看到大门上又贴着一付对联,上联是“家有千子享海福”;下联是“身藏万经乐天伦”。沈约露出了淡淡的微笑。(高志才搜集整理)
  芦花荡
  莫干山的“开山老祖”是谁?听我讲个芦花荡的古老传说。
  春秋末期,离莫干山数十里地的一处水乡,有个年轻人叫莫元,虽说以务农为本,却是个五艺俱精的人。他热心火肠,肯帮助人,可是到四十岁还没有成亲哩!
  一次,有个邻人跟他开玩笑说:
  “莫元,你要能当大家面绣上一对枕头,我就给你做个媒!”
  莫元哈哈笑道:
  “当真?”
  邻人说:
  “当真。”
  第二天,莫元拿块新绸子,不打图、不画样便当众飞针走线刺起来。不到半天,竟绣出了几茎青枝绿叶,还有一对亲呢相偎的雁鹅呢!真是活灵活现的,轰动了方圆七、八里地乡亲,争着来看新鲜,居然有个俊俏的二十来岁的大姑娘,自愿嫁给莫元。不久他俩便成了亲。后来又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夫妻俩乐得个象蜜罐儿倒翻在心窝里,刚巧山下瘟疫流行,便给小女孩取名为莫邪——图个避瘟去邪的意思。可是美景不长,女儿未满周岁,妻子得了病,无药医治,突然死了。莫元伤心极啦!他说:
  “人说我五艺俱精,我却不识草药,不能救死疗伤!”从此,莫元一面既当爹又当娘地抚养莫邪,一面拜四方草药郎中为师。他用袱巾把莫邪背在背后,学医采药,长途跋涉,不避风霜!
  莫邪三岁那年,莫元来到现在叫莫干山的这个地方,看看这儿山灵水秀,草药独多,就找了一个有水荡的山岙,搭个草舍,定居下
  来。从此,他便以采药谋生,常常下山为人看病。为了增添芦根这一味草药,并纪念爱妻,莫元从故乡移来几茎芦苇,亲手栽在草舍前的水荡里。
  日升月沉,寒来暑往,莫元手植的芦苇越来越茂密了。到了秋天,芦花开放,十分清丽!这时莫元长了满头白发,人们叫他为芦花老爹!
  一天,芦花老爹正在山崖上采药,忽然听得天空一声凄厉的禽鸣,抬头一看,一头秃鹰,猛追着一只白鹤。那白鹤一直扑落在他的怀中,而那秃鹰却还盘旋不去。芦花老爹忙取过腰间弓箭,“嗖——”的一箭,射落那只凶恶的秃鹰。
  芦花老爹看看那只鹤腿上还有一处被秃鹰啄伤的伤口,正淌着血哪!就顺手扯了些华紫珠叶揉了揉,给捂上了,血也就止住了,又抱着白鹤回家,冲了些人参三七粉的汤喂它,那只白鹤便得救了。这时,莫邪姑娘已十三、四岁了。她非常喜爱这只美丽的白鹤,想饲养又怕它飞逃,就用一根麻绳绾住它脚。不料,这只白鹤流下了眼泪,并且开口讲了话:
  “好心的老爹,美丽的小姑呀,放了我吧,我是昆仑山西王母的信使仙鹤,我到东海瀛州送信,归途错飞,被恶鹰欺侮……”
  听到这里,芦花老爹叹口气说:
  “别说凡人啦,仙鹤也有三分灾难啊!好吧,放你回去!”
  莫邪把绾结剪断了,仙鹤朝他父女俩拍拍翅膀,就腾空飞去了。
  多年后的一天,正是芦花老爹的生日,忽然听到仙鹤长唳,他走出家门,只见天空五彩祥云,使他目眩神摇。不知不觉间,他竟飘飘飞起,趺坐在仙鹤背上了。
  莫邪见此情景,知道爹爹登仙去了,不断朝天空拜揖。
  白鹤掠过芦苇荡,芦花老爹随手折了一枝芦花,白鹤在芦花荡上空绕三圈,就向悠远的云天飞去……
  两千多年了!芦花荡早已成为莫干山的名胜古迹;到今天在一口浅水荡里,还保留着几丛清丽的芦苇。至于那只仙鹤,人们也没忘记它,还特意在垂柳掩映的喷水池里,留下它一个耿介拔俗的仙姿呢!——而所有这一切,都和莫元的姓名联在一起,所以老辈传下来,都说芦花老爹莫元是莫干山的“开山老祖”。(钟伟今搜集整理)
  小山寺茶的由来
  很早以前,漾口一带的老百姓从来不种茶,也从不吃茶,一座并不出名的寺庙叫小山寺也引不起外界的注意。
  有一年从外地来了一位法号叫法瑶的和尚,种茶吃茶之风才蔓延开来,小山寺也因为茶的关系名扬四海了。法瑶原本也是官宦弟子,后来因家中遭了变故,遂削鬓出了家,法瑶初来小山寺时,原有的几个和尚看他虽一身邋蹋衣衫,但相貌生得奇特,童颜鹤鬓,很有几分仙气。所以大家对他也有几分敬畏。凡庙里有些什么好吃的,大家总给他留一分。可是一连半个多月,没有看见法瑶吃庙里的饭菜。开始大家以为他在自己斋房里另弄什么好吃的。有几个好奇的和尚,乘着天黑,偷偷从门缝里看法瑶在吃啥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个个都傻了眼,只见他从一只石制中取出干草一样的东西,用沸水冲泡后慢悠悠地吃。这件事,庙里的和尚背后都议论开了,这个怪和尚不吃好端端的饭菜,却专吃这些什么叶冲泡的水喝!和尚们都想弄明白法瑶冲泡的究竟是什么?于是大家暗地里都注意他的一举一动。
  一天,天刚蒙蒙亮,几个和尚终于发现了法瑶轻轻地出了门朝庙后面那座并不高的小山爬去。几个和尚悄悄地跟踪法瑶上了山,只见他在一棵生长乱石中小树旁坐下来歇息。过了一会工夫,他就双手把小树上的叶片摘下来,放进带来的小布袋里,等到天完全放亮时,他就提着布袋走下山来。和尚们终于解开了法瑶吃喝的谜。过了一天,几个看法瑶摘叶的和尚偷偷地上了那座山,找到了法瑶采摘过的那棵小树,学着法瑶的样,采了不少叶片带回庙里,也学着用沸水冲泡起来,和尚们争先恐后地你尝一口,我尝一口,把一
  大杯冲泡的水喝了个精光。可是,过了一个时辰,和尚们都先后呕吐起来,人人弄得四肢无力,躺在床上起不了身。当家和尚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也急得毫无办法,只好去找法瑶,当家和尚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法瑶,法瑶听了嘿嘿笑个不停。法瑶来到躺在床上的几个和尚身边说:“小师傅,你们偷吃可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神农也没有尝过的仙食呢!今天既然被大家识破了,我索性说明白了,教教大家,不过我得有个条件,不知道大家能否答应。众和尚都跪在法瑶跟前,异口同声说:“只要法师教我们,我们什么都答应。法瑶说这种树叫茶树,本是生长在王母娘娘住的后院里,三千年才结一次籽,一次观音菩萨去为王母娘娘祝寿,王母娘娘一时高兴,将几粒茶籽赏给了观音。观音菩萨一向普渡众生,不忍心自己独享,遂将茶籽赐给了峨嵋山的普贤。从此人间才有了茶树,不过茶树移种到人间后,受了人间烟火的熏染,变成每年结籽了。大家听了法瑶讲了茶树的来历,方才知道自己妄生私欲,触动了仙树,纷纷要求法瑶饶恕。法瑶接着说,吃茶第一是要端正品行,才能得到无穷的好处。你们皈依佛门,不可妄生偷欲。
  法瑶看几个和尚都心地纯正、态度诚恳,才把如何种茶,如何采摘,如何焙炒,如何冲泡等方法原原本本教会给庙里的和尚。后来慢慢又把种茶的技艺传给了附近的老百姓。不几年,这一带的茶叶名声大震、法瑶也成了大家推崇的和尚,原来的那位当家师过世之后,法瑶成了这庙的住持,远近慕名前来吃茶拜佛的人越来越多。
  不知经过了几个朝代,有一位叫陆羽的文人慕名也来到这里,吃了这里的茶大加赞赏,说这种茶好就好在乱石中生长,据说,这位陆羽还把这种茶写进了他的一本研究茶叶的书里呢!(吴冠民搜集整理)
  陆羽教书
  翠峰寺在龙山的漾口村。寺的南面就是小山漾,寺的北面便是翠峰山。这庙也不知建于哪朝哪代,寺院名气不大,当地人习惯叫它小山寺。原来香火也不旺,可是自从有位姓陆的先生来过之后,这寺院也出了大名气。
  在小山漾的北岸边,住着一户孤儿寡母的人家,儿子叫阿海,每天到漾里去捕鱼捉蟹,然后拿到城里去换回些油盐杂货,母子俩就这样苦苦度日。阿海除了干活外,他很喜欢读书写字,一有空就在漾边看起书来。有一年的春天,漾口村来了一位姓陆的先生,他借住在小山寺的一间斋堂里。陆先生每天除了在斋房里读书写字外,还经常上翠峰山,人们也不知他在干点啥。这陆先生有个习惯,每天傍晚都要到漾边去散散步。一天,他散步走到了阿海家的门前,阿海正在门前的一张石桌上写字,陆先生走过去边看阿海写字,边跟阿海攀谈起来,这位陆先生发觉阿海很有天性,便对阿海说:我来教你读书写字怎么样?阿海听说这位先生愿意教自己读书写字,自然高兴得不得了。
  陆先生看看阿海,又看看这宽阔的漾面和对面连绵的山峰,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风水好极了。阿海不明白先生的意思,对先生说,有什么好呀?陆先生指指远处的山对阿海说,你看,南面的那两座山多像是笔和笔架,这里将来定会出文官。
  从此之后,阿海每天准时来到小山寺陆先生住的斋房,半年过去了,阿海知识大有长进。一日,阿海按时又来到先生房里,陆先生对阿海说,今天是我教你最后的一次,明天起你也不必来我这里。我要离开这里到别处去,你得继续好好读书,再过二年,你就可以
  上京赶考了。阿海听说先生要离开,很是难过,第二天,阿海仍按时去先生那里,可是陆先生早已不在了。阿海懊悔没有给先生送行。
  自从陆先生走后,阿海读书更是勤奋。不到二年,阿海打点行装去京城赶考,那知阿海一考便中了个头名状元。自然是衣锦还乡,阿海回到漾口,头一件事就是到小山寺陆先生原住的斋房里去追念了一番。他想起陆先生教他读书写字的种种好处,便舍不得离开这间破旧的斋房。后来阿海一想,何不叫人塑一尊陆先生的像放在这斋房,日后我也可常来看看,一表自己对先生的崇敬心情。不几日,陆先生的像塑好了,小山寺里的和尚都说塑得像,附近乡亲却知道阿海今天中头名状元,幸亏当年那位陆先生,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地很快传开了。不少要赶考的读书人都纷纷前来参拜这位陆先生,以求陆先生的保佑。这样一来,本来不出名的小山寺慢慢热闹起来,直对小山寺的那两座山人们也自然而然地被称为笔山和笔架山了。
  不知不觉又过几十年,阿海也在外面做官多年了。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读到了一本不久前刻印的《茶经》。他方才知道曾经教过自己读书写字的那位先生叫陆羽,他那时来小山寺居住还不正是为了那本茶经吗?阿海想到这里,他日以继夜急急赶回漾口来,他要让家乡的村民都知道这茶经,他要把《茶经》带回小山寺,他想,这是对陆羽先生最好的纪念。自从阿海把这本《茶经》带回来以后,小山寺前后广栽茶树,小山寺的茶叶也随之名扬天下了。(吴冠民搜集整理)

知识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德清旅游文化》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节庆、神话传说、名优特产、历代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