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德清岁时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2020
颗粒名称: 旧时德清岁时风俗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8
页码: 60-0
摘要: 德清县传统的岁时风俗,根源深远。每逢兴会时节,皆大欢喜;尤其儿童满街欣喜雀跃,颇有一番兴盛热闹气象。数十年来,由于世易时移,各种会节,大多消失。现择要记之,以供参阅。
关键词: 岁时节令 风俗习惯 德清

内容

德清县传统的岁时风俗,根源深远。每逢兴会时节,皆大欢喜;尤其儿童满街欣喜雀跃,颇有一番兴盛热闹气象。数十年来,由于世易时移,各种会节,大多消失。现择要记之,以供参阅。
  春节习俗名之过年。农历元旦,俗谓年初一,是日都穿新衣。开门则鸣爆竹,以示开门大吉,但也有一声不响的,谓之“闷声大发财”。另外是在门上贴起春联,不扫地、不炒锅、不使用刀剪针线。起床后,一一向家庭长者拜年。互祝良吉。以糖圆子为早餐,中夜餐均以“隔年”饭菜为主,以祝“吃剩有余”。全家老小无事,以骰子掷状元红作乐。因曾守岁,是夜早睡。独有敲更老翁,继续敲打着竹筒更锣,呼喊着:“楼上楼下,火烛小心”使人心安。
  年初二,出门拜年。路遇相识,拱手作揖,恭喜发财。
  初三商店半边开门;初四店门全开,并于夜深时点烛挂灯,迎接赵公元帅,祭物除猪头三牲外,有活鲤鱼一条,于天亮“散福”前放生河中,默祝跳入龙门,并鸣放爆竹。
  春节中各家各户不拒绝乞讨者,并专为制作糕饼圆子。来者均有所得。
  正月十三日称“上灯”或上元节。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十八称为落灯;上灯吃圆子,落灯吃糕。痛快玩六个夜晚,成为惯例。灯样多种,计有:龙灯、马灯、狮子灯、花篮灯、鱼灯等,舞灯之后,有的打扮成摩登模样,装为一男一女、边舞边唱民间小调,并有民族乐器伴奏,俗称“打莲湘”,也有用彩纸竹片扎成一橹作摇船状的,即所谓“摇荡湖船”。戏灯者事先预约,来则爆竹欢迎。过后小有礼物奉赠。
  各灯班要先至县府衙门舞灯,衙门事先清扫大堂,以示与民同乐,礼也不薄。落灯后,于正月十九日灯班执事者向各商店住户收灯包。多则银元数角,少则铜板三十。灯节之盛衰与年成密切有关,凡大丰收之年,农村舞灯者极多,记得有一年,十八夜进城龙灯共四十八条,可谓盛极一时。
  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信佛者均上乾元山进香。“拜香会”也同时上山(有关“拜香会”的情况,请参阅六月廿日的记载)。此时严寒已去,春来未久,足不出城者也籍此登山观光,故络绎不绝。
  清明上坟奠祭祖先,各家各户备有专用盒式菜篮,存放祭物。前三日为社日,“作社”三夜。实则是迎神赛会。其形式不同一般,先头以杂技式的火流星开道,后跟两面大锣,及绸伞绸旗。鸣锣者每敲十三下作休止,前十下稍慢,后三下则快,虽千遍一律,气氛庄重,起鸣锣开道的作用。接着是担子灯笼、多时三、四十副;形状如字母T字,灯挂两端。后面是钹、小锣、点鼓等组成的行列,打击乐器用架悬挂,其结构特殊而实用,敲击者各自背着,鸣奏时成快板,旋律别致,有感染力,致使儿童久随不舍,自然地编成“锣鼓响,脚跟痒”的顺口溜。其最后是神像,模样不同,一般俱是木雕,所谓“行身”者也。形如京剧戏装。有如今之航空座位,被绑在牢固的椅子上。神像之后,有掌扇及其长无比的百脚旗作护,该旗举起时高出二层楼房,沿边儿挂满灯笼。最后是一面大锦旗,大锦旗系夹层,中间挂灯笼。
  整个行列中有极多火把,均匀插入其中,以使平衡亮度。
  “作社”的主要神像有三个:戴府,称大老爷。叶府,称红老爷。柳府,称绿老爷。作社时,各自成队。所有灯笼均标贴神像称号。
  作社实有纪念先贤之义。以上三个,传说中均有舍己为人的事迹,如戴老爷系渔民,洪水中以身堵缺,因而牺牲,旧《县志》有记戴,其香火也最旺。
  清明日家家户户门上插柳条,各家用藕以糯米灌入孔内,将洗净甘蔗皮垫于锅底放糖煮食,其味香甜。
  是日早上作“旋社”,为作社之高潮,来自小南门外东坝里的名东坝姚华司。无神像,仅抬一亭形台阁。内供神主牌位,扛抬者都是彪形大汉,或单衣或赤膊,边走边旋,锣以急鸣开道,后边跟随千百农民,直冲衙门大堂,其势不可阻挡。此时衙内县长必须亲自设香案致敬。然后,旋社入大街。对平时刁难、刻薄农民的店家,作轻重不等之报复。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这天是农民扬眉吐气之日。
  三月廿四日至廿六日城隍会,同时也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灯会。届时庙内大天井搭棚,以供神会活动场地。是日神像则换新装,香烛神灯连日不熄,烟雾迷漫。
  夜则举行灯会,城隍出巡,仪式极其庄重,前有特大椭园灯笼及头戴红帽扮成差役的喝道班开道,接着是吹鼓手及斧钺仪仗队,江南丝竹队,后面就是式样繁多、精致细巧的各种灯队,全用云母片熨接而成,似结晶体而透明,望之惊叹!如宝塔灯、香炉灯、嫦娥奔月灯等,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有一座丝厂灯,内有缫丝车和女工等人物,形象逼真且能活动。这些灯部份在本县制作,有的来自邻县。行列中还有高跷,穿古装配成一剧,边踩边演;平地也有戏装者,各成戏剧中之一幕。
  最后是旗罗伞、日月扇以及押轿的神会掌管者,无数火把分别插入整个行列。
  城隍所经,鸣爆不绝,香案棋布。
  三月廿八日相传为紫阳观(原址在南门城边,即今之二完小所在地)东岳菩萨生日,南四铺一带,家家店铺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连续三晚。菩萨也被抬着出巡。
  立夏市面有专制小型黄色甜烧饼,价格便宜。儿童向邻居派米,或至肉铺派肉,带炊具出城郊,采野笋摘蚕豆,菜饭一锅煮,名为烧野米饭。是日男女老少均称体重。
  端午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又名端阳。小孩穿印有蛇、虫、百脚之类的应时新衣。胸挂用彩线编织而成的香袋和樟脑丸袋(俗称癖瘟丹内装香料药物),脚穿老虎鞋,虎头两耳突出鞋尖。家家户户做棕子,形式多样,馅儿多种,兼作礼物送邻居赠亲友。上午洒扫庭院,沿墙脚撤石灰,屋内则熏烧药物,消毒杀菌,驱杀蚊蝇。门插艾枝菖蒲;堂挂钟馗画象。中午饮雄黄酒,肴馔中必有苋菜、黄鱼。小孩额上用雄黄画个“王”字。是日午后,照例赛龙舟,此舟特制,头尖而狭长,各船均有锣鼓手及指挥员。犹如机船之马力、舵手,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余者均为划手,体壮力健,无一不是汉子。东门城为出发点,也是决赛的终点。童谣:“五月五赛龙船,老鼠尾巴转一转。(注:老鼠尾巴在西门外)说明经该地转弯,然后再直冲终点,其长约近四千公尺。
  六月六猫狗汏大(洗)浴。
  六月廿日是下庙戴大老爷生日,是日要有“拜香会”,此为一年中最大之祝祭盛会,仪式隆重,凡各社所有仪仗和祭祀用物,均编入是日游行之行列。队伍有时长达数里。其先头“部队”已由溪东街出发,过东门城经县东县西街弯丁家弄进入直街,最后的这位“大老爷”,往往刚“走”下东门城脚。其形式也不同一般香会,兹将特殊者忆记如下:
  扮犯人,大都是儿童,如天主教徒,称自己为罪人。穿一身红衣,有的背插斩条,有的则戴上手铐和木枷,如戏剧《起解》中的苏三,骑坐于成年人肩头,随队游行,数量不在少数。(这些儿童,都因病许下重愿。病愈后,此日回愿,有迷信色彩)。
  所谓“拜香会”,据传是一种报娘恩的组织,包括有玉蜻蜓和扎臂香,前者以特制插有纸花的竹笼将体罩住,上身赤膊,笼筋上部挂有针钩,扎入扮演者上身前后;后者各肘用针钩扎通皮肤,挂着铅制香炉,内焚檀香。
  唱经班也是“拜香会”的组成部份之一,参与者都是精选的青少年,头戴太子帽,身穿斜襟绣花长袍,手捧架子小板凳,凳端焚着檀香,平面则放佛经,“三拜九叩”边行边唱,并有多种民族乐器伴奏,其声悦耳,不亚于教堂赞美诗。另外,还有杂耍打诨:杂耍如杂技团之玩飞叉弄三节棍,打赤膊,裤脚扎成灯笼;打诨者两人,装成老俩口子,老婆子带叶子帽,套假发,眼圈涂墨,面孔搽得雪白,两颊及嘴唇抹胭脂,手拿巴蕉扇。老头子同样打扮成一付滑稽相,情趣盎然,使人为之捧腹。
  纺绸龙灯此龙灯为城东九曲里社独有,分十三节组成,全用木机纺彩绸制成,与一般不同,带有腹部,形象逼真。
  七月七日妇女用荆树叶洗发,有兴者,黎明时上乾元山老鹰矶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
  七月十五日俗叫七月半,是鬼节,又称盂兰盆节会。城关习惯,里弄街坊请道士和尚放焰口,吹乐唱经,焚烧人们送来的纸锭纸衣,夜间则放水灯,形如荷花,中插红腊烛。
  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菩萨生日,夜间普插地香。
  中秋节是夜都用方桌垫高,置于庭院,上放新鲜水果及各种大小月饼、烧香点烛以供月神。雅兴者夜去慈相赏月,该地原为德清游览胜地,因半月池得名,留有苏轼五言诗一首。
  亲属友好之间,则互赠月饼。月饼以县桥堍下稻香村所产为上品,在都事先定制,用木片纸盒包装,价廉物美,香甜可口。
  是日,有些儿童相约去农村偷山薯、南瓜……等,名之曰“当官做贼”,也有去农村摘来桑叶插于门上,说是生意兴隆。
  农历九月初三传说为城隍菩萨三夫人生日,烧香老太婆集中于城隍庙念经拜佛,通宵达旦。
  初一至初三,为全年中最热闹的一次集市。整条县东街的门户均为各行各业的商贩临时租用,人行其间必须左右斜肩。推销线袜及旧衣服的商人,以打诨形式唱着调子逗引人群,更使交通阻塞。商品应有尽有,手工业及卖糖果者则当场操作表现,以示货真价实。走江湖卖膏药以及民间的各种艺术剧团,也都一一来此。计有:杂技马戏、魔术动物,设备较好的木偶戏,以及唱着山东腔调的西洋镜。凡三日,农民进城,热闹非凡,水泄不通。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习俗重九登高,提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攀登远眺。是日吃栗糕,上插彩色小三角旗以示登高之意。童谣:
  上灯元子落灯糕,端午粽子稳牢牢。
  八月半月饼消得话,九月重阳吃栗糕。
  冬至系阴节,各户以丰富肴馔备酒祭祀地主阿太,夜则烧煮毛芋艿、蕃薯、风菱等,以白酒尝之,其状如米汤,酱酒店特为此日专酿,五个铜板可买一斤。吃补食则经济情况不一,各取所需。民谣曰:“有末吃一夜,呒末饿一夜。”
  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吃腊八粥,用豆、糯米、胡罗卜干、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寺院僧人则以此供佛,因其味甚佳,吸引“信徒”前往品尝。
  小除俗称小年夜,德清惯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是日打扫堂宇,做好室内卫生。用特制长扫巴清除屋子顶面灰尘。入夜祭祀灶神,名为“送灶”,用糖塔饼作供物,并以纸糊黄色虎皮桥焚之,意为送灶菩萨上天。煮赤豆糯米饭放红糖作夜餐。俗传请灶神吃糖塔饼、糯米饭都是为的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上天后少说人间坏话,颇有点“走后门”之意。
  农历廿五至廿八日至此一年将完,烧纸祭祖,以表心意。
  除夕指农历十二月终之夜晚,合家聚宴,俗叫吃年夜饭。是夜守岁,幼辈向长辈一一“辞年”,长辈则给予红纸包作“压岁钱”,并以糖果用纸包好,置于幼辈枕边,让幼辈次日醒来即可取食,名之“开口果”。是日债主可登门讨债,拮据者往往外出不归,以过难关,叫做逃债。过了子夜子时,第二天为年初一,就不便再讨债了。
  是夕灶神于半夜回到人间,谓之“接灶”。(袁培德撰文)

知识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德清旅游文化》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节庆、神话传说、名优特产、历代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袁培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