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风俗节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2015
颗粒名称: 卷三 风俗节庆
分类号: K892
页数: 16
页码: 53-66
摘要: 从以往及尚在筹办中的节庆活动内容看,娱乐又有专业演出和群众自娱两类形式。每届登山节开幕式文艺晚会都会邀请国内著名文艺团体和有名的演员参与演出,这是德清百姓欣赏高水平文艺演出的一次重要机会。还组织本县业余文艺团体和文艺爱好者举办广场群众文艺联欢活动。另如灯会、群众大巡游。放焰火等自娱活动已成为每年我县群众性文艺活动的一次高潮“德清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是提高德清文化品位和进行学术研讨的一次极好机会。
关键词: 风俗习惯 节庆 德清

内容

莫干山国际登山旅游节
  莫干山国际登山旅游节,是经中国登山协会、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旅游局批准并主办,由德清县人民政府、湖州市旅游局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莫干山管理局联合承办,是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属国家级的体育赛事和旅游活动。
  莫干山国际登山旅游节自199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目前,第五届正在筹备之中。从以往及尚在筹办中的节庆活动内容看,大体可分为文、体、经三大块。
  文,含文化及娱乐两个方面。娱乐又有专业演出和群众自娱两类形式。每届登山节开幕式文艺晚会都会邀请国内著名文艺团体和有名的演员参与演出。这是德清百姓欣赏高水平文艺演出的一次重要机会。此外,还组织本县业余文艺团体和文艺爱好者举办广场群众文艺联欢活动。另如灯会、群众大巡游,放焰火等自娱活动已成为每年我县群众性文艺活动的一次高潮。
  德清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由宣传文化部门举办的“赵孟国际书画大奖赛”、“国际书法邀请展”、“赵孟国际书法研讨会”、“名家书画展”等等,成了历届登山节活动的亮点。是提高德清文化品位和进行学术研讨的一次极好机会。
  秋天,是莫干山最美的季节翠竹间,摇曳着如火的红枫;漫山的植被孕涵了一个夏季的雨量,此时清泉飞瀑,涤人俗虑,让人乐而忘返,以莫干山为载体的登山竞赛,吸引了国内外数百名专业和业余运动员参赛。第五届登山节更将举办丛林穿越、瀑布攀崖、扎筏渡湖、山地自行车、登山长跑等系列赛事。以此不但向外界展示
  了莫干山的迷人风采,从而也推动了我县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
  登山节向海内外投资商展示了德清的自然、地域、人文优势和德清的建设成果,由此吸引他们纷纷前来投资开发。这对推动德清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登山节期间,还多次举办商品交易会、地方特色小吃展卖、焰火观赏晚会等,丰富的活动使客流量聚增,对商贸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秋季是一个美好的季节,莫干山国际登山节的举办,使德清变得更加美丽。(沈中夫撰文)
  新市蚕花庙会
  新市蚕花庙会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相传越国范蠡送西施去姑苏,途经新市,给养蚕的姑娘嫂子送过鲜花,祝愿她们风调雨顺、蚕茧丰收。当地人民为纪念西施,每到清明时节,都要举办盛大的蚕花庙会。这种民间活动已有数百年历史,年复一年,新市的蚕花庙会也一届胜过一届,一度成为方圆百里广大蚕农的“狂欢节”。
  种桑养蚕,是新市地区的传统特色农业。家家种桑,户户养蚕,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培育了传统养蚕产业,构成了丰富的蚕桑文化。建镇已有1700多年历史的新市,养蚕缫丝自古就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来源。蚕宝宝向来娇生惯养,蚕农们为了使养蚕有个好收成,总要在每年养蚕前夕,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新市轧蚕花,并在千年古刹觉海寺烧香祈神赐福(蚕花廿四分),以求养蚕有个丰收年。
  现在蚕花庙会期间,商贾云集。外地民间艺人,纷纷前来登台表演,使这一古老民间习俗更添喜庆和欢乐气氛。庙会的“主打节目”是蚕花娘娘大巡游。在组织的游行队伍中,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也纷纷登场:有强壮膘悍的小伙子组成民间武术队;有头戴蚕花身披轻纱,手执花伞,舞姿轻盈的姑娘表演队。一路上龙灯舞,腰鼓响,唢呐声声,蚕花仙子翩翩起舞,坐着花轿的蚕花娘娘在街上亮相,将一把把预示蚕业茂盛的蚕花撒向欢乐的人群,蚕花轧得越闹猛,蚕茧收成就越好。蚕花节成了男女青年欢乐的海洋。
  六十年代初,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摄制电影《蚕花姑娘》时,正是被这里“鱼米乡、采桑忙,两岸青青万株桑”的迷人景色所吸引,在新市蚕乡摄制了大量外景镜头,又让该镇人民回想起中断多
  年的蚕花庙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停办多年的蚕花庙会在1999年重新得到了恢复,并推陈出新,赋予了新时代特色,成了当地一大群众性文化盛事。到目前为止,共已举办四届,而且在继承了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在保持民俗节目同时,开展了社区文化活动,养蚕咨询,蚕文化研讨会,经贸洽谈会,彩票销售,商品交易会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其活动每年一届胜过一届,这不仅是一份热闹,一份欢乐,通过以节兴镇,凝聚了人心,推进了古镇两个文明建设。(吕荣佳撰文)
  乾龙灯会
  城关镇民间自古就有正月元宵张灯舞龙的习俗,早在南宋时期便受临安(今属杭州)都市文化的影响,每到春节,尤其是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商家便张灯结彩,四乡上街舞龙,以庆丰收,以图吉利。所以元宵节是一年之中的狂欢节。
  改革开放以后,这一传统节庆首先得到了恢复。城关镇政府顺应民意,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使这一节庆活动更加丰富多采,并然有序,现在已经正式确定为“乾龙灯会”,每年举办一次。
  灯会已成为由中共德清县委宣传部、城关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广播电视局和莫干山报社协办的大型节庆活动之一。
  乾龙灯会至今已顺利地举办了两届,而且一届比一届热闹,一届比一届丰富多采,灯会期间,开展舞龙比赛。第二届乾龙灯会全县有其他乡镇的十几支舞龙队参与角逐,长兴著名的百叶龙也应邀加盟乾龙灯会。乾龙灯会已逐渐变成全县性的节庆活动之一了。
  一条象征城关镇经济蓬勃向上的乾龙在闹市口腾空而起,它已成为灯节中的标志性灯彩,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赏。另外百余盏风格各异的灯张挂在余不(俗称长桥河)溪畔,争奇斗妍,煞是好看。
  除了广场舞龙比赛外,其他各式灯彩和舞蹈表演队上街巡游,此时全镇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灯会期间,还举办元宵诗会,摄影大赛,民间座谈会等等。礼花晚会又将节日活动推向了高潮。(吴冠民撰文)
  重阳庙会
  旧时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武康上柏都要兴办为期三天的重阳庙会。四乡八邻云集,祈祷丰收和平安。融娱乐和集市交易为一体,多姿多彩,热闹非凡。据说重阳庙会是为了纪念汉代开国元勋樊哙的生日。
  樊哙是武康上柏人,少失父,随母徙于沛,从高祖皇帝刘邦平天下,封舞阳侯。每岁重九是他诞辰。龙蟠山上原建有三进式的舞阳侯庙,一进仪门便是可容纳万人的广场,两侧是数十间廊屋,正中大殿有大红脸长胡须的樊哙坐身,高达2米有余,两旁还站有二名威武的武将。大殿对面是戏台,上一台阶建有五间后殿,里面供有樊哙行身。九月初八凌晨,近百人的队伍从舞阳侯庙里出来,前面有8名汉子鸣锣开道,后面是舞钢叉、挥九节鞭、提灯笼火把的一长队,接着有武士装束的18人拖着约2吨重、13米长的大铁炼,再后8人抬着樊哙行身。前呼后拥绕上柏镇巡游,直到天亮时队伍才回到庙里。然后接受善男信女们的顶礼膜拜。
  重阳庙会从九月初八开始,至九月初十结束,在这三天盛会期间,医、卜、星相、三教九流云集。戏曲杂耍、说拉弹唱丰富多采,还有珍奇动物的展出。店家备足货物,门前张灯结彩。准备丰盛的饭菜款待老顾客,大的店铺有十余桌之多,以此成为主客联谊。戏的钱也由商会向各店主筹集,观众进场看戏免收门票。
  重阳庙会上,樊哙菩萨的“夫人”在九月初八由相隔四华里的白燕“夫人庙”抬进舞阳侯庙,让其“夫妻”相会三天。庙会结束,“夫人”也仍回夫人庙。九月初九夜人们还要在大殿后面地下挖出一个去年九月九日埋下的雄鸡头,去除污泥,放进樊哙菩萨的胸口里。
  据说:“这个鸡头有避邪祛疯的作用。接着再用刀斩下新鲜大公鸡的头埋在原处,供明年再用。整个仪式都要焚香点烛,庄严肃穆,有浓重的古风色彩。称为“埋鸡头”。(钮智芳撰文)
  旧时德清岁时风俗
  德清县传统的岁时风俗,根源深远。每逢兴会时节,皆大欢喜;尤其儿童满街欣喜雀跃,颇有一番兴盛热闹气象。数十年来,由于世易时移,各种会节,大多消失。现择要记之,以供参阅。
  春节习俗名之过年。农历元旦,俗谓年初一,是日都穿新衣。开门则鸣爆竹,以示开门大吉,但也有一声不响的,谓之“闷声大发财”。另外是在门上贴起春联,不扫地、不炒锅、不使用刀剪针线。起床后,一一向家庭长者拜年。互祝良吉。以糖圆子为早餐,中夜餐均以“隔年”饭菜为主,以祝“吃剩有余”。全家老小无事,以骰子掷状元红作乐。因曾守岁,是夜早睡。独有敲更老翁,继续敲打着竹筒更锣,呼喊着:“楼上楼下,火烛小心”使人心安。
  年初二,出门拜年。路遇相识,拱手作揖,恭喜发财。
  初三商店半边开门;初四店门全开,并于夜深时点烛挂灯,迎接赵公元帅,祭物除猪头三牲外,有活鲤鱼一条,于天亮“散福”前放生河中,默祝跳入龙门,并鸣放爆竹
  春节中各家各户不拒绝乞讨者,并专为制作糕饼圆子。来者均有所得。
  正月十三日称“上灯”或上元节。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十八称为落灯;上灯吃圆子,落灯吃糕。痛快玩六个夜晚,成为惯例。灯样多种,计有:龙灯、马灯、狮子灯、花篮灯、鱼灯等,舞灯之后,有的打扮成摩登模样,装为一男一女、边舞边唱民间小调,并有民族乐器伴奏,俗称“打莲湘”,也有用彩纸竹片扎成一橹作摇船状的,即所
  谓“摇荡湖船”。戏灯者事先预约,来则爆竹欢迎。过后小有礼物奉赠。
  各灯班要先至县府衙门舞灯,衙门事先清扫大堂,以示与民同乐,礼也不薄。落灯后,于正月十九日灯班执事者向各商店住户收灯包。多则银元数角,少则铜板三十。灯节之盛衰与年成密切有关,凡大丰收之年,农村舞灯者极多,记得有一年,十八夜进城龙灯共四十八条,可谓盛极一时。
  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信佛者均上乾元山进香。“拜香会”也同时上山(有关“拜香会”的情况,请参阅六月廿日的记载)。此时严寒已去,春来未久,足不出城者也籍此登山观光,故络绎不绝。
  清明上坟奠祭祖先,各家各户备有专用盒式菜篮,存放祭物。前三日为社日,“作社”三夜。实则是迎神赛会。其形式不同一般,先头以杂技式的火流星开道,后跟两面大锣,及绸伞绸旗。鸣锣者每敲十三下作休止,前十下稍慢,后三下则快,虽千遍一律,气氛庄重,起鸣锣开道的作用。接着是担子灯笼、多时三、四十副;形状如字母T字,灯挂两端。后面是钹、小锣、点鼓等组成的行列,打击乐器用架悬挂,其结构特殊而实用,敲击者各自背着,鸣奏时成快板,旋律别致,有感染力,致使儿童久随不舍,自然地编成“锣鼓响,脚跟痒”的顺口溜。其最后是神像,模样不同,一般俱是木雕,所谓“行身”者也。形如京剧戏装。有如今之航空座位,被绑在牢固的椅子上。神像之后,有掌扇及其长无比的百脚旗作护,该旗举起时高出二层楼房,沿边儿挂满灯笼。最后是一面大锦旗,大锦旗系夹层,中间挂灯笼。
  整个行列中有极多火把,均匀插入其中,以使平衡亮度。
  “作社”的主要神像有三个:戴府,称大老爷。叶府,称红老爷。柳府,称绿老爷。作社时,各自成队。所有灯笼均标贴神像称号。
  作社实有纪念先贤之义。以上三个,传说中均有舍己为人的事
  迹,如戴老爷系渔民,洪水中以身堵缺,因而牺牲,旧《县志》有记戴,其香火也最旺。
  清明日家家户户门上插柳条,各家用藕以糯米灌入孔内,将洗净甘蔗皮垫于锅底放糖煮食,其味香甜。
  是日早上作“旋社”,为作社之高潮,来自小南门外东坝里的名东坝姚华司。无神像,仅抬一亭形台阁。内供神主牌位,扛抬者都是彪形大汉,或单衣或赤膊,边走边旋,锣以急鸣开道,后边跟随千百农民,直冲衙门大堂,其势不可阻挡。此时衙内县长必须亲自设香案致敬。然后,旋社入大街。对平时刁难、刻薄农民的店家,作轻重不等之报复。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这天是农民扬眉吐气之日。
  三月廿四日至廿六日城隍会,同时也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灯会。届时庙内大天井搭棚,以供神会活动场地。是日神像则换新装,香烛神灯连日不熄,烟雾迷漫。
  夜则举行灯会,城隍出巡,仪式极其庄重,前有特大椭园灯笼及头戴红帽扮成差役的喝道班开道,接着是吹鼓手及斧钺仪仗队,江南丝竹队,后面就是式样繁多、精致细巧的各种灯队,全用云母片熨接而成,似结晶体而透明,望之惊叹!如宝塔灯、香炉灯、嫦娥奔月灯等,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有一座丝厂灯,内有缫丝车和女工等人物,形象逼真且能活动。这些灯部份在本县制作,有的来自邻县。行列中还有高跷,穿古装配成一剧,边踩边演;平地也有戏装者,各成戏剧中之一幕。
  最后是旗罗伞、日月扇以及押轿的神会掌管者,无数火把分别插入整个行列。
  城隍所经,鸣爆不绝,香案棋布。
  三月廿八日相传为紫阳观(原址在南门城边,即今之二完小所在地)东岳菩萨生日,南四铺一带,家家店铺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连续三晚。菩萨也被抬着出巡。
  立夏市面有专制小型黄色甜烧饼,价格便宜。儿童向邻居派米,或至肉铺派肉,带炊具出城郊,采野笋摘蚕豆,菜饭一锅煮,名为烧野米饭。是日男女老少均称体重。
  端午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又名端阳。小孩穿印有蛇、虫、百脚之类的应时新衣。胸挂用彩线编织而成的香袋和樟脑丸袋(俗称癖瘟丹内装香料药物),脚穿老虎鞋,虎头两耳突出鞋尖。家家户户做棕子,形式多样,馅儿多种,兼作礼物送邻居赠亲友。上午洒扫庭院,沿墙脚撤石灰,屋内则熏烧药物,消毒杀菌,驱杀蚊蝇。门插艾枝菖蒲;堂挂钟馗画象。中午饮雄黄酒,肴馔中必有苋菜、黄鱼。小孩额上用雄黄画个“王”字。是日午后,照例赛龙舟,此舟特制,头尖而狭长,各船均有锣鼓手及指挥员。犹如机船之马力、舵手,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余者均为划手,体壮力健,无一不是汉子。东门城为出发点,也是决赛的终点。童谣:“五月五赛龙船,老鼠尾巴转一转。(注:老鼠尾巴在西门外)说明经该地转弯,然后再直冲终点,其长约近四千公尺。
  六月六猫狗汏大(洗)浴。
  六月廿日是下庙戴大老爷生日,是日要有“拜香会”,此为一年中最大之祝祭盛会,仪式隆重,凡各社所有仪仗和祭祀用物,均编入是日游行之行列。队伍有时长达数里。其先头“部队”已由溪东街出发,过东门城经县东县西街弯丁家弄进入直街,最后的这位“大老爷”,往往刚“走”下东门城脚。其形式也不同一般香会,兹将特殊者忆记如下:
  扮犯人,大都是儿童,如天主教徒,称自己为罪人。穿一身红衣,有的背插斩条,有的则戴上手铐和木枷,如戏剧《起解》中的苏三,骑坐于成年人肩头,随队游行,数量不在少数。(这些儿童,都因病许下重愿。病愈后,此日回愿,有迷信色彩)。
  所谓“拜香会”,据传是一种报娘恩的组织,包括有玉蜻蜓和扎
  臂香,前者以特制插有纸花的竹笼将体罩住,上身赤膊,笼筋上部挂有针钩,扎入扮演者上身前后;后者各肘用针钩扎通皮肤,挂着铅制香炉,内焚檀香。
  唱经班也是“拜香会”的组成部份之一,参与者都是精选的青少年,头戴太子帽,身穿斜襟绣花长袍,手捧架子小板凳,凳端焚着檀香,平面则放佛经,“三拜九叩”边行边唱,并有多种民族乐器伴奏,其声悦耳,不亚于教堂赞美诗。另外,还有杂耍打诨:杂耍如杂技团之玩飞叉弄三节棍,打赤膊,裤脚扎成灯笼;打诨者两人,装成老俩口子,老婆子带叶子帽,套假发,眼圈涂墨,面孔搽得雪白,两颊及嘴唇抹胭脂,手拿巴蕉扇。老头子同样打扮成一付滑稽相,情趣盎然,使人为之捧腹。
  纺绸龙灯此龙灯为城东九曲里社独有,分十三节组成,全用木机纺彩绸制成,与一般不同,带有腹部,形象逼真。
  七月七日妇女用荆树叶洗发,有兴者,黎明时上乾元山老鹰矶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
  七月十五日俗叫七月半,是鬼节,又称盂兰盆节会。城关习惯,里弄街坊请道士和尚放焰口,吹乐唱经,焚烧人们送来的纸锭纸衣,夜间则放水灯,形如荷花,中插红腊烛。
  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菩萨生日,夜间普插地香。
  中秋节是夜都用方桌垫高,置于庭院,上放新鲜水果及各种大小月饼、烧香点烛以供月神。雅兴者夜去慈相赏月,该地原为德清游览胜地,因半月池得名,留有苏轼五言诗一首。
  亲属友好之间,则互赠月饼。月饼以县桥堍下稻香村所产为上品,在都事先定制,用木片纸盒包装,价廉物美,香甜可口。
  是日,有些儿童相约去农村偷山薯、南瓜……等,名之曰“当官做贼”,也有去农村摘来桑叶插于门上,说是生意兴隆。
  农历九月初三传说为城隍菩萨三夫人生日,烧香老太婆集中
  于城隍庙念经拜佛,通宵达旦。
  初一至初三,为全年中最热闹的一次集市。整条县东街的门户均为各行各业的商贩临时租用,人行其间必须左右斜肩。推销线袜及旧衣服的商人,以打诨形式唱着调子逗引人群,更使交通阻塞。商品应有尽有,手工业及卖糖果者则当场操作表现,以示货真价实。走江湖卖膏药以及民间的各种艺术剧团,也都一一来此。计有:杂技马戏、魔术动物,设备较好的木偶戏,以及唱着山东腔调的西洋镜。凡三日,农民进城,热闹非凡,水泄不通。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习俗重九登高,提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攀登远眺。是日吃栗糕,上插彩色小三角旗以示登高之意。童谣:
  上灯元子落灯糕,端午粽子稳牢牢。
  八月半月饼消得话,九月重阳吃栗糕。
  冬至系阴节,各户以丰富肴馔备酒祭祀地主阿太,夜则烧煮毛芋艿、蕃薯、风菱等,以白酒尝之,其状如米汤,酱酒店特为此日专酿,五个铜板可买一斤。吃补食则经济情况不一,各取所需。民谣曰:“有末吃一夜,呒末饿一夜。”
  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吃腊八粥,用豆、糯米、胡罗卜干、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寺院僧人则以此供佛,因其味甚佳,吸引“信徒”前往品尝。
  小除俗称小年夜,德清惯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是日打扫堂宇,做好室内卫生。用特制长扫巴清除屋子顶面灰尘。入夜祭祀灶神,名为“送灶”,用糖塔饼作供物,并以纸糊黄色虎皮桥焚之,意为送灶菩萨上天。煮赤豆糯米饭放红糖作夜餐。俗传请灶神吃糖塔饼、糯米饭都是为的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上天后少说人间坏话,颇有点“走后门”之意。
  农历廿五至廿八日至此一年将完,烧纸祭祖,以表心意。
  除夕指农历十二月终之夜晚,合家聚宴,俗叫吃年夜饭。是夜守岁,幼辈向长辈一一“辞年”,长辈则给予红纸包作“压岁钱”,并以糖果用纸包好,置于幼辈枕边,让幼辈次日醒来即可取食,名之“开口果”。是日债主可登门讨债,拮据者往往外出不归,以过难关,叫做逃债。过了子夜子时,第二天为年初一,就不便再讨债了。
  是夕灶神于半夜回到人间,谓之“接灶”。(袁培德撰文)

知识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德清旅游文化》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节庆、神话传说、名优特产、历代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