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人文景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2002
颗粒名称: 卷二 人文景观
分类号: K901
页数: 28
页码: 27-52
摘要: 文明塔屹立于城关镇东北2公里下兰山之阳的余不溪(又称清溪)畔,各层每面正中有壶门式壁龛和方形砖雕魁星像。塔下原建有水阁“每层转角有仿木结构的砖砌倚柱。其余各层塔壁每面正中均置有方形砖雕魁星像“错落在那茫茫竹海中的幢幢风格迥异的美丽别墅。她成了整个莫干山风景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莫干山建造消夏别墅。全山建有各式别墅154幢,陈永清、陈叔通、沈坤和等6家在金家山屋脊头置地,别墅中最负盛名的也许是国共两党首脑蒋介石和毛泽东曾经住过的”屋内旋转形楼梯为建筑行业所称道,别墅依山构筑。
关键词: 人文景观 自然 德清

内容

文明塔与辉山塔
  文明塔屹立于城关镇东北2公里下兰山之阳的余不溪(又称清溪)畔。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时知县连继方、教谕彭同魁相此地为天柱,建之以塞下流,以振邑之文运。故取名文明塔,又名文峰塔。同年3月开建,8月落成,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古塔,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塔身用厚砖实砌,7层8面,底宽2.8米,高18米。自下而上,各层逐一缩小。塔的转角有砖砌倚柱,每层腰檐均以锯齿形砖筑装饰外展。除下面两层小佛龛相间外,各层每面正中有壶门式壁龛和方形砖雕魁星像。
  塔下原建有水阁,后阁废。塔顶原有一铁制“塔刹”,重约千斤。据载在清道光初毁于大风。“文革”中,塔基部分许多砖石被挖,1979年修缮,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塔顶生树木一丛,枝叶扶疏,古塔风姿犹存。正如康熙《德清县志》描绘塔景说“远山若揖,恍然挟日千峰,左乌巾(乌牛山),右玉麈(百凉山主峰)。阁上祀文明,登览者,浮天万顷之象已。”
  辉山塔位于钟管镇东舍墩村。原名镇北塔,因建于辉山南麓,故又名辉山塔。据《德清县新志》载:“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何太青谓绅士云:‘辉山为德清之门户,宜建高塔,以补缺陷。’遂纠工建造,至二十五年(1820)告竣。”
  该塔面临横贯东西的龙溪。塔高约18米,7层6面。塔工系花岗岩砌筑的须弥座。塔身用砖实砌,外粉铁红灰。底层面宽3.2米,自下而上逐层略有收小。每层转角有仿木结构的砖砌倚柱,装饰性的腰檐砌成棱角带,上翘外展,十分挺拔秀气。6面塔壁除顶层外,用“南无阿弥陀佛”6字砖雕,其余各层塔壁每面正中均置有方形砖雕魁星像。塔刹残留覆钵、露盘。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80多年历史。(姚达人撰文)
  莫干山的别墅
  错落在那茫茫竹海中的幢幢风格迥异的美丽别墅,不失为莫干山景观中的一绝。她成了整个莫干山风景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
  莫干山建造消夏别墅,当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美国传教士伊文思在山上租地建屋。嗣后,当时寓居于沪、杭、宁一带的洋人闻风而来。截至1926年,全山建有各式别墅154幢,均系美、德、法、俄等国人士所建。1933年,陈永清、陈叔通、沈坤和等6家在金家山屋脊头置地,按欧式建造别墅,取名“武陵村”。
  别墅中最负盛名的也许是国共两党首脑蒋介石和毛泽东曾经住过的“松月庐”和“皇后饭店”。松月庐地处武陵村,筑在山脊平地上,为陈永清所建。屋呈方形,用乱石起墙,泥瓦覆顶,朴实无华。其阳台却呈半月状,于刻板中见灵巧。周围乔松环绕,清阴匝地,故得“松月”雅名。蒋介石、宋美龄伉俪曾先后两次下榻于此。皇后饭店原为浙江兴业银行董事蒋抑巵所建。这幢别墅虽不宏大,
  但墙体简洁,建筑师刻意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垂直线条,显得特别挺拔,颇为壮观。屋内旋转形楼梯为建筑行业所称道。1954年3月,毛泽东曾上山来此小憩。
  距皇后饭店不远的上横路140号别墅,是幢小巧玲珑的二层楼,原系东方汇理银行,为法国商人建造。别墅依山构筑,掩藏于浓密的竹林深处。1940年2月,中共浙西特别工作委员会驻此。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现存的别墅中,属荫山片的适庐、双英寄庐、颐居;属芦花荡片的六月息园、沈庐、剑庐;属皇后片的怡志山庄、松鹤山庄、冷庐;属白云片的雄庄、静逸别墅、白云馆;属武陵片的栖碧山庄、林海别墅、企云山庄等都堪称古老建筑中的佼佼者。其他诸如坐落在岗头路一带20来幢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别墅,都保持了西方乡村田园建筑的风格。环芦花荡公园十几幢别墅,不仅造型别致,还因初建人的知名度而蜚声海内。
  位于芦花荡上方的“白云山馆”,为黄郛所购。黄郛,字膺白,妻沈亦云,取两名中末字合为别墅之名。
  建于1934年的林海别墅是一座中国宫殿式建筑物。选址在一处山角之上,位置突出,飞檐临空,气势不凡。由于这幢别墅主人是上海声名煊赫的张啸林,所以尤为引人瞩目。与林海别墅相类似的传统建筑还有花厅,前后山门及诸多景点建筑。
  解放后,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新建的“芦花荡饭店”,尖顶高耸,略带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俨然成了莫干山的标志性建筑。
  大致而论,莫干山上200多幢别墅向人们展示了美、英、法、德、俄、瑞士、荷兰、日本等国家的建筑风格。多用毛坯花岗石砌墙,屋顶盖铁皮瓦楞,彩色饰涂,在竹海林涛间更显妖娆。而多立面、多门窗、大阳台的建筑设计和厚实的石墙,均可达到通风、隔热、采光等多种功能。这些别墅大都建于西方建筑史上新旧交替时期,在设计上并不单纯追求豪华,已逐步转向结构合理和生活舒适为主的
  款式,不少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在山上显得那么贴切、自然。
  莫干山上的数百幢别墅无一雷同地错落在起伏的绿海之中。“参差楼阁起高岗,半为烟遮半树藏。”周庆云的诗句较为确切地表达了莫干山别墅的真实景况。她给莫干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也赋予了这座名山更多的文化气息。别墅以特有的历史人文背景为依托,更有众多的诗文为她充实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她变得瑰丽多彩,给每位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们可以说,将莫干山誉为“建筑博物馆”并不为过。(吴冠民卢前撰文钮智芳摄影)
  觉海寺
  觉海寺位于新市镇迎圣桥(现称寺前桥、如意桥)北堍,坐北朝南。觉海寺原名兴善寺,建于唐元和十年,为镇人钟思深所建。寺院占地约四千平方米。千年古刹,饱经风霜,屡毁屡建,从整个建筑风格和金刚殿中的题记来判断,应当是清代建筑。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觉海寺历史上有两座钟鼓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沈鉴曾写有《觉海寺铸钟引》。据传,宋代赵康王(构)曾到过这寺,旧时后面有康王祠。
  寺院的大殿前有一水池,叫灵泉池,池上有石孔拱桥,称接凡桥。旧时仙潭八景中,觉海寺就占了四景,即“塔院松风”、“佛舍芝灵”、“香市烟霏”、“仙池夜月”。寺内环境幽静,花木扶疏,具有江南古刹的特点,寺院的周边尚有虹桥、龙安桥、菩萨桥、状元桥等古桥和刘王庙、西永灵庙、跃龙潭等景点。黄庭坚曾写有《题觉海寺》诗:炉烟郁郁水沉犀,水绕禅床竹绕溪。一段秋蝉思高柳,夕阳原在竹阴西。
  觉海寺还与清代“四大奇案”中的张汶祥刺马有着瓜葛:
  同治年间,太平军余党
  张汶祥、曹二虎、石锦标与安徽团练副使马新贻结拜为兄弟,马新贻欲霸占曹二虎貌美的妻子,有意让曹二虎外出,并派人暗杀了曹二虎。张汶祥为了替义弟报仇,他辗转来到新市,投奔在此谋生的河南老乡,并结识了觉海寺的武僧潮音法师,学得一身飞刀武艺。后张汶祥告别潮音,从新市去南京,趁马新贻回府途中行刺马新贻,马当场毙命,而张汶祥也被清廷凌迟处死。
  每年清明,方圆百里的蚕农纷纷赶来新市轧蚕花,同时也去觉海寺烧香拜佛。此时寺内人满为患,连同寺外的弄堂也挤得水泄不通,真是热闹非凡。(吕荣佳撰文沈强摄影)
  云岫寺
  云岫禅寺距县城约5公里。寺以山得名,取“山云出岫”之意。寺坐东朝西,依山势而建。前有青云峰,背倚玉屏峰,四周有大牛山、轿子顶、猢狲山、宜秋岭等。该寺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为音禅师创建,曾几度兴衰。明万历年间(1573—1619)鹿城人顾瑞屏捐资重建,琳宫宝刹、岿然改观,僧众多至上千。清光绪13年(1887)住持广严禅师奉旨进京,钦赐龙藏经12部及全副銮驾,回山传戒。慈禧亲书匾额“藏经阁”,光绪帝亲书“清净圆通”。恭亲王题“大雄宝殿”四字。赐予此时全寺有房99间半,僧众有七八十人。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云岫寺多次修缮扩建,古貌重现。
  1995年新建了华严宝殿。
  建寺800多年来,寺内留下众多遗迹,根深叶茂的“宋梅”,明代的“洗砚池”,清时的四季桂和据传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屯兵的石门
  云岫禅寺极尽山泉花鸟之胜,历来为僧人、邑令、士大夫游憩吟诗之所。明朝骆文盛写有《秋日游云岫寺》诗:寻山何处好?云岫独栖云。路绕松阴入,泉从石窦分。岩花秋暗淡,炉篆午氤氲。不用通名姓,山僧总未闻。”
  云岫禅寺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钮智芳撰文)
  防风祠
  防风祠,在防风山的南麓。坐北朝南,背依封(风)山,南面下渚湖,气势极为壮观。真是“王阙琼都,咫尺封禺之内,凝岚积翠,高低城邑之旁。”
  防风祠是祭祀防风神的地方。古籍上记载防风的资料极为有限,只知“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并说他“守封禺之山”。
  防风祠初建于西晋元康初年,是一位绍兴籍的武康县令贺循所建。到了五代时,吴越王钱镠重建。防风祠左侧有《新建风山灵德王庙碑》。此碑为钱镠王所立,距今已1000多年了。传为罗隐书。
  碑通高262厘米,厚约25厘米,宽88.5厘米。阮元《两浙金石志》、陆心源《吴兴金石记》、《道光武康县志》均有著录。
  防风祠到了清代乾隆时重修,当时神祠为三进大殿,殿柱上原有无名氏的一副长联:
  五千年藩分虞夏,矢志靡佗,追思洪水龙蛇捍患到今留圣泽;
  一百里壤守封禺,功垂不朽,试看崇祠俎豆酬庸终古沐神庥。
  这副楹联简要地概括了防风立国安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丰功伟业和历代人民对防风氏的祭奠盛况。
  大殿前原有两株巨大的黄■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是千年占木,也是防风祠最有价值的遗存物之一,可是其一在“文革”时期与庙同遭厄运,被连根拔起。据万历《湖州府志》记载,防风庙“祀防风氏之神,岁以八月二十五日致祭”。秋祭防风延续至今。旧时知县率官在祭防风氏的同时,还举行防风庙会。在旧历八月廿五前后各一天(即廿四、廿五、廿六日),此时防风庙附近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同时,在庙的戏台上连演3天的社戏,乡民均免费观看。至于当时盛况,前清举人梁英曾写过一本《防风散记》,有着详尽记载。(吴冠民撰文)
  戴公祠
  2001年底,城关镇溪东街一座红墙黄瓦、飞檐翘角、庄严雄伟的戴公祠建成了。至于戴公祠的来历,据传:宋嘉定四年(1211)城关焦山北麓戴家巷的戴家生下一子,取名戴继元,小名阿大。长大后到河下一家米店做伙计。阿大为人随和善良,乐于助人,深得店家器重,在街坊邻居中留有很好的口碑。城关向有赛龙船习俗。某年端午节,正当龙船快速划进之时,有一名船员不幸落水危在旦夕。此时,正在观赛的戴阿大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下水救助,结果力竭而被淹死,成为县城广大民众敬佩的义士。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舍己救人的勇士,许多商家、市民自发捐资在戴继元下水救人的岸旁建起了“戴公祠”,四时享祀香火。戴公祠又名“显佑侯庙”,俗称下庙。宋代时,庙内正中坐着戴公,左边的叫绿老爷,姓柳名察
  躬,是唐代柳宗元的祖父,曾任德清县令,为官清正。右边的叫红老爷面孔赤色,为叶姓,生平不详。
  传说戴阿大救人献身后,人们在长桥河里捞了七天七夜都找不到他的尸体。在第七天晚上,戴阿大给他生前的一位朋友托了一个梦,告诉说:“他的尸体在东门城桥下,从第八天开始,他下水救人的河岸要香三天,臭三天”。后来果真应验,人们对戴阿大更是十分崇敬。每年黄梅水季节,城关长桥河洪水滔滔,传说当有人落水,要喊“戴阿大救我”,就会见一年轻小伙子救他上岸。如果喊“戴老爷来救我”就没有生还的希望了。因穿靴戴帽着袍要耽误时间。
  戴公祠筹建历时3年。由山门、侯王殿、真身殿组成。大殿正墙上书有“骨气永存,地久天长”。
  戴公祠前至今还有一棵900多年的古柏。显得最为珍贵。邑人蔡瑜卿写有《戴侯祠古柏歌》:戴侯庙、临溪曲;戴侯墓、焦山麓。门前柏荫何萧森,故老相传宋至今……”。(钮智芳撰文并摄)
  孟郊祠
  1998年冬,建筑简朴的孟郊祠,在武康镇春晖街西段落成。著名剧作家顾锡东书写的祠匾高悬门首。堂中孟郊象高立其中。省内外不少名家为该祠题了辞。上海著名作家洪汛涛的“贞曜千秋”使人想起孟郊身后的辉煌。林辰夫的“巨篇五百咏遍天下平民心,名诗一首抒尽人间母子情”的楹联概括了孟郊的成就和影响;此外,陈永昊、夏仲烈、刘兴、钱法成、张浩、王顺章等人也留下了各体书法,纪念和歌颂这位耿介倔强,坚持操守美德的诗人。现在孟郊祠已成为武康县城一处旅游景点。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武康孟宅保(今千秋村清河桥)人。中进士时年已46岁。曾作《登科后》诗,其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了著名典故。孟郊先后出任溧阳县尉、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等。卒年64岁。葬于洛阳东先人墓左。韩愈为之治丧,并撰《贞曜先生墓志铭》。孟郊仕途失意,以诗名世。所作《游子吟》千古传诵。友人张籍等给他私谥为“贞曜先生”。贞曜先生祠,毁于兵燹,宋代景定年间重建,后又被毁。清乾隆年间再重建为木结构祠堂。现在这次新建显示了家乡人们对游子孟郊的缅怀之情。
  原在千秋村清河桥畔孟郊故宅处有一“东野古井”。井上有亭,今废。井圈现藏县博物馆。(钮智芳撰文)
  升玄观
  升玄观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和王杨存中寓居禺山之麓时建造的一所道观。观址位于计筹山峡口西侧的南麓,正门对着禺溪。原建筑五间两进,东西各有厢房。门前有石池,池上有拱桥,规模虽然不大,但择址之幽,营建之精,至今仍有迹可循。南宋末叶,道士葛蒙庵主持升玄观。他在计筹山巅炼丹修道,打醮祈祷。至今,山巅尚有炼丹石池等古迹。葛蒙庵有个徒弟叫杜处逸,据嘉靖《武康县志》记载:“杜处逸,号道坚,又号南谷子,采石人。年十四得异书,师葛蒙庵。入茅山作道士,住邑之计筹山升玄观。(元)皇庆间(1312—1313),授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创通玄观,作览古楼,聚书万卷,后又住宗阳宫。”
  杜道坚好学不倦,他在升玄观右侧建造了藏书楼,收藏古籍万卷,日常披览。
  杜道坚羽化后,由他的徒弟周德方主持升玄观。据明朝《武康县志》记载:“周德方,号广莫子,计筹山真人。杜处逸弟子,有室曰‘不自恕斋’。”周德方好学不倦,他们师徒两人致力于道家文化披览传播,为文人墨客留下了佳话。
  昔日的升玄观是令文人墨客留连忘返的佳境。
  升玄观于元末鼎革和明末兵燹中未遭劫火之灾。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号称“前溪三子”之一的唐靖来到升玄观,游览之余,写下了“蓬岛虚传海外航,群真是处白云乡。听来仙漏六时雨,流出春泥一道香。香启玄经参旧契,争看碧落拜新郎。华阳洞里如相识,可许同游骑凤凰”的《升玄观》七言律诗。展示了清初升玄观涧水流香,白云虚净的佳境。此后,德清徐以泰、徐以震兄弟联袂寻
  胜升玄观,徐以泰写下了《上已泛舟至武康,游资福寺,沿禺山麓寻宋杨和王墓,午后,登计筹山,归憩升玄观》长诗。徐以震写了《升玄观》古风。对“石滑不生尘,松杉荫数里”的幽美胜境大加赞赏。
  升玄观道家胜地,为历代所注重。民国期间的道士真谷子,编纂了《计筹山志略》,记载了升玄观的兴衰变迁,为后人研究道教文化留下了一份珍贵遣产。(陈景超撰文)
  赵孟墓
  在德清洛舍东衡戏台山之原,安葬着元朝艺术家赵孟与夫人管仲姬。墓前竖立着“元魏国公赵孟、魏国夫人管仲姬墓”石碑。墓地北靠勤王山,如椅背相枕,左右为坡,视野开阔,翠竹苍松,清幽谧静。一对石马和一对翁仲护卫两侧。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鸥波、水晶宫道人,是宋朝皇室宗裔,按照皇室世系谱谍排列,他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
  赵孟一家祖先世代都是朝廷大臣。赵孟在14岁那年,依靠父荫补官,19岁经国子监考试录中,出任淮南北路真州司户参军。3年后,南宋首都沦陷,他便闲居于德清别业,攻经读史,发奋自励。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冬,33岁的赵孟经程钜夫荐举,应召辞家入朝,先任刑部主事,次年迁升兵部郎中。至元二十七年(1290)又升任集贤学士。他曾参加过反对权相桑哥的斗争,但因出身宋朝帝室,经常受到朝臣的猜忌和怀疑,便于39岁那年请求外调。不久,赵孟先后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山西汾洲、江苏泰州及江浙儒学提举,在外地官署中度过了19年。
  元成宗继位后,57岁的赵孟于至大三年(1310)再次被召入京,先后迁任奉训大夫,翰林侍读学士、集贤侍讲学士。延祐三年(1316),又迁任翰林院学士承旨,赠荣禄大夫,官至一品秩,直接领导当时全国最高的学术机构,对元朝初期政治治理和典章制度的制定颁布,立了建树之功。
  延祐六年(1319),赵孟以66岁的高龄离京。此后,在湖州
  旧居和德清别业之间住了3年,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十六日黄昏卒于里第,享年69岁。元英宗诏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赵孟从宋朝皇室臣僚沦为元朝平民,在德清别业隐居期间度过了人生最低谷的阶段,结识了管道昇(仲姬),并在别业结婚,故对德清别业与东衡山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与管道昇早在生前便已商定,一旦物化,便选择东衡之原作为千秋长眠之地,后以“国公”规格与管夫人合葬。
  赵孟在《松雪斋集》中的《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记道:“六年(1319),(脚气)增剧,闻于上,得旨还家。四月廿五发大都,五月十日行至临清,以疾死于舟中,年五十八……余与子雍护柩还吴兴,是岁某月某日,葬德清县东衡山之原。赞曰:东衡之原,夫人所择,规为同穴,百世无易。树以青松,铭以贞石,婉婉之德,万古是式。”3年后,九月十日,与管夫人合葬于德清别业西侧的东衡山之原。
  赵孟墓前,尝立有赵氏生前自书的“元学士赵孟之墓”的碑碣,碣至清朝嘉庆间犹存。红羊之劫,墓碑遭毁。民国4年(1915),德清县修志馆总纂程森复立“宋王孙元魏国公墓”石碑。文革浩劫,墓碑致残。1992年10月,德清县人民政府重修赵墓,立“元魏国公赵孟魏国夫人管仲姬墓”新碑。
  赵孟在元朝官居从一品,又封赠魏国公,故墓前石人、石马、石虎、石羊成群结队,仪仗肃然。由于沧海桑田之变,今墓前尚存石马一对、翁仲一对,虎头(残)一具。
  赵管合葬墓自1992年修复以来,接待了许多国际来宾。在墓前举行过两次赵孟国际书学、学术研讨会,日本书海社进行了三次朝拜活动。1996年4月,墓地被列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景超撰文)
  裴坟庵
  在城关镇的西南角,一座程高只有35米的小山,名叫丁山。在这丁山之南,竣工不久的一幢庄严的殿宇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这便是有名的裴坟庵。
  裴休是唐代济源(现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人,字公美,祖宣,父肃,肃生三子,为俦、休、俅,皆登进士第。裴休排行老二,生于唐贞元二年(786),官至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运使,在位5年,改革漕运积弊,制止方镇横赋,颇多政绩。后被罢职,充宣武军节度使。大中十三年(859)起先后分别出任昭义(今山西长治市)、河东(今山西太原市西南)、风翔(今陕西宝鸡)、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咸通元年(860)人户部尚书,累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同年病死于任上。卒年74岁。《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记。
  裴休生性宽惠,为官清廉,而且擅长于书翰,尤其精通佛典。中年以后他便不染荤血,“常斋戒,香炉贝典,不离斋中,咏歌赞呗,以为法乐”。裴休同时又是诗人,但传世作品极少。《全唐诗》卷563和《全唐诗外编》卷12,曾收录了他的3首诗,1首是五律《题泐潭潭》;另2首是七律《赠黄蘖山人曾希
  运》、《太平兴龙寺诗》。
  裴休死后,百姓追念他的为人,便建此庵,让其歆享世代祀祭。清同治初年(1862)了义禅师曾募捐重修。在裴坟庵右侧,曾有栖霞庵和吉禅寺,这些寺庵早已废圮。新建的裴坟庵大殿占地400平方米,还配有附属建筑,较殿前尚存的庵堂有了很大的扩充。待佛像塑成后,是旅游者一大值得光顾的去处。
  庵堂前至今仍留一株罗汉松。树高虽只7米左右,但树干距地1米处的胸径有68厘米,比通常的罗汉松要大得多。根据裴休去世时间和树的生长状况,此树栽于唐咸通年间,距今大约已有1100多年,为湖州地区罕见之古木。(吴冠民撰文钮智芳摄影)
  西河口
  西河口是新市镇西侧一条古老的市河。
  西河口南自陈家潭,北至朱家桥。全长不足三华里。至今两岸仍保存着临河的古式街道和跨河的石桥。陈家潭是新市“三潭”(另两潭为仙潭和跃龙潭)之一,旧时共称三潭夜月”。环绕陈家潭有三座古朴的石桥。分别名驾仙桥、会仙潭、望仙桥,都是唐宋时期留下的遗物。这三座桥传说是因为有仙人在陈家潭沐浴,故都以“仙”字命名。
  驾仙桥系环形石拱桥,桥堍的曹家花园曾为辛亥女烈秋瑾和她的女友徐自华逗留过的地方。陈迹至今依稀可辨。会仙桥又叫新桥,桥上有碑,是不多见的古桥,望仙桥是陈家潭与西河口的交汇处,明朝沈陶曾写过一阕《浣溪沙》,说它是“晚色轻凉入鱼船”。可见这里原是新市的弹唱歌舞之地。
  西河门有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深宅大院,石库门墙,青砖铺地,精细的砖雕和木雕建筑,充分体现了明清的建筑风格。从这座古老的旧宅,也可让人联想到作为商贸重镇真是新市自古繁华。
  西河口鳞次栉比的古老民居和石桥,至今仍向人们诉说着往日沧桑。西河口旧时是镇上主要的商业闹市区,夹河而开设的丝行、栈房、染坊、米店、钱庄、酱园、羊行、蜡烛店等百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德源当铺,钱同吾纸店等颇有名气。镇周围的乡民每每划着小船于此集市,明朝的刘仲王景到了这里写了一首七律:泽国鱼盐一万家,从来人物感繁华,青衫云鬓能摇橹,白苎冰肌解踏车,比屋傍河开市肆,疏苗盈野间桑麻。吴歙一曲随风度,荡漾湖光映晚霞”。
  由于《林家铺子》和《蚕花姑娘》这两部著名电影都曾在这里拍摄过外景,使得这座千年古镇声名远播。
  现在西河口已经作为一处旅游景点加以保护和修缮。成了新市蚕花庙会和黄酒羊肉节期间外来人士观光的好景点。(吴冠民撰文)
  摩崖刻石与碑刻
  德清县境内的崖刻和碑刻,大都集中在莫干山风景区,这些文学与书法完美结合的艺术奇葩,极大地丰富了莫干山的文化内涵,恰似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游人所喜闻乐见。
  崖刻中字数最多者为镌于剑池灵鹊桥上方石壁上的《甲寿岩记》,全文三百五十二字,每字三寸见方,楷书略带魏意,间架老成,系白曾然撰文,周觉以书丹,为祝贺《莫干山志》作者周庆云六十岁华诞而作,寓意吉祥。
  号称“江南第一擘窠大字”的草书“翠”字,是当代书画艺术大师钱君匋的得意之作,字高十米,如矫龙破壁,气势撼人。旁边配刻余任天的草书“莫干好”、姜东舒的“明珠深”,卢前撰文谭建丞书丹的《翠字岩记》以及流寓台湾的孔子七十二代裔孙孔德成的楷书“风月无边”,组成了以崖刻为主要景观的“滴翠潭”新景点。“翠”字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众多的崖刻中,百岁老人苏局仙的“江南第一
  山”,抗日名将马占山的“横磨歼虏”,上海滩三大闻人之一张啸林的“佛”,铁琴铜剑庐主人瞿启甲的“筼谷飞瀑”以及刘承干、济苍、师柳、卢夔凤等人的题诗刻石,各擅胜场,脍炙人口,而刻于剑池短瀑边石壁上周庆云的“剑池”二字,足称是“上镜率”最高的崖刻“明星”,每天吸引了无数游客在字旁摄影留念,历年来其创造的经济效益,盖亦难以言表矣。
  “莫干山碑林”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由已故国家领导人周谷城,书坛泰斗沙孟海题额,刻有我国当代享有盛名书法名家若舒同、冯其庸、张仃、李铎、王学仲、赖少其、萧娴、关山月、陈从周、陆俨少、夏承涛、施南池、朱关田、费新我等人所书的古今咏莫干山诗词名篇石碑近五十通,正草篆隶,争奇斗艳,蔚为大观。其中一巨者刻有陈毅元帅《莫干好》纪游词七首手稿,特地辟出一亭予以陈列,“陈帅诗碑亭”碑额系张爱萍将军所署。
  莫干山之外,崖刻和碑刻零星散布于全县各处,在武康花石开村下龙潭,有湖州刺史于等人题名纪游崖刻,落款唐贞元十六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是县内纪年最早的一件题记。
  座落城关北门外的古慈相寺,原有半月泉胜迹,今寺废泉湮,唯苏东坡等人纪游碑尚存。此碑前半部份楷书:“苏轼、曾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坚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后半部份为典型的苏体行书:“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其诗其字一如其人,楮墨间透露出一股豪迈之气。此碑现藏于县博物馆内。
  雄峙于三合防风祠的《新建风山灵德王庙记》,全碑七百三十四字,为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所立,是研究防风与吴越国的珍贵史料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三合另有“子昂碑”,位于乡东南的计筹山,所谓“碑”实际却是崖刻。文曰:“吴兴武康计筹山,越大夫计然隐此成道。后千年,葛仙翁炼丹在此。又千年,当涂杜君道坚来登白石崖。三仙游侠,为
  四大域中建万古福地。大梁赵孟“这是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遗存县境内的唯一墨迹,弥足珍贵的了。(卢前撰文钮智芳摄影)

知识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德清旅游文化》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节庆、神话传说、名优特产、历代人物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