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94
颗粒名称: 铜官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2
页码: 11-12
摘要: 距武康县城仅9公里之遥,重岩绝磴涉无端。世传汉朝时吴王刘濞曾在此采铜。杳在云烟仿佛间”铜官山旧时景点颇多,诸如古月泉、清奏亭、毛公堂、赤松涧、缓步堤、内院(苑)桥、牛头峰、擎天松、无畏庵、留云洞、石燕洞、赵监庙等。即为当年采铜遗留下来的铜井。井旁石笋多产青绿。旧时山僧取之以饰佛髻,离石燕洞数百公尺有炼铜滩”许是设炉炼铜之处。道光《武康县志》说此,大可一亩碎石绣绿皆金碧色。嘉靖《浙江通志》认为余英之水由此而出,铜官山秀丽的自然景观让人乐而忘返。铜山分外幽。铜山寺座落在铜官山麓。
关键词: 铜官山 名胜古迹 德清

内容

距武康县城仅9公里之遥,有一处曾经在历史上令人刮目的地方,这就是“重岩绝磴涉无端”的铜官山。铜官山又名武康山。世传汉朝时吴王刘濞曾在此采铜,铸钱和制造兵器。
  铜官山并不高,海拔不过252米,但茂林修竹,万壑秋声,景色极佳。古往今来曾招徕不少墨客骚人于此吟咏,留下了不少锦绣诗章,从不同角度对这里的景色作了描写。“万壑秋声松四面,一林浓翠竹千行”(林述曾)、“金沙遥映日,铜井暗流泉”(韦人凤)“半生杖履经行处,杳在云烟仿佛间”(程九万)等不失为佳构。
  铜官山旧时景点颇多,诸如古月泉、清奏亭、毛公堂、赤松涧、缓步堤、内院(苑)桥、牛头峰、擎天松、无畏庵、留云洞、石燕洞、赵监庙等。山顶至今仍有两坎,即为当年采铜遗留下来的铜井。井方径丈许,深不可测。道光《武康县志》说它“水无盈缩,色以时变”。井旁石笋多产青绿,旧时山僧取之以饰佛髻。井边有“石燕洞”。
  离石燕洞数百公尺有炼铜滩,许是设炉炼铜之处。道光《武康县志》说此“大可一亩碎石绣绿皆金碧色,纤草不萌。”嘉靖《浙江通志》认为余英之水由此而出,铜官山秀丽的自然景观让人乐而忘返。怪不得宋代的毛滂要说“踏遍武康境,铜山分外幽”了。
  铜官山最负盛名当推“龙象之护持,宰官之功德”的古刹铜山寺。铜山寺座落在铜官山麓,寺初建于10世纪初,原先名“资福寺”,到宋治平二年(1065)改名为“隆教院”,后再更名为铜山寺。自从宋建中靖国初,一位名叫维琳禅师的高僧当了这寺院的住持后,才声名日隆,盛极一时。
  铜山寺后有蝙蝠洞。洞深而广,内隐蝙蝠无数。1934年出版的《莫干山指南》说“胆壮者入洞一驱,蝙蝠群飞而出,其大逾鸽,一时洞中‘拍拍’之声堪以惊人。”寺前还有松树,高耸云天。在1930年前后,铜山寺殿宇仍保存完好。周庆云所编《莫干山志》还称“今大殿建新,群屋皆备”。解放后一度被用作民居,且年久失修,早失旧时风光。“文革”期间山民移居,所剩屋宇也随之被拆。现在废址尚存,在所遗留的柱础和墙基中,仍可想见当年轩敞的庙貌景象。近年,有好事者于原址构筑了一座规模极小,建筑简陋的佛殿。(吴冠民撰文钮智芳摄影)

知识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德清旅游文化》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节庆、神话传说、名优特产、历代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冠民
责任者
钮智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