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93
颗粒名称: 防风山
分类号: K928.3
页数: 2
页码: 9-10
摘要: 防风古国的文化遗存大都聚集于此,西连茅田畈,南麓便是二都集镇,风山、封山、封公山、风渚山等等均是它的别名。防风山与辅佐大禹治水的防风氏密切相关“防风山因有深远的人文渊源和秀美的自然景观,封公石窟“乾峰耸翠“古梅胜景“从防风神祠后面沿石阶而上数百步。四周修竹萧萧”原先古梅成林,尤其栽有名贵的古梅多株。小蝙蝠洞,这小蝙蝠洞是相对上面的“由观音岭向左侧上山“封公石窟“洞常年渗水“相传为防风氏居所,洞口高大,石室后有蝙蝠洞”传说此洞深不可测。往东有龙池,沿龙池拾级而上就可到达朝阳禅院(今已废)。
关键词: 防风山 名胜古迹 德清

内容

防风山是防风古国的中心区域,防风古国的文化遗存大都聚集于此。
  防风山不甚高,海拔仅125米,在下渚湖的北岸。它东起观音岭,西连茅田畈,北至资敬寺,南麓便是二都集镇。防风山异名颇多,风山、封山、封公山、风渚山等等均是它的别名。
  防风山与辅佐大禹治水的防风氏密切相关。古书上说“古防风氏之国”;防风山因有深远的人文渊源和秀美的自然景观,早为人们所瞩目。在1500年前的南朝宋时期,山谦之的《吴兴记》中就提到“吴兴西有风渚山,一日风山,有风公庙,古防风国也”。此后逐渐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山上的“封公石窟”、“乾峰耸翠”、“奇松待鹤”、“古梅胜景”、“百丈深潭”和“潘老仙踪”等景点都是令人驻足流连的地方。
  从防风神祠后面沿石阶而上数百步,旧有“观音阁”、“听雨楼”等建筑。现在残留的台座尚依稀可辨。“听雨楼”依山岩而筑,四周修竹萧萧,环境极其幽静。原先古梅成林,尤其栽有名贵的古梅多株,是封山上一处重要景点。其上有一岩洞,俗称“小蝙蝠洞”,这小蝙蝠洞是相对上面的“封公洞”而言。
  由观音岭向左侧上山,就到达了《山海经》中称之为“大人之堂”的“封公石窟”,亦称封公洞,俗称蝙蝠洞。这里“岩窦轩翥,高可三、四丈,如堂皇然”,洞常年渗水,夏日冰凉,人入无汗。道光《武康县志》载“洞中广容百席”,相传为防风氏居所。洞口高大,有石刻数处。前人来此题咏不少。
  石室后有蝙蝠洞,洞内蝙蝠无数。传说此洞深不可测,通山下风渚湖,又说可通徽州。
  出封公石室,往东有龙池,池水终年不涸。沿龙池拾级而上就可到达朝阳禅院(今已废)。院后亦有一池,池水清澈,两边峭壁危立,若再沿石梯而上,即入“天上室”,安坐其间,防风古国景色皆可尽收眼底。湖水云天,碧树青瓦,如坐画境。
  封公洞西侧为封山主峰——待鹤峰。这里峰峦陡峭,怪石嶙峋,顶峰原有7棵古松,虬枝曲干,凤翥龙飞,时有野鹤飞来栖集其上。现在仅存一株。这“奇松待鹤”是“封山十景”之一。
  沿封山西下,是圣堂岭。西去为“泅水庵”,庵后石壁突兀,下俯清泉。庵之西登山半里许,中贯一石,如梁可渡,称为“仙人桥”。东上即“百丈潭”,潭深不可测。往下有石池,其间大石凌空。潘道士者于此修炼,故云“潘老仙踪”。《吴兴合璧》中有一段骈文,对防风山这些景点写得颇有诗意:
  “阳有风渚之湖,东有观音之岭,缘磴而上,封公之洞,一窦堂开。俯泉而过泗水之庵,两岑岸立,道旁片石,独留宝剑之光,壁下一泓,犹识龙池之水,仙人桥上,高峰排云,大士阁前,碧山入画。”(吴冠民撰文)

知识出处

德清旅游文化

《德清旅游文化》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德清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俗节庆、神话传说、名优特产、历代人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冠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清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