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龙灯会(省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72
颗粒名称: 乾元龙灯会(省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4
页码: 422-4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省级民俗类非遗项目—乾元龙灯会,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乾元龙灯会 湖州市

内容

乾元龙灯会,直接源于农历一月十五日前后德清民间的“灯节”习俗。乾元镇即德清县原城关镇,地处德清县中部,自唐天授二年(691)析武康地置县起至1994年,长达1300多年作为德清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杭嘉湖地区水稻、蚕桑的主要产区之一。人民富庶,民俗活动自古繁盛,尤以正月“灯节”期间为最。据《民国德清县新志》卷二《风俗》记载,正月“灯节,自一月十三日曰‘上灯’起,至一月十八日曰‘落灯’止。乡农制各色纸灯为龙马狮鱼花篮之形赴市竞赛,迎之者须燃花炮并赠钱物以为酬”。而元宵之夜,市井“彻夜观灯”,热闹非凡。其中,“赴市竞赛”的各村乡农争奇斗艳,扎龙调舞、各色花灯与花轿台阁;千百年来代代沿袭,逐渐形成了元宵期间的特色民俗:“乾元龙灯会”。乾元龙灯会在传统上包括龙灯,花灯等。“文革”期间,元龙灯会一度停止活动。1985年重新恢复,至今已经举办13届。2013年乾元镇以“乾元龙灯会”年俗项目成功入选全省26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
  德清舞龙第一人
  童宝松,男,1950年出生,德清县乾元镇金鹅山村童家墩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乾元龙灯会”。
  我今年64岁,是童家墩舞龙队的队长,同时也是省级非遗项目“乾元龙灯会”的传承人。
  今年年初,浙江省文化厅开展的“2013最美中国年·浙江年俗”寻访活动评审结果公布,我省26个最有春节文化特色地区名单出炉,德清县乾元镇的“乾元龙灯会”榜上有名。恢复的乾元龙灯会沿袭了民间“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的传统,十多年来,乾元镇各村恢复的龙灯至今已达十多条。我们童家墩舞龙始于清末,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包括具有六代以上传承谱系的德清最早龙灯之一的“童家墩老龙”,各种传统龙俗不仅保留完好,每逢元宵期间,整个村100多人均出门调龙,三代同舞,场面颇为壮观。
  我从13岁开始舞龙,已有51年的舞龙经验。童家墩现在的这支舞龙队已有8条龙灯,舞龙队员都是村民自发加入的,年纪最大的已有70多岁。在我们村一户村民家的阁楼上,还保存着我们村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老龙头”。这是一个用竹篾扎成骨架、糊着桃花纸的龙头,龙嘴里有一块木板,是用来安置蜡烛的。这个龙头已经有70多年历史,木板上的蜡烛油已经积得很厚,整个龙头有50多斤重呢。现在我们童家墩有三户人家家里存放着已经“退役”的龙头、龙灯,他们都好生看护着,是不能随意搬运移动的。
  我小时候看过父亲扎龙灯,自己参与扎龙灯就有过三次。新龙的眼睛是要用纸包住的,一定要到附近的河边、漾口去“开睛”,一般是由舞龙头的人来把纸揭开,还要放鞭炮,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关于舞龙的风俗还有不少,因为我们舞的不仅仅是一条龙,而是在传承一种龙文化。
  为了迎接第13届浙北乾龙灯会,去年底,乾元镇6个村都新组了龙灯队,我和我的两位队友被轮流请到各个村去授课,童家墩舞龙技艺有了更为广泛的传承。而且我们村去年还组建了女子舞龙队,队员大多是嫁进童家墩的媳妇,如今也开始继承舞龙的老传统了。
  童家墩人人都会舞龙,不仅我的两个儿子会舞龙,我18岁的孙子也已经好几次参加舞龙表演了。在我们童家墩的舞龙队伍中,像我孙子这样的“90后”已有近10人,这让我们看到了乾元龙灯会的旺盛生命力,也让我更加坚信:舞龙的传统习俗一定会在童家墩世世代代继续传承下去。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童宝松
责任者
陈德明
责任者
童宝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