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生产习俗(省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71
颗粒名称: 蚕桑生产习俗(省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3
页码: 419-4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省级民俗类非遗项目—蚕桑生产习俗,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蚕桑生产 湖州市

内容

德清蚕桑生产之历史悠久,据考可推至马家浜文化晚期,这里历来“山明水秀”“地僻上沃”。东中部地区,“重农桑务绩纺”“科第彬彬”“文士辈出”,其俗“尚礼仪贱勇力”。西部则“俗朴而茂,其士秀而文”。(见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九)所以,蚕桑习俗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文人的烙印,众多的文人留下的诗歌就是很好的说明。长期以来,蚕农们在不断地实践中,早早地总结出了养蚕的经验,道光武康县志中记录了养蚕从“浴种”到“布子”“相种”的整个过程,说明人们已经掌握了一整套养蚕技术。为祈求蚕茧丰收,其蚕桑生产习俗既带有科学性又带有祈求性。蚕事习俗颇多,围绕代表蚕桑生产的代名词“蚕花”,就有剪蚕花、戴蚕花、年三十的呼蚕花、点蚕花火(又称点蚕花灯)、焐蚕花(又称困蚕花)、谢蚕花、讨蚕花、扫蚕花、吃蚕花饭,还有清明蚕花庙会上的轧蚕花等等,另与婚嫁有关的有接蚕花、送蚕花箪等。育蚕时有诸多习俗与禁忌,如“关蚕房门”“开蚕门”“落花眠”“搭空山头”“压山”等等。另外语言也有禁忌,避免讲与“僵、死”谐音的词。
  蚕桑生产前后之余,还请艺人来扫蚕花,唱蚕花,祝愿来年丰收,平时讲故事,猜谜语也离不开“蚕”的话题。经普查大致有几类:关于蚕、蚕神来源的传说,如《蚕字来源》;反映勤劳生产的故事,如《吊龙蚕》;蚕的字谜;养蚕的歌谣等等。伴随着生产,还有蚕信仰,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蚕生日”,要做茧圆子祭拜蚕花娘娘。
  因此德清的蚕桑生产习俗具有广泛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遍布全县,又为广大蚕农长期奉行,历代传承;并与人生礼仪、岁时习俗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无论从民俗学还是农业技术方面以及文学价值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恢复蚕俗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如举办蚕花庙会、蚕丝文化节、财富节等等。尽管如此,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多元化产业发展的今天,由于蚕生产不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降低,蚕俗意识逐渐淡化甚至消失,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如《扫蚕花地》已濒临灭绝。
  德清自古蚕事兴盛,民间还流传一个传说:从前,德清一带没有蚕桑,一位善良聪明的姑娘立志到北方去寻找蚕种。乡亲们为她做了百家衣、百家鞋。历尽千辛万难,她终于取到了蚕种,又怕赶回来误了季节,心里一急,变成了一只鸟飞了回来。从此家乡有了蚕桑,每到春蚕季节,蚕鸟总是一遍遍地叫着“宝宝好哕,宝宝好哕!”
  除夕之夜,德清蚕乡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神龛里点上一支红烛或一盏油灯,一直点到大年初一清晨,俗称“点蚕花灯”。吃过年夜饭,蚕家令孩童手提各式灯笼,如马头灯,元宝灯,鳌鱼灯,兔子灯等,在村前门口屋后及田头地角一边照一边唱“呼蚕花”,以祈来年蚕花丰收,俗称“呼蚕花”。
  蚕农在家中设立蚕花娘娘的神位,一般用蚕神码,一种木刻套印的纸质蚕神像。蚕农“请”(买)回家后贴在蚕室或折成方柱状立于祭桌供奉。民间称为“蚕花娘娘”“蚕花菩萨”“蚕花五圣”“马头娘”“马头神”“马鸣王菩萨”等等。祭蚕神时,插蚕烛,供酒饭,由年长妇女合掌默默祈祷,以求蚕花利市,保佑来年“蚕花廿四分”。祭蚕神习俗到了近代演变为每年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后,蚕蚁孵出之日,蚕农将蚕蚁供在马头娘神位前,点燃无气味的香,供三牲祭祀叩拜,嘴里说上几句祈求蚕神保佑的吉利话,称为“祭蚕神”。另一次则在做丝完毕以后(或采茧后),将新丝(或新茧)陈列于神位前,供三牲香烛,祭祀叩拜,称为“谢蚕神”。蚕乡女子无论老幼,在祭蚕神,谢蚕神和烧香拜佛时,头上总要插一朵用红色彩纸做成的“蚕花”,以示对蚕神的虔诚。她们不仅在祭祀时戴,在整个蚕季里都戴在头上。
  蚕事前,蚕农备香烛,向“蚕神”顶礼默祷,通神许愿,祈求保佑。在养蚕中途如罹蚕病,临时再祭拜数次,以求消弭灾祸。清明之夜,蚕农家家户户清理阴沟污泥,打扫四旁污秽,清洗门槛,堵塞地洞。还用红纸剪成大小不一的“元宝”,贴在蚕室门上和收蚁笪上,祈求蚕养好,“元宝”滚进来,并用红纸剪成“聚宝盆”“老虎头”“三叉宝剑”,谓之“蚕花宝地”“百无禁忌”。把猫的图形制成剪纸,俗称“蚕猫”,将它贴在蚕匾里,寓意鼠会吃蚕,而鼠惧怕猫,就发明了“蚕猫”剪纸,张贴在大门上、蚕匾里,以免鼠害。
  十二月十二日是蚕花娘娘生日。蚕农们祭祀祈求蚕花丰收。当天,蚕妇用红(掺入红番瓜)、青(掺入年青头)、纯白三色米粉,做成茧子形状的小圆子,俗称茧圆子。煮熟后盛于瓷碗中,配上甘蔗、橘子等水果,桑叶与龙蚕,一绞绞丝束,一重重元宝,鲤花鱼、大公鸡等形状糯米点心。供于灶山之上,备酒菜,立“蚕花五圣”的码张,燃香插烛,虔诚祭祀一番。德清一带乡村习惯在这天“请蚕花”,用一只蚕匾放入祭品、蚕神码和纸钱,焚香烛礼拜,祭后孩子们一拥而上,抢吃祭品,抢得越快,兆示蚕花越旺。
  蚕农取出收藏在家中的蚕种(蚕蛾产在厚纸片上的蚕卵),撒上一些盐粒腌种,再用袱包藏起来,蚕生日仪式到此结束。10天后,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菩萨时,再将蚕种取出,抖落纸片上的盐,用清水冲洗一下,挂在通风背光的地方晾干收藏,来年春天谷雨时节前后,便取出蚕种加温孵化小蚕。
  春季养蚕前夕,德清农村常有携带黄蟒蛇的民间艺人,俗称“放蛇佬”上门表演唱“赞蚕花”。蚕农俗信黄蟒蛇为青龙,认为青龙到则蚕花好,故蚕家都乐于向“放蛇佬”施舍,赞颂蚕花娘娘,祈求蚕桑吉利丰收。谷雨撒种前三五日下蚕(孵乌蚁)时,有“接蚕花”的仪式。先由主人将一张蚕花纸和一张木刻蚕花娘娘像交给蚕妇,念念有词:“称心如意,万年余粮。蚕花马,蚕花纸,头蚕势,二蚕势,好得势。采得好茧子,踏得好细丝,卖得好银子,造几埭好房子。”诵毕,蚕妇将蚕花纸和蚕花娘娘像恭恭敬敬地收藏起来。等到蚕茧丰收并卖得好价后,再拿出来供请,名曰“谢蚕花”。妇女儿童头上发髻,都插上一朵蚕花。养蚕期间,蚕房门窗上,蚕匾蚕架上,都要插上纸花,祈愿茧子满室花开。接蚕花后,养蚕人家都要吃“蚕花粥”。“蚕花粥”用糯米加赤豆、枣子、栗子煮成,再加白糖,香甜可口。
  每年清明节,德清新市镇觉海寺都举办香市庙会,庙中灵泉山前有清澈泉水,游香市妇女必在池中洗手,寓意回家能养好蚕,称为洗蚕花手。在蚕月里蚕家还有许多规矩,家家户户关闭门窗,禁止生人进入蚕室,怕冲撞蚕神。村里行人寥落,悄然肃静,俗称“蚕关门”。养蚕过程中也有不少禁忌,除了不能串门,不能在蚕房里喧哗,不能在蚕室四周动土等种种行为禁忌外,在语言上也有禁忌。如忌说亮,天亮了要说天开眼了;忌说僵,姜要改称辣烘,忌说洗,因与死谐音。等到蚕宝宝上了山,家家户户“亮山头”了,方才房门洞开,称为“蚕开门”。这时,亲朋好友都来“望山头”,还相互馈赠有特殊意义的礼物,如软糕、线粉、梅子、枇杷、咸鱼等,如“水糕”谐音“丝高”,“咸鲞”寓意有“想头”。
  当蚕宝宝过了三眠(出火),丰收基本在望时,家家户户做“茧圆”。一是祭祀蚕花娘娘,二是邻里亲戚互相赠送,互相犒劳。蚕农卖茧、卖丝之后,祭谢过蚕花娘子,就吃蚕花饭,蚕农家里每人都有小礼物。在德清和武康一带,吃“蚕罢枇杷”是古老风俗。童谣唱:“枇杷枇杷,隔冬开花,要吃枇杷,明年蚕罢。”
  【整理者:周江鸿】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江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