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白雀抬阁(省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67
颗粒名称:
白雀抬阁(省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5
页码:
399-4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省级民俗类非遗项目—白雀抬阁,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白雀抬阁
湖州市
内容
白雀抬阁,是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白雀乡一带村民为纪念卢总管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在潜山上举办的民俗活动。
“卢总管”,是传说中的一个养鱼人,生日农历二月二十四日,祖祖辈辈养鱼,他却是投胎三世。他整日整夜住在鱼塘边,却从来不往鱼塘里撒尿,把鱼塘保养得很好,养鱼的经验在当地也是最好的。在当地,养殖业与种植业是并重的两大主要产业,鱼塘与农田面积几乎相等。于是人们纷纷前来向他求教,他也总是无私地传授,深受人们的敬重,尊称他为“卢总管”。后来人们就近在潜山上为他建立了一座“总管庙”,每逢他的生日那天就去供奉物品、祭烧“香塔”,并将庙里的香灰撤在鱼塘里以消除鱼病,据说这非常灵验。
据乾隆《乌程县志》转引《乌青文献》记载,每年春社,乡民即“扮台阁故事迎演数日,所费浩繁”。当地艺人回忆,白雀台阁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末民初当地还有水抬阁,船在河里走,抬阁在船上表演,观众在沿河的两岸欣赏。据老年人回忆,抗战前的水抬阁花样要更多一些,这是因为船体大,抬阁固定在船板上稳定性好,便于台阁灵活旋转,让四面八方的观众都能看到。
白雀抬阁一直在白雀乡最活跃时候全乡曾有30多支抬阁队,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支抬阁表演队伍。“文革”期间,白雀抬阁被禁演,一直到80年代初才有所恢复。目前也只剩下金家兜村宋家圩自然村一支抬阁队,现称为“白雀抬阁队”。在重大节庆时它还能坚持表演,但年龄都已偏大,几位主要的传承人都已经是古稀老人了,最小的一位也已65岁。白雀抬阁已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境地,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小演员难觅。2005年被列入湖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白雀抬阁
俞春林,男,1948年12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白雀抬阁”。
《白雀抬阁》,于2009年10月份在仁皇山街道(原白雀乡)金家兜小区内落成了省级非遗名录展示馆,我真的感到非常欣慰和荣耀。《白雀抬阁》起源于清初年间,诞生于民间庙会,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个地区的民间传统表演活动历来十分丰富,《白雀抬阁》就广泛流传于太湖之滨这个美丽的乡镇。
《白雀抬阁》一直活跃在白雀一带,最兴盛的时候,曾有30多支抬阁队,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支抬阁表演队伍,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进去。我跟着俞根寿、周阿如两位老师傅悉心学习抬阁的表演技艺。在1968年至1978年期间,我们曾在湖州公社(当时称吴兴县)的大型游行活动中有过一两次表演。“文革”期间,《白雀抬阁》几乎被禁演,一直到80年代初才有所恢复。
在乡宣传文化中心的重视支持下,我于1998年重新组建了宋家圩抬阁队,并担任了该队队长,这是目前仅剩下的一支抬阁队,现称为“白雀抬阁队”。
所谓《白雀抬阁》是我们当地的老艺人借鉴踩高跷表演形式,进行的创新改良。我们把两个以上的儿童,集中在同一个表演器械上,作出各种表演,从原来自己踩着高跷走,改变为人们抬着演员走。这个表演器械就是“抬阁”,是一个一米见方的木制框架,用黄绸遮裹。抬阁平面下,装有传动齿轮。钢筋固定在传动齿轮上,可以转动钢筋。钢筋多少,要根据上面表演的演员人数来定,一人一根。台面以上的钢筋高60—80厘米。表演时,用30厘米宽的绑布,把表演的儿童紧缚在月牙形的“靠子”里,在牢牢地扎缚在钢筋上,然后给表演者穿上角色所需的各种戏装。长约6—8米的两根抬杠,均用彩绸扎缚,整座“抬阁”重约三四百斤。
抬阁表演队由三部分组成:一、抬阁人员,二、乐队演奏人员,三、抬阁上的表演人员。
抬阁人员的人数根据表演者的人数、重量来确定,一般由8—12人组成。一台“抬阁”的两边各一根支杆,由4个壮汉分前后2人抬着。旁边安排四个人扶持抬阁或作替换,同时还有一人操作“抬阁”的传动机械。
乐队演奏人员,由4—6人组成,主要乐器有堂锣、鼓、钹、小锣等。表演时,有时也加唢呐伴奏,气氛非常热烈喜庆。
表演人员由身材轻盈、相貌端庄、年龄在7—8岁左右的男女儿童担任。要求不仅要容貌俊秀,身体胖瘦还要正好能容入“靠子”。
而我们表演的剧目,一般都是传统戏剧或民间故事。如《罗通战四门》《三打白骨精》《白蛇传》等等。锣鼓声中,抬阁上的表演人员根据观众的情绪、乐队的节奏和器械操作人员的提示,在空中旋转、翻滚,甚或耍枪弄棒、舞刀弄剑,表演一些对打厮杀的惊险动作,来充分展示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白雀抬阁》起源于民间广泛流行的庙会,根植于民间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参与,成为满足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也因此得以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白雀地区一个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而它的表演形式也是集戏曲、杂技、舞蹈为一体。对专家学者研究我国民间表演艺术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再加上它历史悠久、表演形式独特、民众参与性广泛,民俗特性显著,因此还具有民俗学研究价值。但是目前这支仅剩下的抬阁队伍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抬阁队员年龄偏大、几位主要的传承人都已经是古稀老人了,正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这是我一直忧心的地方。
为了保护《白雀抬阁》这一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我多次与仁皇山街道(原白雀乡政府)进行协商、探讨,看看如何着手才能很好地保护好这项宝贵的民间艺术。街道也做了大量的保护性工作,自1999年以来,陆续投入人力、物力,聘请民间艺人对老式抬阁进行改造改建,扎制新抬阁,更换新服饰。而我也在不断的寻找喜欢并且适合这项民间艺术的年轻人,并手把手的教导他们,希望能把这项老手艺传下去,也希望他们能把未来的担子挑起来。而街道文化站也积极做好“抬阁”的创作、辅导工作,在农闲时候组织人员学习、排练,做好管理、培训工作,为《白雀抬阁》做好文字、影像的录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保存工作。并且他们积极为《白雀抬阁》创造机会,组织我们参加市、区的一些重大庆典活动,以及本地的节庆活动表演。不仅使我们在比赛、表演中得到了锻炼,也帮我们打响了知名度和美誉度,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白雀抬阁》、了解《白雀抬阁》、喜欢《白雀抬阁》。
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白雀抬阁》已于2009年5月18日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我很荣幸的被大家推荐为白雀抬阁队的队长,被文化站推荐为市级民间艺术传承人、省级民间艺术传承人。在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及金家兜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老艺人的精心传、帮、带下,相信《白雀抬阁》这一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一定会很好的传承发展下去。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俞春林
责任者
顾培华
责任者
徐磊峰
责任者
徐诗淇
责任者
俞春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白雀抬阁(省级非遗项...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