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轧蚕花(省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66
颗粒名称: 含山轧蚕花(省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5
页码: 394-39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省级民俗类非遗项目—含山轧蚕花,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轧蚕花 湖州市

内容

“含山轧蚕花”是杭嘉湖蚕桑地区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群体性的“蚕事”民俗活动。每年清明节的三天,周边蚕农数十万人蚁涌含山“轧蚕花”。因人山人海,十分拥挤,形成了“轧”(当地方言,即“挤”的意思)的热闹场面,故名“轧蚕花”。
  “含山轧蚕花”始于宋治平年间(1065),历元、明、清而盛,一直延续至今。
  每年清明节来含山“轧蚕花”的蚕农,主要来自南浔区的善琏、石淙、千金、双林、练市,以及周边桐乡的河山,德清县的新市等地。“轧蚕花”活动还辐射到周边地区,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举行蚕事活动,比如新市的“扫蚕花地”,桐乡芝村的“龙蚕庙会”等。
  “含山轧蚕花”,从每年的清明节开始至第三天结束。届时,含山周边成千上万的蚕农,从陆路或水路,一早赶赴含山“轧蚕花”。所谓“蚕花”,是一种手工做的纸制小花,被蚕农视为利蚕的吉祥物,是“轧蚕花”的必买之物。
  连续三天的含山“轧蚕花”,主要民俗活动有:蚕花殿“祭蚕神”,仙人潭“卜蚕事”,背“蚕种包”,拜“蚕花娘娘”,抬“蚕神出会”,拜“童子蚕花忏”,看“拜香船”,摸“蚕花奶奶”等民俗活动。此外,还有“吊臂香”“扎肉蜻蜓”的功夫表演。在山上的人们,还能一览无余地俯瞰京杭大运河里“踏白船”“标杆船”“打拳船”的竞技表演,场面十分壮观。
  “含山轧蚕花”的特点是群体性、自发性,且与当地的蚕桑生产密切相关。它属于民间自发的季节性蚕事活动,历史上一直为群体性传承。如今,含山“轧蚕花”活动中的“踏白船”“标杆船”等水上竞技项目,因京杭大运河往来船只密集而无法举行。其他祭祀类民俗,仍保存完整,至今传承不衰。
  含山轧蚕花
  倪水根,男,1961年生,南浔区善琏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含山轧蚕花”。
  “含山轧蚕花”是杭嘉湖地区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最具群体性的“蚕事”民俗活动。每逢清明节,周边的善琏、石淙、千金、双林、练市,以及桐乡的河山,德清的新市,数十万人蚁涌含山,场面十分壮观,相传有清明借买蚕花、轧闹猛的说法,故名“轧蚕花”。
  “含山轧蚕花”始于宋治平年间(1065),历元、明、清而盛,宋代张先的《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就“轧蚕花”活动中的水上民间文体活动,写有“龙头舴艋吴儿竞”的诗句。另据同治《湖州府志》载:“寒食节乡村以农船驾四橹,上设彩亭旗帜,列各种器械,互较技勇之艺,谓之哨船。驶行南北山前,而东乡双福桥尤盛。”《西吴里语》云:“擢小舟于溪上为竞渡,谓宜于田蚕。始于寒食,至清明日而止,谓之水嬉。今之哨船即其遗风。”含山“轧蚕花”,在清代达到鼎盛时期。这在沈焯描述含山清明“轧蚕花”盛况的诗里:“吾乡清明俨成案,士女竞游山塘畔。谁家好儿学哨船,旌旗忽闪恣轻快。”可见一斑。
  1937年底,浙北沦陷,日寇在含山上修起了碉堡等军事设施,“轧蚕花”因此萧条。抗战胜利后,含山“轧蚕花”得以恢复,并一直传承至今。
  1993年,当地政府为弘扬蚕文化,发展旅游事业,把含山“轧蚕花”,命名为“含山蚕花节”。并在保留传统民俗活动项目的同时,增加了“选蚕花姑娘”“背蚕娘”等现代文明内容,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使“含山轧蚕花”活动更加规模空前。连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游客,也慕名前来参加盛会,甚至还有西方国家以及日本的民俗专家,远道而来考察。
  “含山轧蚕花”活动一般集中在清明前、中、后三天,主要民俗活动有:蚕花殿“祭蚕神”,仙人潭“卜蚕事”,背“蚕种包”,拜“蚕花娘娘”,抬“蚕神出会”,拜“童子蚕花忏”,看“拜香船”,摸“蚕花奶奶”等民俗活动。此外,还有“吊臀香炉”“扎肉蜻蜓”的功夫表演。在山上的人们,还能一览无余地俯瞰京杭大运河里“踏白船”“标杆船”“打拳船”的竞技表演。
  “含山轧蚕花”的特点是群体性、自发性,且与当地的蚕桑生产密切相关,它属于民间自发的季节性蚕事活动。如今,含山“轧蚕花”活动中的“踏白船”“标杆船”等水上竞技项目,因京杭大运河往来船只频繁而无法举行,其他祭祀类民俗,仍保存完整,至今传承不衰。
  传说中的“蚕神”有菀窳妇人、寓氏公主、黄帝、嫘祖、蚕丛氏等等。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太古蚕马》是一则“白马化蚕”的蚕神神话。浙北蚕乡“白马化蚕”这一传说流传最广,“马鸣王菩萨”(或称“马头娘”“蚕花娘娘”)也就成了这一带主要信仰的蚕神。民间传说含山是蚕神的发祥地或降临地,唐代乾符二年(870),山上就建有“含山寺”和“蚕花殿”,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建成含山塔。
  “含山轧蚕花”民俗活动的基本内容:
  “背蚕种包”。头清明那天,蚕农在太阳尚未出来之前,就身背“蚕种包”到蚕花殿“祭蚕神”。蚕农上一炷香,点两支蜡烛,叩拜“蚕神”,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求“蚕神”保佑,今年养蚕好,“蚕花廿四分”(养蚕最好的产量是“十二分”,而“廿四分”则是双倍的好),这是蚕农企盼养蚕丰收的普遍心理。
  “买蚕花”。“蚕花”是当地蚕农用彩纸或绸缎手工制作的彩色小花,是来含山“轧蚕花”的蚕农必买的利蚕吉祥物。妇女们把蚕花插在头发上或者衣襟上,男人则插在礼帽两边或上衣口袋里,回家后便插在养蚕用具上,供在“蚕神堂”里,以求养蚕吉利。
  “摸蚕花奶奶”。在“轧蚕花”活动中,年轻人可以摸姑娘的乳房,俗称摸“蚕花奶奶”。姑娘以被摸为荣,没人摸倒认为“不吉利”,当地吉祥话称“摸发摸发,越摸越发。”此习俗因不文明,1949年后被禁。此外,还有“扯蚕花绢头”习俗,“蚕花绢头”是农村姑娘扎在头发上的饰品,“轧蚕花”时小伙子可以偷偷地从姑娘的头上扯下来,作为吉祥物拿回家。
  “拜蚕花童子忏”。拜“童子忏”是一群10岁左右的小男孩,他们头戴珠珠凉帽,身穿浅蓝色传统衣裤,脚穿缝有红色“杨梅球”的蓝布鞋,俗称“拜香童子”。孩子们2人为一排,共排数十排,中间插有“题词老人”(孩子们吟唱忘词了,老人就提示),每个孩子手拿一条小板凳,凳下有个放唱本的抽屉,“拜香童子”三步一跪,五步一唱,一路吟唱“蚕花忏”到含山。
  抬“蚕神菩萨出会”。以村庄为伍,抬着各自村上的“土主”“总管”等菩萨的塑像,高举各色村旗,一路敲锣打鼓到含山参加“轧蚕花”。为了吸引观众,有的“出会”队伍会推出“吊臀香炉”“扎肉蜻蜓”等功夫类表演,在队伍前面开路。“吊臀香炉”是用绳子穿在香炉“耳朵”上,绳的一端穿上铜钩子,扎在表演者伸开的小臂皮层里,同时还用一个木棍,斜撑在腰部和香炉之间,以免香炉碰脚,影响表演。表演“扎肉蜻蜓”者,都是村上身体强壮、皮肤白晳的年轻男子,其赤裸身上缚有伞样的器具,能收拢,能张开,很具观赏性。
  水上“拜香船”表演。“拜香船”由农船改装而成,中间有个小戏台,表演者着戏装,在上面表演各种传统戏曲,一旁是丝竹乐队,为表演者伴奏。“拜香船”一边摇船,一边表演。
  水上“标杆船”杂技表演。用两条农船合并捆绑,中间竖一根韧性很好的毛竹,约12米高。表演者徒手爬到毛竹稍上,表演一些惊险的动作。
  水上“踏白船”竞渡。摇“踏白船“是“轧蚕花”中最好看的节目,宽敞的京杭大运河上,有几十艘“踏白船”,南来北往角逐竞渡。“踏白船”用普通农用木船改装而成,一般使2橹12桨,掌大橹者是村上德高望重的老者,“出挑”的是村上最漂亮的姑娘,扳桨和“扯绑”的,都是村上年轻力壮的男子汉。摇“踏白船”,赛的是速度,比赛没有规章,一切都是俗成的,但摇“踏白船”也有规矩,比如不可在同向行使的其他“踏白船”船头前掉头拐弯,也不可在交会时,用桨把人家船上“出挑”的姑娘搁落水中,否则,很容易发生争执,甚至斗殴“打水仗”。
  水上“拳船”表演。所谓“拳船”,是用2条农船合并捆扎,中间设有4米见方、供表演用的“拳台”,两边插有各式兵器,船头搭有彩棚,船尾插有“拳船”所在村的村旗。表演者在锣鼓的演奏中,表演各种拳术。表演“船拳”,一般会有几条船一起表演,如果自己船上的“武石”自己挺不起,另一条船上的人可以跳过来挺,倘若挺起了,可以把“武石”拿走,那是非常体面光荣的事。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倪水根
责任者
郁根荣
责任者
倪水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