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蚕花地(国家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65
颗粒名称: 扫蚕花地(国家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7
页码: 3887-3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国际级民俗类非遗项目—扫蚕花地,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扫蚕花地 湖州市

内容

“扫蚕花地”是清末民初以来,杭嘉湖蚕区广泛流行的“蚕花”习俗之一,以德清为主要代表区域。主要表现为祛蚕祟、祈丰收、讨彩头的仪式性歌舞,表演即兴、形式多样。“扫蚕花地”民俗内涵丰富,体现蚕乡劳动人民长期以来追求安定幸福的心理木质,具有历史研究和现实价值。但由于现代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蚕桑生产遭受威胁,扫蚕花地民俗依存的生态土壤日渐消失,加之传承人稀少且老龄化,表演形式单,技艺失传,须抢救性整体保护。2008年《扫蚕花地》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当地保护单位及行政部门积极抢救与保护,频繁组织提供展示活动平台,创编扫蚕花地民俗舞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娄金莲与徐亚乐也成功申报为该项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民间,呈现村民自发组织表演并结合“讨蚕花”形式娱乐与实用功能结合的自觉保护态势。
  扫蚕花地
  娄金莲,女,1942年3月出生,德清县钟管镇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扫蚕花地”。
  1951年,我刚满9岁时,钟管乡本地有一个业余剧团要招收演戏文的人,村里许多人都前去面试,唱上几句戏文里的唱词,我人小只是去看看热闹,剧团里的大人让我也唱几句,最后我就被剧团招收了。后来,我在剧团演“小牛郎”“武大郎”等角色。当时提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我们剧团也积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节目,大家想到了德清民间歌舞“扫蚕花地”。剧团走访了乡村民间老太太后,决定把“扫蚕花地”推上舞台。我也迷上了“扫蚕花地”的曲调和舞蹈动作。暗暗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学会它,而且要比别人演唱得更好。后来,我演唱的“扫蚕花地”开始被人赏识了。到了15岁那年,我就拜杨筱天为师,专门学习了“扫蚕花地”的歌舞表演,记得有一次,在文化馆跟着师傅一学就是半个月。当年,师傅杨筱天表演的“扫蚕花地”自成一派,动作细腻端庄,唱腔优美圆润,广受好评。通过虚心学习,我的演艺水平也有了新提高。我演唱的特点是嗓声洪亮。长期生活宣传田间,熟知养蚕技艺和习俗,听惯了德清民间山歌小调,吸收小调的艺术长处。表演还融合了民间小调的韵腔和音调,独具地方和个人特色,同时,舞蹈动作朴实无华,表演比较含蓄。1957年,我曾代表德清参加嘉兴地区的文艺调演,受到好评。上世纪50—60年代,乡里一有“扫蚕花地”演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赶来看热闹,还评头论足。演出前,我身穿花裙子大红袄,脚踩绣花鞋,头戴两块拼尖角帽子。还没开场,气氛已先高涨了。清明前后养蚕前夕,是最忙的辰光,我常被村民邀请至家中蚕房或场地上,挨家挨户去唱“扫蚕花地”,送去“蚕花廿十四分”的祝福,祈祷养蚕人家一年好收成,深受村民群众的喜爱。
  “文革”时,“扫蚕花地”成了“封资修”毒草,被迫停演,剧团也解散。那段辰光,我就偷偷摸摸在自己家蚕室里,轻轻哼唱蚕花谣,这个时候,心里头是美滋滋的。直到1985年,我重新向徐亚乐学习整套扫蚕花地表演的舞蹈动作。我在农活空闲时,经常应村民要求表演“扫蚕花地”当作消遣。尽管一天忙到晚,我稍有空就会哼唱“扫蚕花地”。这“扫蚕花地”可有来头了,听村里年纪大的长者讲,清末民初,当地专门有一种艺人,从正月初一到清明,给养蚕人家表演讨彩头,然后大家送他一升地米,慢慢地,春蚕饲养前夕成了乡村庙会上的必备节目,俗称“唱蚕花”。唱词内容大多为祝愿蚕茧丰收,还表演扫地、糊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等一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这是杭嘉湖地区长期的蚕桑生产中形成的传统民俗。
  2005年,我还向钟管蚕花剪纸艺人汤小娥学习剪蚕花,在表演的同时,把蚕花赠与村民以示吉祥。2006年,东舍墩村村民组成文艺团队,我就手把手教村民表演演唱“扫蚕花地”,还多次参加钟管镇公益表演。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十多年来,在钟管洛舍乡镇、湖州千金民间庙会、新市蚕花庙会等地表演“扫蚕花地”。2000年起,先后接受中央7套、浙江电视台、湖州卫视等多家媒体专题采访;2006年参加德清县举办的“欢乐田野”下乡活动表演“扫蚕花地”;2008年2月,参加湖州市第十三届“湖城春晓”广场文化活动,现场展示“剪蚕花”手艺,同年4月27日至5月2日,参加省博览会(义乌)剪蚕花现场演示,并捐赠部分剪纸作品给省丝绸博物馆收藏。2010年1月参加湖州庆典活动在现场表演民间蚕花剪纸技艺。2011年4月,在新市蚕花庙会上表演扫蚕花地和抛洒“蚕花”,还在杭州吴山广场率弟子杨佳英联袂演唱名闻天下的江南蚕谣“扫蚕花地”,师徒俩极富感染力的演唱和表演引起了轰动效应。
  【整理者:周江鸿】
  扫蚕花地
  徐亚乐 口述
  徐亚乐,女,1948年6月出生,湖州德清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扫蚕花地”。
  早在1983年,我已转行到县文化馆从事民间文化普查挖掘收集整理工作,当时第一次接触到德清流传久远的优秀民间歌舞扫蚕花地,发现这个载歌载舞的民间曲目非常优美,还生动地反映了江南蚕桑生产习俗,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省文化厅专业老师来德清普查调研民间艺术,我们一起到乡村采风,在多个扫蚕花地曲目表现形式中,确认了民间艺人杨筱天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最完整,最具代表性。
  从1983—1986年这三年多时间里,我虚心拜著名艺人杨筱天为师,认认真真跟她学扫蚕花地表演,同时还向周金囡等艺人学习不同的表演形式,掌握了7种不同曲调、4种不同表演风格的扫蚕花地,对扫蚕花地的歌词、曲子,舞蹈动作进行详尽的记录。
  当时,还在城关(今乾元镇)余不弄新建的县文化馆二楼水泥阳台上,我单独进行“扫蚕花地”舞蹈表演,每一组动作都请人拍了相片,后来还请杭州专业画家绘成了扫蚕花地舞蹈动作图谱。这些宝贵的资料经整理后编入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和《中华舞蹈志》书籍。
  在继承杨筱天老师“扫蚕花地”表演技艺的基础上,我又结合了多位“扫蚕花地”民间艺人不同的技艺特长,同时还融入了湖剧、越剧表演艺术元素,借用“转扇”“轮扇”等技巧,结合了富有江南特色“三道弯”舞蹈动作的特点,发展丰富了传统扫蚕花地的表演,使表演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同时,创编了“撒蚕花”的民俗表演形式,深受乡民的喜爱,充分体现了蚕农对“蚕花”的美好祈愿,原生态性强,地方特色鲜明,因此,在诸多“扫蚕花地”表演形式中独树一帜。也为“扫蚕花地”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筹码。
  1985年起,我毫无保留地将不同表现形式“扫蚕花地”的成套表演动作传授予娄金莲。1999年至今曾多次接受省、央视等媒体采访,1999年配合浙江电视台拍摄的民俗“田野的风——扫蚕花地”专题片,2001年配合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民歌民舞“风”专题片等。2003年,收德清清溪越剧团杨佳英为徒,向其传授“扫蚕花地”技艺,同时,在县老年大学建立民间舞蹈“扫蚕花地”教学传承基地,将其基本动作及演唱传授予人,及英溪越剧团成员何玲珏等人。武康镇英溪河畔余英坊文化馆一侧,县老年大学教室里琴棋诗书画、摄影、戏曲都有人教学。老年朋友老有所乐,兴致蛮高的。我为她们开设了民间舞蹈和民族舞蹈两个班,每周分别上两堂课,由浅入深,教她们一些基本的舞蹈姿态、步伐、动作等。她们学习劲头挺足,对非遗“扫蚕花地”民间歌舞情有独钟,有50多名中老年朋友坚持来学,其中有20多人年纪超过了50岁,老胳膊老腿的,跳起来还像模像样。她们说,笨鸟多飞,也一样能学好。我听了很感动。后来,县妇联组织社区群众文艺汇演,在余英坊演出时,非遗“扫蚕花地”节目很受观众喜爱。
  2005年起,我积极配合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与整理工作,曾多次参加录制,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扫蚕花地声像资料。2010年还接受了省外民间组织与爱好者的登门学习,现场展示并教授其经典舞蹈动作技艺。还执导娄金莲、杨佳英共同参与历届新市蚕花庙会开幕式舞台表演,我提炼整合设计的“扫蚕花地”歌舞和抛撒“蚕花”仪式表演节目广受好评,成为庙会的一大亮点。2009年10月,老年大学的舞蹈队还参加“迎国庆”文艺演出,表演了富有桑蚕风俗韵味的“扫蚕花地”歌舞。2011年,我率十余位老年大学学员参加湖州非遗展演暨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民间艺术展演、湖州市首届农民艺术节,赢得赞誉。
  二十多年来,我与蚕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以“扫蚕花地”民间歌舞艺术为原型,广泛吸收其艺术特点,融入时代新元素,先后创作了多个蚕文化舞蹈作品,还在省、市大赛上获奖,为非遗“扫蚕花地”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力所能及的事。2008年,我被省文化厅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娄金莲
责任者
徐亚乐
责任者
周江鸿
责任者
娄金莲
相关人物
徐亚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