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 传统医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61
颗粒名称: 玖 传统医药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8
页码: 378-38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时机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包括孙氏祖传中医术和民间中草药疗法。
关键词: 非遗项目 传统医药 湖州市

内容

孙氏祖传中医术(市级非遗项目)
  孙氏祖传中医术这些手抄本、古医书籍及家传单方,由传承人:孙展宏的父亲孙心如老中医传承于孙展宏。其父1913年出生,1930年拜师于江南名医德清茅山高桥祝宝山门下学医,1933年由祝老先生亲临袁家汇(和孚镇)为其父授牌,从此其父开始行医生涯,悬壶济世。其父理、方、法精湛独特,成为袁家汇菱湖区(现南浔区)的一位口碑不错的医生,曾多次受到杭州江南名医叶熙寿老先生赞誉,也曾多次参加吴兴县名老中医学术交流会。1991年其父病故。他小时记得家中古医书籍及手抄本很多,由于“文革”及多次乔迁遗失不少,留下的书籍仅是少部分。像有些医方是口头传授,如砒枣散、巴豆朱砂膏,临床上没有用过,如茧矾膏、乌菱芽汤,在临床屡验屡效。诊断方法依照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正确灵活掌握其四诊八纲,并非易事,其父曾给他分析特殊案例:抗战时期和孚镇维持会会长,在夏天季节得一形似壮热,口干欲饮、下泄清利,观前医药用银蚕散、白虎汤,甚则用犀角、羚羊角之类,病症未见好转,反而有加重之势,诊其脉,沉按应指,观其舌苔白滑,小溲清,大便水样无恶臭。综合四诊乃为真寒假热之象的阳盛阴格之症,急用连附三理中汤治之,三剂转危为安。主要是药物治疗法,药物治疗主要是中药煎剂为主,也有散剂、丸剂,值得一提的是外用药物,砒枣散,治疗的走马牙疳、巴豆朱砂膏眉心取三色法,治疗白喉,这些都是很好验方单方,药有大毒,如今也不再运用了。这些文稿在“文革”期间已经丢失了。还有民间单方:茧矾散——治疗婴儿湿疹,乌麦芽汤——治疗各型泄泻、痢疾。
  孙氏祖传中医术
  孙展宏 口述
  孙展宏,男,1959年1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孙氏祖传中医术”。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代医学家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祖国医学理论。
  我父亲孙心如1930年拜师于江南名医德清茅山高桥祝宝山门下学医,1933年由祝老先生亲临袁家汇(和孚镇)为我父亲授牌,从此我父亲开始行医生涯,悬壶济世。我父亲理、方、法精湛独特,成为袁家汇菱湖区(现南浔区)的一位口碑不错的医生,曾多次受到杭州江南名医叶熙春老先生赞誉,也曾多次参加吴兴县名老中医学术交流会。记得小时候家里古医书籍及手抄本很多,由于“文革”及多次乔迁遗失不少,留下的书籍仅是少部分。像有些医方是口头传授,如砒枣散、巴豆朱砂膏,临床上没有用过。如茧矾膏、乌菱芽汤,在临床屡验屡效。1976年,我高中毕业后下放农村,目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立志学好中医术传承家业,服务社会为患者解除疾苦。常常带些医书到乡下,白天下地耕作,晚上挑灯学习。父亲看到我喜欢中医,不但不鼓励反而给我泼冷水:“学习中医不能凭一时兴趣,先学三年觉容易,再学三年方知难。”1978年,我就读吴兴丝绸技校时中医成了我的必修课,毕业后进入永昌丝织厂工作,工作之余坚持自学中医。我家在和孚镇,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只能每逢礼拜天向父亲讨教。父亲被我坚持不懈学习中医的态度所感动,自从那时才开始细心地向我传授中医,并谆谆教导我:“活到老学到老,要对病家负责,他们把生命都交给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专心学习钻研呢。”并鼓励我去第一人民医院陆乾乾老中医那里学习取经,当时我在厂里是三班倒,宁可夜班下班不睡觉也要去陆乾乾先生那里抄方取经学习。1984年,如愿就读了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1985年,开始独立为厂里同事、亲眷好友看病。记得有一位特殊的病例:我厂里的同事有个不满周岁的小外甥女,在秋末的时候,泄泻青便,之前已请湖州专科名中医看过,用药半月未见好转,后来让我诊治。当时季节没有乌菱芽汤(乌菱芽又叫拖芽菱,在立夏时节才有),我就变通用老菱角连肉打碎煎汤,嘱其代茶频服,服用一天,第二天大便转正常,效果非常神速(菱壳有收敛止泻作用,菱实有健脾止泻作用)。诊断方法依照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正确灵活掌握其四诊八纲,并非易事。
  说到我的中医术的传承路可为坎坷艰辛,只要坚持不懈才有成果,2012年,如愿通过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考核。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医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病患者减轻疾苦,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把祖国医学的事业发扬光大。
  【整理者:闵赞宇】
  民间中草药疗法(市级非遗项目)
  民间中草药疗法。患者身体的某个部位生了疔疮,郎加庆只需在相对应的穴位上用针刺几下,再在疔上敷药便可痊愈……一直以来,他利用手头的《刺疗捷法》和民间中草药疗法,为人们解除身体的病痛。
  郎加庆和他的《刺疗捷法》手绘本
  郎加庆 口述
  郎加庆,男,德清县筏头乡勤劳村百家坞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民间中草药疗法”。
  我今年62岁,我的中草药疗法传自父亲郎志财,而父亲又是从余杭黄湖的民间中医师吴阿元那里学来的。我的父亲是一位猎人,有一次我母亲生病,父亲从相距不远的黄湖镇请来吴先生治病。母亲的病治好后,吴先生见我父亲为人豪爽,不慕钱财,两人就此结缘。此后数年间,两人翻山越岭频繁往来,吴先生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传与我父亲,包括一本专门用于治疗疔疮的手绘本《刺疗捷法》。上世纪50年代,父亲还到当地卫生院上过班。
  我家墙壁上那些密密麻麻挂着的锦旗、奖状,都是患者送来的,最多的就是来自周边县区市的面瘫患者。我治疗面瘫的时候,先用三棱针在患者脸部刺两下,然后把两颗粉红色的药丸用膏药贴在患者脸上,药丸是我用采来的草药制成的。一般经一次治疗后,症状就大为减轻,再巩固治疗一到两次就可痊愈。
  我7岁起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稍大一些,父亲又教我配药,我跟着父亲认识了几百种草药。没有书,全都是记在脑子里的,我父亲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我儿子,以后我还会一模一样地教给我孙子。现在我儿子已经掌握了家传的中草药疗法,平时上山采药的任务也落在了他的肩上,孙子现在在读书,所以暂时还不教他。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预防保健水平的提高,过去一些常见病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比如针对“白喉”,我父亲以前告诉过我一种草药,但是因为这个病后来没有遇到过,久而久之,那种草药我也就记不得了。再比如“疗疮”,当年同村的一个小伙子突然发作,而且长的位置十分特殊,我父亲为他针刺以后,又拿出一个小瓶子,把两个浸在菜油里的小虫子夹出来放在疔上,病就好了。我父亲说,那种小虫子本身就是寄生在一种草药里的,必须阴历八月去抓。我们的传统中草药疗法确实很神奇,也很有趣。
  我现在手头的这本《刺疗捷法》是吴先生传给我父亲的,虽然现在的疔疮患者已经很少遇到,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好。因为原来的那本手绘本已经残破不堪,所以我又找人重新绘制了一本,希望今后还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整理者:陈德明】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