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织里刺绣(省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34
颗粒名称:
织里刺绣(省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4
页码:
217-2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省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织里刺绣,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织里刺绣
湖州市
内容
织里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在当地有广泛流传。织里原本因历史丝绸织业兴旺而被冠名以“织”,如《晟舍镇治》所载:“乡间妇女自育蚕毕后,比户终日打线至八九月间,咸织成绸,鬻于郡城……”丝织业的兴盛为民间刺绣盛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刺绣是旧时本地妇女普遍熟习的技艺,一般都用于绣制自己及家庭所需的日常纺织品,如衣服、鞋子、围裙、手帕、被面、帐幔、枕套、靠垫以及民俗用品如香包、虎头鞋、帽子等。刺绣题材都是颇具民族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即所谓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织里刺绣的图案题材十分丰富,包括动植物、器物、人物都有。图案表意的手法一是借用事物的特征,如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松鹤寓意长寿,石榴寓意多子等。二是利用事物名称与吉语的谐音或同字,如蝙蝠谐音“福”,鱼谐音“余”而表示富足有余,金鱼谐“金玉”,荷叶谐“和”,莲花谐“连”,菱角谐“灵”,喜鹊则借用“喜”等。三是各种图案组合起来进行表达,如蝙蝠和寿、万字结合在一起就是“福寿万代”;官员站在鳌鱼头上就是“独占鳌头”;如意和祥云结合就是“吉祥如意”;喜鹊飞上梅树就是“喜上眉梢”等。
织里刺绣的主要工序是,先将丝或棉质的绣布平铺在案板上,按所需尺寸大小描上图案,俗称“描底”。再将画好图案的绣布,绑在落地可缩放的木制绷架上,或绷在大小不同的、圆形的竹制绷子上。然后根据图案形式、纹样要求配上相应色彩的丝线,手工穿针刺绣。
织里刺绣阵法多样,主要针法有:齐针:先从绣布的反面开始行针,针走直线,行行对齐,不能出现弯曲和倾斜。十字针:前一行直针,后一行针盖住前一行针并成“十字”交叉。乱针:针法纵横交错,无一定规则。正抢和反抢:正面行针正面接针为“正抢”,反之即为“反抢”。
比户咸织绸
吴宝珠,女,1938年6月出生,吴兴区织里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织里刺绣”。
织里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市东部,东与江苏省吴江市相邻为伴,北滨太湖。三国时期,织里地属东吴。由于孙权重农兴桑,所以“蚕毕缫丝、织造”成境内农村传统副业,“遍闻机杼声”“比户咸织绸,鬻于郡城”于是冠以“织”字之名的织里,就是因为丝绸织业兴旺之缘故吧。因此,传统的刺绣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蓬勃兴起的。
据《清秘藏》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细发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刺绣艺术不仅流传于民间俗人,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参与到创作行列,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刺绣画绣相结合的一条缜密的产业链。正是有了文人墨客的参与,才出现了精品佳作倍增的局面。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沈寿(原名沈云芝)吴兴(今湖州)人氏,随父亲定居江苏吴县,她7岁弄针,8岁学绣。沈寿与画家余兆雄成婚后,互敬互学、继承传统并吸收日本绣法和西洋画、照片的明暗原理,使其绣品更逼真,更有立体感,自成“仿真绣”一绝,被人称为“美术绣”。沈寿的代表作:《英女皇维多利亚半身像》获世界万国博览会最优等奖;《意大利皇帝、皇后像》在意宫廷引起轰动,在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大奖。
“织里刺绣”虽与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同属泛太湖流域刺绣文化,其风格和绣法与苏绣同根同源。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织里刺绣”与苏绣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织里刺绣”工艺吸收了苏绣和纳绣(流传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绣法)为主要绣法,传承了南北双方的艺术风格。在材料的应用上,苏绣以缂丝和锦缎为主,“织里刺绣”以丝和棉织品为主。在绣品的用途上,细腻的苏绣观赏性较强,“织里刺绣”则讲究实用性,艺术风格上,苏绣直观层次分明、色彩鲜嫩斑斓、形象栩栩如生,“织里刺绣”粗犷、简单、实用,图案大都反映民间“平安吉祥”等美好祝愿。
我年幼时就跟随母亲金蚕英学习手工刺绣。到1964年,我卖掉了家中的几头猪,东拼西凑筹集120元到上海买了一台飞轮牌缝纫机,开始向同村而孙丽霞师承当时的苏绣名家的小姐妹孙丽霞学习缝纫机刺绣。
在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女子都要学习“女红”,刺绣是一项基本手工技艺。刺绣不仅是劳动妇女的“分内工作”,更是许多有闲阶层女性消遣、养性、寻求精神寄托的主要手段。织里也不例外,当时的年轻姑娘几乎人人会刺绣技艺,多为母传或从邻里那里学来的;这对当时待字闺中的女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20世纪70年代,织里少数“女红”的手工绣品开始了“一根扁担两只包,全国各地到处跑”的征程,从而引发了织里经济大发展的热潮。绣品从单一的枕套扩展到被套、电扇套、电视机套等系列;工艺也从手工刺绣发展到缝纫机绣再到电脑绣。1983年织里老街只有36个棉布、花线、刺绣制品摊位的露天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历史的演变、经济的发展和刺绣工艺的不断换代升级,原有的手工刺绣和缝纫机刺绣已不能满足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电脑。但作为传统的“织里刺绣”手工技艺,由于它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民间基础还是被很好的传承下来。
在近60年的岁月,我在不断学习并将刺绣技艺传承下来的同时,寻求技艺的创新。如今,我虽年事已高,但至今还能支起绣花帮子,描好底案,娴熟地运用齐针、十字针、乱针、正抢、反抢等近似苏绣又有别于苏绣的针法演示传统的“织里刺绣”手工技艺。为了将“织里刺绣”这一传统技艺很好的传承下去,平时我时常教授村里的刺绣爱好者刺绣技艺,也将我毕生所学传给我的儿媳屠琴芳,以期将织里刺绣发扬光大。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渗透和运用,传统的“织里刺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让这一手工技艺继续传承发扬,任重而道远。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宝珠
责任者
蔡建学
责任者
吴团宝
责任者
胡刚
责任者
吴王丽
责任者
吴宝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织里刺绣(省级非遗项...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