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柒 传统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33
颗粒名称:
柒 传统美术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21
页码:
216-2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包括织里刺绣、蚕花剪纸、羽毛风筝、剪纸。
关键词:
非遗项目
传统美术
湖州市
内容
织里刺绣(省级非遗项目)
织里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在当地有广泛流传。织里原本因历史丝绸织业兴旺而被冠名以“织”,如《晟舍镇治》所载:“乡间妇女自育蚕毕后,比户终日打线至八九月间,咸织成绸,鬻于郡城……”丝织业的兴盛为民间刺绣盛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刺绣是旧时本地妇女普遍熟习的技艺,一般都用于绣制自己及家庭所需的日常纺织品,如衣服、鞋子、围裙、手帕、被面、帐幔、枕套、靠垫以及民俗用品如香包、虎头鞋、帽子等。刺绣题材都是颇具民族民间特色的吉祥图案,即所谓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织里刺绣的图案题材十分丰富,包括动植物、器物、人物都有。图案表意的手法一是借用事物的特征,如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牡丹象征荣华富贵,松鹤寓意长寿,石榴寓意多子等。二是利用事物名称与吉语的谐音或同字,如蝙蝠谐音“福”,鱼谐音“余”而表示富足有余,金鱼谐“金玉”,荷叶谐“和”,莲花谐“连”,菱角谐“灵”,喜鹊则借用“喜”等。三是各种图案组合起来进行表达,如蝙蝠和寿、万字结合在一起就是“福寿万代”;官员站在鳌鱼头上就是“独占鳌头”;如意和祥云结合就是“吉祥如意”;喜鹊飞上梅树就是“喜上眉梢”等。
织里刺绣的主要工序是,先将丝或棉质的绣布平铺在案板上,按所需尺寸大小描上图案,俗称“描底”。再将画好图案的绣布,绑在落地可缩放的木制绷架上,或绷在大小不同的、圆形的竹制绷子上。然后根据图案形式、纹样要求配上相应色彩的丝线,手工穿针刺绣。
织里刺绣阵法多样,主要针法有:齐针:先从绣布的反面开始行针,针走直线,行行对齐,不能出现弯曲和倾斜。十字针:前一行直针,后一行针盖住前一行针并成“十字”交叉。乱针:针法纵横交错,无一定规则。正抢和反抢:正面行针正面接针为“正抢”,反之即为“反抢”。
比户咸织绸
吴宝珠 口述
吴宝珠,女,1938年6月出生,吴兴区织里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织里刺绣”。
织里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市东部,东与江苏省吴江市相邻为伴,北滨太湖。三国时期,织里地属东吴。由于孙权重农兴桑,所以“蚕毕缫丝、织造”成境内农村传统副业,“遍闻机杼声”“比户咸织绸,鬻于郡城”于是冠以“织”字之名的织里,就是因为丝绸织业兴旺之缘故吧。因此,传统的刺绣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蓬勃兴起的。
据《清秘藏》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细发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刺绣艺术不仅流传于民间俗人,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参与到创作行列,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刺绣画绣相结合的一条缜密的产业链。正是有了文人墨客的参与,才出现了精品佳作倍增的局面。其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沈寿(原名沈云芝)吴兴(今湖州)人氏,随父亲定居江苏吴县,她7岁弄针,8岁学绣。沈寿与画家余兆雄成婚后,互敬互学、继承传统并吸收日本绣法和西洋画、照片的明暗原理,使其绣品更逼真,更有立体感,自成“仿真绣”一绝,被人称为“美术绣”。沈寿的代表作:《英女皇维多利亚半身像》获世界万国博览会最优等奖;《意大利皇帝、皇后像》在意宫廷引起轰动,在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大奖。
“织里刺绣”虽与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同属泛太湖流域刺绣文化,其风格和绣法与苏绣同根同源。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织里刺绣”与苏绣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织里刺绣”工艺吸收了苏绣和纳绣(流传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绣法)为主要绣法,传承了南北双方的艺术风格。在材料的应用上,苏绣以缂丝和锦缎为主,“织里刺绣”以丝和棉织品为主。在绣品的用途上,细腻的苏绣观赏性较强,“织里刺绣”则讲究实用性,艺术风格上,苏绣直观层次分明、色彩鲜嫩斑斓、形象栩栩如生,“织里刺绣”粗犷、简单、实用,图案大都反映民间“平安吉祥”等美好祝愿。
我年幼时就跟随母亲金蚕英学习手工刺绣。到1964年,我卖掉了家中的几头猪,东拼西凑筹集120元到上海买了一台飞轮牌缝纫机,开始向同村而孙丽霞师承当时的苏绣名家的小姐妹孙丽霞学习缝纫机刺绣。
在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女子都要学习“女红”,刺绣是一项基本手工技艺。刺绣不仅是劳动妇女的“分内工作”,更是许多有闲阶层女性消遣、养性、寻求精神寄托的主要手段。织里也不例外,当时的年轻姑娘几乎人人会刺绣技艺,多为母传或从邻里那里学来的;这对当时待字闺中的女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20世纪70年代,织里少数“女红”的手工绣品开始了“一根扁担两只包,全国各地到处跑”的征程,从而引发了织里经济大发展的热潮。绣品从单一的枕套扩展到被套、电扇套、电视机套等系列;工艺也从手工刺绣发展到缝纫机绣再到电脑绣。1983年织里老街只有36个棉布、花线、刺绣制品摊位的露天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历史的演变、经济的发展和刺绣工艺的不断换代升级,原有的手工刺绣和缝纫机刺绣已不能满足源源不断的市场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电脑。但作为传统的“织里刺绣”手工技艺,由于它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民间基础还是被很好的传承下来。
在近60年的岁月,我在不断学习并将刺绣技艺传承下来的同时,寻求技艺的创新。如今,我虽年事已高,但至今还能支起绣花帮子,描好底案,娴熟地运用齐针、十字针、乱针、正抢、反抢等近似苏绣又有别于苏绣的针法演示传统的“织里刺绣”手工技艺。为了将“织里刺绣”这一传统技艺很好的传承下去,平时我时常教授村里的刺绣爱好者刺绣技艺,也将我毕生所学传给我的儿媳屠琴芳,以期将织里刺绣发扬光大。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渗透和运用,传统的“织里刺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让这一手工技艺继续传承发扬,任重而道远。
【整理者:蔡建学、吴团宝、胡刚、吴王丽,均为织里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
蚕花剪纸(市级非遗项目)
地处江南水乡的蚕花剪纸历史悠久,它是在农耕蚕桑生活历史背景下长期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剪纸通过简单的剪、画、贴等手法,表现现在和过去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如一山、一水、一事、一物。剪纸内容具有生动、朴实的特点;剪纸画面色彩简单鲜明,由红、黄、绿、金色选择性的组合,相得益彰;剪纸技术全凭经验和想象力,无需打草稿,具有随意性和口传心授的特点。剪纸艺术长期与蚕生产结合形成了以“剪蚕花”为符号的生产习俗,同时融于各种婚庆岁时节令礼仪中,成为一种讨彩的形式。近年来,在全县形成了以钟管东舍墩村艺人汤小娥为中心的剪纸队伍,在她的影响下,又成立了剪纸教育基地,通过现场传授,成立学校剪纸课题组等形式,将剪纸艺术扩大到教育领域。
蚕花剪纸,德清第一人
汤小娥 口述
汤小娥,女,1933年出生,德清县钟管镇东舍墩村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蚕花剪纸”。
德清蚕花剪纸历史悠长,从剪纸艺人传承谱系推算,至少也有百年以上的传承。剪蚕花习俗一直盛行于民间乡野,颇受百姓欢迎。过去,乡村蚕农家家户户必养猫以防鼠患,称为“蚕猫”。后来,专门有人用红纸剪出猫类和聚宝盆等图样,卖于蚕农,蚕农将其贴于大门、屋内各处,祈愿蚕事大吉大利。剪纸艺术长期与蚕桑生产相结合,形成了以“剪蚕花”为符号的生产习俗,同时融入各种婚庆岁时节令礼仪中,成为民间一种讨彩图吉利的形式。主要分布范围在德清东中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以钟管、乾元为中心的剪纸艺术文化圈。
我今年82岁了,人不糊涂,手脚灵活。婆婆人长寿,我照顾她,活到了100岁。
老底子清明养蚕辰光,养蚕人家打扫干净房舍,把吉利的蚕花图案贴于大门、蚕房、养蚕器具上面,讨讨好彩头。花样有“聚宝盆”“摇钱树”“蚕猫”“蚕花娘娘”“蚕花箪”“万年青”等,都是吉祥喜庆的图案。
我16岁自学剪蚕花,18岁嫁到东舍墩村里,没学过文化。三年大饥荒时,为了糊口,只好外出讨生活。三天三夜待在客轮航船上,为客人剪纸,轮船开到塘栖、杭州、上海再开回来,我也没上岸,吃点干粮和开水,眼睛要闭拢来了就在船里靠一会儿。有个老太太心很善良,见了我的剪纸很喜欢,就塞给我几块钱。买我剪纸的客人很多,大家心肠好,帮帮我,大家你一元我一元塞给我钞票,我很感激。一年多没吃到好东西了,我就用这些靠剪纸赚来的钱,买了米和红枣,回到家里,烧枣子白米粥,给家里头人吃,大家惊喜万分,总算有白米粥吃了。婆婆说,你三天挣来的钞票抵家里做几年的农活了。这样半饥半饱的日脚熬了一年半辰光,后来,我又出门,只带了一只小布包,包里放了一把剪刀。乘轮船到新市,在街上小店里买了红纸头,5分洋钿一张。我给人家剪纸,人家给我烧饼、白包子、酥糖吃。有一天跑到菱湖卖剪纸蚕猫、聚宝盆剪纸,看看天色还早,就跑到了东林。我三天没吃过米饭粒,家里只吃野菜烧的清汤寡水,已经揭不开锅了。出来跑了这么多路,肚皮饿得发慌,头也发晕,就硬着头皮跑到一户人家讨口水吃,他们见我面色发白,给我吃了一个热番薯。后来知道我出来卖艺糊口养家,很同情我。他们给了我一小袋米、还有粮票和钞票。我回到家里,养好身体后,给他们老老小小做了几套新衣裳和鞋子。做人要知恩图报。后来,凡是有要饭的人上门,我也多少接济一点。
剪纸我没师傅手把手教,全都是我先看式样后动手剪出来的,我脑子比较灵活,手勤快肯学,学东西也比较快。像普通红纸、黄纸、腊光纸都可以用来剪花样。过去,人家让我剪五路财神、聚宝盆等,现在,外地养鱼场老板打听到钟管东舍墩村有位老阿太会剪纸,就开车子接我去,给养鱼场剪荷花池塘,池塘里放养各种各样的鱼,有荷叶青蛙、菱叶、芦苇、杨柳树,有鲤花鱼、鲫鱼、草鱼、河蚌、鳊鱼、白鱼、花鲢鱼、大虾、螺蛳等等五颜六色的鱼种。一天工夫付给我500洋钿 。
在家里我还剪十二生肖。去年我到湖州市民广场上参加民间艺术活动,就在那里剪纸表演,剪出来的花样大家排队等,你一张我一张一抢而空,场面真闹猛。我心里很开心,我剪的东西大家都欢喜。前几年儿子陪我去杭州白相游西湖,后来又去钱塘江边上看六和宝塔。回到家里后,我就凭记忆用红纸头剪了一个六和宝塔,做做纪念。
我剪的蚕花剪纸除了供给当地蚕农之外,还供给德清周边地区像吴兴区、桐乡等地养蚕人家。我的孙女梅晓燕、侄女汤吉文、孙媳妇徐旗英都跟我学剪纸,现在她们还在剪纸传承基地学校教小学生剪纸。省级“扫蚕花地”传承人娄金莲也是东舍墩村人,我收她做徒弟。她现在也剪得蛮好了。
如今,在钟管镇东舍墩村“和美乡风馆”里,引人入胜的有“扫蚕花地”“蚕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馆内还专门设有汤小娥剪纸工作室,生动地向前来参观的观众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和民俗文化。
【整理者:周江鸿】
羽毛风筝(市级非遗项目)
羽毛风筝属于中国传统风筝软翅类,是曹氏风筝的支派,创始人张志刚,曾被费宝龄大师收为关门徒弟。其制作工序中增添了羽毛粘贴,并同时与绘画、造型相结合,其主要包括:选料、扎制、糊裱、绘贴等四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故有十多道工序。羽毛风筝的主要原料有家养美国七彩山鸡羽毛、鹅毛、鸭毛、毛竹、绫绢、有机钮扣等。主要辅料有:胶水、线、泡沫塑料;制作工具包括劈蔑刀、削刀、刻刀、酒精灯、沙皮等。羽毛风筝具有地域性特点。软翅类风筝,适合江南的气候特征,其风格借鉴北方色彩鲜明的特点又融入江南的柔美。羽毛风筝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特点。艺术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富有灵气。羽毛材料的运用,使得风筝更具美观,放飞更方便。羽毛风筝的制作是繁杂的庞大工程,费时费力,对扎制者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具备精湛的技术和较高的艺术修养。其纯手工制作的特点,必须口传身授,扎制技术的掌握也要久经磨练。以张志刚为主要代表的羽毛风筝代表作有“山鸡羽毛风筝”“仙鹤羽毛风筝”“老鹰羽毛风筝”。羽毛风筝的创制,在国内外独树一帜,《世界知识画报》称它为“中国风筝之精品”。它被列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羽毛风筝的作者张志刚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首批民间艺术家。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并邀请赴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作放飞表演和展览。羽毛风筝突破了风筝彩绘的先河,以羽毛取代了传统的风筝绘画,集多派风格为一体,全面吸收其艺术精华,具有极高的思想意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我与龙风筝
张志刚 口述
张志刚,男,1943年出生,湖州德清县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羽毛风筝”。
“正月里踢毽子,二月里放鹞子……”这是传唱于德清民间童谣里的词句。自古以来,莺飞草长的早春时节,江南民间市井盛行放飞鹞子风俗,鹞子即风筝。大人孩童人人手持线盘,一根长线牵着一纸鹞子,在蓝天碧空盘旋翻飞,风筝寓意自由飞翔,同时也富有审美情趣,让人心旷神怡。人们还发明了在鹞子上装置哨子,风筝的称谓更贴切。
我年少时在浙江戏曲学校学艺,学唱昆曲。戏剧《风筝误》是一出才子佳人以风筝为媒,爱情故事曲折离奇的戏文,而我却对戏里的道具——“燕子风筝”非常着迷。但在“文革”时期,风筝被视为“四旧”腐朽没落的玩物,无人敢扎敢玩。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了,社会风气比较宽松,我的风筝梦才有机会实现。
当时,我还在医药公司上班,利用空余时间扎风筝放风筝,当成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消遣娱乐。后来,我还师从著名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曹氏风筝”传人费保龄先生学习风筝制作技艺。县总工会组织全县职工风筝大赛,我扎的软翅类羽毛风筝获得二等奖,被选派参加湖州市比赛,也获了奖。1985年,我第一次用软翅羽毛风筝参加全国风筝大赛,代表浙江赢得了全国亚军。1988年,第五届全国风筝邀请赛,羽毛风筝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征服了所有评委,我扎的一只“仙鹤”风筝以无可争议的优势,夺得金奖,后来又在中国风筝精英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
1999年,德清举办第二届莫干山国际登山旅游节,组委会还推出一项风筝邀请赛事活动。我精心制作的风筝与来自全国各地的风筝迷们一道同场放飞竞技。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我放飞了面积达78平方米的巨型风筝,让现场观众印象深刻。我也经常受邀出席苏杭沪宁京津鲁和海外各种节庆活动,我扎的风筝也比较受媒体和同行们的关注。同时我个人也得了一些荣誉,如“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而我最享受的是放飞风筝时,那种心灵自由、愉悦和快乐。
2006年春天,我被诊断出脑血栓疾病,虽经药物治疗和功能恢复训练,身体也渐渐康复了,但还是留下了一些后遗症,给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尽管如此,我的风筝梦还在继续。2008年秋天,为了挑战自我,我决定制作当今世界最大的“东方巨龙”风筝,这款风筝的龙头高4.3米,宽2.5米,径深2米,龙身共100片,直径最大处1.3米,龙身全长达260米。为采购材料,我们几乎跑遍了上海、江苏、义乌等地,易断的尼龙绳换上了美国杜邦材料。为使“东方巨龙”风筝更完美,我还在网上征求全国风筝爱好者的意见,博采众长。如今,龙身的肚皮会动,飞起来婀娜多姿,传统风筝龙身没有脊梁,我给它配上了一条250米的金色脊梁,寓意中华民族挺直了腰板,屹立世界民族之林。龙头用雕刻、绘画、剪纸等不同手法塑造了13条龙,象征13亿中华儿女昂首挺胸。试飞那天,我跟着一群年轻人到武康体育中心操场上。这重达75公斤的“巨龙”用了30个人才开始起步。飞翔的巨龙盘旋翻腾傲视大地,大气磅礴,蔚为壮观。为此,我完成了夙愿,心里很自豪。
经常外出参加各类风筝赛事活动,让我开了眼界,掌握了很多风筝资讯。世界不同国家的风筝都不一样。比如日本韩国的风筝大致是长方形,识别也容易,日本风筝采用其特有的水墨画技法彩绘一些人物或图案,而韩国风筝是中间圆形镂空造型。像马来西亚风筝是仿船形。欧美国家的双线、四线风筝又称运动风筝。东方风筝一般为单线长形龙凤雁鹤、蜈蚣等或具象或立体造型,很受人们青睐。风筝由骨架、筝面和线等构成,扎的时候要注意保持两侧重量均衡对称,吃风时,风筝两边的弹性需一致,这样的风筝才能放飞。
我的风筝生涯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是,2012年,我应北京“风筝寻梦”俱乐部邀请,特意拜访了曹氏风筝第二代传人94岁高寿的孔祥泽和费保龄二老。我们是30年后又一次握手,情谊犹在还是那样的亲切。与北京风筝大师相聚在一起,交流传统的风筝文化,真诚祝愿南鹞北鸢携手共飞,让古老的风筝自由翱翔在华夏文明的浩瀚天空……
从1985年至今近三十年来,我完成了一千多件风筝作品。品种繁多,有双燕、沙燕、蜻蜓、金鱼、蝴蝶、凤、雁、鹰、宫灯和巨龙”等四十多种,参与了国内外几十次赛事,赢得了60多块奖牌(杯),作品先后被香港风筝联合会主席陈大光先生、台湾风筝协会总监事林传新先生和台北市九九博物馆收藏。我还常常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交流比赛,屡屡获奖。法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蓝天都留下了羽毛风筝翱翔的踪影。
现在,在张志刚风筝艺术馆里面,陈列了我历年来制作的风筝精品。我常常在工作台前忙碌着,做骨架、扎绑、绘纹饰、涂色彩,一丝不苟。
我愿意用我无限辽阔的内心世界,在那片干净的蓝天中,自由放飞五彩缤纷的风筝,世上快乐幸福莫过如此。
【整理者:尹龙怡】
剪纸(市级非遗项目)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镂空艺术。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吴兴区织里镇、南浔区千金镇的剪纸源远流长。每逢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户、墙壁、门和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热烈。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剪纸儿乎可以说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作为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上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深得吴兴、南人民群众的喜爱。
民间剪纸有传承 “海宝”作品上世博
沈杏妹 口述
沈杏妹,女,1933年出生,南浔区千金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剪纸”。
我叫沈杏妹,今年79岁,千金镇西马干村田湾里人。小时候,我看到母亲、小姨用剪刀为村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结婚剪“囍”字、“摇钱树”“聚宝盆”等艺术作品,非常羡慕,一心想要她们教教我。随着岁月流逝,在我母亲和小姨的帮助辅导下,我终于学会了剪纸。
记得在15岁那年,当地一大户人家沈老太太剪纸技术特别好,是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一次偶然机会,我碰到了她,要老人家指教我一下剪纸技艺,经我用一把剪刀、一张大红纸试剪一番,所剪的老虎头有点像样,老太太便看上了我,说:“小妹妹,人要世上磨,刀要石上磨,只要功夫深,一张纸头也能剪成聚宝盆。你可以跟我学剪纸,只要你有恒心,我可随时随地教你。”于是我就拜她为师,千方百计利用空余时间与剪纸这门技艺交上了朋友。久而久之,我的剪纸功夫在邻近村上有点小名声,时逢黄道吉日,四时八节人家办喜事,都要找我剪些吉祥如意、丰富多姿的剪纸工艺用品。
我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我们妇女有了地位,男女平等了,我很高兴。我担任过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当过乡人民代表,接触的人和事也不少。一次,有个像干部模样的人,来到我家,看到我一些剪纸作品,他问我这是否我自己所作?我点头称是,他夸奖了我,并问我民间剪纸的由来和发展,此时此刻,我目瞪口呆,过了好一会,我只能说“不知道”。原来他是一位文化干部,有意来看看我的剪纸手艺。他说剪纸是一件民间装饰艺术,成本低廉,工艺美观,很受老百姓欢迎,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晋朝以前民间就有流传,后来皇宫里也都贴有龙凤呈祥等剪纸图案……当他说到这里时,我感到自愧。又有一次,一位头发苍白的老同志向我讲了一个关于剪纸的民间故事:他说千金传统剪纸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很久以前,某村有一家富户,生一小姐,长得如花似玉,擅长绣花剪纸,名扬百里,所作工艺用品人人喜爱。
沈杏妹老人给学生传授剪纸技艺16岁那年冬天,那位小姐出嫁之日,花船行至圹港岔口,老天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新娘所居花船哪能抵挡得住,花船翻转淹死了新娘,十分凄惨。后来,娘家为了追思女儿生前刻苦制作细工技艺,把她的遗物、绣花、剪纸作品等连同纸钱火化灵前,谁知小姐幽灵不散,一阵清风将一些剪纸作品吹入云空,遍地四散。数年之后,当地人们为了悼念这位年轻剪纸艺人的传统功德,便在一所庙内装了一个神像,以示纪念,她便是绣花剪纸小姐。听了这则故事,我想在千金一带民间剪纸如此盛行,也许同这个故事有关。
我所用剪纸工具简陋,以剪刀为主,配合手工折叠、互相对称。根据需要有时用到尺子,铅笔、垫子、刻刀和各种彩色用纸,剪出元宝、蚕娘、龙、凤等各种图案。清明谷雨之后,便是养蚕季节,蚕农渴望蚕茧丰收有个蚕花廿四分,我就剪蚕花、聚宝盆;逢大年过大节,我就剪“福”字,“鲤鱼跳龙门”;人家结婚办喜事,我就为乡亲剪大红“囍”字。我这把剪刀,几十年来,为乡亲们剪出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剪纸作品,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像我这样的人村村都有,有的比我还剪得好,民间剪纸大多以妇女为主,且农村老年妇女为多数,经逐代相传,剪纸文化有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尤其在我们千金,近年来镇宣传文化中心特别重视民间剪纸这项工作,我已被数次邀请,参加过剪纸竞赛得到过奖状,现在已成了艺校老师之一。
2009春节,千金镇宣传文化中心在镇大街上举办剪纸展示、赠送活动,现场我和学校艺术老师一道,一起指导学生剪、刻各种剪纸图案,手把手指导学生操作,边剪边赠,来往行人争先恐后受赠,现场观众感叹不已,并接受了湖州电视台记者采访。
2010年6月上海世博馆长探访金奖故里南浔之日,我十分喜悦地带着一批“徒孙”向国外友人展示剪纸技艺。
上海世博馆长探访金奖故里南浔,现场沈杏妹带着“徒孙”向国外友人展示剪纸技艺在剪纸这门艺术中,我学到不少东西。我是一个年近80岁的农村妇女,新事物在我面前,有时我无从着手,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我的徒弟——艺校剪纸专职老师俞永祥先生实际上已超过了我,他是擅长创新的剪纸能手,能进行各式各样的图案翻新,为千金艺校的剪纸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又如我的外孙谢丽洁也是当地的一名剪纸能手。我经常去学校讲课,传授剪纸技艺,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我的“徒孙”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大学毕业,已走向社会,他们把千金的剪纸铭刻胸怀,把家乡的传统民间剪纸技艺传授到各地,遍地开花。
我已年高,可以说一辈子爱好民间剪纸事业。前半辈子为乡亲用剪刀、彩纸剪下了无数个“囍”字、“蚕花”“聚宝盆”等作品,想不到后半生能聘为艺校老师,有这么多的“徒子徒孙”。我参与指导的学生,所剪的作品能上湖州、浙江和中央电视台,能走进上海世博大厅,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是千金中、小学老师对剪纸文化的大力支持。现在学校已自编了上、中、下三册《剪纸艺术》教材,在校学生,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生生有作品。我们老一辈的传统精神,在新一代人身上已得到延续和发展,千金镇的民间剪纸艺术不仅后继有人,而且通过剪纸课的熏陶,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促进了学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现在耳还不聋,眼还不花,在有生之年,以我的残年余力还可以为千金的民间剪纸做一点贡献。
最后,希望我们千金镇“剪纸之乡”美名远扬,剪纸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
【整理者:姚士琛、唐水珠、张吉林】
一把剪刀剪出大千世界
蒋志英 口述
蒋志英,女,1950年1月出生,吴兴区织里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剪纸”。
我的母亲是织里小有名气的剪纸艺人,我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剪纸技艺。
当时我的母亲剪纸题材主要有喜字、寿字、花鸟、树木、蝴蝶、仕女、如意、齐心结、石榴等,都具有祈福求吉的含义。这些题材主要应用于不同的习俗礼仪场合,如婚礼用喜字、蝴蝶、如意、心结、石榴等等,并且一般都用红色的纸。用于丧葬礼的则有寿字、仙鹤等等,而须用绿色的或白色的纸。寿字、元宝、如意、寿桃等内容则常用于寿诞礼仪中。
剪纸制作的过程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图案相对简单的,或者基本上是对称图形的,艺人们将纸按需要折好后,就直接按照心里的意象用剪刀剪出图样。另一种是图案比较复杂的,并且是不对称的图形,则先要在纸上描出图样,然后根据图样来剪出。有时一种图案需要剪成多幅,采取的办法是用针线将一叠纸粗略地缝起来,然后开剪,一般最多一次能剪八幅。
我从母亲那学习了剪纸技艺,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自己对于剪纸艺术的喜爱以及自己刻苦勤奋的练习,我在剪纸技艺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慢慢地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我剪纸的特点是作品题材、样式十分丰富,同一题材也能在具体图案的采用、结构的安排上产生多种富有创意的变化。剪刀的运用很有功力,剪出的图案线条清晰、画面精细,并且形象简洁而生动,质朴而夸张,体现出民间艺术特有的风格与价值。
剪纸作为一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剪纸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我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是有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将剪纸工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整理者:蔡建学、吴团宝、胡刚、吴王丽,均为织里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