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陆 传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28
颗粒名称:
陆 传统体育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20
页码:
196-2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包括练市船拳、武松脱铐拳、畎桥武术、少林拳四十八打。
关键词:
非遗项目
传统体育
湖州市
内容
练市船拳(省级非遗项目)
练市船拳,练市人俗称“拳船”“打拳船”和“擂台船”。练市船拳始于吴越春秋,盛于明清。
相传旧时太湖湖匪盛行,官府肃匪无措,船民、渔民就自备刀刃,延武师习武,既御匪,又强身,遂发展成为船拳。后世盛匪清,便成为健身和表演而已。船拳表演时把两只农船拼扎一起,用木板铺成平面,船后部挑扎彩楼,挂牙旗,插彩旗,船前部铺地毯为武场,供武士们拳打脚踢,舞枪弄棍,或单打,或双打,或群打,变化无穷。船拳套路丰富多彩,据传有百余套,如“大金枪拳”“三门拳”“四门拳”“石担开四门”等。
练市船拳历为含山蚕花节民间艺术(武术)主要表演项目。年届清明,各村拳船竞发,蔚为壮观。进入含山港,驻舟为营,立即开打,一试高低。自明清以来,从不间断。“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取缔,20世纪80年代初,练市船拳复出。2009年6月22日,练市船拳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练市船拳
王金炳 口述
王金炳,男,1938年2月出生,南浔区练市镇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练市船拳”。
我家祖上世代习武,特别喜欢研究练市船拳。我父亲王桂宝,是有名的练市船拳拳师。父亲的徒弟很多,每到空闲的时候,他们都会拥在我家里,请我父亲授艺。因此,我自小张开眼睛见到的都是乒乒乓乓的兵器碰击声。那时虽然年幼,不懂船拳的套路,但练市船拳在我心中生了根。
我正式学船拳是从14岁开始。学拳是很苦的,初学那年是冬天,没学几招,就累得浑身是汗,得脱掉棉衣。父亲教拳很严,见我的招式不合他的要求,就无休止地要我一遍又一遍地练,直到他满意为止。有时脱了招,他就一个巴掌打了过来。滚、爬、跌和兵器碰撞,加上被父亲所打,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夜里睡在床上痛得动都不能动。但由于自己喜欢武术,第二天咬紧牙关又开始继续练拳。
16岁那年清明节,我们施家浜拳船一早就开往含山献艺,我也随船而去,正式上场进行表演。因我单打套路正,招式规范,含山滩上的游客不仅鼓掌,还“好!好!”地大声为我鼓劲,当时我心中觉得比过年还高兴。后来,我每年头清明去含山表演,二清明在练市表演,三清明还去乌镇表演。
不间断的表演,不间断的精益求精地练习,年复一年,我的拳艺逐渐成熟,在武术队员中遥遥领先,不仅被当地前辈和同辈武术界人士认可,还在周边地区武术界也有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前来拜师求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历年来,我先后收了82名徒弟,不少徒弟均有了出息,在各类赛事中捧回了大奖。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们施家浜村的拳术被迫中止,但我们在家里练习不止。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我为首的武术骨干决心重新恢复练市船拳。因多年不练,加之不少队员年事已高,故组建船拳复出工作十分困难。我不辞辛苦,不分地域,四处招募了一批武术爱好者加盟,重新开始操练。经过大家努力,复拳工作终于就绪。接着,我就借农船,筹资金,购道具,添设备,迎接含山蚕花节的到来。上世纪90年代初,沉寂了20余年的练市镇施家浜船拳重新亮相含山,只几个回合,便激起了数万游客的阵阵掌声。认识我的人都夸我宝刀未老。2000年,我和同事的练市船拳被央视摄成专题片在CCTV—5套《华夏一绝》栏目中播出。
在多年的习武中,我们通过对练市船拳的挖掘、整理和创新,套路不断增多。根据练市地域特色,我还自创了一套《十八抓虎拳》多次表演,深受观众欢迎。
2004年,在第二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中我表演的《三门拳》获金奖;2005年,在第三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中我表演的《大金枪》获金奖;2006年,在第四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中,我表演的《练市船拳》获金奖;2007年,在第五届浙江省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中,我表演的《四门拳》获金奖。在省、市的各类武术赛事中,我们施家浜船拳队的集体和个人均获得过可喜的成绩。
2009年9月,我被浙江省文化厅评定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练市船拳”代表性传承人。
【整理者:尹金荣】
武松脱铐拳(市级非遗项目)
据载“武松脱铐拳”为明清武术家根据小说《水浒传》中“武松大闹飞云浦”的故事情节,通过形象思维,模仿武松在披枷戴铐情况下,运用武术的攻防技术,战胜敌人的形象而编创的拳术套路,该套路共有16种手法,6种腿法,67个拳术动作,主要运用肩、肘、胯多种技击方法,分为带铐、搏斗、磕铐、脱铐、取胜等七个层次,其结构清晰,技法独特,突出肘法,别具一格,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武松脱铐拳
丁阿毛 口述
丁阿毛,男,1931年2月生,南浔区善琏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武松脱铐拳”。
在湖州东南方向45公里的水乡古镇善琏一带,武松脱铐拳拳术已经流传一百多年,原来这是伢丁家的祖传拳术,本乡自古就有清明游含山的习俗,年轻时每逢清明前、正、后三天,我就带领“打拳班”人员开船去表演一番,凑个热闹。
记得听我父亲说过,我爷爷是晚清一名知名拳师,他根据自己所学拳术,结合民间防身、保健、观赏于一体的思路,独创了一套休闲拳术(带障碍性的拳法),其开场表演和拳法与现今的武松脱铐拳基本一样,也是“抱拳行礼”“劈手蹬脚”的规范性动作,但随着套路的发展,就有了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有一半以上的动作是右手紧握左手的手腕,在打拳中始终不松手,特意人为地添置一些障碍,以增强人体在受到障碍时的适应能力和反抗技法。2.拳术中带有“前空翻”“两手相连、双脚跳过”“双手作‘铐状’,越过头顶”等技巧性动作。所以,此拳法在展示高超技法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后来因为家道中落,流离失所,定居于现所在地,但祖上视拳术为家宝,克服家贫之困难,将拳术原本传给他的独生儿子,即我的父亲。所以说我的祖父丁阿树(生卒不详)是“武松脱铐拳”的创始人,也是丁家的第一代传人;父亲丁阿天(1938年亡故),是丁家的第二代传人,也是当地有名的拳师,传到我是第三代了。因旧时有个规矩,凡随家里长辈学艺的,即使学会了也不能上场面,需要另拜师傅,所以,我随父亲习武后,又跟莫蓉盛林山拳师许银宝学习其他拳法,俗称“过堂”。
回想我一生的习武生涯,和祖父、父亲的目的有所不同,祖父是为了吃饭,按照现在的话说是工作,父亲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家传,因为毕竟是祖上的精神财富,而我习武说穿就是小时贪图好玩,大了感到有趣,解放时我才二十出头,那时没有文艺活动,练习拳术算是高雅文明的活动了,好在含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我这套家传拳术算得上是不错的游戏节目了。以前是大呼隆生产,生产之余没有休闲项目,不是说说臭话,就是喊喊鸡鸭,一些年轻人便连拖带拉要我教几招,我想想这虽然是家传,也不能当饭吃,更何况平时习武最好也要搭档,教他们也无妨,兴来可以一起乐一番,这样,村上追随者不少,看着大家练得有模有样,我一发而不可收,精选细挑组织了一支“打拳班”,正儿八经练起武来,后来应乡贤之邀作为表演节目,村民百姓一致看好,清明游含山活动,自然成为保留节目,直至“文革”才揠旗息鼓,习武一生总算为社会作了点滴贡献。
“打拳班”红火之时,正是我儿子少壮之期,此时我心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家传不能断在我手里,遂与儿子商量,未料儿子二话没说,还说愿意把家传永远传下去,听后我即感到高兴,又感到惭愧,自己活了一大把年纪觉悟还没有儿子高,于是儿子丁生源当之无愧地成为丁家第四代传人,后来我年纪大了,也管不得那么多了,但儿子非但有志气而且有能耐,把家传分别传给他的两个儿子丁建峰和丁学良,他们俩就是我们丁家的第五代传人了。
目前,农村实行产业调整,年轻人纷纷外出做工,已没有人愿意练武习术了。我也没有其他爱好,虽然年纪老了,没啥事天天照练不误,我的床横头和枕头下,放着的全是我喜爱的刀、剑、棍等练武器械,一天不练,就会浑身不舒服。回过来想,我习武一生,没有冤枉,看我身体硬朗,无病无痛,家传得到光大的同时,又为百姓奉上精彩的表演,难道不是利国利民又利己吗?
【整理者:郁根荣】
畎桥武术(市级非遗项目)
畎桥武术源于长兴县林城镇原畎桥乡一带。自20世纪初开始在当地流传。民国十六年(1927)拳师赵洪福在畎桥乡传授少林梧桐派南拳。尤其在畎桥附近的北汤、贺家等村坊的百姓习武不断,男女老幼耍棍弄刀,形成传统。
当年北汤村康家〓门有一叫赵洪福的拳师拜绰号称“叶铁头”的少林拳高手为师,深悟少林梧桐南拳之法,并融多个门派拳法于一身,独创“洪福拳法”。刀、棍、鞭、耙等器械样样在行,他还精于民间医治跌打损伤的“卢火功”疗法,并有民间草药留传于世。
民间武术的流传,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畎桥武术开始于民国初年,当时民间主要流行练武防身,结成民间武术组织,抗击土匪抢掠。抗日战争时期,赵洪福曾携弟子参加“红枪会”,带动了红枪会员练拳习武,抗击日寇成为当地时尚。新中国成立后,畎桥武术活动又异常活跃,附近乡村百姓以习武强身为目的,各村拜师学拳,搭台表演拳术的活动风靡一时,当地习“洪福拳法”的达一千人之多。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把传承畎桥民间武术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体育的一项事业。在畎桥小学开设武术教学课,成立武术协会,创办了畎桥武术陈列室。
畎桥武术练习形式与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主要拳法套路有“大脱架”“小脱架”“小四门”“杨家将”“金台拳”“十人记短打”“十字铺”“单双棍”“两人下超手”等,演练中包含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动作。畎桥武术有:钉枪、大刀、单刀、长短棍、九节鞭等十多种器械,并独创“贼耙”配合拳法使用。2009年,““畎桥武术”被列为湖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拳不离手,诀不离口
陈长寿 口述
陈长寿,男,1948年4月出生,长兴县林城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畎桥武术”。
我自幼年能独自走出家门时,就经常溜到村上大人们练武打拳的场子看热闹。赵洪福的是村上请来的总教练,当地人称他“拳教师”。他每次教拳时坐在一把木椅子上,手上端着根潮烟管,看上去十分威严,我们这些孩童不敢走近他。后来,我长到七八岁时,就伙同陈连奎、邱大章一起,躲在练武场子的边上,边看边练。我是独生儿子,父母特别宠爱,什么都随我,过去对读书没像现在的父母对小孩期望那么高,我对学打拳比上学读书还感兴趣,每天晚上要去练武打拳的场子看着学打拳。我父母看我对打拳兴趣这么大,也就正儿巴经让我拜伯伯陈水英为师。记得拜师那天,我父母还烧菜备酒,专请陈水英到我家吃了拜师酒。
拜师之后,我学练拳就要按照“畎桥武术”中各拳法的套路,从简到繁逐步深入。而且每套拳法都有口诀,如练“杨家将”拳口诀:“大郎冲打一直指,平步起杀手,二郎地直起摸手,三郎踢开连三打,四郎双爪踢一腿,五郎削发做和尚,切地龙,六郎三关擒狼将,七郎斩指,八郎提刀在两旁,九娘八面跳沙掌,穆桂英坐地,圆场又切手,小打一直指,收拳。”师父教我打拳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要拳从心出,手随眼到。还要我做到拳不离手,诀不离口。所以,那时我每天要边背口诀,边练拳。把口诀背得滚瓜烂熟,并要铭记在心,然后,根据口诀来完成每套拳的动作。每次练拳还要点一炷香,要让这炷香点完后,才能收场。14岁时,畎桥武术里的十多套拳路我已会打了,16岁时学会了刀、枪、棍、鞭、耙。每次我练拳时总要赤膊上阵,因为打拳时衣服容易破,那时农民家靠挣工分吃饭,条件都不太好,一年难得做件新衣服,自己心疼衣服,又想练拳,所以只有赤膊上阵。
后来我与陈连奎、邱大章三人拳法练得比较熟练了,师祖赵洪福,师父陈水英,他俩坐在练武的客厅上首吩咐我们,其他的徒弟就交给我们三人教,我们教的不到之处,师祖、师父才站起来点拨。我还与陈连奎经常跟师父到外地去教徒弟。1965年至1970年,在方圆的乡村学习“畎桥武术”的达一千余人,师父忙不过来,就让我与陈连奎、邱大章三人单独出门为各地的徒弟传授拳法。我们还经常受邀到外地表演畎桥武术。每到一个地方,邀请人都要用木头木板搭建练武台,晚上表演还得发汽油灯。我第一次上台表演武术是16岁那年,那次表演是在畎桥街梢西头的溪滩上。这里原来有座白云庙,武术表演的台搭在庙前面台口朝北,师祖赵洪福坐在台上,锣鼓一敲,威风凛凛。整个畎桥武术中少林梧桐南拳的套路要全部表演一遍,除各套拳术,还有刀、枪、棍、鞭、耙等十多种器械,另外还有舞打板凳,对打、交手等。台下观众人山人海,喝彩声此起彼伏,最后,师祖赵洪福出场,舞弄九节鞭、贼耙或是板凳,观众的喝彩声、鼓掌声更加响亮,待师祖赵洪福表演收拳,一场近两小时武术表演才在高潮中落场。“畎桥武术”外出表演,一般要有三四十人,那时农村交通不发达,出门表演都得步行,三四十人,每人背一样器械,要提前吃晚饭,然后出门步行几十里,到了演出的地方,往往现场已住满观众在等候,我们一场表演下来,邀请方还要招待我们吃半夜餐,吃了半夜餐,我们再步行回家,到家时已是鸡叫了。但第二天还得到生产队里干活。
“畎桥武术”所练拳法招招都能伤人,使用器械都是真刀真枪,所以十分崇尚武德。从师祖到师父,再三交待,要牢记师训,“练武之人以强身、自卫为旨,千万不能好强好斗,别人惹你,你得先让别人,一般情况下不得还手”。“文革”时,我们这里也有两派组织,师父更是严格要求,凡以师祖赵洪福为首的畎桥武术门派内的人,一律不得参与造反派组织的武斗,以防惹是生非,败坏畎桥武术的门风。
我现在虽已67岁了,但我还是天天坚持习武打拳,时时心记拳法口诀,并把畎桥武术所有拳法倾心传授给下一代,对得起教我畎桥武术的师祖师父。
练拳强身传后人
陈连奎 口述
陈连奎,男,1948年3月出生,长兴县林城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畎桥武术”。
我出生的畎桥贺家村是当地出名的打拳头村。全村七八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人学过拳术。我祖父叫陈阿细,他就会打拳头,现代人把打拳头称作“武术”。我家中现存的一柄石锁,就是他当年练武的器械,距今也许有一百多年了。到了我父辈,那时听说北汤的康家斗门的拳师赵洪福精通“少林梧桐拳”,其人功夫好生了得,大家商讨后,把他请到贺家村,作为全村学拳的总教头。第一批有陈水清、陈田清等十八人被他收归为门徒。他们学练拳的地方就在我家东面的场地上,平时在夜间,农闲时在白天,村上击鼓练拳十分热闹。我刚会走路,父亲就把我带去看热闹,我看得有点入迷。因此,我从幼小开始就爱上了练拳。
七八岁时,我已经在暗里跟着学拳了。开始我跟着小伯陈满红学拳,后来我从师陈水英。畎桥武术正式开学先是排马步,我们这里叫排平步。平步要双膝下蹲,双手平伸,这是学“少林梧桐拳”的基本功,一天蹲下来腰酸腿疼十分难受,我连蹲三天,酸痛得走路都摇晃了,但还是熬下来了。平步排得能稳住身子后,才能学练拳。开拳要先学“小四门”。待“小四门”打熟后才能学其他的拳术套路。我学练拳到14岁,已熟悉了多个拳术套路。14岁后,师父开始教我用兵器。学练兵器又要从练棍棒开始,一直学到大刀、长柄枪、三节棍、九九鞭,最后还要学会打板凳拳,其中最难的是板凳拳中的掼板凳,双手捏着板凳,人要从板凳上翻过去,搞不好就会脱手,还会扭伤。最吃力的是一套叫作武松脱铐的拳法,取名叫“十字铺”。这套拳要运作二分钟才能完成,我年轻时这套拳打下来,还比较轻松,到了50岁后就感到吃力了。打拳练武还有误伤的风险,拳练到一定的程度,就要练对打和交手。有一次我和师弟陈长寿练对打,我用一柄长枪,他用双刀,两人在对练时,一不小心,我手中的长枪刺到了他的腿上,伤口足有三公分深,但他伤口没马上出血,我赶紧用刀伤药将他敷上,大约一周时间他的伤口才好。有一次,我们受邀到澄心寺武术表演,在表演时,我的左手大拇指扭伤脱臼,陈长寿上前捏着我的拇指,只一拉,我的拇指骨关节上去了,那次我没退场,继续表演到结束。我们学打拳练武的人,师父还要教跌打损伤的中草药,一来好自救,二来也可为伤科病人诊治病痛,我现在还有师传民间中草药一百多种,并用民间的传统方法来为伤科病人治疗病痛,每年要治疗伤科病人上百人。
我现在虽已六十多岁的人了,但还是天天练武强身。在家中,我把畎桥武术的拳法已一套套传授给女婿李伟星,19岁的孙子陈健豪,还有女儿陈凤琴、陈连珠。当地政府还让我担任畎桥武术培训基地的总教练。基地设在畎桥中心小学,我每星期为两个班级学生上两节“畎桥武术”为内容的传统体育课,原来教五六年级,现在从三年级教起。我在学校基地已施教了有五个年头了。现在每天早上,畎桥中心小学学生的早操,都要在操场上集中表演一套畎桥武术中的一套拳法。我看见好几百学生在操场上排着队形练拳的时候,那个场面让我万分激动,因为我看到“畎桥武术”已是后继有人了。
【整理者:施正强、葛丹,执笔:施正强】
少林拳四十八打(市级非遗项目)
少林拳四上八打,是孙铁根自编的拳术之一,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的苏州、无锡、湖州、舟山、温州等地,而在湖州市主要是分布在吴兴地区。这套拳术攻防兼备,进退有规。它不但包括马步、弓步、歇步、虚步、丁字步、仆步等各种腿法和抓、打、靠、挤、擒等各种身法和手法,所以是比较典型的少林传统套路、素有“拳扫四周”之称,以挺胸拔背、拳势浑厚、实战力强而著名。
少林拳四十八打 中华武术之传承
孙铁根 口述
孙铁根,男,1930年6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少林四十八打”。
武术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自古就把武术作为重要的防身健体和选拔训练兵勇的手段,现在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运动具有竞技健体、防身自卫、表演娱乐和修身养性等功能,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20世纪30年代,武术被列为全国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浙江省运动会也把它纳入了正式的竞赛项目当中。武术竞技比赛的内容包括套路竞赛(拳术、器械、对练)和散手、推手等搏击形式的比赛。浙江省是我国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发展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我自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喜爱武术。从14岁起开始学习传统武术,不到17岁就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地朝谒武术圣地,拜访武坛名宿,先后得到了多位武术名师的口传心授,因此也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武术功底。我跟的第一个师傅是魏友才,当时跟他学习了梅花拳、罗汉拳等套路;第二个师傅是全国著名武术家、北派少林传人、被誉为“神拳大龙”蔡云龙的师兄耿兆麟,向他学习华拳、南北少林拳;后来我又跟着第三个师傅龚占平学习大刀、枪和棍棒,跟第四个师傅倪勇高学习了猴拳,螳螂拳等。其间还有幸得到了海灯法师的点拨,使自己的南拳北腿、刀枪剑棍、单打对练得到了少林拳械的真谛。年轻的时候访少林,登峨眉,上武当,努力吸收多家武林门派精华,我一直认为,无论学哪门哪派功夫,都不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应广采博纳,融会贯通,这是一个练武者必须具备的胸襟和必修的“功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武术,成立了全国性的武术组织,举办全国性的表演与比赛。我喜欢与全国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切磋武艺,积极参加了各种比赛,这些年来在中国武术界也获得了几十枚金牌,沉甸甸的装满了家里的两个盒子。但是相比这么多的荣誉,我更珍惜的是我自编的十多本拳谱。1985年的时候,全国进行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我把自己擅长的三十多个套路的“拳经”“拳谱”整理成书面材料,载入进了《浙江武术拳械录》。前几年,我在《武林》《少林武术》等杂志上也发表出版过好几套自编的拳术,像“武松独臂拳”“少林拳四十八打”“石链练功法”“全家录三十六套拳形”等,但这几年因为出书要出钱,所以许多我整理出来的册子都只能放在家里,没法发表出来给更多的人看了。我不识字,册子都是我口述给我的徒弟,让他们帮助记录和作图解的,辛苦整理出来的几大本武术套路图解要变成铅字,路很远,至少要好几万的出版费用,但是无论能不能发表出版,我都希望我会的那100多套拳术能传承下去,浙江武林界会一百多套拳术的也就我一个了。早年我被中国武术协会评为武术六段,他们让我报武术八段,但我觉得武术级别大小不打紧,关键是尽早把我的所有武术心得传与后人。
学习少林拳四十八打拳法必须要先练习基本功,如站马步听气下沉,操手、压腿、踢腿和控腿。因为少林拳素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所以对练习场地要求不大,而且招式精炼,简单实用。几十年习武生涯,我的徒弟超过了千人,最多的时候一个人带了200多名学生,辅导的学员、武术爱好者也有万余人,许多徒弟参与全国、全省、全市的武术比赛,都获得了出色的成绩。现在几乎每天清晨,我还是会骑一辆放满刀枪棍剑的三轮车到全民健身中心,带着学生耍拳舞刀。我徒弟虽多,也算桃李满天下,但肯下苦功的寥寥无几。在习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苦练”。现在的许多武馆所教的,基本上都是作为竞技运动项目的散手,学生学到的不是传统武术。用3年时间学100%的武术和用3个月学50%的武术,很多人都愿意选后者。蹦蹦跶跶会几招的不少,真心肯吃苦练武,潜心学习的人千人中难挑其一。要是十年前,我还不担心自己的民间武术承传问题,现在我开始担心,在我有生之年,能不能把我全部的拳术传给后人。我之所以创办“老孙家”传统武术健身中心,就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中华传统武术普及广大。
【整理者:吴云霞】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