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滩”也即湖州滩簧(市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16
颗粒名称: “湖滩”也即湖州滩簧(市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9
页码: 171-179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市级曲艺类非遗项目—湖州滩簧,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湖州滩簧 湖州市

内容

“湖滩”,也即湖州滩簧,是湖州地方戏曲(湖剧,由滩簧小戏发展而来)、曲艺(琴书、三跳)的总称。据《南林从刊·劫余杂识》及《双林镇志》等记载,至晚在咸丰八年(1858)在湖州等地已有“通宵达旦”的演出。1924年(一说1930年),湖州滩簧艺人成立有曲艺行会组织“明裕社”(与苏州的“光裕社”并称),成员遍及旧湖州府的吴兴、德清、长兴及桐乡、江苏吴江的广大地区。吴地方言素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之说,各地滩簧亦“声各小变”。因此,带有地域和音乐流派双重因素的“帮别”称谓应运而生,如德清帮、长兴帮、震泽帮、双林帮、石门帮等。其中,德清帮是湖州滩簧的重要一支,至今仍有民间艺人活跃在以德清为中心的广大乡村中。
  “湖滩”的一枝独秀
  吴根娣,女,1954年出生,德清县新市镇石泉村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州滩簧”。
  在“湖滩”风靡一时的年代,老百姓听书是唯一的乐趣。艺人们合起来演戏,分开唱书。说书的人可以上台做戏,做戏的人说不了书。说书比演戏更流行,收入也颇高。我与师傅搭档唱书时要带两个师妹,按行规,师妹是“有吃勿拿工钱的”,师妹们每次看到师傅捧回来一大堆百来元的几分几角欣喜若狂。唱书当时是件很风光的事,我在二十八九岁的那年因为长得清秀些,有一次演完第二天就有人跑过来告诉我表演的照片挂在照相馆了。还有一次,老太太登门把藏在衣服里的录音机拿出来,把她录的我们的演出唱段放给我们听。茶馆听书的观众人山人海,当时,我们坐着苏杭班轮船唱到了大城市杭州六公园。我刚出道不久在安吉递埔镇唱书和父亲搭档唱“杨家将”。我做下档,唱到杨文广要“拿枪”的时候,我错唱成了“拿刀”,一位坐在大门边看场子的老头,他平日总是闭着眼睛听书,听我说“拿刀”,他顿然睁开了眼睛。父亲知道错了,说时急那是快,他马上纠正表了回来,“杨文广今天为什么拿了刀而不是枪呢,因为他从小跟爷爷奶奶学武,样样兵器都会。”那时起,我才真正明白“唱书容易表书难”这句行话了。
  回眸岁月
  德清的戏曲曲艺发展潮起潮落,历经风雨,从上世纪20年代朱顺宝等人发起“正古社”,到新中国成立后50、60年代重建“湖剧团”“县曲艺协会”等,至80年代恢复曲艺协会和曲艺团,历经三代人的重振。我就是在父辈们努力后的光芒下成长起来的。我父亲吴少芳曾任德清县曲艺团团长,是正古社的首批成员之一,1973年他又开始为德清曲艺团恢复到处奔忙。80年代曲艺协会恢复成立时只有7人,在城关镇(现称乾元镇)老轮船码头(务前街78号)租了个书场,当时请了号称“小杨飞”的绍兴艺人到书场唱书。唱书的收入养活包括我们这些年轻人在内数十人的生活,很是艰苦。唱书的人过年没好菜,有一次正月里,在东林唱完书,东林的村民特地赶来送给我们两条大鱼表示感谢。后来我重返舞台最大的动力不是图赚多少钱,出去唱戏就是图个开心。
  求变生存
  虽然费尽心血,还是挽回不了“湖滩”昙花一现的命运。上世纪80、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它们由盛而衰,德清县社团解散,名存实亡,各位艺人开始寻求出路。为了生存,纷纷组成临时搭班的“音乐乐队”,在各种场合如婚、丧、庙会、企业庆典开业及乡村大舞台上表演。1996年,我在家歇业10年后加入“新市乐队”。
  说书不流行,我就改唱庙会仍有一席之地的“宣卷”(古老的宣卷流行于清末民初,是三跳曲艺的前身),说是创举不如说是夹缝中生存。茶花开来早逢春,做媳妇(格)也要做婆孙,孝顺公婆为第一,门前(格)大树好遮阴……这是劝人为善的“十二花名宝卷”,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改编的,十分钟的唱段,俗话连缀,比兴成篇,朴实风趣,听来意犹未尽。现在在农村,常听到其他人也在唱我这个版本,都学了我的腔调。我们还表演妙趣横生的传统滩簧小戏,如《卖青炭》《陆雅臣》《借黄糠》《红灯花轿》《驼背配缺嘴》等。我善演小戏的才能,得益于儿时耳濡目染伯母吴凤珠的滩簧戏表演。
  表演形式灵活的“新市乐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足迹遍布大半个江南。有时应对方要求表演坐唱的小戏,在庙会“头场”敲京剧中的“将军令”,表演越剧清唱。甚至在出殡时唱“哭灵”“花名宝卷”“小调”,在婚庆场合,加入铜管乐队吹奏现代歌曲等等。乐队成员个个多才多艺,互为师徒,我加入后就学会了敲铜鼓,同时开始带徒弟,包括沈建芬,谈会文、沈水华、潘江章、李阿丽、李阿英等,教她们扮演小戏《卖青炭》中的“白牡丹”等角色。
  收入不高,时感疲惫,我年纪大了,不想干了。但是看到别人开心,我又鼓起了勇气。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冰雪封道,我和班社成员徒步从新市走到钟管演出,当地老百姓很热诚,我们一下子忘记了劳累,一到就投入了演出。
  怀念与温存
  我现在已不再唱书,特怀念学唱书时的日子。自在安吉递铺镇错把“枪”唱成“刀”后,我体会到了艺海无涯。先生以前唱书,要随身挑一个装满旧书的箱子,白天看书晚上开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唱书一般不换档,我只与父吴少芳和先生杨筱天搭过两档。可惜,他们去世后,我就再没有唱书了。没有更多的演出机会,没有搭档,诸多经典岌岌可危。刚开始学的时候,先生先教我唱开篇,背念各种赋子,我字认得不多,全凭硬记,那时花了很多工夫。可惜现在不唱了,一些较长的经典赋子如《金殿赋》都记不全了,真恨不得师娘现在就在我身边。
  我总在寻找机会唱书。去年六月,我受邀与师兄双档在湖州唱了《红鬃烈马》《双玉节》选段,虽短暂,炎炎夏日,观众亦不多,但多年来首次唱书。后得知师兄妹夫妻搭档也在苏南一带的新农村老年活动室唱书,我想先生在天之灵会很欣慰。
  树有千朵,虽然凋落,总有一根,吴语是“湖滩”的根。树有一根,但求一心,我和我的乐队班子用心呵护着家乡的根。我们相信有众心,泥土变黄金,更何况本是黄金的“湖滩”艺术。
  天生爱戏情有缘
  强彩娥,女,1943年2月出生,长兴县洪桥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州滩簧”。
  我幼年时,家庭贫寒,我父母生有四个子女,我是大女儿,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年幼时我十分想读书,可是家境穷,又因那时父母思想封建,我就没有了读书的命了。然而,我对民间艺术特感兴趣,10岁时我就学会了打莲响,扭秧歌,还学会唱10首山歌。我们娘家在小沉渎的扶栏桥自然村,这里到北墙门钦家很近,我和阿桃、永康几个小伴没事时,经常结伴溜到北墙门钦家听滩簧戏。那时钦家门里一个叫钦水春的民间艺人既会唱滩簧,又会说书,因为他的盲人,当地人叫他“盲眼阿水”。我在钦家墙门听滩簧戏听出了迷,钦水春是我学滩簧戏的入门师父,而正式是12岁那年拜民间艺人张茂林学唱“滩簧”戏。当时与我一起拜师学唱滩簧的共有四人,我是女子,另外三位是男子,但我入门最快。我没学多时,师父就让我去登台演出。12岁的我个子还小,
  那时我们太湖边的农村道路泥泞难走,我只好让师兄们帮助背着一起走。我记得我第一次上台做戏是到邻村大公〓,那次表演的剧目叫《逃楼送花》,我是旦角,做戏里面的千金小姐,我做这角色虽是戏中的正角,但这角色出场演唱较少,是躲在楼台后场的闺房里,让郎中丝线搭脉,这也是师父刻意安排的。那时,看滩簧戏的人真多,节日农闲之季,我们都要赶场子演出。我们这里的农村邀戏班子做戏,由一个村落派米派钱,搭台的都是义工,大家都是为了寻个热闹。我们滩簧戏班人数少,最多也只有十几个人,戏装行头也简单,所以,邀我们去做场戏没大的负担。因为做戏演出毕竟只在农闲节日之际,正业我还得务农,迫于家中负担,我17岁那年到陈桥石矿去上班了。可是在石矿上班没半年,当时的鸿桥(洪桥)公社通知我去公社创办的“长鸿文工团”当演员。我家庭负担重,在石矿上班收入多一点,考虑这原因,我就该留在石矿上班,但以自己的爱好,就该去文工团当演员,我正在思想矛盾之中,公社文工团的领导又来石矿动员我,而且说公社还有个蒲包厂,你可在那上班,比石矿的活要轻松多了。我就听了那位领导的话,在1959年12月20日去报名上班。可是我到了公社后,那领导还是让我进了文工团做演员。公社里安排给我们6个人一个房间,文工团负责人叫夏荣高,他递交了一个剧本给我,内容是关于“统购统销”的宣传。背剧本唱词、排练只有10天时间,1960年元旦就要到长兴县城剧场汇报演出。我把我要演唱的唱词用笔划出,认真记背。我就在后来农村扫盲时上了几天夜校,不认识的字,就请教,那时年轻,记性特好,只要我记背一遍,我扮演角色的唱词就能记住。至于表演的动作,都要自己根据唱词,思考出相应的表演动作来。我们只花了一周时间,就彩排表演给公社的领导看,他们认为可以了,我们才把整个戏定型。1960年元旦那天,我们“长鸿文工团”乘船到了长兴,在老剧场里演出,当时与我们同台演出的还有长兴竹器社和煤山派来的文工团。我们滩簧是讲长兴方言的,我们这节目最出色,但在表演中为了一句白口,评委没听清楚,引起了争论。那是我们团里的一位叫豆云发的演员,在演出剧情中有句话叫“勿应该勿听党的话”评委误听为“应该勿听党的话”。这可是政治问题,后来查剧本,重新去县广播站录音,通过演员解释,总算把事情弄清楚。那年春天,我又去嘉兴地区参加汇演,我们演出团的滩簧剧目是《养蚕摘榨叶》,表演的内容是农村妇女养蚕,桑叶不够,为了保住生产队的蚕宝宝,就攀山摘榨叶给蚕吃,我是剧中演攀山的妇女。通过艰难攀登山路,终于采摘到榨叶,解决了生产队养蚕缺叶的困难。这次演出,我们去参加演出的三人,是我上台代表领奖。那时的奖品只是发张奖状,奖些服装,但我们已是十分开心了。公社里还要求文工团配合政治形势,到饭店、街头搞宣传演出,滩簧戏本身轻便简从,剧情一交待,马上就可登场表演。那时我们经常凉帽一戴,赤着脚,条凳上一立,上面横幅一拉,就唱起来了。公社里领导看我表现好,就让我当了文工团长。1961年文工团也下放,我又回到了娘家小沉渎村的扶栏桥自然村。
  我回村没多久,我们村东边的北张村,由我师父张茂林牵头,组织了滩簧戏的爱好者做“路头戏”。那时的陈湾石矿投资搭了个好舞台,可是没有经常的戏剧出演。于是,我师父张茂林来请我加入他组建的滩簧戏班,我也就答应了。这时可以做古装戏,如《叶相盗印》《秦香莲》等滩簧名剧。在《秦香莲》这出戏里,我扮演秦香莲,我上台演出时,真得背着旧铺盖,还有一卷草席,让台下观众看得淌眼泪。我们这“路头戏”班子太受当地老百姓欢迎了,那时我们演出也开始收点费,演出一天一夜收60块钱,邀请方还请吃饭,附近史家浜、王家浜等村有时为接到我们演戏,等在路口拦截。有一次,两个村为了邀请我们演戏,结果扯了我们的戏袍。还有一次中秋时节,洪桥供销社请我们在洪桥街上演戏,端出了一笆斗的月饼请我们吃,那时在三年困难时期,能吃上这月饼可是有多高的礼遇!后来,我们在长兴县城里的大众剧场演戏,剧场补给我们每人每天八角钱的津贴,我们演了四天三夜,不久,红卫兵造反了,我们戏班里的所有戏具服装都给烧光了,让我最心疼的是那本演戏用的“戏考”也被烧了,那本“戏考”要还在,我们现在要演出滩簧戏,照着“戏考”看看就知道了。
  改革开放后,我们又拼凑过滩簧的爱好者流动演出,我63岁时去父子岭村演出,得到好评。后来,我和丈夫钦学俊受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长兴专场演出。2012年,县里组织家庭“才艺大比拼”活动,我和丈夫同台演出滩簧戏《庵堂相会》,获得了二等奖,还得到奖金五千元。我一生爱演滩簧戏,因为我爱演戏,年轻时对象也找了一个爱唱滩簧的男人,去年我和丈夫结婚五十年的“金婚”纪念日,我们俩还唱了一出滩簧戏。正当我愁着“长兴滩簧”是否后继有人时,上级领导帮助在图影中心小学成立一个“长兴滩簧”传承基地,办了个兴趣班,让我把“长兴滩簧”这门戏曲艺术传承给下一代。村书记、主任还专门为这事来我家,商量小沉渎村传承“长兴滩簧”的事,我好激动,如果村里为传承“长兴滩簧”的事要我出力,我是义不容辞,2013年6月8日,西太湖图影小学作为“长兴滩簧”传承基地正式成立了,学校聘请人为传承人讲师,每周五为固定的授课日。真心的感谢党和政府给我这个机会,我定尽心尽力,把我所学无偿传授给孩子们,如果有机会,我还想上台为喜爱长兴滩簧的百姓唱上一曲!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根娣
责任者
施正强
责任者
葛丹
责任者
施正强
责任者
余开陀
责任者
强彩娥
责任者
吴根娣
相关人物
强彩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