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学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报纸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13
颗粒名称: 拜师学艺
分类号: I267;G634;F426
页数: 1
页码: 168-168
摘要: 我今年68岁,我的曲艺生涯已逾半个世纪。
关键词: 入室弟子 一手好字 三年自然灾害 行会组织 当地方言

内容

我今年68岁,我的曲艺生涯已逾半个世纪。
  1961年,当时我还在德清一中念初二,因为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辍学了。当时农村的茶馆很多,而且都有书场,那里的先生都唱“三跳”,这是一种使用当地方言、说唱相间的地方曲艺,俗称“纤板书”,在校就是文艺骨干的我听得多了,也能模仿着唱上一两段。
  当时有位李鸿昇先生,从前做过政府秘书、教书先生,很有文化,人称“书站”,意思是任何故事,只要他拿起书来看过一遍,就能用评书的形式进行表演。我对他十分敬佩,李先生对我这个小后生也是十分喜欢,于是,我便拜李鸿昇先生为师开始学习评书,先生为我取艺名“闻鹏飞”,那年,我15岁。
  历史上“三跳”艺人曾成立行会组织,比较著名的有苏州的“光裕社”,湖州的“明裕社”,德清的“正古社”,杭州的“温古社”等。“正古社”的第一任社长叫朱顺宝,乾元镇“城河里”人氏;他的徒弟余洪达(小名如生),人称“铁喉咙如生”的就是李鸿昇的师傅、我的师祖。我投师名门正派,当时的仪式庄严而隆重,程式包括引荐人引荐,写拜师帖,叩头,师父讲“十大戒规”,向同行介绍自己的入室弟子等。
  拜师以后,我就跟着师傅去周边农村的各个书场演出。那时候有喝“夜茶”的习惯,老百姓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主要就是听说书,每天晚上的观众都有二三百人。我跟着师傅一起演出,主要就是多听、多记,如果是唱“双档”,我的任务就是给先生敲扁鼓伴奏、帮腔,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半,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其实我的师傅有许多本事,比如他还写得一手好字,可惜我没有时间一一去学。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