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能手,倾囊相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报纸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911
颗粒名称: 千面能手,倾囊相授
分类号: I267;G634;F426
页数: 3
页码: 164-166
摘要: 朱子松,男,1953年出生,德清县东溪村李家坝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州三跳”。
关键词: 地方戏曲 老一辈 德清县 梨膏糖 孩子们

内容

朱子松 口述
  朱子松,男,1953年出生,德清县东溪村李家坝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州三跳”。
  德清帮作为“湖滩”艺术的重要支派,至今保留着较多的传统小戏剧目。俗话说“徒弟出山,师傅讨饭”,据称当时湖州老一辈艺人唯独对德清桐乡艺人们护爱有加。随着他们年老衰退,德清帮异军突起,当年做先生“下科”或“下档”的徒弟们成了顶梁柱。
  我1953年出生于德清县东溪村李家坝,13岁起就随父亲朱通林(1912—1993)演滩簧小戏,起初为后场拉二胡,“文革”后接替父亲主演。从台后到台前,有十多年的磨砺。很少有人能单独把滩簧曲调完整地演奏,一般都是跟着演员拉的。现在我即兴用加花的方法拉一段不同的男腔和女腔调给你们听听。我学艺初起先就是用“啥咕啥咕”作为词唱各种曲调,或用一首词如“烧香赋”来填曲。
  1980年,加入德清县曲艺协会后,先生朱一天很喜欢我,夸我天生丽质,又善把握各种角色,花旦、花脸、老生、丑旦,都称我“戏抹布”。先生从那时起就开始教我三跳板,取艺名“朱一飞”,先生“上科”我帮腔。我有一把从师爷手上传下来的“灯煤壶”,这把茶壶下放菜油灯,上有烟囱孔,唱书时用,茶不会凉,我有六个师兄,师傅唯独传给了我。师傅朱一天,小名“小狗”,他与杨筱天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他们是船上人家。曾表演扫蚕花地,除三跳外,他还会唱评话、琴书和卖梨膏糖……以前我和先生坐船去杭州买东西,在船上会唱唱像《小弟长工》《马浪荡》这样的民歌小调当消遣。我的多才多艺正得益于如此浓郁的艺术氛围。即便是地方戏曲受市场经济冲击走入低谷,我转而卖梨膏糖生计后,每天仍能比其他人多卖一箱。1995年成立“音乐队”后,我又向乐队成员学会了唢呐和鼓板。
  三十多年来,我的足迹遍及桐乡、湖州、余杭、临平各地,演出剧目如《借黄糠》《卖青炭》《卖花线》达二十多部,风格各异,深受老百姓喜爱。过去是观众点戏看的,年三十出门,五月份回来,十月份再出去直到年前,演出化妆和服装都很简单,长衫什么的都是借来的。挑一副担子,一把胡琴一块板,三五个人就是一个“挑箱班”。
  加入德清县曲艺协会后,我被分配至下舍滩簧组和东千滩簧组蹲点开始五年的教授经历。当时他们把我唱的录下学唱,中间会乱添句子,现在都是如此,其实我们演得是“肉子路头戏”,基本唱词和框架都是固定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一一帮他们纠正。1982年后,又受邀在桐乡教滩簧戏。2013年,我又把三跳曲艺带进了禹越镇高桥小学,告诉他们三跳板过去称“国舅”板,“敲三勿敲四”,有“拓”“滚板”和“帮腔”“勿帮腔”的区别。大家跟我一起敲,一二三四……
  从最基本的“三合一拍”开始,我告诉孩子们,我学的时候很苦,光这个节奏就敲了很久,而且我当时手臂也是挂下来的,很难看,所以一定要架起来,面带微笑。唱戏,不仅要唱得出,还要能分析讲给别人听,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在卖梨膏糖时唱的一个笑话故事《巴哥告状》。
  几十年不间断的艺术实践,我成了“湖滩”艺林的核心人物。可是随着专业团队烟消云散,伙伴们相继过世,当时先生收了我们六兄弟,现在健在得还有三个,只有闻鹏飞和我还演出。
  学校传承基地的建立给地方戏曲曲艺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孩子们对用方言表演感到格外新奇与亲切。如果说老一辈怕丢饭碗而有所保留,我则把当年先生教的一板一式不遗余力地细心传给他们,恨不得把心都掏了出来。数月的操练后,孩子们开始用三跳板演唱乡土味十足的《烧香赋》:“一位姑娘轿里呀蹲,两人抬轿就动身,三塔寺里认香源,四个丫头轿后呀跟……”
  【整理者:余开陀】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