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报纸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895
颗粒名称: 湖剧
分类号: F426;F326;F127
页数: 3
页码: 133-135
摘要: 许丽娟,女,1933年6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剧”。
关键词: 戏曲观 湖州市 浙江省 一等奖 二等奖

内容

许丽娟 口述
  许丽娟,女,1933年6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剧”。
  上个世纪40年代,我的父亲许云天是湖州城里还算有名的“三跳”名家,我从小耳濡目染,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那年,当我看到父亲为操持整个家辛苦演出时,我决定从艺谋生,开始学习小戏。湖州的小戏吸收越剧的表演形式,从原来的单本戏发展到连台戏在城乡演出,得到了观众的极大认可,而我的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别人无法模仿,因此没有像一般年轻演员从跑龙套起步,直接就担当主角。
  1952年在政府的重视下,湖剧被正式命名,并首次大规模招生,我是在这时加入了同乐湖剧团,并在浙江省物资交流大会上应邀演出,收到好评。1955年23岁的我成为剧团团长,湖剧开始有了编剧、导演、舞美和自己创作的剧本。著名编剧刘甦根据湖州民间传说“活捉姚麒麟”改编为湖剧《麒麟带》,同年在嘉兴地区越湖剧大汇演中,获剧本一等奖,孙魁英和我获得演员一等奖,导演、舞美、音乐也分别获奖。1957年《麒麟带》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汇演”,我获得二等奖。湖剧自此在市内外名声大振,开始活跃在毗邻省市。我们剧团自负盈亏,年年有积余,一时间湖剧风行,红极一时,浙北地区先后成立了嘉兴双胜湖剧团、德清湖剧团。
  多年来,我曾出演过不同性格的小生角色,如《龙女牧羊》中的刘毅、《珍珠塔》中的方卿(获1954年“浙江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麒麟带》中的李世忠(获1956年“嘉兴地区第一届越湖剧大汇演”一等奖、获1957年“浙江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朱三刘二姐》中的朱三、《孟丽君》中的元顺帝、《胭脂》中的吴南岱、《玉蜻蜓》中的徐元宰等,都在观众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84年至1986年,我开始负责编辑《中国戏曲志》湖州市的工作,编撰了众多条目,被《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录用,受到了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厅的嘉奖。
  1991年整理了湖剧传统曲目《借黄糠》并导演这部戏,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剧本整理奖和导演二等奖,获湖州市宣传部1992—1993年度优秀精神产品一等奖。
  1997年与蒋中崎合作著有达18万字的《湖剧发展史》,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革”期间,湖剧几乎不再演出,一直到80年代初才有所恢复。但是恢复后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冲击,湖剧慢慢受到冷落,开始走下坡路,正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这是我一直忧心的事情。我因为湖剧得到过许多荣誉,曾被选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历次省市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成为了国家二级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说没有湖剧,就没有我,我真的希望能为湖剧的传承尽份绵薄之力。
  为了振兴湖剧,2007年,湖州仁皇山街道成立了湖剧表演队,湖剧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首个湖剧传承基地也于2008年在仁皇山一社区成立。我和一批老演员都会按时到培训班教唱湖剧,到学校向学生讲授、演唱湖剧。这几年来我陆续收了三位徒弟,陈伟、沈佳欢、徐芯蕊。陈伟,男,27岁,现在湖州市文化馆工作;沈佳欢,女,现就读于湖州市爱山小学六年级;徐芯蕊,女,11岁,现就读于湖州市爱山小学五年级。同时,我还在弁南中学、仁皇山社区、市总工会、市群艺馆等处建立湖剧学习基地,举办多期培训班。每次悉心教他们学唱湖剧,是我最开心的事情。现在社会对湖剧越来越重视了,作为传承人只要社会需要,我当尽力传承,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
  除了做好传承,培养好接班人,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多给我们创建学习、交流、表演的平台。希望传媒能多多的关注湖剧的传承与发展,多报道、多宣传,逐步扩大湖剧的影响。过去湖剧曾一度作为丰富的文化大餐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要,现如今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湖剧也一定会继续为大家所喜爱,很好的传承下去。
  【整理者:顾培华、徐诗淇、徐磊峰】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