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传统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891
颗粒名称: 肆 传统戏剧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22
页码: 131-15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包括湖剧和大河项家皮影戏。
关键词: 非遗项目 传统戏剧 湖州市

内容

湖剧(国家级非遗项目)
  湖剧,原名“湖州滩簧”,主要流行于浙江湖州、嘉兴地区及杭州的余杭、临安,江苏的吴江、宜兴,安徽的广德等地,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因吴兴旧属湖州府,故1951年定名为湖剧。湖剧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不仅语言亲切柔和,曲调清新流畅,而且表演文雅细腻,宜演悲欢离合的家庭爱情戏。2007年6月,湖剧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湖剧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剧的表演以文戏为主,具有质朴柔和,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擅演各种清装、古装和现代戏。唱腔的“起、平、落”结构错落有致,唱词常用乡土俚语,熟语并多用谐音,比喻、双关等手法诙谐风趣,男女同台,分别有“里外口”(即男腔、女腔)早期唱调与后期唱调同存,赋于灵活运用。湖剧是浙北地区唯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和湖州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份。
  湖剧
  许丽娟 口述
  许丽娟,女,1933年6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剧”。
  上个世纪40年代,我的父亲许云天是湖州城里还算有名的“三跳”名家,我从小耳濡目染,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7岁那年,当我看到父亲为操持整个家辛苦演出时,我决定从艺谋生,开始学习小戏。湖州的小戏吸收越剧的表演形式,从原来的单本戏发展到连台戏在城乡演出,得到了观众的极大认可,而我的唱腔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别人无法模仿,因此没有像一般年轻演员从跑龙套起步,直接就担当主角。
  1952年在政府的重视下,湖剧被正式命名,并首次大规模招生,我是在这时加入了同乐湖剧团,并在浙江省物资交流大会上应邀演出,收到好评。1955年23岁的我成为剧团团长,湖剧开始有了编剧、导演、舞美和自己创作的剧本。著名编剧刘甦根据湖州民间传说“活捉姚麒麟”改编为湖剧《麒麟带》,同年在嘉兴地区越湖剧大汇演中,获剧本一等奖,孙魁英和我获得演员一等奖,导演、舞美、音乐也分别获奖。1957年《麒麟带》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汇演”,我获得二等奖。湖剧自此在市内外名声大振,开始活跃在毗邻省市。我们剧团自负盈亏,年年有积余,一时间湖剧风行,红极一时,浙北地区先后成立了嘉兴双胜湖剧团、德清湖剧团。
  多年来,我曾出演过不同性格的小生角色,如《龙女牧羊》中的刘毅、《珍珠塔》中的方卿(获1954年“浙江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三等奖)、《麒麟带》中的李世忠(获1956年“嘉兴地区第一届越湖剧大汇演”一等奖、获1957年“浙江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朱三刘二姐》中的朱三、《孟丽君》中的元顺帝、《胭脂》中的吴南岱、《玉蜻蜓》中的徐元宰等,都在观众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84年至1986年,我开始负责编辑《中国戏曲志》湖州市的工作,编撰了众多条目,被《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录用,受到了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厅的嘉奖。
  1991年整理了湖剧传统曲目《借黄糠》并导演这部戏,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剧本整理奖和导演二等奖,获湖州市宣传部1992—1993年度优秀精神产品一等奖。
  1997年与蒋中崎合作著有达18万字的《湖剧发展史》,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革”期间,湖剧几乎不再演出,一直到80年代初才有所恢复。但是恢复后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冲击,湖剧慢慢受到冷落,开始走下坡路,正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这是我一直忧心的事情。我因为湖剧得到过许多荣誉,曾被选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历次省市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奖,成为了国家二级演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说没有湖剧,就没有我,我真的希望能为湖剧的传承尽份绵薄之力。
  为了振兴湖剧,2007年,湖州仁皇山街道成立了湖剧表演队,湖剧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首个湖剧传承基地也于2008年在仁皇山一社区成立。我和一批老演员都会按时到培训班教唱湖剧,到学校向学生讲授、演唱湖剧。这几年来我陆续收了三位徒弟,陈伟、沈佳欢、徐芯蕊。陈伟,男,27岁,现在湖州市文化馆工作;沈佳欢,女,现就读于湖州市爱山小学六年级;徐芯蕊,女,11岁,现就读于湖州市爱山小学五年级。同时,我还在弁南中学、仁皇山社区、市总工会、市群艺馆等处建立湖剧学习基地,举办多期培训班。每次悉心教他们学唱湖剧,是我最开心的事情。现在社会对湖剧越来越重视了,作为传承人只要社会需要,我当尽力传承,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
  除了做好传承,培养好接班人,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多给我们创建学习、交流、表演的平台。希望传媒能多多的关注湖剧的传承与发展,多报道、多宣传,逐步扩大湖剧的影响。过去湖剧曾一度作为丰富的文化大餐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要,现如今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湖剧也一定会继续为大家所喜爱,很好的传承下去。
  【整理者:顾培华、徐诗淇、徐磊峰】
  湖剧
  高兴发 供稿
  高兴发,男,1941年1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剧”。
  解放前艺人们饱受苦难,难以温饱,技艺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流浪艺人组成了剧团,建立了党团组织,任命了党政领导,安排了编导专业人员,湖州滩簧的思想性、艺术性均达到较高水准,60年代被誉为“浙江一块宝,全国一朵花”。当时嘉兴地区先后建有湖州湖剧团、嘉兴市湖剧团、德清县湖剧团等三个专业湖剧团体,湖剧团共有人员80余人,呈现出“四代同堂”的繁荣景象。
  我就在繁荣发展的1957年考入湖剧团,在党团组织培养和老一辈艺人传授下,刻苦钻研,学艺不到一年就在大型现代戏《太湖红浪》中扮演“牛营长”一角,获嘉兴地区现代戏会演演员三等奖。在以后从艺至今,练就了唱做念打扎实功夫,既能演丑角,还善演各种时代不同、性格各异的老生,戏路宽,文武兼备,步入中年后还兼任导演和编剧,表演风格上朴实自然,较好地继承湖剧前辈说唱兼长特色,唱腔上较好继承和发展湖剧演唱特点,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例如《麒麟带》中张老松(老生)、《长城歌》中荀师爷(丑角)、《程咬金戏谏小唐皇》中程咬金(丑角)、《卧薪尝胆》中陈翁(老生)、《红灯记》中鸠山、《海港》中马洪良、《十五贯》中娄阿鼠、《秦香莲》中王延令、《珍珠塔》中陈培德、《王老虎抢亲》中祝枝山、《何文秀》中张棠等等。先后在全国、省、市调演中荣获大奖。1989年5月,一出湖剧小戏《朝奉吃菜》朝奉一角,获得浙江省中青年戏曲精英大奖赛最佳演员奖,同年在大型现代戏《太平桥》中饰演男主角陆茂林,获湖州市第三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和浙江省戏剧节演员二等奖。1991年在现代戏《纲房变奏曲》中饰演老外公获湖州市第四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和浙江省现代戏会演演员二等奖。1992年6月代表浙江省参加文化部举办《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汇演中获优秀表演奖,1992年在湖剧小戏《借黄糠》一折中扮演李金平一角,获省五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先后参加省慰问团赴泰顺、缙云、文成老少边演出。香港回归,参加省艺术团赴香港慰问演出。多次应邀参加中国(苏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周演出和长三角滩簧戏汇演、示范演出(上海)等活动。
  我从艺湖剧50余年,现已是古稀之人,剧团已撤,人员大多年事已高,后继无人……但湖剧乡音犹在,在我有生之年,我能唱我还要继续把湖剧乡音唱下去,为传承湖剧尽一点微薄之力。近年来我在吴兴区塘甸小学为湖剧培养了一批湖剧新苗,《三个小朝奉》已能到各地演出,得到市领导和观众喜爱。编导湖剧小戏《中山狼》参加吴兴区小学文艺汇演,获得二等奖,还辅导了其他剧目。
  乡音飘香,乡情难忘。我坚信,湖剧这朵浙北文艺小花会在伟大美好的时代中重新开放,绽放出淡雅的清香。
  传承湖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肖明芳 口述
  肖明芳,女,1945年9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代表项目为“湖剧”。
  我1952年参加湖剧团学艺时,拜著名湖剧旦角演员金沙凤、徐素琴为师。湖剧作为湖州特有的剧种,具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湖剧鼎盛一时,湖剧团演员有近百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在省内和国家的汇演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当时浙江省文化厅厅长称为“全国一朵花剧团”。
  而到了本世纪初,会唱湖剧的演员已经寥寥无几了,更没有了湖剧团的存在,甚至不少湖州当地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湖剧为何物。“2001年湖剧团解散,乡音传唱的湖剧一度在湖城销声匿迹。那时的我只能无奈地在家享“清福”。
  为传承湖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州市文化主管部门于2012年5月成立了湖剧传习所。传习所由我和许丽娟、高芸娣、劳志良等几位湖剧老艺术家湖剧传承人传教。在市文广新局和市群艺馆的支持下,第二个湖剧培训班开设在市群艺馆府庙馆舍3楼,大大方便了吉山、文苑、红丰、潮音、市陌等社区的湖剧爱好者。我最近收了6岁的女娃姚佳颖为弟子,这让其他几位老师眼馋不已。在我们看来,戏剧艺术不像“超女”等演唱艺术,一夜就能成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演员,必须要从小练起。“除了唱腔,一些舞台动作都要从小打基础。”收这样的弟子是我一种甜蜜的“负担”,培养起来并不轻松,却是湖剧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
  湖剧是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湖剧的保护和传承,对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显得尤为必要。
  【整理者:周建萍】
  我的湖剧路
  劳志良 口述
  劳志良,女,1946年1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湖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剧”。
  1960年,我14岁考入了嘉兴地区戏曲学校湖剧班,同年进入湖州市湖剧团学艺专攻旦角,在剧团领导和老师们悉心教育下,逐步成长,随着学艺的不断深入和刻苦训练,我对湖剧也越来越有感情,学好演好每一个角色成为我努力的目标,从此,开始了我的湖剧之路。
  我从最基础的跑龙套开始,我一边训练,一边在舞台旁观察老师们的表演手法。从腰腿功,唱、做、念、打,到手、眼、身、法、步等不断接受着老师们的专业训练,把老师们的一招一式,尽可能吸收进自己的大脑,变成自己的东西。后来,我有了上舞台表演的机会,从小角色开始,在舞台上逐渐积累演出的经验,并渐渐接触体验到一些人物角色,逐步掌握湖剧的表现特色。我记得进团才半年多,便第一次扮演了《孟丽君》中正宫娘娘皇甫长华,不久,又让我试演了彩旦“张六嫂”。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自己也增添了学艺的信心,这是我湖剧之路的最初几步。
  60年代,湖剧正处在兴旺时期,湖剧团为了演出需要,有分有合,最多分成三个小分队演出,在分团演出过程中,使我们这些小字辈得到更多的艺术实践的机会。在领导的培养下,1963年我担当了《芦荡火种》阿庆嫂这一主角,《麒麟带》中饰演舅姆,现代戏《红嫂》中主演红嫂等等。当我的艺术生涯刚有所起色,便经历了十年的特殊岁月。70年代中期。湖剧团劫后重生,我的湖剧之路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湖剧团恢复排演了古装戏《珍珠塔》,我扮演了方朵花角色,在宁长剧院演出一个月连演六十余场,场场爆满,获得了较大成功。与此同时,我塑造了不同类型的角色,拓宽了戏路,在《玉蜻蜓》中扮演孙大娘,在《秦香莲》中主演秦香莲,我的演技走向成熟,在江浙沪地区反响较好,为此剧团领导专门指定我收曹依萍为徒,举行拜师仪式。1988年我获得中级职称(演员三级)的资格。在省、市历届戏剧节中,我十多次荣获各项艺术表演奖,并成为湖州市戏剧家协会会员(1992年12月),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97年12月)。
  湖剧曾被誉为“浙江一块宝,全国一朵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受到极大挑战与冲击,湖剧也不例外,湖剧团被撤销编制,我们一批深爱湖剧的演员不得不提前退休。我虽然人已退休,但艺术之路仍在我脚下延伸,我参与了湖州市老年大学艺术团的组建,曾担任老年大学艺术团戏剧队的副团长,演出《七彩兜兜》获浙江省老干部局首届“枫叶情”文艺会演一等奖,湖剧“蝶恋花”选段《飞向朝阳》获得省老干部汇演兰花奖(2000年),省纪委、省监察厅《党风廉政建设》文艺会演中,与高兴发合演《蟮丝摊》获优秀演出奖,曾代表吴兴区区委、吴兴区纪委、南浔区纪委我和曹依萍师徒联袂合演《做一堵挡风墙》《这里就是你的家》参加湖州市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教育专场演出,吴兴区《吴兴之星》戏迷擂台赛中,我演唱湖剧《陆雅臣》唱段夺得“擂主”称号,荣获金奖(2007年9月)。我参演的新编湖剧小戏《山里那座亭子》在浙江省“群星奖”小戏曲汇演中获取多项金奖。
  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市文广新局、市文化馆(群艺馆)有计划地组织力量对“湖剧”亟待抢救传承。许丽娟、高兴发(二人是省级传承人)以及我和肖明芳、高芸娣(三人是市级传承人)积极投入到湖剧的传承中去,在爱山小学、塘甸小学,仁皇山社区设立了湖剧传承教育基地,在弁南中学办起了湖剧社团,并专程应邀请到湖州师院艺术系多次教授,示范湖剧发展史,曲调唱腔和表演形式。2012年5月1日衣裳街历史文化街区古戏台首次展演便举办了湖剧专场演出,2013年元宵节,第十八届《湖城春晓》非遗(戏曲)展演湖剧专场演出,以及文广新局、群艺馆主办的2007年、2008年、2009年湖剧演唱会上我都全身心投入。多年来,我们冒酷暑,顶严寒奔走在各个湖剧传承基地,或手把手教唱传授,或认真参与演出,都是为了湖剧的传承,都是为了湖剧的群众基础的扩展,也都是走在湖剧之路上,湖剧的传承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之中,我相信湖剧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整理者:庄耀鉴】
  我的湖剧演绎之路
  高芸娣 口述
  高芸娣,女,1945年3月出生,湖州吴兴区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剧”。
  我的父母并不从事湖剧表演工作,从我懂事起,我对唱歌就很感兴趣,在我15岁那年,对于我来说,是我人生追寻梦想的开始。当我踏入湖州市湖剧团,成为里面的一名学员时,我就知道,我的人生开始起航了。我深爱戏剧,也爱那些角色,每次训练,我都乐在其中,深刻去体会各个角色的内心感受。更爱的是,湖剧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剧的戏剧,它有一种带有湖州地方特色的温暖和惬意,它将湖州方言的部分语调巧妙融入戏剧声调中,时而吴侬软语,时而铿锵有力,它也是如此之有内涵和深度,让人痴痴为它着迷。
  刚进入戏剧团时,我每天从最基本的唱、做、念、打这些基本功开始练,直到后来排练小戏,其间不断向周边师长学习并且有沈志林、张淑娟等老师的栽培,直到后来,遇到了我的恩师孙魁英老师,我才明白什么叫做专业。作为一个专业的戏剧演员,我的老师教会我唱湖剧需要的不仅仅是会表演,而是要用灵魂去演唱,真正把角色融入到艺术人生中。从1959年到1961年间,我在戏剧界开始真正入门。
  人生一世,韶华纵然是过眼云烟,然而,我的人生,是在不同的舞台下和不同的剧本中度过的,对于我来说,生活的快乐,莫过于在戏剧中不断找寻人生的真谛和信念。虽说戏如人生,可人生也正如那一台台不同的戏和扮演过的不同角色。选角,排练,试衣,化妆,登台。每一次的繁华过后,我总要看着镜中的自己,褪去那一身华丽的衣衫,卸去那一脸厚重的妆容,我告诉自己,值得。
  湖剧的发展,在我看来是辗转千回。1949年5月湖州解放开始,由湖剧艺人沈水江、丁树庭领班组成的戏班在湖州府庙云天书场就开始演出。当时参加演出的有:“滑稽大王”陈松林,“湖剧梅兰芳”丁秀红,花旦田燕红,老生王筱芳、沈连芳、老旦童俊勇、高福宝,花脸沈江水,小丑丁树庭、周梦楼,以及原唱越剧后改为唱湖剧的小生高原芳,还有我的老师孙魁英等等。在我入团后,孙老师说他们后来在湖州城演出一年多,深受湖州人民的欢迎。1950年,湖州市人民政府派文化馆负责人金镇同志帮他们成立了湖州戏曲的艺人组织——“同乐社”,寓意着让湖剧艺人同心同德,搞好文化娱乐。
  1955年,流散在各地的民间职业剧团开始按人民政府的要求履行登记。同年5月,经过整顿和登记后的湖州同乐剧团由原来的姐妹班改为民办公助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并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正式成立“湖州市湖剧团”。剧团成立伊始,就新排演了古装戏《龙女牧羊》《牛郎织女》《打金枝》《十五贯》以及现代剧《两兄弟》《中秋之夜》《走上新路》等剧目。
  1959年,当我开始进入湖剧团时,剧组再次排了由巍峨改编的大型古装剧《朱三刘二姐》。剧作家顾锡东还将其中“送嫁”一场改写成为湖剧折子戏“赶花船”,由我们剧团演出,参加了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1961年,我们剧团又再一次创排了由巍峨等编剧的大型古装剧《绣鞋冤》。同年一月,又专程赴杭州向省文化局作了汇报演出。之后《绣鞋冤》经作者修改后,剧团以《胭脂》的剧名在湖州公演,反响热烈。1962年,大型清装戏《长城歌》在湖州上演,同年9月,我们剧团携《麒麟带》《朱三刘二姐》等主要剧目,赴杭州、绍兴、宁波做交流演出。此次演出扩大了我们湖剧团在浙江全省的影响。1963年,我们的剧《太湖红浪》和《程咬金戏谏小唐皇》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秦瘦鸥的观看,并受到了好评。1964年到1965年间,我们剧组开始走向嘉兴农村、安徽宣城等地。到60年代,我们湖剧团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嘉兴全地区以及上海近郊的吴江、松江、金山、闵行的个地。为此,湖州日报还专门刊登报导。然而,1971年到1974年“文革”期间,我们剧组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此,我还带着遗憾不得不离开剧组几年。没有了登台的机会,也没有了每日的排练,更没有了可以让湖剧发扬光大的舞台。我只能在内心深处,不停地告诉自己,我还是要为了湖剧奋斗,不管现在的生活如何,我只要有为艺术不断奋斗的信念,往后的日子还是有盼头的。积压在心底长达四年之久的思念和信念,终于在1974年5月爆发。我终于被调回了剧团。带着对湖剧的热情,对同事老师的思念,我又回到了剧团,重新回去后,同年7月,我们就马不停蹄,以大型现代剧《蝶恋花》为开端,连演半月33场。之后,剧团又赴嘉兴、松江等地演出。此后数年,《金绣娘》《十五贯》等剧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我们湖剧终于在“文革”后不断复苏。
  我在60年代初期,就向老师学演湖剧等传统戏《麒麟带》中的姚麒麟、《朱三刘二姐》中的朱三、《程咬金戏谏小唐皇》中的小唐皇。后在《翡翠园》中扮演主角舒文,在《胭脂》中饰演宿介等。70年代,随着湖剧生涯的发展,我又陆续扮演了许多现代剧中的女主角,如湖剧现代小戏《石岭银锄》中的梅花、湖剧移植本《杜鹃山》中的柯湘、《苗岭风雷》中的腊梅、《盘石湾》中的巧姑、《蝶恋花》中的杨开慧、《光荣减产主任》中的山凤等各种不同时代的妇女形象。80年代恢复女小生后,我又先后扮演了《珍珠塔》中的方卿,《何文秀》中的何文秀、《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斌、《麒麟带》中的姚麒麟、《朱三刘二姐》中的朱三、《孟姜女》中的万梓良、《哑女告状》的陈光祖、《玉堂春》中的王金龙、《顾鼎臣》中的林子文、《情意缘》中的苏蔓岩等。同时,我还反串扮演了传统戏《女太子》中的方莲珠(花旦)、《陆雅臣卖娘子》中的罗秀英(花旦)。进入90年代后,我在现代剧《传孙楼》中扮演杨彩彩;在大型现代湖剧《洞房变奏曲》中饰演田多多,并获得湖州市第四届喜剧节演员二等奖和浙江省现代戏会演演员三等奖;1990年我在《情意缘》中饰演苏蔓岩一角(折子戏),并获得湖州市中青年戏曲大奖赛演员二等奖;1992年在湖剧传统小戏《庵堂相会·过桥》中饰演陈宰庭,并荣获浙江省第五届戏剧节演员一等奖。通过对不同角色的诠释,让我收获了很多,我的生活与湖剧已完全融为一体,对我而言,倘若没有湖剧,生活就会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湖剧不仅是我毕生的追求,更带给我希望,让我有信心将湖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湖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是中国历史的文化底蕴,作为湖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剧代表的更是湖州人的智慧与形象。我作为一名湖剧演员,有责任将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这不仅仅是要传承湖剧的唱腔,也包括要把湖剧所代表的文化传播出去,这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总之,随着国家对湖剧的大力支持和重视,湖剧确实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对湖剧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而我作为一名国家级演员,也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要我们文艺工作者齐心协力,湖剧必定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湖剧的发展必将迎来更好的明天。
  【整理者:韦莉】
  大河项家皮影戏(省级非遗项目)
  大河项家皮影戏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形成于秦汉时期陕西一带。清代光绪二年(1876)项氏曾祖项加荣带2个儿子项大成、项大有从河南省桐北县黄家庄金家桥热河店传入大河桐油坞,以后几经流传至项玉山、项佩羽这一代。项家皮影戏从河南老家传入大河,相应的剧团演出辐射浙北皖南,演出历史剧有《封神榜》《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岳传》《杨家将》等剧本。然而大河项家皮影戏“文革”时期受冲击停演,乐器变卖,皮影道具多半被抄毁于大火,剧团演出也被迫中止。为保护这一古老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加大保护力度,积极推介宣传大河项家皮影戏,2008年3月被成功列入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日,并在2008年6月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建大河皮影展示馆,2011年重新扩建馆舍,并于2012年重新布展,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文化瑰宝皮影戏
  项玉山 口述
  项玉山,男,1944年3月出生,安吉县孝丰镇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大河项家皮影戏”。
  我叫项玉山,今年70岁,家住安吉县孝丰镇大河村。据安吉县志记载,太平天国战争及战后的瘟疫、饥荒,导致当时的安吉、孝丰两地的原住民“十室九空”。其时,清廷实施“招垦”“招佃”政策。由此,大量外地的乡民便迁徙来安吉,生息繁衍。我的曾祖项家荣也于清光绪二年(1876),带着我们项家皮影戏这门民间艺术,举家从河南桐北县黄家庄金家桥热河店,迁移到安吉县孝丰镇大河村定居。
  皮影戏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分支,历史悠久。皮影戏是以皮制人,以光作影,以卷作本,以影作戏。皮影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双腿、双手等11件皮片连缀组成。通过控制人物脖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演出时将人物道具置于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屏幕后面,由几人一道挑线、演唱,道白表演,并配以音乐、灯光显形,所表演的人物或动物,不仅形象逼真,而且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皮影的制作工艺也颇为复杂,是用挑选出来上好的驴皮和牛皮,用清水泡过几天去污,然后晾干刮薄、磨平,再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或铅丝联缀而成,白纱布屏幕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刮透亮。我在12岁开始,就跟随爷爷父亲,经常去安徽、江苏、浙江等各地的农村、山区巡演。我们演出的历史剧《封神榜》《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岳传》《杨家将》等剧本,每到一个地方,一演就是数月,场场客满。耳濡目染,使我非常热爱祖传的皮影戏表演艺术。从此以后,在爷爷父亲们的悉心指教下,我废寝忘食地苦练基本功。
  看似简单的皮影戏,其实纷繁复杂,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时,手上要拿着五根竹棍操纵,不仅手巧灵动,嘴上说、念、打、唱样样会,脚下还要制动锣鼓。如此高难度的表演技艺,没有三年五载的功夫,要想表演是不会成功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20多岁,我的技艺越来越精湛。我已能做到吹拉弹唱样样熟练,并能演唱各类角色,根据剧情故事发生、发展、曲折线索高潮的到来,编唱与操调皮影师傅配合默契,将操练吹打混为一体。在1956年孝丰县文艺表演中,我和哥哥项佩羽一道表演的皮影戏,荣幸的获得一等奖。在当时的孝丰县文艺界引起了轰动。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我们项家班皮影戏一直红红火火风靡一时。
  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皮影戏被视为“四旧”遭到了厄运,我被打成牛鬼蛇神而勒令不准表演了。为了怕心爱的皮影遭到破坏而毁于一旦,我就将14幅皮影用牛皮纸和塑料袋包了十多层,冒着坐牢的风险,半夜里去埋在我家后面山上很深的防空洞里,并在洞口用柴火掩盖好。“文革”长达10年的时间,是我最痛苦的岁月,常常茶饭不思,干活也没劲。老百姓们也为我忿忿不平,却也无可奈何。“文革”结束后,才得以使皮影重见天日。可当时我还是心有余悸,将山洞里的十四幅皮影取出来去交给县文化馆收藏。后县政府知道这个情况后非常重视,于2008年将大河皮影戏成功申报为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我倍感欣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以后,我们项家班皮影戏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我年纪虽已七十来岁,却显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精神。我一面继续在村里表演,一面把以前积累起来的经验编成了书。现在很多资料都存放在大河皮影戏文化展示馆里。我除了保持自己祖传的皮影戏精致灵巧的特色外,还积极吸收特色鲜明的陕西皮影、严谨规范的山西皮影它们各种不同的长处,融入自己的体验,加以创新和提升,使我们项家祖传皮影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演唱的各类角色更加引人入胜,并用更加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增加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特别使我感动的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各级领导,带领县镇文化部门的有关专家,多次召开大河项家皮影戏加工座谈会。由孝丰镇宣传文化中心组织成立《大河项家皮影戏剧团》,并经过两个月的排练、表演、摄制成文本,推向社会。更让我开心的是,大河皮影于2009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个人也被评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传承人,孝丰镇人民政府和大河村村委会并于2012年5月份共建了大河皮影文化展示馆。展示馆内许多造型别致、五彩缤纷的各种皮影人物、花卉、动物等实物和图片,还有原安吉县委书记唐中祥从台湾带来赠给我的一套无比精美的布袋木偶,使纷至沓来参观的游客们惊奇不已、大开眼界,纷纷赞不绝口。
  一晃百余年的光阴,我们项家皮影戏在风雨飘摇中,经历着跌宕起伏,也演绎着兴衰沉浮。如今,我终于赶上了好时代。我的精神更加振作,我决心在有生之年,传承好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我不顾年事已高,一口气带了四个徒弟,我儿子、儿媳、女儿、孙女儿也都争先恐后地跟我学皮影戏。我不仅要言传身教,还要把所有的技艺和经验都奉献出来,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皮影戏的传人。最近,孝丰镇中心小学还聘请我担任校外辅导员,想不到如春天山花烂漫似的孩子们也喜欢来跟我学皮影戏,我真是高兴得心里乐开了花。
  在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下,我对皮影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大河皮影文化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一定会打造成美丽乡村文化精品,也一定能够世世代代更加繁荣地传承下去。
  【整理者:戴晓云、陈智盛】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