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期盼“叶球灯”重现生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报纸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885
颗粒名称:
期盼“叶球灯”重现生机
分类号:
F426;F326;F127
页数:
3
页码:
123-125
摘要:
朱连法,男,1949年出生,德清县武康镇黎明村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叶球灯”。
关键词:
县文化馆
第二届
德清县
年轻人
在一起
内容
朱连法 口述
朱连法,男,1949年出生,德清县武康镇黎明村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叶球灯”。
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郭肇村是“叶球灯”不折不扣的原产地,说起它的传承由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叶球灯”的原型是“狮子抢绣球”,这是一种手狮表演,被称为“亮狮子”;而我们平常所见的舞狮,表演者要躲在道具里,被称为“暗狮子”。“狮子抢绣球”的表演形式是:狮子一对,头尾各设一柄,表演时两人各持一狮,右手持狮头柄,左手持狮尾柄,在锣鼓节奏中起舞,另有8只五彩灯球,分装在两轮小木车上。相传明朝的时候,我们村出了一位“姚太守”,是他在金銮殿上看到了“狮子抢绣球”后十分喜爱,荣归故里时把它带回来教村里人仿照表演。以后每逢出灯,都要先在姚太守住宅地上调舞几圈,然后才可外出调舞。
那么,“狮子抢绣球”又是怎么演变为“湖羊滚叶球”的呢?那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政府鼓励农民发展蚕桑与畜牧业,把多余的桑叶采下晒干后用稻草扎成叶团贮存,作为湖羊过冬的饲料。为宣传这一创造,将艺术推陈出新,1954年,原武康县文化馆将“双狮”改为“双羊”,表示蚕桑丰收、六畜兴旺,更名为《叶球灯舞》,于1957年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并获得三等奖。
1976年,“叶球灯”要恢复表演,当时我在大队里分管宣传,组织年轻人向同村的吴奎学习了一个多月,每天在大会堂里排练。一开始有三五十人去学,慢慢地有人吃不消就中途退出了。因为调舞湖羊的人要半蹲着表演,所以很吃力,我那时就是舞羊的,舞不了多久就累得气喘吁吁,得有人轮流替换。晚上回到家里,我的腿脚酸痛得连楼梯都走不了。那时在生产队里干活是计工分的,虽然排练又苦又累,好在队里给大家计的是10分工,所以仍然有十多人坚持了下来。
“叶球灯”表演要由十多人组成:2只“羊”、2辆“车”,4个“叶球”组成1辆车,分两组,共8人,另有领队、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大钹小钹。表演阵势则有“里元宝”“外元宝”等。“叶球”是用72个竹箍做成的:每6个竹箍在一起摆放成梅花形,然后用稻草扎好,使“梅花”的花芯向上、花瓣向下形成灯罩状,最后把6组灯罩状的“梅花”聚合在一起包成一个“叶球”,中间能够点灯,外面糊上彩纸。
“叶球灯”舞中的“湖羊”有个特点,就是它是一只柔软的“羊”,因为它的“骨架”是由许多个竹箍套在一起组成的,所以整个身子可以伸缩活动。1976年,我们去乾元镇的大街上表演,只看到黑压压的人群向我们涌来,大家都没有见过“叶球灯”,感到十分新奇。甚至我们在党校食堂吃饭时,还有记者不停地要我们表演,给我们拍照。
2001年,“叶球灯”由县文化馆重新创作改编,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广场灯彩舞蹈大赛并获得金奖,还参加了湖笔文化节、西博会、莫干山国际登山旅游节、新市蚕花庙会等演出。但是,由于“叶球灯”表演起来非常累,制作又复杂,村里的年轻人已经没人愿意学这个,最近几年都没有排演过。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东西有可能会断掉,要是有一批年轻人接班就好了……
【整理者:陈德明】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