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鳌鱼灯继续欢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报纸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882
颗粒名称: 让鳌鱼灯继续欢腾
分类号: G633;TU;G122
页数: 2
页码: 120-121
摘要: 沈根堂,男,1936年出生,德清县武康镇对河口村西岑坞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鳌鱼灯”。
关键词: 县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 年轻人 改革开放后

内容

沈根堂 口述
  沈根堂,男,1936年出生,德清县武康镇对河口村西岑坞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鳌鱼灯”。
  我从十几岁起就开始跟着长辈们舞灯。舞鳌鱼灯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辰光,锣鼓一响,就浑身是劲。那时候村和村之间要互相发“灯帖”,发了“灯帖”过去,就是告诉对方我们要来演出,对方就会在那一天招待我们;同样,人家村子的龙灯、狮子灯也会到我们村上来发“灯帖”,这其实就是一种交流演出。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灯帖”发得多了,某个晚上不得不连续赶场去了好几个村,等回到西岑坞时,天都已经亮了。
  以前舞鳌鱼灯的人都穿着长衫,单手持灯,根据锣鼓节奏起舞,按每个阵式的动作要领时急时缓、忽左忽右,时高时低、来回穿梭,不断变换各种阵式队形,好似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由于穿着文雅,表演轻快而文气,就像是新郎官出门,所以民间有“强盗龙灯、狮子滚灯、新客人鱼灯”的说法,因为在德清方言中,“新客人”就是“新郎官”的意思。但是看似文绉绉的鳌鱼灯也有诙谐动感的表演,那就是“野鱼抢荷花”:“野鱼”在后面追,“荷花”要边逃边避让,动作夸张滑稽,灵活逼真,是观众们最爱看的。
  改革开放后,西岑坞的村民们重新舞起了鳌鱼灯,还迎来了外出表演的机会,我和姚善元、沈桂初等老人凭着记忆扎起了一批灯,县文化馆的同志还专门来到村里帮助我们画了两天灯。在“莫干山国际登山节”和“中华游子文化节”上,我们村的鳌鱼灯大显身手、好评如潮。
  为了更好地传承鳌鱼灯表演技艺,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我们西岑坞已经有一批中青年从长辈们手中接过了鳌鱼灯。同时,我们又通过言传身教,把技艺传给了我们的后辈、兄弟,如今西岑坞舞灯者的队伍中,80%已经换成了年轻人,去年村里还制作了一批新灯。我认为,只要年轻人热爱乡土文化的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会断。
  【整理者:陈德明】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