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龙(省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862
颗粒名称: 竹叶龙(省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4
页码: 92-9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省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竹叶龙,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竹叶龙 湖州市

内容

竹叶龙(省级非遗项目)
  竹叶龙是发源于安吉县昆铜乡上舍村的民间传统舞蹈,起源清朝光绪九年(1883),由“化龙灯”的传承人杨九龄在“化龙灯”的原型上,以竹、纸为材料创作而成的,历史悠久。
  竹叶龙分布在地处天目山系的昆铜乡,该地竹资源百竹之乡之称。
  竹叶龙表演时有分有合,“动则变、变则化”由九盏竹笋灯、一盏龙头灯、一盏龙尾灯组合成的竹叶龙,时而翠竹摇摆,时而竹龙翻滚,有竹海腾龙之气势,给观众造成瞬间竹笋、瞬间龙的艺术感受。
  传统的竹叶龙以舞竹笋灯、走阵势为主,主要有双圈阵、长蛇阵、四角阵、篱笆阵、剪刀阵等五种阵势,具有“进门笋灯,出门龙灯”的特色。
  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在“变”字上下功夫,用布替代纸制作的竹叶龙,可走阵势、可舞龙;由翠竹交映、山姑献笋、笋灯绕竹、竹海成龙、竹龙戏珠、龙拜四方6种阵势和滚竹龙、慢罗龙、跳龙身、跳龙珠、罗汉龙、跪地龙、跳竹节、躺地龙等8种舞龙形态贯穿而成。其中竹海成龙是笋灯变龙的关键所在。
  竹叶龙通过家族式的传承方式,代代相传,直至杨榴芳这一代才打破“不、传外姓人”的规矩,胡启华、朱承高便是师承杨榴芳,竹叶龙也随之发扬光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参与竹叶龙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竹叶龙制作和表演面临后继乏人的状态。
  我的竹龙“飞”出了国门
  胡启华,男,1936年9月出生,安吉县梅溪镇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竹叶龙”。
  我是竹叶龙的第四代传人胡启华,今年已经77岁了。从十来岁开始编织竹龙,我大半辈子都在和竹叶龙打交道,细细数来,我已经编了上百条竹龙和龙船了。
  2009年,我编织的“竹龙”飞出了国门,代表中国参加了法国第37届和平艺术节。现在一看到外来游客和竹叶龙的合影,我心里别提多乐呵了。
  看着我每天出入的博物馆,就想起刚开始创制竹叶龙的日子。1997年,安吉竹子博物馆成立,需要一条化龙灯,将其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加以陈列。之后,有关专业人士提出让我们改良化龙灯的技术,我们就发明了可以表演的竹叶龙。
  当时,我就觉得如此重要的作品一定要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怎么做呢?那几天从早忙到晚,得空的时候,我便在家附近的竹林里踱步,那片地到最后都被我走得又平又光。正巧浙江群艺馆专业人士邀请我所在的化龙灯队伍参加表演,当他听闻我的苦恼后一语道破,“竹乡,竹乡,就用竹子做龙嘛!”于是之后的那段时间,被我踩平的竹林地就成了临时工作室,方便就地取材。一条完整的竹龙需要消耗大量竹子,我并没有贸然将山上的毛竹砍来做材料,而是在竹林里思索了好几个月,仔细思量之后才开始动手。经过那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我的作品终于走向了舞台。
  竹叶龙第一次登台,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观众们都对这条竹子做的龙感到非常新奇。随着阵阵欢呼和掌声,我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应观众的热捧,我们成立了舞龙队,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过年时都会为大家舞上一段,快乐也由此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渐渐的,更多人慕名而来,让我帮助他们制作有代表性的竹龙。2000年的时候,湖州南浔区政府让我制作了一条稻穗龙,那一次制作过程我整整花了半年时间。天子湖镇在成立前,让我制作一条龙和20只龙船……手工制作为我和村民们带来不错的收入,改善了生活。当然,我们独有的竹叶龙始终没有外传,因为这是上舍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一直保护传承下去。
  近年来,在浙江群艺馆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竹叶龙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在演艺水平上不断提高,不断凸显出一个“变”字,一会儿春笋茁壮,翠竹青青;一会儿竹龙翻滚,气势磅礴。既有深厚的乡土气息,又有舞台感染力的表演,是安吉农民的一大创造。如今,竹叶龙的表演队伍已经有80多人,其中还有中学生舞龙队,由当地民间艺术纯手工制作的竹叶龙数十条,有专家量身定制的音乐,有专家编排的舞蹈多个版本,大小舞台均能表演。我曾执导龙舞节目,有花瓶灯舞、荷花出水、长龙八阵、参拜四方、乌龙戏珠、十面埋伏等12个造型,有“云起雨落荷花放,俊男靓女仙境来”之势,造就了舞台上的生态景观,带来了艺术美的享受。
  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竹叶龙的第四代传人。本来该技艺只传杨氏后代,但我因为自己的喜好,跟着杨榴芳师傅学手艺。凭着自己的刻苦好学,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艺,师傅也接受了我这个外姓徒弟。如今,我已年过七旬,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需要培养传承人。但现在年轻人都外出谋生,能够潜心学习这门技艺的人不多了。为了手艺不在我们这代失传,我和杨森芳两人都在努力培养下一代传人。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竹叶龙这项传统技艺,更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宣传竹叶龙和上舍。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炎黄子孙对龙的热爱与生俱来。关于龙的传说和龙的民俗活动自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盛传不衰,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竹叶龙的传承为龙文化的宣传带来了新的契机,竹叶龙现在已经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培养了第五代传人。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缺乏、人员不足等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竹叶龙的发展,让这一非遗项目得以延续。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启华
责任者
周昀豪
责任者
尚亿琴
责任者
舒畅
责任者
朱文华
责任者
胡启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