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鄣吴金龙(省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856
颗粒名称:
鄣吴金龙(省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6
页码:
82-8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省级传统舞蹈类非遗项目-鄣吴金龙,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鄣吴金龙
湖州市
内容
鄣吴金龙(省级非遗项目)
鄣吴金龙属民间舞蹈,发源于安吉县鄣吴村,一代宗师吴昌硕先生故里。相传鄣吴村在明、清两朝数百年间文人辈出,先后考举人、进士者不计其数,吴氏家族为庆贺族中子弟考中举人和进士,每每以舞龙相庆。因龙身覆以金色绸布,故称金龙,寓金榜题名、鲤鱼跳龙门之意。虽由战乱一度销声匿迹,后经吴昌硕大力提倡及扶持,并揉入外地龙舞精华及创意才得以恢复,至今已传演上百年。
鄣吴金龙它是众多龙舞中的一朵奇葩。其光彩夺目的龙身造型,以及强烈的舞蹈节奏和磅礴撼人的演出气势,是与其独具特色的造型、灵活多样的变化、节奏强烈的演出套路以及震撼人心的演出气势所分不开的。且多种套路变化神速。加上演出时场面宏大,一般龙身配两套班子,龙头配三套班子,总演出人数在38人以上。同时,配乐的锣鼓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也为演出营造了热烈、欢快、威武的气氛,深受周边广大群众所喜爱。
金龙翻腾庆盛世
于炳炎,男,1974年出生,安吉县鄣吴镇人。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鄣吴金龙”。
我自幼生长在一代宗师吴昌硕的故里,自小就受到龙文化的熏陶,大约在六七岁的时候就喜欢跟在龙队后面穿梭。灯节一过,为了解馋,就与小伙伴们一起用小木棍和稻草绳子捆扎起草龙,在村中嬉戏,自此,“舞龙”成为我童年生活的重要游戏之一。
到了十五六岁时,正月村中有龙灯拜年,我跃跃欲试,在师傅们休息的时候,我也拿起龙棒学着舞了起来。舞龙的老师傅们见我舞得像模像样,说我有舞龙的天赋,当即答应我参加舞龙队,在包福根、王文林、王克庭等师傅的悉心教导和指点下,我很快掌握了舞龙灯的基本套路和技巧,成为鄣吴村龙灯队的成员。从那时起,我与舞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村中有舞龙活动,我放下一切赶去参加,真是到了“听到锣鼓响,脚底在发痒”的地步。1992年,我高中毕业回家,在村里担任团支部工作。当时,在我们同龄人当中,真正热爱和会舞龙的人确实难寻几个,加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舞龙队出现青黄不接的紧要关头,鄣吴金龙历经数百年的岁月考验,几起几落的演变历程,如今又面临接班和传承的严重断裂,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将再一次面临失传的危险。于是,我与团支部一班人进行反复商量,决定成立“鄣吴龙灯会”。邀请包福根、王文林、王克庭等老一辈龙灯传承人参加,并担任理事。我出任首届龙灯会会长。1994年,我排除社会、家庭等压力,联系了社会的一些热心人士,并得到当时文化站站长王季平老师的鼎力相助,起草了《鄣吴龙灯会章程》和向社会募捐善款的《倡议书》,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有了队伍和经费,鄣吴龙灯起死回生就有了希望。
龙灯会成立后,我决定从两个方面抓好挽救面临失传的鄣吴龙灯的工作。一是组建龙灯表演队伍,提高演员艺术素质。老艺人包福根、王克庭、王文林均年事已高,必须趁他们健在时,请他们对龙灯队员进行系统的舞龙技艺传授,使队员们力争将所有技艺学到手。我作为龙灯会会长,凡事必以身作则,事必躬亲,带头苦练。龙灯表演的技巧部位主要在龙头、龙尾和龙珠。俗谚曰:“前面踏步踏,后面跑掉八”,说明玩尾要会跑;“一场龙灯换三换,除非力抵三只虎”,说的是龙头又大又重,又是领头的,不能有半点差错,因而一场要换三次人;“龙灯玩得好不好,全靠龙珠耍得巧”,玩龙珠的人不但手舞龙珠,嘴吹口哨,而且身兼指挥,前后照应,面面俱到,没有一定的技巧和体力,整场表演就难得成功。作为领头人、传承者的我,不将所有的技艺学到手,如何把前人的技艺传承下去,故而我不仅自己带头学,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学,努力把前辈的所有技艺学到手,传下去。二是道具改革。据说以前的鄣吴龙灯多以竹丝作骨,黄纸糊皮,上画龙鳞,但是一遇到雪雨即破。后来老艺人们为了牢固耐久,就用白布作皮,涂点黄色为“金”,雨水一浸,时间一长,“金龙”就变成浑身发黑的“泥鳅龙”了。为了使“鄣吴金龙”成为名符其实的“金龙”,我们对原来遗留下来的“泥鳅龙”进行改造,把灯节的围度加粗,蜡烛换成电池灯,龙头大而威武,龙皮用黄绸裹身,红绸为鳞,使之成为真正的“鄣吴金龙”。
鄣吴金龙传到我上一辈手中时,其表演形式和故事内容与古人比有较大的改进和发展,的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可谓是名符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们这一代有责任将这项遗产发扬光大,使其绽放新的光彩和活力。为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共同探讨,推陈出新,将祖先遗留下来的经常性演出的经典套路:金龙出海;开四门;元宝戏珠;龙蜕壳;龙搔痒;金龙翻身;龙登山(板凳龙);双龙出海;海底捞月;龙盘珠(节节高升)等表演形式、动作和内容做好保护工作外,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挖掘、开发了龙戏水、龙攀月、剪刀花犀牛、半边月、八字拼龙等二十几个新节目,将原来的十几个阵势增加到现在的三十几个阵势,极大地丰富了鄣吴龙灯的艺术风采和内涵,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许。
在当前,人心浮躁,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历史文脉的传承,已经被人们淡忘,心中想的和眼睛看的只有一个钱字,对于这种现象,使我百思不得其解。2005年我去参加湖州市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的会议,受到极大的鼓舞,也解除了我心中的疑惑,在我心中也萌生新的思考: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放在我们下一代身上,在娃娃身上去找出路,应该是当务之急。于是我去了昌硕幼儿园找了董园长,把我的想法跟她做了简单的交流,没想到当场就达成共识。同月,马上购买材料进行制作,挑选了近三十个个子稍微大一点的小朋友进行练习,很快我们的昌硕“娃娃龙”也就这样诞生了,舞龙也成为娃娃们的必修课程,这难道不让人欣慰吗!
2006年,我又把这个成熟的办法带进了昌硕小学,成立了“小金龙”舞龙队。经过一段时间排练、操演,参加了安吉县教育局举办的艺术周比赛,他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崭新登场,一举夺得桂冠。所有这些,使我看到了成绩,看到了希望,让我信心倍增。于是,我下决心,坚持每周一天时间到幼儿班、学校去上龙舞表演的艺术课,学生们都亲切地称我为“于老师”,心里真有点甜滋滋的呢。经过三年多的时间的努力,我将鄣吴镇的“金龙”从原来一条龙增添到大小七条龙,将原来的动作与套路按照学习对象重新进行了编排,为鄣吴“金龙”增添了新活力,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表演形式多样化,艺术性更强,可以预见,鄣吴“金龙”一定后继有人。
龙灯是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民间文化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每逢过年过节,在欢快的锣鼓声中,金龙翻滚,万巷欢腾,这象征着祖国繁荣富强,歌舞升平。作为鄣吴金龙的传承人,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我带领我们龙灯队,玩遍乡里,玩出大山,并且进入了大都市,受到广泛好评。1999年,我带领我们的金龙队,参加湖州市首届极限运动会开幕式演出,15条各式各样的龙灯,组成一个龙阵,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同时,我们参加湖州民间艺术大赛,荣获一等奖;2001年参加“竹乡文化节”,代表安吉县参加“湖笔文化节”;2002年赴宁波参加广场演出;同年参加上海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也参加全国极限运动会开幕式演出。2003年参加全省“乾龙灯”大赛,并荣获第三名;2009年,我们参加长三角舞龙大赛,荣获“银龙奖”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浙江省第二届乡村龙舞大赛银奖;2011年获江、浙、沪三省市龙舞大赛银奖;2012年,获长三角龙狮展示赛银奖;曾多次参加本县节庆开幕式和文化广场演出。我们的龙灯还被影视界邀请参加《风声鹤唳》《江湖情》《纸船明烛照天烧》三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工作,搬上了银幕,受到影视界专家和广大影视观众的高度赞赏。
多年来的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为拯救、挖掘、发扬、开拓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为农村民间艺术传承与社会和谐尽了一点绵薄之力,虽然碰到许多阻力、压力和说不尽的辛酸苦辣,但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远远超出我的付出。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2010年鄣吴金龙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名录,我被指定为项目传承人;2010年被评为安吉县十佳农村实用人才;2011年被列入安吉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更加令我荣幸的是:当我走在街头巷尾时,有许多干部、群众、老师、学生及大学的学生,都叫我一声:“于老师”,虽然脸上有些发烧,但心理却是热乎乎的。今后我将加倍努力,将“鄣吴金龙”这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守护好,培植好,使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感谢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于炳炎
责任者
董仲国
责任者
胡英
责任者
于炳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鄣吴金龙(省级非遗项...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