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湖州德清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窑里吹打乐(市级非遗项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827
颗粒名称:
窑里吹打乐(市级非遗项目)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5
页码:
39-4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市级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窑里吹打乐,及项目传承人和非遗项目之间的渊源。
关键词:
非遗项目
窑里吹打乐
湖州市
内容
窑里吹打乐(市级非遗项目)
善琏窑里吹打乐诞生于解放初期,普及于70年代末,并一直传承至今。
50年代初,江苏籍知名“乐人”(民间艺人)邱聚林,到窑里村河西自然村做上门女婿,带来了其所学的民间“乐人”吹打技艺。到了当地以后,他先后把技艺传授给了程细毛(同村人)、褚文龙(同村人)、谢永年(邻村人)、褚新法(邱的女婿)、褚如法(褚新法之弟)等人。到了90年代中期,其徒弟程细毛,又把吹打技艺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程根泉,褚新法则传授给了其儿子邱国利,谢永年还带了徒弟程新富等人。到现在为止,窑里民间吹打乐艺人,已达15人。
窑里吹打乐主要乐器是唢呐和6件锣鼓打击乐器,即:锣、大钹、小钹、小锣、板鼓和铜鼓。演奏姿势,可站可坐。一般有6人演奏打击乐器,4人轮换吹奏唢呐。唢呐奏主旋律曲牌,锣鼓则穿插其中,起到烘托气氛之作用。窑里吹打的传统曲目有10余首,常用的主要曲目有“将军令”“水龙吟”“小开门”“喜相逢”等。行内人对有些曲目称“上把工尺”“下把工尺”等。
吹打乐气势雄壮,风格喜庆。解放前,都用于大户人家喜庆的开场曲,现在则用于农村庙会的序曲。窑里吹打乐,作为民间传承的一种艺术样式,得到了当地政府文化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曾多次组织其参加“南浔区民间文化踩街”“含山蚕花节”“笔祖庙会”等活动的演出,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也得到了上级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的认可。目前,窑里吹打乐已成为职业性民间乐队,农闲时专事为周边农村、企业的庆典活动服务。在其影响下,现已发展到了桐乡的河山、本地的练市、石淙等地。
窑里吹打乐
程细毛,男,1945年出生,南浔区善琏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窑里吹打乐”。
我1968年进入教师队伍,开始任教于当时的含山小学窑里教学点,这就为我发扬和传承窑里吹打提供了良好的时空。我一方面努力教学,给学生创设条件教学生吹打;另一方面我努力收集整理邱叙林先生多年来留下的宝贵资料,为“窑里吹打乐”传承和发扬光大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由于各级领导和文化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关怀,“窑里吹打乐”成功申遗,我有幸成为湖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这是我的荣耀,我倍感自豪,同时更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
“窑里吹打乐”是笔都善琏、蚕花圣地含山农村诞辰吉庆、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和节日庆典等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窑里吹打乐”常年活跃于笔都善琏、蚕花圣地含山及三县(吴兴、桐乡、德清)的农村。我们根据红白喜事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曲调,用唢呐进行独奏或合奏,体现人们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心情,营造不同场面的环境氛围。曲牌有“将军令、大开门、上把工尺上、下把工尺上……”且都采用失传已久的、古老的工尺谱记录,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传承和保存下来的。主要选用唢呐鼓板、堂鼓、徽胡、板胡、笛子、梨花、吉子、先锋、月琴、三弦、二胡、大胡、中胡、小钗、双钗、小锣、大锣、琵琶等乐器,可以由主唱吹打各种段子,坐唱班进行伴奏,有徽戏、滩簧等类型的曲目。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吹打是“破四旧”对象之一,当时我和我的先生邱叙林都逃不出“文革”的冲击。“文革”期间,我的师傅邱叙林先生被批斗、戴高帽;而我当时已经在教书,被革委会成员带去训话,并要求与邱叙林先生划清界限,并且要求上缴乐器,烧毁曲谱本。我想,不能就这样让他们毁了师傅和我们好不容易保存的曲谱本。为了保存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让其能传承下去,我不惜冒着被批斗、被开除出教师队伍的风险,偷偷抄写了一份藏起来,而让原本上缴了。这样总算保存了这一古老的艺术。那个时代,你又不能堂而皇之地吹吹打打的,但是这吹打你如果不去经常练的话要生疏的,那怎么办呢?我于是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平时经常在一个没人的角落里偷偷地拿出来读读曲谱,背背,熟悉一下。但是练习那就更难了,因为要发出声音的,这会被人听见的,有什么好办法既能训练,又不被发现呢?我绞尽脑汁,最后灵机一动想出了个妙招。把所有的门窗都关紧,一个人默默地躲在被窝里,小声的、轻轻地练习,甚至于后来单用唢呐的木管练习,这样即使很用力地吹也不会发出声音,被别人发现了。
到了20世纪70年代,“文革”风声渐渐小了,我又把它们拿出来,考虑到工尺谱已经不适应时代,就把它改编成普通的曲谱,以便让更多的人学习,让这古老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就是凭着自己对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孜孜追求,这一文化遗产才得以重见光明,得以传承,这让我倍感欣慰。
慢慢地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因为本村以及附近一带的村有几家办“白事”,有几家办喜事,都需要吹打乐队过去吹奏。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可我们的吹奏技艺是江苏籍知名“乐人”(民间艺人)邱聚林传下来的,便又有了几分不寻常。据传,晚清时期,这些吹打乐艺人被称为“大夫先生”或者“乐人先生”,专为大户人家婚丧喜事演奏。民国年间到解放后的60年代,乡下人家结婚、做寿、办丧事等重大仪式,有了请“乐人”演奏的习俗。“文革”时期,这些民间习俗被禁。80年代,由于农村生产形式变革,民间吹打乐由于繁忙的农业生产而淡出人们的生活。90年代初又悄然兴起,而且传承发展至今不衰。窑里吹打的故事,听起来是多么有趣,又让人回味无穷。
我现在还保留着两本古老的《工尺谱》,这是中国民间传统记谱法之一。两个本子早已没有了封皮,内页也大多被翻烂。我当年曾把《工尺谱》翻译成简谱,至现在,窑里吹打乐共留下来许多首乐曲。曲牌有《将军令》《大开门》《喜相逢》《公尺上》等。演奏所用的乐器有唢呐、锣鼓,附件有鼓架、竹签等。
我们根据不同的演奏内容,有不同的演奏方式。
在为民间庙会演奏时,开场曲一般都用“将军令”曲牌。由锣鼓先奏“急急风”,唢呐吹奏仿马叫声插入。锣鼓转入节奏性旋律后,唢呐跟奏其中与锣鼓轮奏,可谓珠联璧合。在为婚礼演奏时,吹打艺人一般在东家厢屋大门的东面角,摆上八仙桌,先敲“头场锣鼓”,再唱几出京剧折子戏。婚礼中的“上头”“讨亲”“拜堂”等几个重要过程,东家都要请吹打艺人来主持,其曲目有“大开门”“喜相逢”“工尺上”等。在“窑里吹打”演奏时,除踩街游行外,一般为坐姿演奏。
邱聚林先生自然就成了窑里吹打乐的始祖。从他开始,窑里吹打乐传承有序,慢慢进入鼎盛时期。我们的演奏,唢呐最为主要,另外还有二胡、皮鼓等弦乐、打击乐,乐器数量能达到23件之多。外出演出时,一般是八个人,每个人都要掌握好几种乐器。那时,周边但凡婚丧嫁娶,都要邀请窑里吹打吹奏一番。
现在,在笔都善琏、蚕花圣地含山的各种庆典仪式及镇文化站的各种活动、三县(吴兴、桐乡、德清)农村红白喜事等场合,窑里吹打乐都会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以唱戏、打鼓、吹牌子的方式为农家助兴,营造热闹的场面。这一方面解决了传承文化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使得这一民间艺术得以继续传承提供了空间。由我作为这一组织带头人的窑里吹打乐,在笔都善琏、蚕花圣地含山及周边地区颇有名望,为丰富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篇章,并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重大节庆活动,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社会评价。
但目前,“窑里吹打”艺人有15人,其中30岁—40岁的有2人,40岁—50岁有2人,50岁以上的有11人。队伍的结构,已明显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亟须补充新人。以前,“窑里吹打”完全能以平时的“有偿服务”,来养活自己和培养新人。但是,近几年周边乡镇出现了许多“现代派”民间乐队。他们以表演现代音乐、流行歌曲,来“挤压”传统吹打音乐。加上农村年轻观众倾向于“现代派”,致使“窑里吹打”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样式,正逐步地被“现代艺术”所吞没,亟须保护。
窑里吹打乐已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很希望这种传统音乐能传下去。一直来我积极组织村里人学习吹打,免费传授技艺,现担任“窑里吹打”的艺术指导。但我现在年纪大了,也退休了,我把她传给了我的大儿子程根泉,让他继续担当起传承的重任。我想,在有生之年决不能辜负上级领导对我的关怀和期望,我要尽自己所能,让“窑里吹打乐”越办越好,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使这株喇叭花越开越鲜艳,越吹越响亮,吹出和谐新天地。
知识出处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人物
程细毛
责任者
刘英
责任者
程细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窑里吹打乐(市级非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