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间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守望》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802
颗粒名称: 壹 民间文学
分类号: K825.7;K295.53
页数: 33
页码: 1-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浙江省湖州市文学类非遗项目,包括防风神话传说、湖州山歌、射村后羿神话、熊知县的故事、陈霸先的传说、范蠡西施传说。
关键词: 非遗项目 民间文学 湖州市

内容

防风神话传说(国家级非遗项目)
  防风传说发现于20世纪80、90年代“十大集成”普查编纂过程中,它是古代防风传说的活态延续。其中心区域在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境内封、禺二山之间及周边地区。在极为稀少的古籍记载中,防风仅为大禹传说中提及的一个人物。三合乡以防风为主体的传说内容丰富,有与尧、禹相关传说如《尧封防风国》《大禹找防风》《防风之死》《防风三难大禹》;又有与当地地理风貌相关的传说如《防风塔》《防风井》;还有融入当地俗神“四弟相公”“樊兴王”“李王”“戴老爷”的传说如《四弟相公护险塘》等。防风传说被誉为继中原神话、云南岩画、纳西族祭天古歌后我国神话学界的又一珍贵的发现,具有很高的民间口头文学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引起学界高度关注。1990年以来,已召开三届国际防风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著作《防风氏的历史与文化》《防风氏神话研究》《防风氏资料汇编》等多部。
  今日防风传说在故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活态”传承。走进学堂,开展“寻访防风文化,爱我家乡”综合实践活动,争做小小讲解员,融入下渚湖自然湿地保护景区。2013年则更是依托防风文化资源,举办了民俗情结浓郁、内容丰富的“防风文化节”。
  防风神话传说
  欧阳习庸 口述
  欧阳习庸,男,1927年出生,福建省泰宁县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防风神话传说”。
  我出生于福建泰宁县一书香世家。1945年投身抗日青年军,后来又参加了新四军金萧支队,久居二都。1981年参与过地名普查,之后潜心于防风文化和德清地方文史著述。有一次,我为了答复台湾一个研究生来信中关于防风氏形象之问,特意来到县图书馆复印《述异记》中的一个章节。虽然我对书中的记载“今吴越间防风庙,土木作其形,龙首牛耳,连眉一目。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全文倒背如流,却生怕自己回信中笔误,所以要一份复印件寄给人家。我治学问属于不厌其烦较真的那种人。
  去年,我在《第三届防风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发现了一些新材料:据复旦大学郑土有教授辑录,《全唐诗》中共有四首涉防风(已排除其中两首中防风系药名),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皮日休《虎丘寺殿前有古杉》、胡曾《涂山》、吴融《太湖石歌》。核对之后,作为辞条收入新书中。
  近几年来,我和湖州钟伟今先生为再发挥余热,我们在《防风氏资料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的基础上,又广泛收罗资料,精心编纂了“增订本”。从原书的19万言,增加到约48万言,为丰富防风文化历史资料做了点有益的事情,这本书预计在今年8、9月份可以面世。
  近年来,防风文化研究又不断出现了新的观点。防风神话是历史的折射,学者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时代》下册中认为:良渚文化的主人之一就是防风氏族,是他们创造了良渚文化的玉器文明。武汉大学考古系的方酉生也认为,良渚文化就是历史上的防风国的物质遗存。这些观点都令人鼓舞,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为上述观点寻找历史证据。
  还有四川著名诗人流沙河对“防风”也感兴趣。流沙河认为,“防风”是一个介于神话与历史之间的人物,“防”古音同“庞”,“风”即古之“凤”字;“防风”者,大鸟也,为氏族图腾。大禹部落崇拜的图腾是“龙”,而防风部落崇拜的图腾是“凤”。大禹杀防风,反映了崇拜龙图腾的部落战胜了崇拜凤图腾的部落而确立了统治优势。据他的研究,孔子是信奉凤图腾的,而老子是信奉龙图腾的。他最感兴趣的是今天下渚湖一带有没有流传着关于“凤凰”的传说。而湖上恰恰有“水凤凰”(水雉)繁衍生息。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国部落大族群的姓氏,防风为大禹时代的部落首领。禹召集群诸侯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距今大约四千年历史。为此,我与县里不少文史学者都提出,作为汪姓发祥地和源头的三合乡,应该建造一座上规模上档次的汪氏祠堂或纪念馆,成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和主要景点,为下渚湖旅游增添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供海内外汪姓族人寻根问祖。如有可能,还可以举办较大规模的公祭防风活动,并筹建汪姓联谊会,联络海内外汪姓子孙。
  我不顾年迈眼花,汗流浃背,常常带一些同仁爬防风山崎岖的山路,去看当地最古老的防风庙遗址乌墙头,讲述了吴越王钱镠祭拜防风王后发迹还愿修建灵德王防风庙的传说。我愿意以忘我精神深深打动每位前来德清实地考察防风文化的专家学者,让防风文化传得更远。
  【整理者:周江鸿】
  湖州山歌(省级非遗项目)
  湖州山歌为浙北地区民间歌曲的代表性曲种之一,具有独特的本土特色,是吴歌系统的重要一支,湖州山歌音乐有较强的旋律性,委婉动听,抒情、叙事皆宜,其基本曲调具有很高的音乐素材价值,曲目内容丰富,包含着大量地方历史文化的信息,对于研究吴语地区民歌具有不可缺少的资料性价值和认识历史的价值。同时也可以为服务现代的音乐创作提供借鉴。
  湖州山歌
  陈炳佳 口述
  陈炳佳,女,1932年11月出生,吴兴区埭溪镇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州山歌”。
  我小的时候,村里大人大多会唱这种山歌,是世代相传传下来的,至少有200年历史。我唱山歌是跟着嫂嫂上山采茶时跟嫂嫂学的,而嫂嫂钟爱珍是跟随她的母亲学的,如今,我又将湖州山歌传给了女儿陈旭儿。
  幼年时,我随嫂嫂钟爱珍上山摘茶叶,每当困倦时嫂嫂即唱山歌给我听,本来就爱唱歌的我,就跟着嫂嫂唱,慢慢的,我也逐渐学会了《韩家二娘》(叙事歌)、《十朵花》等数十首山歌以及《三番十二郎》等小调。
  湖州山歌有以下主要特征:(一)用湖州地方方言演唱的本土民歌,曲调歌词完全由人民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具有原发性、即兴性特点;(二)曲目丰富,内容主要有劳动生活歌、情歌、风物歌、劝教歌、叙事歌等;(三)使用唯一的山歌调,调式为五声羽调式,曲式简单,两组上下句共四乐句为一乐段,反复演唱。音乐具有较强的旋律,委婉动听,抒情、叙事皆宜;(四)有固有的长篇叙事歌,词句长达2400句以上,为江南长山歌的重要曲目之一。湖州山歌可以多人分角唱,也可以独唱,边解说边唱,采用的是湖州本地话,无需伴奏,无需特定的场合。长篇叙事山歌似吟似唱。演唱不求场合,田间地头,桌前灶后,茶山溪旁,依情依景,随口而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除唱山歌外,我还爱好剪纸、做纸花、讲故事等。剪纸有“十二月花”,纸花是调马灯时用的,故事、传说有《仨媳妇答话》《立夏称人的来历》等。我希望能将湖州山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如今女儿陈旭儿在我的传授下已成为当地有名的民歌手。
  附:
  韩家二娘
  (叙事山歌)
  陈炳佳 口述
  外婆啦门前么一棵树
  树上一只么红嘴巴
  红嘴巴么绿鹦哥
  一摇两摇摇勿脱
  三摇四摇喽一手刺(读音cai)
  姆妈姆妈你来挑刺
  丫头啊丫头
  隔壁三妈妈会挑刺
  我叫三妈妈哒你去挑刺
  三妈妈三妈妈
  哒我小囡花花小刺挑挑出
  丫头啊丫头
  一针两针血淋淋
  三针四针咯乌兮兮
  五针六针么眼泪出
  韩家二官看得韩家二姐挑出个花花小才来
  挑么挑在你身上
  痛在我韩家二官心里真急急叫
  好比痛的我自己一样嘎痛
  回到家里么歇一夜
  妈妈水缸头牢三寸白布么四寸鄗(hao:死者家
  属头上所带的白布。)
  啥人拿(音Dai)来啊
  丫头啊丫头
  韩家三官四
  韩家二官么勿得空
  韩家三官啦长位巴巴拿来
  姆妈你休骗我休怪我
  丫头啊丫头
  你勿怕脸子勿怕丑
  韩家二官哒偶无哒亲咯无哒戚
  我昨日夜里做个梦
  韩家二官死
  初一初二么起毛病
  在床里
  丫头啊丫头
  韩家二官给你啥好处
  阿哥阿嫂龙眼枣子么勿成亲
  茶咯枣子么成亲
  姆妈吃茶么茶要亲
  阿爸吃酒么酒要亲
  姆妈姆妈你叫我着点啥去
  姆妈枕头行头摸只铜钥匙开只铜箱子
  大红裙,大红衫
  大红手帕手中揩眼泪
  阿嫂阿嫂你叫我着点啥去
  姆妈枕头行头摸个银钥匙
  白罗裙,白罗衫
  白罗手帕手中揩眼泪
  姆妈姆妈你叫我拿点啥去
  一盘圆子一盘糕
  两盘面梗么结成双
  姆妈姆妈
  我一对蜡烛一根香
  两盘塔饼凑成双
  姆妈阿爸么送我到稻场上
  阿哥阿嫂送我到桥口
  丫头啊丫头
  随时去么随时来
  姆妈你想我囡儿来
  两个秤砣接接长
  堕啦么水缸里
  浮得起么有的来
  浮勿去么勿不来
  初一勿来么月半来
  你手拿扇子清香点好请进来
  阿嫂阿嫂
  你送我到桥口你回家去
  姑娘啊姑娘
  想到你阿哥
  你叫你那阿哥勿不时间么来叫你
  我也勿不粮食养姑娘
  你几时来你要么自家来
  阿嫂阿嫂
  你想姑娘到初一月半
  你接香进来
  第一个读书小官哪里来
  我韩家三官村上来
  韩家二官毛病好点否
  韩家二官初一初二么起毛病
  初三初四见郎中
  初五初六见阎王
  撑排公公撑得快
  别看那韩家二娘勿铜佃
  韩家二娘手上
  金戒银环么多多有
  日里要付你手工钱
  夜里付你草鞋钱
  挑水公公一担水
  挑到两只提桶泼得精打光
  那韩家二娘生得勿长勿短么中中较
  不施妆胭脂咯勿妆粉
  韩家三官么无福气
  韩家二官凑成双
  水中菱地滑踏
  韩家二娘到
  公要馄饨么婆要面
  姑娘小叔做团圆
  裁缝师傅看见你
  韩家二娘到
  裁条衣裳裁条裤子档
  韩家二娘么勿长勿短么中中较
  韩家二官么无福气
  韩家三官来凑成双
  烧火公公看得么韩家二娘到
  个两道眉毛都烧光
  豆腐娘嫂看得韩家二娘到
  两锅豆腐潽得精打光
  棺材阿叔看得你韩家二娘到
  十个指头管么剩得九个半
  韩家二官么无福气
  韩家三官结成双
  棺材阿叔你本性好
  你只棺材长三尺阔三尺高三尺
  我要哒那韩家二官结成双
  十岁一个小姑娘
  十四岁一个大姑娘
  你到我公公婆婆床里去看一看
  公公婆婆象牙床象牙板
  大红被头咯凑成双
  十三岁一个小姑娘
  十六岁一个大姑娘
  你到那韩家二官房里去看一看
  白花台子白花凳白花床
  一条辫子么换啦床边上
  二多眼泪有啦眼膛里
  匍到里床么冷冰冰
  匍到外床么死凌凌
  十五岁一个小姑娘
  十七岁一个大姑娘
  你领到我花园里去看一看
  我那韩家二官种的那噶些花
  我到花园里看看么
  棵棵花么都是成双
  韩家二官真苦
  梅花树么勿成双
  我今朝树上哒那韩家二官凑成双
  【整理者:唐晔】
  山歌好比春江水
  徐林财 口述
  徐林财,男,1920年10月出生,吴兴区织里镇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湖州山歌”。
  流行于织里的山歌总体上属于湖州山歌的范畴,是广泛流传于湖州方言区的一种民间歌曲,也是唯一一种属于本土原生性质的民间歌曲。织里是湖州山歌最具代表性的集中流传区之一,旧时传唱山歌十分普遍,是当地农民群众最主要的日常娱乐方式之一。其演唱方式为无伴奏的个人清唱,演唱无特定节令、时间、地点的限止,在劳动中或工余时,在村落的户内外,都可进行演唱。演唱山歌的歌手以女性为主,一般是村落中具有较好嗓音条件的业余爱好者,传承方式一般无特定的师承,而是集体自然传承。除了当地较为公认的山歌手之外,普通群众往往也都会演唱若干曲目。
  流传于织里的湖州山歌曲目十分丰富,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爱情歌、劳动生活歌、风情人物歌、教化劝诫歌等,从形式上可分为长句头(长短句穿插)、短句头(七字句为主)山歌,从规模形制上分中短篇山歌及长篇叙事山歌,其中著名的长篇叙事长歌,织里民间歌手称之为:“山歌好到《刘二姐》,私情好到《十里亭》。”
  织里山歌曲调音乐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节奏舒缓、旋律平和婉转。其调式为民族羽调式,曲式结构为四句式单乐段体,每一乐段由两个相似的上下句构成。其中两个上句的落音较为灵活,根据歌手不同习惯落在商、角、徵、羽音上都有,而两个下句的落音相对固定,一般都落在羽音上,使曲调在相对简单的模式中又体现出较为丰富的变化。其节拍一般为较自由的散板,风格悠然、绵长,有的歌手演唱时体现出近似3/4的节拍。旋律音高的跨度一般在一个8度之内,有的歌手根据自己的习惯会扩展到10度。旋律行进以1—3度的级进为主,个别地方会有5度的跳进,总体上显得比较平和。
  附:
  织里山歌
  正月茶花苞龙头,织里航船开湖州,
  东南西北四个栅,营盘扎在两横头。
  二月杏花白如绒,织里街上闹盈盈,
  爿爿店里生意好,新当弄堂里面有三层。
  三月桃花红丹丹,油饼粮食严记行,
  同丰老店斜插过,开爿新当叫红昌。
  四月蔷薇一粒头,要撑茶馆十村楼,
  隔壁俞老酱盐店,对过永蔡肉墩头。
  五月石榴花真多,邱家塘桥木栏杆,
  东西同昌洋货店,西面裕泰老酱园。
  【整理者:蔡建学、吴团宝、胡刚、吴王丽,均为织里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
  射村后羿神话(省级非遗项目)
  集古神话大成的《山海经》,经专家学者求证,绝大部分已花落有主,神话传说发生地得到了证实。唯羿射九日的神话发生地一直莫衷一是。2008年全国非遗普查时,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射中村的羿射九日神话传说,以其独有的羿神庙、箭墩、箭潭、九龙戏水池、打龙埭等地名遗迹,并和嫦娥奔月的传说结合,成为浙江省非遗地名民间传说重大新发现。
  悲壮又凄美的古神话传说
  费声群 口述
  费声群,男,1938年生,南浔区菱湖射中村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射村后羿神话”。
  我7岁在村小读书时,小学就在村中土地庙,沈善华老师常常讲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的故事给大家听,加上老辈千百年来讲的故事,印象很深。据老师讲,土地庙的匾额有一年油漆剥落,露出羿神庙3个大字;本来庙中供奉的土地公公是红面孔,背着一张红弓;土地婆婆白面孔,很漂亮,老师说,这是羿神和嫦娥。庙门上方挂着一只小船,有大橹、小橹,还有几个跟班。老辈讲,射村土地公“朝管吴江,夜管射村”。有一年,珍字圩(今天的六堡里村)有个卖鱼的到平望收鱼账,年三十了,收完账,天黑了,回不了家,心里急呀!一则,要回家吃年夜饭,二则他每年年初一要到射村土地庙烧头香,回不了家,这两件要紧事就办不了,急得团团转。这辰光,刚巧有一条船,大橹小橹飞快地过来了,他马上喊,你们去哪呀?船上人说去射村。他说正好,顺路。很快回到家,家里人正等着他吃年夜饭呢!第二天一早,他就走到射村土地庙,抢了个头香。上好香,抬头看见房梁上搁着的神船,船头稀湿,大小两把橹,船头上露出一截黄布伞的伞柄,他心里一动,赶忙借梯子取下,这把伞就是自己昨天在平望乘便船时忘在船上的,真神哪!所以说,羿神很灵,周围十多个村庄和平望的善男信女相信得很呢!因为羿神保祐我们,所以射村五谷丰登。讲起来真有那么回事,射村的土地是夜潮泥,就是说白天是干的,晚上是潮的,最适宜种桑养蚕。据传,几千年前,天上有10个太阳,土地干裂,河港底朝天,颗粒无收,鱼虾全死,老百姓没法活了。这时一位大英雄叫羿的,举起红弓,一口气射下9个太阳,最后一支箭的箭头落下来,砸了个大坑,这就是村中的箭潭,一篙子打不到底,深不可测呢!羿射箭的地方叫箭墩;旁边有口池塘叫五福潭,后来有9条龙出没,那是被羿射下的9个太阳,落在东海,变成了9条龙,他们要寻羿报仇,来到射村。但是看到羿的老婆嫦娥很漂亮,天天早晨在五福潭里沐浴,心想这池水能养颜,便天天在池里戏水,乐不思蜀,也忘记报仇,村里人就说这是九龙池,现在也在,养鱼哩。后来,刘伯温来了,一看风水王气太盛,村南又有龙脉,便在铁店埭造了一排房子,叫打龙埭,在三官殿到莲花塘的河上连造4座桥,截断了龙脉。射村是个好地方,从前归安县刚建立时,县衙门选址要么在湖州城里,要么在射村。当时要秤当地的泥土,哪个重,就选那。城里人耍小聪明,泥土里掺了铁砂子;射村人老实,泥土本是夜潮泥,一到白天,干了,就轻了,所以湖州府、乌程县、归安县3个衙门都在城内了。不过,到了清朝,归安县最终还是在射村建了县丞衙门呢!你说,射村是不是块风水宝地啊!
  羿射下了9个太阳,老百姓度过了饥荒。但是,又有大蟒蛇、九头怪、牛头人身怪、大野猪等来危害百姓,羿又为民除害,杀了九妖怪,老百姓才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羿成了大英雄,姑娘们都喜欢他。可是羿就是喜欢善良的嫦娥。在长老的撮合下,他俩结了婚,男耕女织,羿打猎捕鱼,是大家公认的天下第一神箭手。名气大了,收了不少徒弟。其中有个叫逢蒙的徒弟心怀不轨,暗中调戏嫦娥。羿知道了,很是气愤,但夫妇俩毕竟是善良之辈,只是把逢蒙逐出了师门。本来,羿是天帝派他到人间除暴安良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回到天庭当值。可是羿射下的9个太阳,却是天帝9个顽劣的儿子,天帝心里恼怒,又不便发作,所以迟迟不让羿回天庭。羿很苦闷,一天,见到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知道原委,便给了他一颗升天丸。羿舍不得丢弃嫦娥在人间,一直未吞服。不料,嫦娥不知情,八月十五夜里,误吞了这颗仙丹,结果飘呀飘,飞升到了月宫。羿一见,老婆升天,自己上不了天,恩爱夫妻离散了,伤心啊,他马上消沉了,天天借酒浇愁。这样子过了些日子,给逢蒙知道了,便起了杀心,他想只要杀了羿,天下第一神箭手便是他逢蒙了,于是逢蒙拿了桃木棍,趁羿喝醉酒,打死了羿。这天是九月初九,所以,我们村里从前每到重阳节,便要在土地庙上香祭拜,还要在戏台唱大戏,直到民国时,庙会大戏要唱七日七夜!庙里的古戏台,不晓得是哪个朝代造的,台底朝南中间是一个门洞,北边中间两扇大门,是大家进土地庙的必经之路。东西两边是砖墙。戏台四周是牛筋石,台上4根木柱,屋顶朝北屋檐两角翘,屋脊是二龙戏珠。西边的龙是射村泥水匠做的云龙,天上有云不见龙,无云就见龙;东边是菱湖泥水匠做的游龙,天上有云无云,都看得见龙在游动。台底下两边是厢房,供演出人员化妆住宿。直到“文化大革命”,戏台年久失修,土地庙已改造成小学,怕倒塌了学生不安全,便拆了。不过,去年村里在原址建造了农村大舞台,当然没有从前那个戏台古色古香的气派了。既然羿是死在桃木棍下的,所以,千百年来桃木永远是驱邪辟瘟的信物了。同时,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当空时,家家要摆祭桌,让家中姑娘媳妇祭拜嫦娥,永远善良、漂亮;早生贵子,传宗接代。直到今天,村里人家中砌灶台,一定要选在重阳节,烧好的第一锅白米饭,一定要先供羿神,让羿吃饱饭,保祐岁岁平安;在灶口上壁写下水与火的连笔字,并写上“谨防火烛××年重阳”。这个火字又是倒写的。为什么?老辈人说,羿把太阳射了下来,掉到东海,来到九龙池,因此,必须用“水”来压“火”;而太阳是一个大火球,从天上掉下来,所以“火”是倒写的。
  射村从前叫“石村”,自从出了个大英雄羿,就改名叫射村;到了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社,才叫射中村。羿射九日、嫦娥奔月、射中村名的由来,这个故事传了几千年,现在年轻人不懂历史,听不懂了,也讲不完整了!前几年,文物普查,村北边丁家浜到南至这么大一块地方,证实是新石器时期到汉唐的一个大遗址,这么看来,羿射九日发生在我们这里,时间上倒是差不多的呵!
  【整理者:李惠民】
  熊知县的故事(省级非遗项目)
  熊明遇的故事在长兴县民间流传较广,街巷村野均有传闻。熊明遇,字良孺,号坛石,江西南昌进贤人。生于明万历七年(1579)。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后授长兴知县。他在长兴任官7年,治山治水,兴修水利,他还写了一本在中国的茶史上很有名的《罗岕茶疏》。但他任长兴知县取得政绩时,也得罪了地方旧臣老朽,又因接近东林党人,与魏忠贤不合,故屡遭贬谪甚至流放,后落为遗民。卒于清顺治六年(1649),享年71岁。葬于江西故里。
  熊明遇的故事在长兴民间流传的数量较多,其内容贬褒不一,大都以革除陈陋,破坏长兴风水为题,较有明代后期朝廷官员力图延续其衰落政治的历史文化印迹。其故事也能品味出长兴有多地迁入移民融入的特有民间遗风。“熊明遇的故事”于2009年被列入湖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街头巷尾的故事王
  王冰 口述
  王冰,男,1939年2月出生,长兴县雉城镇人。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代表项目为“熊知县的故事”。
  我出生在长兴城北涧塘的沙塘斗自然村,是地道的长兴本地人。在充满长兴民间传统文化气息的环境中,我自幼就听到了乡音浓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长兴城北白溪村有一座朱家祠堂,是北宋理学家朱熹家族后裔的宗祠。我是跟着几位比我年长的伙伴去那里玩,正好这朱氏祠堂里有位朱氏老人在讲的熊明遇故事,我便和伙伴们坐在边上听讲。这朱氏老人说的是熊知县来长兴上任时去拜访“丁先叉袋”的故事。这“丁先叉袋”真名叫丁元荐,是本地大才子,此人还与当时朝中官员臧应奎有亲,他仗着这点势力,要羞辱一下新上任的熊知县。他算计在熊知县前来拜访的路上洒了粪便,结果让熊知县前来跪拜行礼时跪入粪中。为此熊知县记恨在心,他在任期间四周察看长兴风水,在县城东北的河边修建金莲宝塔与金莲桥,用以镇长兴旧俗,破长兴风水。这就是有关熊知县的民间故事中的《金莲桥与金莲塔》。尽管那时我还幼小,但这样通俗易懂,充满本地乡音的民间故事却在我幼小心灵中有了印迹。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任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那时文化干部也要经常下乡,配合中心任务,写横幅标语,编黑板报,搞宣传,业余时间较多。我觉得年幼时听老人讲的长兴民间故事挺有意思,现在既然是做群众文化工作的干部,趁着有点空余时间,到老百姓中去搜集点民间故事也是一件实事。于是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走访农家,和农村老人扯家常,引导他们讲民间故事给我听。有一次,我下乡到城东洪桥的南阳村,一位姓沈的老者,他一下子就给我讲了《小梅口筑埂封龙口》《猪婆坟石栏灭书声》等三则熊知县的故事,而且他讲得有声有色,我听得津津有味,深受启发,觉得老百姓是民间文化的宝库,我得脚勤嘴勤,实实在在到群众中去发掘长兴的民间故
  自那时起,我把搜集长兴民间故事当作一项事业来做。每次下乡我都要设法去农户家走访。那时下乡还经常住宿在百姓家中,晚间,我就到村头乘凉的地方,挤在人堆中。老百姓最纯朴,他们看我是县里派下来的干部,对我特别客气,会主动给我让座位,此时我就会撩动他们的嘴,先给他们讲我所知道的长兴民间故事,他们听我讲后,也就你讲一个,我讲一个地热闹开了。我通过与老百姓交流讲民间故事的形式,既丰富了自己对长兴民间故事的收集,又传播长兴的民间故事,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文革”期间,形势所迫,我停止了对长兴民间关于熊知县故事的搜集。直到改革开放后,政府把搜集民间故事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事业,这为我继续搜集和研究长兴的民间故事树立了信心。我通过日常的积累,掌握了许多长兴民间故事,其中关于“熊知县破风水”的系列故事就有100多个。
  因为我从事美术工作和地方文化研究,经常有机会去幼儿园、中小学、老年大学、党校、宗教寺院讲授美术和地方文化。每到这种场合,我就会把“熊知县破风水”为内容的熊明遇系列故事作为讲授内容之一。“熊知县的故事”来源于明代万历年间,长兴知县熊明遇积极治理当地“河渠淤积”,兴利除弊,为民办事。可是,一个历史上卓有政绩的知县,到了百姓口中却成了反面角色,这种现象更让我对“熊明遇的故事”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从历史文化、地方文化的角度,去认识“熊明遇故事”的产生,研究其产生的轨迹,让我感到民间文化的深厚,而且这是一门学无止境的大学问。我虽然从“熊明遇故事”的搜集整理中有了一定的启示,但要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好,还任重而道远。现在我已有77岁高龄,但我还有志为这项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点绵薄之力。
  【整理者:施正强、葛丹,执笔:施正强】
  陈霸先的传说(省级非遗项目)
  陈霸先(公元503—559),字兴国,小字法生,庙号陈高祖,史称陈武帝,浙江长兴下箬人。
  陈霸先的十世祖名叫陈达,西晋永嘉年间,陈达避乱,随西晋王室渡江南迁。陈达出任为长城县(长兴古县名)令,而后定居当地。陈达选择长兴作为定居地时,曾有过预言:“此地山川秀丽,当有王者兴焉,200年后,我子孙必钟斯运。”到陈达之后的第十代,果然出了一代英主陈霸先。
  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抵御异族入侵,英略大度,爱育为本,凝聚了南方民心,渐渐控制了江南局势,太平二年(557)十月禅梁称帝,改元永定,建立陈朝,是为陈武帝,在位3年。公元559年6月,陈霸先病逝。在中国众多的封建皇帝中,贤明君主不多,陈霸先却属于少见的一代明君。他志度弘远,体惜民力,恭俭勤劳,涉猎史籍,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正因为陈霸先出生长兴,又成为南北朝时期一代明君,所以,在长兴民间广泛流传着陈霸先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通过民间代代相传,不断加工,不断丰富。陈霸先的民间传说,明显带上了远古的人文气息,对陈霸先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神化倾向。同时,长兴现有的山水环境,名胜古迹也在传说中有较为细腻的体现,无不打上了长兴本上文化的烙印。成了具有长兴特色的民间文学瑰宝。“陈霸先的传说”于2009年被列入湖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觅陈皇传说的热心人
  蒋伯良 口述
  蒋伯良,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湖州长兴县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陈霸先的传说”。
  我出生在长兴县太湖边的新塘村,祖辈世代务农。我在13岁小学毕业时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一个文荒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我通过自学,考取了杭州师范学院,属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0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长兴洪桥中学当教师,后来又任该中学的教导主任,1987年担任了洪桥中学校长,1994年调到下箬中学担任校长。下箬中学旁边有一口古井,传说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出生在这个地方,是陈霸先故居的标志物,当地百姓称这口井为“圣井”。这“圣井”旁还树有几块碑刻,那时,我吃住都在学校,空闲时我经常到圣井这个地方,细读圣井旁边的古碑。我大学时学的是中文,对碑刻的文字能慢慢地品读断句。其中有一块古碑名谓《圣井铭并叙》,碑上共有301个文字,是明隆庆元年(1567)十月十日,由吴郡归有光撰文,淮阴吴承恩书写。碑上记载了颂扬陈霸先的相关事迹。《圣井铭并叙》文字不多,但立意高远,内容大概是归有光以东晋和宋、齐、梁、陈比南宋,肯定了“五代之君”的民族气节;以“五代之君”比管仲,赞扬“五代之君”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陈霸先比江左诸帝,突出他“最贤”的地位;以天象生灭比圣井不改,强调圣井是一处历史奇迹;以下箬比沛乡,感慨世态炎凉;以辱井比圣井,斥责陈叔宝的荒淫无道。陈朝历史兴于圣井亡于辱井,揭示的不仅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启迪人们破解历史的兴亡规律,我解读后也感慨无比。但在此前,陈霸先在我脑海中只是幼童时我的堂兄提及过,他说长兴人没做大官的,只是出了一个陈霸先。以后我也没留意此事。然而,当我看到学校边的“圣井”和边上的古碑刻,走访听闻学校附近百姓关于陈霸先的传说,让我对陈霸先这位在长兴出生的古代君主产生了兴趣。
  我千方百计寻找有关陈霸先的历史资料。关于陈霸先的历史资料当时很少有人提及,我便到县图书馆借阅中国二十五史中的《陈书》,还通览了《资治通鉴》《梁书》《周书》《北齐书》《南史》《北史》等,进行相互参证,凡是能找到的有关陈霸先的资料我都找来了,把能够调动的资源都调动起来了。我以已搜集到的陈霸先的民间传说为基础,再从史料上寻求佐证,越钻越深,感悟到陈霸先是古代十分贤明的一位君主,后来就一发不可收。我在《陈书》中查阅到唐代魏徵对陈霸先的评价,撰写了《魏徵〈陈五帝总论〉探微》一文,把魏徵对陈霸先简略的历史评价,通过引证大量的史书资料详尽地阐释出来,此文虽只一万八千字,但从1995年动笔至1998年完稿,历经三年,修改不止百遍。2005年,我又撰写了《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的历史人物评论文章,有23000字,在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一书中发表,其中的许多论据就出自《陈书》中魏徵的《陈五帝总论》。
  我还将陈霸先的历史传说进行搜集整理,已写就陈霸先历史传说80篇,这还仅仅体现在陈霸先开始起兵这段历史传说。从2001年到2003年,《长兴报》几乎每隔一两个星期,都要刊登一篇我整理的陈霸先历史传说。我还翻阅同治版《长兴县志》与宋代《舆地纪胜》等文选,上面都记载有关于陈霸先“陈高祖钓台”的文化遗迹。长兴民间也有“陈高祖钓台”的民间传说,为了寻找陈霸先这一遗迹,我和几位同道朋友,到长兴很多地方寻找,后来,在目前地处小浦镇的岩山头(现在岩山头已大半沉于合溪水库)找到了,对照古县志所注文字,实地考察地形环境,走访当地百姓,最后从岩头山的自然状态、历史原貌、周边小地名等方面,寻到了较为翔实的考证依据,可以确定此处就是古县志中记载的“陈高祖钓台”。我还四处搜寻陈朝古物,说实话,搜寻陈朝古物有如大海捞针,披沙拣金,但我经多地周转,终于查证到如今供奉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曾是陈霸先亲手秘藏之宝。为了比较陈霸先与其他帝王的个性差异,我还曾多次前往南京、镇江、丹阳,探访宋齐梁三朝开国皇帝的出生遗址,造访富阳、徐州,感受孙权与刘邦出身故里的人文环境,现场考证古遗址上留存的碑文、古居及相关实物,查证史书上记载的文字资料,在搜集整理陈霸先历史传说中,尽力做到能准确地体现陈霸先的出生环境、政治倾向、性格特点、历史功绩等。我还拜访咨询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所长和中国南北朝史研究会会长等专家学者,与他们交流我搜集、研究的陈霸先的历史资料、民间传说,倾听他们对陈霸先的历史评价,从中形成自己对陈霸先更为准确的历史认识。对陈霸先的历史政绩的定位,我认为陈霸先应是中国古代的平民政治家,我这一历史评价,得到了南京大学著名的历史教授卞孝萱的充分认同,他生前还帮我亲笔题写了“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的书名。
  由于我热衷于陈霸先的民间传说的搜集,而且为了搜集陈霸先的史料,放弃了自己许多休息时间,化费了许多精力和财力,这种劳命伤财的做法让我的同事们难以理解,很多人见面总要问我写这些东西挣到了多少钱,我的回答也只能是淡淡的一笑,因为他们不知道我对陈霸先传说的痴迷。2003年7月,因长兴县要开展纪念陈霸先诞辰1500周年文化活动,经县里协调,我被借到县文化局专做陈霸先历史文化的研究、搜集、整理工作,这让我更能专注于陈霸先历史文化的研究、搜集、整理。在这项工作告一段落后,我于2005年调入长兴电大工作,尽管电大工作十分繁忙,限制了自己的研究进展,但我已从一个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走上了地方文化的探索之路。长兴县图书馆还专为我提供安排了一个安静的工作场所,配备了电脑等办公用具,每年拨出相关经费,让我专门管理、研究陈霸先历史传说等,并且建立了“陈朝文献资料室”。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利用休息时间耕耘我所热爱的陈朝历史文化土地。
  我还有一年就要退休了,退休后,我将全身心投入有关陈霸先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继续把陈霸先的传说普查、整理、传播、传承下去。我作为一名陈皇故里的后代,要为长兴地方历史文化添上自己的一笔。
  【整理者:施正强、葛丹,执笔:施正强】
  范蠡西施传说(市级非遗项目)
  范蠡西施传说,是苏、浙一带流行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作为其重要的流传地之一,在德清县境内主要集中在蠡山村一带。蠡山村因蠡山而命名,蠡山有八景。据当地村民的口述,范蠡西施传说在德清至少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早在明末蔡方壶《始游蠡山记》中就已经提及蠡山的来历及范蠡被奉为土神的民风。清代徐倬(1624—1713,德清新塘人)亦说,范蠡,“泛五湖时取道与此”,“俗传已久”,“村人已祀蠡于山”,“此山已为蠡所有矣”。而范蠡庙亦由来已久,匾额“庙貌扁舟”为清光绪十九年俞樾题,蠡山戏台则始建于清代初年,清光绪年间重修。范蠡西施依附于地名传说故事内容生动而丰富,地方特色浓厚,充分体现当地的生产生活习俗。范蠡西施传说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民间文学的传奇性、生动性、变异性,具有文学研究价值。西施传说褒扬真善美,崇尚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范蠡传说发扬扶弱济贫、传颂乐善好施的大爱精神,积极弘扬创造与布施的财富观等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对推动社会进步,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范蠡祠自恢复以来,香火不断,庙会规模庞大,当地村民视祠内“陶朱古井”为财富象征,五湖四海的游客、商人均慕名前来。
  范蠡西施传说
  徐应元 口述
  徐应元,男,1930年6月出生,德清县钟管镇蠡山村大桥组人。湖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为“范蠡西施传说”。
  西施在德清的遗迹、传说很多,而最典型最集中的莫过于德清蠡山。蠡山位于德清县城东25公里处,钟管镇干山刘桥蠡山村。山上建有范蠡祠和古朴的戏台,坐北朝南,形似一叶扁舟。祠内供有范蠡、西施和文种等彩塑神像。那天上午,我们来到蠡山祠,拜访了刘桥蠡山村大桥组村民徐应元老人,今年他已84岁了。
  徐大爷说:1937年,日本东洋鬼子打进来的辰光(时候),我8岁了。我小辰光就晓得蠡山上,有一座供范蠡老爷和西施娘娘的庙,式样像一条大船(画舫)。我还记得小辰光,常跟了阿爷阿娘来蠡山庙烧香拜菩萨,看戏文。蠡山庙戏台上做戏,附近和外乡的老百姓就来看戏。
  春秋战国时,越国范蠡官老爷带了西施娘娘离开越国时,最初就到德清干山一带隐居。附近有一爿观音漾,范蠡老爷教渔民百姓养鱼,还写了一本养鱼的书,发明了竹子做“鱼簖”防止大鱼逃跑的养鱼技术。西施娘娘带了蚕种,教乡亲们采桑养蚕,还教妇女纺纱织布,当地老百姓尊称她为“蚕花娘娘”。在范蠡和西施的帮助下,这里很快成了富庶之地。后来,老百姓为感谢他们的恩德,就造起了这座范蠡土主庙。
  当地老底子就传下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十一月十八和正月十四三个日脚(日子),分别是西施娘娘和范蠡老爷的生辰日脚,和他们到蠡山隐居的日脚。这三个日脚一到,邻近的乡民都不约而同地来这里烧香、拜忏、打佛事,这个习俗由来已久,从来没有间断过。我在15岁那年上就到漾湾村里一户农家做义子。后来解放了,1951年,我18岁报名参了军,当了两年兵,参加抗美援朝,天天勤快训练,不过没上前线。退伍后回到村里,当民兵连长、团支部书记、副村长。26岁回到刘桥村,当村干部。在刘桥大队当支部书记11年。1977年调到干山乡政府管乡办企业。
  我还清楚记得“文革”时期,1967、68年杭州第七中学的师生近千人分批来刘桥大队学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搞文艺宣传活动,唱歌演戏就在蠡山庙前的戏台上,队里的百姓群众都搬了凳子上山来看演出。
  我听村里老人家讲,蠡山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就是“蚕花的由来”。蠡山人都晓得,蚕花就是西施娘娘手里行出来的。当年,西施娘娘去吴国时,路经德清蠡山,在山坡下桑园边上,碰到一群采桑姑娘,她亲手给采桑姑娘分送蚕花,祝她们蚕桑丰收。这年果然蚕花廿四分,从此蚕娘簪戴蚕花,这个习俗一直传到今朝日脚。戴蚕花,蚕乡女子,不论是大人的还是细(小)丫头,凡是养蚕日脚,她们头上总要插一朵彩纸做的花,叫“蚕花”,是一种信物,表示她们对蚕花娘娘的尊敬和爱戴。
  去年春天,诸暨市电视台来蠡山拍西施娘娘的电视,专门来到蠡山庙里,我就站在天井里,给他们讲《西施娘娘送蚕花廿四分》这个民间故事,还带他们看“蠡山八景”,翠岭马回、西施画桥、陶朱古井。
  穿过大殿往上走,有松硚石梯。还有陶朱古井,石潭里的水一年四季不干,蛮奇怪的。这里曾经办过大队的小学学堂,1980年左右古庙被拆掉。直到1993年修复,县博物馆派人来指导,根据蠡山范蠡祠的原貌建造,潘志成长期在蠡山负责施工。听说要修复蠡山庙时,我助资2000元。范蠡祠的香火蛮旺的,正月里,年初五拜财神范蠡菩萨,庙里庙外很热闹,香火蛮旺,求菩萨保佑蛮灵光。春天,附近各个地方的人都来拜西施蚕花娘娘,弄一种红纸、棉纸,摆在供桌前,祈求保佑今年养蚕大丰收。卖了茧子以后,再来谢蚕花娘娘,乡里的老阿太经常上山打佛会。这四五十年光景一眨眼就过去了,像补碗、补镬子、打蓑衣等手艺都消失了,还有像《西施娘娘送蚕花》这样的民间故事,现代年轻人知道的也越来越少了。
  徐大爷还仿佛沉浸在回忆里,我们挥手与他道别。
  据我所知古代就有蠡山八景,其中“西施画桥”与“翠岭马回”两处是最为典型的西施遗迹。“翠岭马回”位于蠡山脚下,据传,是范蠡送西施由越入吴时,挥泪作别,催马南归的地方。沿蠡山山坡一条林荫蔽日的小道,有一处蕴涵美丽传说的“西施画桥”。相传,当年西施随范蠡隐居在此,每天清晨站在桥上,以水为镜梳妆打扮,画桥也因此而得名。传说中西施留下的“三寸金莲”,在桥上仍清晰可见。虽历经风雨侵蚀,古朴雅致的画桥如今已青藤缠绕,桥身侧面镌刻清光绪年间的楷文已模糊不清了。在德清,还有“胭脂泉”“梳妆台”等很多有关西施的遗迹,大都隐匿于山野之间,不为外人所知。每年清明时分,西施被人们尊为“蚕神”“蚕花娘娘”,以蚕花庙会香市(寺庙进香季节所设买卖香物、杂物等的集市)的形式得到全民的隆重祭祀。每年在蠡山的范蠡祠,有三次大规模的民间祭祀活动,蚕花娘娘西施手托蚕花,含笑立于功德殿上,百姓虔诚地祭拜这位曾经“保国佑民”的一代蚕神娘娘。
  在蠡山,让人鲜明地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历史延续和文化渗透深得人心。一年四季,“蚕花娘娘”西施受人顶礼膜拜,范蠡祠内香火鼎盛。
  【整理者:周江鸿】

知识出处

守望

《守望》

出版者:杭州出版社

《守望——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事》一书,藉以发挥文史工作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让这些生发于人民的宝贵技艺活跃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丰富于民间,造福于人民。

阅读

相关专题

湖州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