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综合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图书
唯一号: 110620020220001706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综合经营
分类号: TV697
页数: 15
页码: 114-128
摘要: 对河口水水面宽敞,河床比降小,在设计水位41.16米时,养鱼面积为4000亩,在水库西南方■坞高程25至51米处有一个经过清理的埭基。水库中浮游生物以硅藻、绿藻和轮虫为主;底棲动物由于水位落差大,泥沙淤积量大,故处于贫乏状态,据1982年4月采样检测。仅发现水丝蚓、吻育虫、带丝蚓三种。库内未采到水生维管束植物。水库已查明的经济鱼类有35种,隶属4目8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计28种,占80%。但因鱼种货源和价格等因素,有时比例失调。近年来,因水库渔政管理不力,非法捕鱼现象严重,鱼产量逐年下降。其中一组由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承担,德清县水产局和对河口水库为协作单位。6月2日起,陆续死亡,至18日450分,全部死亡,死亡原因不清。
关键词: 德清县 综合 经营

内容

第一节 水产养殖
  一、水库养鱼
  对河口水水面宽敞,河床比降小,在设计水位41.16米时,养鱼面积为4000亩,在水库西南方■坞高程25至51米处有一个经过清理的埭基(即捕鱼起网基地)。
  (一)水生生物特性
  据省淡水水产研究所1982至1984年1月对水库水质采样分析,PH值中性偏碱,三氮含量及生物营养元素较高,溶氧极高,硬度为0.9(德国度)左右,碱度为0.6毫克当量/升左右。
  水库中浮游生物以硅藻、绿藻和轮虫为主;底棲动物由于水位落差大,泥沙淤积量大,故处于贫乏状态,据1982年4月采样检测。仅发现水丝蚓、吻育虫、带丝蚓三种。库内未采到水生维管束植物。
  (二)鱼的种类
  水库已查明的经济鱼类有35种,隶属4目8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计28种,占80%。除鳙(花鲢)、鲢(白鲢)、鲭(青鱼)、鲩(草鱼)“四大家鱼”及鳊鲂类外,其余鱼
  类均能在水库自然繁殖。
  1982年,将鲢、鯇、鲫、长春鳊、鲴、花■、翘咀红鲌、戴氏鲌等鱼类的随机抽样,进行各龄组生长情况的实测鉴定:2龄鲢鱼可达1.81公斤、鲤1.07公斤、鲫0.32公斤、长春鳊0.48公斤、鲴0.3公斤、花■0.32公斤、翘咀红鲌0.21公斤、戴氏鲌0.34公斤,生长速度大于外荡水域。
  (三)鱼种放养
  由于水库未建鱼苗繁殖和鱼种培育设施,每年需向县内城关、二都、钟管、洛舍等水乡鱼区购进鱼种。放养规格为4.2寸以上的仔口鱼种。1985年起,每年有少量佬口鱼种放养。放养以鳙为主,鳙、鲢和吃食性鱼类的鱼种放养比例一般为6∶3∶1。但因鱼种货源和价格等因素,有时比例失调。
  1962年春,首批鱼种48.62万尾放入水库。至1988年止,共放养鱼种1152.55万尾,平均年放养量为42.69万尾,折合每亩放养鱼种106.7尾。其中鳙共放养700.82万尾,占60.8%;鲢共放养331.88万尾,占28.8%;草、青、团头鲂等吃食性鱼类共放养119.85万尾,占10.4%。
  1978年,对17年鱼种放养情况分析,因凶猛鱼类危害及偷捕、运输等原因,鱼种回捕率为13.7%。
  (四)捕捞
  水库每年冬捕1至2次。1978年后,为活跃春节市场,每年冬捕定为1次,时间一般为农历十二月初十开始赶鱼,10天后起网。捕捞3龄鱼为主,起捕规格控制在每尾1公斤以上,捕大留小。
  初期捕鱼采用丝网赶鱼、大拉网捕鱼法。但因丝网赶鱼速度慢,所需船只多,大拉网渔法劳力浪费(每次作业需化500余工日,起网之日需需100余人拉网)。为此,从1965年起,
  改丝网赶鱼法为丝网、三层刺网和机轮拖白板相结合赶鱼法,加快了赶鱼速度,减少了赶鱼船只。1984年起,用赶、拦、刺、张联合渔法取代大拉网渔法,沿用至今。此捕鱼方法,每次作业可节省劳力100余工日,捕捞水位可提高2米左右。
  除冬捕外,还采用钩、网(汕丝网)、电等方法常年捕捞鲤、鲫、等中、下层鱼类及凶猛鱼类,年平均产量为0.8万公斤左右。1979年,自行组装了交、直流两用电力捕鱼船一艘,用以清除凶猛鱼类。
  1963年开始捕捞,至1988年共产鲜鱼253.48万公斤,平斤年产量9.75万公斤,亩产24.37公斤。其中鳙148.52万公均,占58.6%;鲢93.58万公斤,占36.9%;其它吃食性鱼及野杂鱼11.38万公斤,占4.5%。最高年产量21.63万公。)斤(1970年),最低年产量3.13万公斤(1967年)。最高单类网产量13.75万公斤(1971年12月28日,水库水位33.3米历年产量不稳定。近年来,因水库渔政管理不力,非法捕鱼现象严重,鱼产量逐年下降。1988年冬捕(1989年2月1日起网)产量仅2.25万公斤。
  1963年冬,自行设计建造了泄洪洞防逃拦鱼设施,跨距110米,拦截高度12米(网顶高程52米)。经实践应用,该设施结构合理、装卸方便,防逃性能好。
  (五)引种
  1968年2月24日,从省水产试验场引进荷包鲤278.5公斤,计21055尾。放养水库4年后每条能长到1.5公斤左右。如今,水库内存养已不多,偶尔能捕见。
  1979年,向杭州市青山水库引进黄尾密鲴(刮食性鱼类)100公斤。因自繁能力强,目前已成为水库除鳙、鲢之外的优势种群。
  1988年,省人民政府给省水产局下达麦龙虾引种养殖试验课题,分两组养殖试验。其中一组由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承担,德清县水产局和对河口水库为协作单位。麦龙虾由西澳大利亚洲引进。5月初先在杭州市青山水库饲养28天后,于5月30日将体长10厘米
  的麦龙虾15只运至对河口水库。运输途中死亡1只,入池14只。6月2日起,陆续死亡,至18日450分,全部死亡,死亡原因不清。
  二、网箱养鱼
  水库网箱养鱼于1978年开始。1978年和1979年,在水库主坝附近水面进行以培育鱼种为目的生产性网箱养鱼试验,饲养后因鱼种规格达不到要求而停止。1985年春,在水库牧场附近库湾内饲养罗非鱼为主,套养鳙、鲢鱼种,恢复了网箱养鱼,4月23日,因遇大风翻箱而未成功。1986年再次试验,效果尚好。这年10月7日至9日,经省水利厅、县水利农机局、县水产局等有关人员现验收,1亩面积(7只网箱)经9个月饲养管理,生产罗非、鳊、白鲫等商品鱼2809.15公斤;鳙、鲢等鱼种20765尾,计1141.25公斤,其中鲢鱼规格5.3寸(每斤7.38尾)。网箱养鱼亩产达3950.4公斤,创同期湖州市网箱养鱼最高亩产记录,投入产出达到平衡。
  库湾网箱养鱼
  三、人工育珠
  1968年,水库开始用皱纹冠蚌插种育珠,1971年收珠1.625公斤。因水库无蚌源基地,种蚌需向德清水乡购入。
  1979年和1980年向湖南、湖北两省购入三角帆蚌14万只。
  1979年,进行三角帆蚌人工繁殖生产性试验,获得成功,当年繁殖小蚌196只。此后,每年繁殖小蚌。1982年起三角帆蚌种蚌达到自给有余。1979至1988年共人工繁殖三角帆蚌62.3万只,最多年为43.4万只(1982年)。支援省内外兄弟单位各种规格三角帆蚌50多万只。从此,水库结束了河蚌育珠蚌源依靠外援的状况,已形成了人工育珠系列化的生产体系。
  1982年,“人工繁殖三角帆蚌”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以前,珍珠蚌均吊养于水库主坝附近水面上,因水质清瘦,珍珠质量差。此后起将珍珠蚌移入泄洪渠畔12亩内塘进行吊养管理,並通过施肥等措施改善水质。1985年开始在池塘内套养草、鳊鱼,使珍珠质量提高较快,起到了强化培育的目的。1988年115只蚌产珍珠0.5公斤,创水库历史最好记录,比高产的1987年(151只)提高了31.1%。
  水库育珠场因具有与外界水体隔绝的水域条件,没有发生过严重的蚌病。
  1971至1988年共产珠262.691公斤,平均年产珠14.69公斤,最多年产珠47.58公斤(1985年)。18年育珠总产值42.44万元,盈利25.95万元;最高年产值10.34万元,盈利8.98万元(1985年)。
  1985年自行加工珍珠项链37串,提高了珍珠价值。
  四、渔政管理
  1968年以前,水库未设渔政机构,由渔工兼管。是年,在筏头六洞桥堍建造72平方米管理房一所,由渔工值班巡库。
  1977年,在筏头、对河口两公社的积极配合下,水库折价收购了筏头公社筏头、东方红大队和对河口公社对河口、红卫大队113家农户油丝网188张,付款1641.74元,从而使库内非法捕鱼现象大为减少。1978年经与筏头、对河口两公社协商决定,由库区8个大队(筏头公社的筏头、烂树坑、光明、四联,对河口公社的对河口、东风、西岑、银子山)派员组成库群联防委员,负责水库渔政管理工作。1982年6月4日撤销。同时,经县农委批准,水库管理局与筏头、对河口两公社联合成立德清县对河口水库渔业生产联养管理委员会,由宋鸿钦(对河口水库工程管理局)兼任主任,沈宝泉(筏头公社)、蔡美法(对河口公社)兼任副主任,委员4人。由库区8个大队派出12人专业负责水库渔政管理,並在库区设置六洞桥、花果山、水库牧场、枫树庙、等箕坞、长仁坞6处管理点。经济报酬按全年渔业收入金额二八分成,即20%归筏头、对河口两个公社及库区大队所有,80%归水库管理局。如年产量不到7.5万公斤,则仍按7.5万公斤金额计算二八分成;如年产量超过10万公斤,则超出10万公斤的产值按四六分成。1985年,因水库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4月16日县人民政府下文撤销对河口水库渔业生产联养管理委员会。此后,水库渔政工作由渔工与水库民警进行。其后,非法捕鱼屡禁不止,日平均被捕鲜鱼达数百斤之多。
  第二节 林业生产
  水库在征用的土地中,除高程50米以下的水库消落区面积外,尚有1115亩土地由水库经营管理。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806亩,属低山丘陵,坡度在10至20度,以微酸性砂壤土为主,植被以马尾松、刺杉为主,其次有柏树、白栎、青岗、■木、栲树、苦槠、杜鹃、化香、淡竹、毛竹、油竹、苦竹、狼衣等。
  在主、副坝施工时,因采用先近后远的取土筑坝方法,将坝址附近276亩林地表土全部用于填筑坝体,导致该地风化层裸露,片蚀普遍发生,地表径流加剧,暴雨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其余林地在施工初期也几乎都被砍伐供民工烧饭之用。
  1960年起开始库区绿化。对276亩被毁山地采用先种草后植树的方法进行植树还林,种植树种以马尾松为主,辅以杉、柏、黑松等其它树种。其余山林以封山育林为主,适当种植少量树木。因立地条件差,所以苗木成活率低,每年须行补栽。至1981年,山林全部郁闭,薪材成林。21年来,共栽树木40万余株,其中马尾松为30万余株。
  1966年,营造毛竹基地6亩。1984年眉围达到7寸以上,平均每亩立竹245株。1974年和1975年,在水库背水坡土地肥沃、土层较深的林地上实行水平带状垦筑梯地,营造杉木林95亩,种植密度为1×1.2米。1984年,杉木林已郁闭,平均胸围为34.5厘米,树高6.5米。1985年进行第一次间伐,间伐量为30%。至今共间伐杉木55立方米。
  据1984年县林业局对全县山林普查资料统计,水库806
  亩林业用地中,用材林为618亩,占77%,树木蓄积量为1149立方米,四旁绿化树木18026株。
  由于大面积种植马尾松、黑松,带来了松毛虫的严重危害。1968年虫害最獗,有少量松树被害致死。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在采用高压杀虫灯诱杀成虫的同时,1972年起应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每年在松毛虫产卵期放蜂3次,寄生率为85%以上。经多年的虫情调查和测报,摸清了对河口地区松毛虫3次产卵时间。
  1968年,种植茶树6.3亩。1970年开始采摘茶叶,平均年产茶叶740公斤。1985年起,茶叶承包给当地农民经营,年上交水库管理局1级春茶125公斤,承包期5年。
  第三节 畜禽生产
  一、牧场
  1960年,正值水库施工高潮之际,遇上了自然灾害。为解决工地副食品供应不足的困难,水库工地办起了畜牧场,饲养猪、鸭等,先后向工地提供肉类2.3万余斤。1966年停办。
  为畜肥库水,提高渔业产量,1979年,省水利局拨款15万元,在水库青山湾狮子山(原名波兰山)营造渔畜联养场,建造双层猪舍6间计130平方米,管理房8间计284平方米。1980年开始饲养“杜浙”瘦肉型猪和肉用鸡。至1988年止,共向国家投售“杜浙”瘦肉型猪653头、肉用鸡2390只。
  二、水貂场
  1973年1月10日,经省土特产公司介绍,向上海市西郊公园引进种貂29头,在水库船棚内进行试养。同年秋天,在
  大会堂东侧建造水泥框架简易貂棚20间计478平方米。11月,从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野牲饲养场引进105头水貂,正式兴办水貂场。成为嘉兴地区首家水貂饲养场。为使仔貂优化,继后,又5次向外地引种,计111头。1974年产仔成功。自1974至1979年6年共产仔貂600余头,平均成活率57%。1973至1980年除供兄弟水貂场少量种貂外,向国家投售貂皮525张。
  水貂性暴食肉。饲养头几年,从城关、戈亭、雷甸等地收购小羊肉以供主食,后改饲泥鳅。每当上述饲料不足时,均用水库鲜鱼投饲。由于水貂饲料依赖外购和水库经济鱼类为主,加之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致使水貂场连年亏本。至1980年6月止,共亏损6.8万元,被迫停办。余下53头水貂连同成套饲养设备,转让给江苏省吴江县外贸公司。
  第四节 旅游开发
  一、开发情况
  水库座落于中外驰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南麓,两地相距27公里(水平距离5公里);水库离杭州市55公里,杭长铁路和104国道从东经过,是从上海、南京、杭州到莫干山的必经之地,自然景观奇丽多姿。高温季节(6至9月)平均气温比上海、杭州等地同期气温低3至5℃,昼夜温差大,夜晚凉爽。
  开发水库这块旅游宝地,上级领导均很关心和重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江华同志在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时,于1963年10月9日视察水库,提出“库区迅速绿化还林,把对河口水库建设成浙江的北湖,与杭州西湖媲美”的要求。
  1980年7月,水电部水利工程综合经营公司为开发对河口水库旅游基地投资45万元,拟在美女山建1466平方米的招待所。翌年6月6日,根据上级有关通知精神,省水利厅下文决定停建,所购物资及余款如数上交。1984年,水库作为莫干山风景点列入莫干山风景区规划内。1985年7月1日,县人民政府发出94号文,成立德清县对河口水库开发领导小组,副县长侯家远兼任组长,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叶贤松兼任副组长,县基建局、县水利农机局、对河口乡政府和水库工程管理局主要领导为组员,下设办公室,並将对河口水库按旅游需要定名为莫干湖(未经审批)。同年8月,莫干湖开发办公室组织人员,进行莫干湖旅游开发规划,撰写了《莫干湖现状简介》和《莫干湖近期开发规划设想方案》。同年11月9日,县人民政府及莫干湖开发领导小组在上海市《经济新闻》报社召开了上海市新闻界记者招待会,由王学连县长主持会议,有33家新闻单位44名记者到会参加。至今,水库仍为正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
  二、外宾接待
  1966年10月5日,首批外宾——巴基斯坦友好代表团一行12人,由外交部副部长刘晓、杭州市市长王子达等陪同,参观游览了水库。
  1978年,随着莫干山重新对外开放,水库列为对外开放点,来水库参观旅游和从事工商贸易活动的外宾逐渐增多。至1988年,水库先后接待了巴基斯坦、越南、日本、联邦德国、美国、挪威、英国、澳大利亚、联合国水文组织和卫生组织及港澳侨胞等旅游、考察团体40批300余人次,其中以日本居多。
  第五节 其它经营
  一、丝织腰带工艺厂
  1979年7月,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帮助下,水库筹建丝织腰带工艺厂。9月,自制木织机,並聘请苏州3名缂丝师傅和1名刺绣师傅传艺带徒投入生产,全厂11人,产品为缂丝和刺绣日本和服腰带及壁挂。12月3日,第一条缂丝腰带试织成功。1980年7月,首批和服腰带和壁挂销往北京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同年5月21日,日本青森市中国料理(即中国菜馆)龙凤阁日籍华人王津良绍先生,经人介绍到厂洽谈和服腰带业务。从此,产品直接销往日本。随着生产设备的完善,技术力量的增强,使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深受日本用户欢迎,尤以缂丝腰带更为畅销。为此,工艺厂调整了人员结构,以生产缂丝腰带为主,並向农村召收了费用工。1981年7月23日,日本京都市中岛机业店和万德商店与厂洽谈日本和服腰带来料来样加工业务,並达成协议。此后,工艺厂开始转向来料来样加工为主,生产日本和服缂丝腰带及小件缂丝工艺品。由于日商对产品质量的信赖,来料加工的数量逐年增加,来样图案也随之逐步复杂,如一条加工费为5600元(外汇人民币)的腰带加工时间竟长达5个月之久。
  为适应不断增加的来料加工业务,1988年再次招收费用工。至年底,工艺厂共有工人48人(其中费用工42人),织机41台。自1979至1988年底,与日商洽谈腰带加工业务24次,生产日本和服腰带750条,其中来料加工和服腰带663条,共创外汇人民币47.9万余元。
  缂织和服腰带
  1987年12月,日本中岛机业店无偿提供木制织锦机5台套。次年3月,派技术人员到工艺厂指导织锦机的安装技术和传授手工织锦加工技艺,历时3个月。此后,工艺厂增设了织锦车间,人员5人(其中费用工4人)。6月,3台织机开始来料来样织锦生产。
  二、棒冰厂
  1979年初,水库筹建了棒冰厂,平均年产棒冰30.5万支。共盈利0.9万元。1988年停办,设备转让。
  三、衬布厂
  1985年,水库与筏头乡烂树坑村楼荣定合资联办衬布厂,5月投产,个人承包。同年12月该厂停办,设备转让,盈利0.65万元。
  四、服装厂
  1984年底,水库投资2万元筹建了服装加工厂,由水库职工留职停薪个人承包。1985年1月投产,由于亏损,同年8月停办。

知识出处

对河口水库志

《对河口水库志》

出版者:学林出版社

《对河口水库志》是一部记述对河口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工程专志。时限上起建库之发端,下迄1988年。这本志书搜集了水库建设和管理的宝贵资料,记载了党和人民的丰功伟绩,它可供治水理政者借鉴。

阅读

相关地名

德清县
相关地名